双倍

HD中字

主演:Nina Rakovec,Mia Jexen,Marjan Brulc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双倍 剧照 NO.1双倍 剧照 NO.2双倍 剧照 NO.3双倍 剧照 NO.4双倍 剧照 NO.5双倍 剧照 NO.6双倍 剧照 NO.13双倍 剧照 NO.14双倍 剧照 NO.15双倍 剧照 NO.16双倍 剧照 NO.17双倍 剧照 NO.18双倍 剧照 NO.19双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双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Due to a weather problem a plane from Denmark is forced to land at the Slovene airport. Amongst the passengers, being taken to a hotel in Ljubljana, is a quiet, beautiful young Danish girl Iben (25). This is how she meets Tina (25) who drives a shuttle as a summer job. They both need each other, but are very careful because one of them is hiding a secret. They speak to each other in English and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s. Only one of the two languages has the so-called dual, a special grammatical form used in expressions that involve just two subjects. The other language does not. Dual is an honest story about two people who meet precisely at the moment when they absolutely should not have - but they are nevertheless a bit happier because they did.森冤微笑杀神这就是我 纪录片未来的回忆新·假面骑士听到传闻莱斯莉·琼斯:时间机器完美陌生人(德国版)我们召唤黑暗黑暗深渊欧洲铁路之旅 第一季心的奇迹深渊请随意对待乘风破浪的妻子睡美人之终艾滋过后月光光心慌慌昆仑仪之超时空狙击街边下饭魂既然出生就环游世界记住2015云深不知处:让我在爱你一次暗芝居 第三季野山鹰酒神小姐07届同学第一季我们的故事1沉睡少女夜班惊魂鬼手神枪爱很复杂吗啡小姐姐去哪儿感受大海的时刻大将金昌洙月球奇幻旅AI 爱上你简易车站

 长篇影评

 1 ) 虽老套,也精彩

典型的比利怀尔德黑色电影,我最喜欢的芭芭拉斯坦威克的电影,她扮演的女主是一个心思缜密手段很辣的蛇蝎美人。故事在现在看来也许有点老套,倒但是老套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同样也精彩!

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布局和破局相得益彰。难得用独白表现人物心理又不让我觉得不耐烦。为了追求戏剧性的转折效果,角色选择和事件进展挺违和。我本来不太介意这种合理性上的妥协,如果布置得当带来的愉快体验足够,我愿意主动忽略。但这部就还差一点儿。

 2 ) 谋杀备忘录

   ★★★★★ 注意:本文严重涉及内容,请慎入 ★★★★★


    双重赔偿
    Double Indemnity


    评分: 8/10

    出品:美国 1944
    导演:比利·怀德 Billy Wilder
    编剧:詹姆斯 M. 凯恩 James M. Cain (原著小说作者)
          雷蒙德·钱德勒 Raymond Chandler
          比利·怀德 Billy Wilder
    演员:弗雷德·麦克默里 Fred MacMurray (沃特·奈弗)
          芭芭拉·史坦威尔 Barbara Stanwyck (菲利斯)
          爱德华·罗宾逊 Edward G. Robinson (凯斯)
          约翰·海瑟 Jean Heather ..... (劳拉)
          汤姆·鲍尔 Tom Powers ..... (迪崔克森)
          波特·哈尔 Porter Hall (杰克逊)
    片长:107分钟
    类型:犯罪、黑色
    首映:1944年9月6日


   【故事】
    40年代,堕落的黑白色调的洛杉矶。
    沃特·奈弗是个很有风度的单身汉,同时也是个出色的36岁保险公司业务员。一天,在处理完手头业务后,他突然想起应该和一个重要客户续签两辆汽车的保险,于是顺路去了汽车商迪崔克森位于贝弗里山的豪华别墅。迪崔克森先生不在家,招待他的是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迪崔克森先生的第二人妻子菲利斯,两人目光相对,立刻擦出了欲望的花火。两人约好次日下午三点再见。
    第二天下午,沃特迫不及待地来到别墅,他发现只有菲利斯独自一人在家。两人眉目传情,内心躁动,但表面上还在谈论着有关迪崔克森先生保险的问题。菲利斯问沃特,如果她打算私下为丈夫买一份保险,怎样才能获得最高额的意外伤害赔偿?沃特敏锐地察觉到,这个不安妇道的金发女人是准备借自己的手谋害丈夫,于是愤然离去。但整个一个下午他都过的很不愉快,一个可怕的念头和一个迷人的身影同时在折磨着他。晚上下起了小雨,菲利斯突然来到沃特的公寓,这一次她非常直接,两人一拍即合,匆匆亲密之后,他们立刻开始策划这次谋杀。很快,沃特就弄妥了迪崔克森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他把保单悄悄夹在一大堆汽车保险里,迪崔克森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签了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实施谋杀了。那个时代的保险公司都有一条古怪的规定,凡在火车上发生的意外死亡,受害人将获得双倍赔偿,两个阴谋家可不会错过这么重要的细节。
    这个天衣无缝的杀人计划是这样的:几天后,迪崔克森会出差旅行,正好他摔伤了腿,于是只好坐火车去。沃特会事先藏在迪崔克森的汽车后座,而菲利斯会在驾车送丈夫去火车站的路上将车拐入一个僻静之地,沃特在这里用领带把他勒死,然后换上迪崔克森的衣服,冒充他上火车。他会非常小心地给列车员留下印象而看不清他的脸,然后他要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冒险从车尾跳下火车,再帮等候在那里的菲利斯把迪崔克森的尸体放在铁轨上,从而造成迪崔克森不慎掉下火车摔死的假象。当然,他还会非常谨慎地利用门房制造自己不在场的证据。事情做的非常顺利,虽然在火车上碰到一个爱唠叨的人,不过他还是巧妙地摆脱了那个叫杰克逊的家伙。
    接下来,沃特和菲利斯要装作完全不认识,然后静静等待那笔钱到手。警方的初步判断完全符合沃特的设计,但保险公司老板诺顿却一度怀疑迪崔克森是自杀,沃特的老搭档凯斯当着沃特的面和诺顿展开激烈的辩论,他坚持认为迪崔克森是意外死亡,站在一边心惊肉跳的沃特,此时总算能把他那颗悬了很久的心放下来了。晚上,沃特接到菲利斯的电话,她马上要来沃特的公寓——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品尝这次胜利的果实了。但就在她到之前凯斯却突然造访,他对这件案子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怀疑这既非意外也不是自杀,不过虽然疑虑重重,但他还是没有最后下结论。菲利斯兴冲冲赶来,幸好在敲门前她听到了里面的谈话,及时躲在门后,否则这将是一次可怕的穿帮!这之后,她和沃特见面越来越谨慎了,然而沃特低估了老朋友凯斯的逻辑推理能力,凭借多年的保险代理经验,他竟准确地推断出整个谋杀的详细过程,他甚至找来了那个在火车上和假迪崔克森先生有过对话的杰克逊,杰克逊证实火车上的人并非死去的迪崔克森。他们只是还不知道,那个和迪崔克森太太合谋的凶手,就站在他们的身边。
    沃特惊出了一身冷汗,而这时候他又从迪崔克森的女儿劳拉那里听来这样一个故事:劳拉的母亲,也就是迪崔克森的第一任妻子,其实是被当时看护她的护士蓄意谋害的,虽然没有证据但她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形,而那个护士,后来就成了她的继母——菲利斯并非一个单纯的寂寞女人,她是个惯于利用男人的蛇蝎美人,沃特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偏偏这时候,菲利斯又和劳拉的男友尼诺接触频繁,凯斯怀疑尼诺就是她的杀人同伙,而沃特则意识到,这个尼诺很可能是菲利斯找来对付自己的。他决定先下手!
    当天晚上,在那个两人初次见面的西班牙风格的客厅里,沃特和菲利斯进行了最后一次交谈。沃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准备杀死菲利斯的时候,对方也已经准备好要除掉他。沃特一扇一扇地关上了客厅的窗户,他可不想菲利斯的尖叫被邻居听见,但当他转过身的时候,菲利斯突然开了一枪。子弹打中沃特的肩膀,沃特向菲利斯走去,菲利斯丢掉枪抱住沃特,她说:我不忍心打第二枪。随着两声枪响,菲利斯死在了沃特的怀里。
    沃特在屋外碰到来和菲利斯约会的尼诺,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他没有陷害这个男人,而是让他去给劳拉打电话,帮他摆脱了眼前的是非。然后,沃特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给凯斯打了最后一个漫长的电话,给他详细讲述了自己这段时间做过的所有荒唐事……当凯斯赶到的时候,他已经精疲力尽,凯斯为他点燃了香烟,他抽了一口,然后闭上了眼睛。


        
   【鉴赏】
    看完我一直在考虑,这个电影如果换作希区柯克来拍,会和比利·怀德有什么最大的不同?我想这两个深谙世事的影像社会学家,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除了希区柯克内心有更多的厌倦和焦虑,而比利·怀德则不像希区柯克那样过分痴迷于犯罪心理学。最后我终于想通了两点,第一,如果是希区柯克来拍,他很可能会在片中客串某个不起眼的火车乘客,镜头将会扫过他的正在吸雪茄的大胖脸,但一秒钟也不会多停留;第二,他将不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来讲解这个故事。比利·怀德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最大的优势在于,这样便于细致勾勒主人公沃特走向犯罪的所有微妙心理变化,最终使影片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堕落男人的心灵煎熬史,而希区柯克则会选择把更多笔墨花在那个女人身上。他会让镜头像手术刀一样解剖那金发美女的谋杀动机,并让另一个金发美女,她的继女劳拉也卷进这桩肮脏的杀人案里来。劳拉也许会被人用剪刀刺死在沃特的浴室里,她应该表现的更性感一些,或至少应该和沃特发生一点哪怕是最初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缠绵,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和沃特保持着亲人般的暧昧关系。
    
    40年代,是美国黑色电影大行其道的年代,相对于《风云人物》倾向理想主义的乐观,这一时期更多的好莱坞电影人试图挖掘和表现的,却恰恰是《风云人物》渴望消除的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巨大幻灭感。黑色电影更冷静、更冷漠地注视着战争前后的美国现实,它们甚至不惜把洛杉矶描绘成一个残酷冰冷和黑暗的世界——“好莱坞的灯光暗淡下来,人物更加堕落,主题更加宿命,情调更加悲观。到1949年,美国电影进入了它最深刻最具触发性的阵痛之中。在此之前的影片,从来不敢对美国生活采取如此贬抑的目光,此后二十年间,他们再也不敢这样。”(保罗·施拉德)。而比利·怀德的这部《双重赔偿》,据说正是架设在前期和之后黑色电影之间的重要桥梁,因为当时本片几乎被派拉盟公司、海斯办公室和本片男一号大明星弗雷德·麦克默里通力合作禁止发行,而三年后,类似的影片却从制片厂的生产线上成批出厂。

    在当时的好莱坞,拍摄《风云人物》和《双重赔偿》这样的电影都需要极大勇气,前者需要克服的是浪漫喜剧电影的浅薄,后者则需要一个更加完美无缺的故事,而不巧的是,此时比利·怀德正和本片编剧,著名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关系交恶,他们虽然对彼此的才华非常欣赏,但却常常无法共处一室。雷蒙德·钱德勒是个伟大的推理小说家,同时也是位出色的剧作者,他的一生曾为好莱坞写了无数优秀剧本,并因此两次被提名奥斯卡奖,而且巧的是,他和比利·怀德、希区柯克都有过密切合作,然而他那傲慢和桀骜不朽的性格却始终和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格格不入,这也最终导致他和两位世界电影大师的分道扬镳。黑色电影,尤其是以雷蒙德·钱德勒为代表的创作者,往往喜欢把黑色电影里的男主角塑造成非英雄人物,他们的命运是无可挽回的,总是向着黑暗的方向一点点滑落。在《双重赔偿》里,保险公司职员沃特本来是个头脑清醒、处事谨慎的男人,他有着良好的业绩和口碑以及很出色的合作伙伴,但他在生活上却缺少前途和希望,十几年来他没有获得过一次升职的机会,他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而现在他正一个人住在一间地形复杂的单身公寓里。这是他第一次遇到菲利斯便产生冲动的原因,也是他稍加鼓动便能从一个正人君子蜕变为一个杀人犯的原因,他投入地是如此的快,几乎没有太多转折,这只能说明,吸引他的绝不仅仅是那个长着金黄色头发的女人。他甚至根本不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男人?他杀菲利斯的时候有条不紊,毫不犹豫,没有丝毫怜悯,那说明他们之间的那点儿所谓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极其脆弱,只不过是一种在诱惑下难以抑制的冲动而已。
    沃特实在是一个非常黑色的人物,在他身上同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格,一个是总能及时给朋友和情人点燃香烟的光明正大的美国人,一个是为了钱和女人能够立刻扔掉一切铤而走险的杀人犯。然而这个家伙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他遇事果断、沉稳老练,即使是在中枪之后也能分明利害,打发走自投罗网的尼诺,亲自驾车回到公司,选择在这个他奋斗半生的地方,而不是家里或大街上打电话给老朋友作最后交待,体现出他对回归正途的向往,然而他最后还是拒绝承担后果,选择一死了之。这可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代表了一个男人一生可能出现的最可靠和最可悲的下场。

    菲利斯是我们在美国电影里经常会见到的那种女人,甚至类似的故事,比如《邮差总按两次铃》里也几乎一模一样的女人。这些内心空虚而目的明确的女人,她们杀人的动机总是与生俱来,似乎单凭“厌倦”就可以构成最充分的理由,厌倦一个有钱但无情的丈夫,厌倦一个死气沉沉的小镇,厌倦一种千篇一律的生活……她们总是能找到最合适、最精明的杀人伙伴,并在摆脱一种令她们厌倦的生活(丈夫)的同时,获得一笔额外补偿。然而结局总是悲惨的,事与愿违的,她们杀了该杀的人,也杀死了她们自己的未来。这在上个世纪的谋杀电影里可能尤其常见——那个时候,妇女们的在走出家门之后,对于新生活的选择余地实在有限。然而像菲利斯这样的女人又总是令人感到内心矛盾,如果她坚持开第二枪打死了沃特,我们也许能更平静地对她,认定她是一个娼妇好了,然而她偏偏在那个时候表现出一丝宝贵的人情,这有别于真正的蛇蝎美人,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冷血女人。在她的身上,或许同样拥有着某种双重人格,只是她的动机,那个该死的编剧雷蒙德·钱德勒没有给予足够的补充材料去证实,这使这个人物给人感觉总是稍嫌单薄。

    这是一部线索清晰、情绪饱满的电影,音乐始终透出一种慌乱情绪,而节奏则越来越快,它避免了90年代后期好莱坞情杀电影里频繁出现的,过于琐碎的镜头停留,在一段男主人公简洁、诙谐的叙述中,可以连续发生很多变故,这在电影语言的技法上实属难得。比利·怀德不喜欢卖弄他的电影技巧,但他却相当注意培育镜头里的细节,比如沃特手中的火柴,这个家伙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抽烟,而且他用火柴,并总是为自己的朋友凯斯点燃雪茄,而最后一次,当他虚弱地瘫坐在地,准备享受他生命中最后一根香烟的时候,他却无法再像从前一样准确、潇洒地划燃火柴,反而是凯斯为他点燃了香烟。这个生动的细节一直被保留到影片的最后,其中孕育出的留恋和惋惜之情,恐怕也只有银幕外的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了。

    40年代的美国,是充满厌倦而缺乏纵欲环境的美国,人们不喜欢追问存在的意义,但这一疑问始终在他们的内心盘踞。和平时期经济萧条,战争期间心理失衡,这漫长而有力的双重打击让一向天真的美国人不再一味憧憬未来,单纯的想象不能充盈他们的日常生活。电影也需要更微妙的调子,来表现这种失落和沮丧,《双重赔偿》是个很好的现实标本,在虚构中埋藏着真相。那是特定时期好莱坞留存下来的气息,相比当代美国,这种单纯而深刻的厌倦之情早已变得更加五花八门,想想最经典的《七宗罪》或者最不经典《大象》……一切蓄意谋杀的根本动机究竟是什么?厌倦,这毫无疑问。

 http://oblog.odineast.com/more.asp?name=sixdoors&id=2067

 3 ) 类型电影的一抹黑色

浅谈中美韩三国的黑色电影发展

黑色电影兴起于美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当时法国流行起了美国的侦探犯罪片,这些影片大多反应人性阴暗、社会腐败以及暴力与犯罪,呈现出了表现主义的光影风格。法国影评人尼诺法兰克捕捉到这些电影的共同风格,并在“黑色小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黑色电影的概念。黑色电影有着典型的犯罪题材和明晰的阴郁气氛,以及极具特色的人物设定。在最初好莱坞黑色电影中,人物一般都处于中产阶级,因为情欲或贪婪误入歧途,常常与命运和厄运牵绊,与世界背离、陷入困境。而充满阴影的高对比度打光在展现阴森的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往往暗示着主人公受困受限,被黑暗笼罩。经历了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极致美学之后,在六七十年代黑色电影随着黑白电影的色彩革新,其形式美学语言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到了“新黑色电影”时期,直到今天,黑色电影似乎依旧保持活力,黑色电影的滥觞之作来自于美国,却不受限于美国本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本土化的发展和变化,在独特而不同民语境表达下,黑色电影更加变成了一种灵活的类型载体和美学符号: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犯罪思考、底层生态甚至荒诞喜剧,黑色电影美学在不同的类型表现中都很适配,但其极具表现力的“黑色性”的影像风格却难以磨灭消殆,展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下文我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从中美韩三个国家的本土化黑色电影中找出其表达的形式美学和主题内涵的异同。

《双重赔偿》—美国之“困”

《双重赔偿》是1944年美国的电影大师比利怀尔德的黑色电影代表之作,为黑色电影的制式风格树立标杆,其具有着最为原始的黑色电影美学特征:以大量的城市街道为背景,高强度的光线造成的明暗反差以及构图造成的压抑与逼仄。在叙事结构上,导演怀尔德一开始就将悬念讲明,之后随着主人公的画外音讲述逐渐回溯整件事情的过程,这种能让观众产生先入为主的预设概念的倒叙手法使得电影中的人物似乎是被情节所牵动,被命运捉弄,被厄运笼罩,而“困”也来源于此。细读经典,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人物设置还是光影风格甚至是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都在围绕被“困”这一主题展开。

美国电影学者纳雷摩尔总结出黑色电影源起的六个源头:美国犯罪率升高、二战之后的有关暴力的新现实主义兴起、精神分析的广泛体制化和大众化、硬派犯罪小说、欧洲电影的影响(应该在这里特指来自于比利怀尔德所在的德国表现主义)以及逐渐在好莱坞制片公司中逐渐兴起的恐怖片(环球公司)、黑帮片(华纳公司)、经典侦探片(福克斯公司)。而《双重赔偿》中所展现的“困”似乎正是来自于二战之后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之后显露出来的社会现象,男主人公公纳夫也正体现出来了当时美国男性所经历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美国二战后高速发展的工业进程中,越来越使得个体成为机械化复制中无个性的一员,人们难以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中把握个体命运,从而也就产生出来了主人公一样的身份焦虑。在光影设置上,导演常常采用逼仄的构图和灯光的巧妙设置来展现出人物被束缚、被黑暗所笼罩。结尾主人公纳夫下定决心谋杀时脸上是只有一半的光,有着强烈的明暗对比,也展现出来主人公的内心现实与矛盾,与主题契合。另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对窗户也百叶窗的运用,当光打到百叶窗时,其能够显示出条纹状的阴影图案,这般如同监狱的光影似乎将主人公囚禁在其心理困境。其次,美艳绝情的女主角菲利斯所塑造的“蛇蝎女人”的形象也是黑色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她们的主动权在影片中是被男权社会所遏制的,菲利斯虽然在影片中利用男人、操纵男人并毁灭男人,但是终归是一种符号化的展现。在黑色电影中,蛇蝎女人的形象往往会为影片增添神秘感和不确定性,综上,在《双重赔偿》中,影片展现出来了一种陷入挣扎的“夹心式”的中产阶级的悲惨宿命,围绕“困”设置了极具风格表现力的人物塑造、光影形式和叙事结构。

《黄海》—韩国之“恨”

黑色电影在韩国的飞速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在20世纪50年代韩国因为战争而导致穷苦且混乱,人们内心感到身份的混乱与不安,对国家和社会和未来走向产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在加上当时韩国影院被美国好莱坞大面积渗透,民族的话语表达受限的同时也对韩国电影的本土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看来,韩国所笼罩的悲观主义情绪与黑色电影所传达的挣扎、迷茫、陷入困境是不谋而合的。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说“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一直生活在“恨”中,但是正因为我们心怀家国“恨”,反而一贯能够安慰与激励自己,因此能够为了未来而生活。”这种“恨”意让黑色电影在韩国本土迅速生根发芽,也衍生出来了一些不同之处。

《黄海》是韩国电影中相对黑色性较为明晰的一部作品,影片塑造一个反英雄的黑色人物久南,他因欠债无法偿还被迫指派到首尔去杀一个人,同时暗中调查妻子的去向,后因事情暴露,成为了警察和指派人的目标,从而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在影片中,主人公久南起因便是因为“恨”,这种极端的动机使得被迫杀人的情节变得可信有力。同美国的黑色电影一样,久南所陷入的困境是被动的,而其表达的宿命论也在这里同样体现,无论是久南还是指派人绵先生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和目的并惨死他乡。韩国黑色电影对于血腥暴力的表现更加的生猛直观,相比美国四十年代的光影形式,韩国采用更加直观的血液、打斗、死亡来展现出表层下的黑暗主题。《黄海》的主题是明显的,其表现出来了同为朝鲜族的人在中韩两国的不同遭遇,探讨了身份认同的迷茫,揭露了当代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层问题。关于蛇蝎美人,女性的角色设置在黑色电影中一直是符号化的失语状态,但是在《黄海》中女性(久南在韩国的妻子)的形象塑造虽然没有着重描述,但其作用却左右了男主人公的行为,放眼韩国黑色电影,《亲切的金子》中的金子、《老男孩》中的mido,可以看到这些蛇蝎美人不再一成不变的美艳性感了,也不在代表着危险和神秘,似乎在新的黑色电影中,韩国在男女平等这一社会问题上多了一些思考。“恨”在韩国电影中反复地被表达,是一种融合了民族特性的独特性的再编码,而其中所揭示的阶级社会问题也比半个多世纪前的黑色电影显得更加厚重、有力量。

《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国之“情”

当黑色电影在中国也同样有着独特的话语表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内导演逐渐接触到了西方黑色电影,而张元的《北京杂种》就是中国本土黑色电影的发轫之作,我们能够看到在影片中展现出的底层小人物的生态,和在城市表面繁华之后所展现的阴暗面。由此可见,当传统的美国黑色电影在进行中国本土化融合时进行了较大的改编,我们更关注于底层生活的旧时代原住民和小人物,他们深受现代工业化的冲击和物质文明的洗刷,这样迅速地社会改变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身份焦虑和对社会规则的不信任,刁亦男就是如此。

在刁亦男的作品中,他的叙事空间常常是破旧的职工宿舍和废弃工厂,灯光昏暗的舞厅和发廊。他的主人公总是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的复杂情绪。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刁亦男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表达。《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两个主人公刘爱爱和周泽农都是孤独且压抑的,在影片中角色的转换总是能够更加精准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的复杂世界,周泽农既是杀人凶手也是一位有责任的丈夫和父亲。可见中国本土的黑色电影更加专注于人物多重身份的情感表达以及在面对犯罪时所展现出来的相应的感性判断。在视觉风光的表现上,如今的黑色元素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大面积的夜景布光以及具有时代感的霓虹灯、在广场舞鞋底的荧光灯条、小吃摊和宾馆的潮湿肮脏,这些元素使得整部影片的风格显得华美诡异。对于德国表现主义的延续与传承也在《南方车站的聚会》有明显的出现,不规则不平衡的压抑构图,渲染了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我们同样也关注着黑色电影的女性声音,蛇蝎女人的传统形象在这里被刘爱爱饰演的复杂形象所取代,她本是应接近周泽农并取得悬赏金,但经过周的解救和周对其妻子的爱情后,她选择了帮助周和他的妻子。在中国的黑色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性格中的温婉善良被开发了出来,与此同时,在经历犯罪事件后她们往往会实现自己的意识觉醒。就如同《南方车站的聚会》中刘爱爱的觉醒让她变得比周泽农更加理智和冷静,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也能左右男性角色的选择。“情”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情感,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思和探讨,而导演自身所带有的人文关怀,成为了黑暗影像下的一点亮色。

黑色电影究竟是一种风格还是一种类型或是同法国新浪潮一样是电影史的一段特定时期,我想都不重要了。黑色电影本身就足够有力量,它更像是一个极具包容度的外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其不一样的情感内核表达。也许这就是类型电影的迷人魅力,它们历久弥新,在几代电影人的演绎下,黑色电影愈发在黑暗中获取不竭的生命力。

 4 ) 谁能忘记比利⋅怀德和钱德勒?

《双重赔偿》是好莱坞最伟大的黑色电影吗?也许是。至少,在《邦尼和克莱德》出现前的20多年里,奈夫和菲利斯一直都是好莱坞最有名的杀人犯。

《双重赔偿》的问世并不顺利,比利⋅怀德不但在演员的挑选上屡屡受挫,就连他的黄金搭档——联合编剧查尔斯⋅布拉克特也因为“故事太恶心”而拒绝参与编剧,怀德只好去找《双重赔偿》小说的作者詹姆斯⋅M⋅凯恩,可是此时凯恩已经跟别人签了约,就在怀德为编剧问题头痛时,制片人希斯特罗姆把一本书丢给了他——这就是雷蒙德⋅钱德勒的《夜长梦多》,读完《夜长梦多》后,怀德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见书的作者,就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彼时好莱坞最好的编剧比利⋅怀德,和即将成为好莱坞最好编剧的雷蒙德⋅钱德勒——华丽的相逢。

怀德和钱德勒开始一起工作了。尽管此时钱德勒已是个颇有名气的侦探小说家,但在编剧上他完全是个大菜鸟,他参与《双重赔偿》的编剧只是为了钱,因为他讨厌比利⋅怀德的一切——他不能忍受怀德称呼自己“雷”而不是“钱德勒先生”,他怀疑怀德的肾或者生殖器有毛病因为他每15分钟就要去一次厕所(尽管怀德是在里面躲避钱德勒的喷云吐雾),他还讨厌怀德把帽子戴进办公室因为这让他觉得他马上就要出去,直至很多年后,钱德勒都把跟怀德在一起的这段日子誉为自己“生命中最糟糕的时光”。但怀德容忍了钱德勒(至少在《双重赔偿》拍完前如此,他在拍完《双重赔偿》后立刻就拍了部讥讽钱德勒的电影《失去的周末》),他欣赏钱德勒的才华并称他“每一页都有闪电”,他教会了钱德勒编剧,把他从一个菜鸟变成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编剧大师。他们的相处糟糕透顶,但即便如此,他们仍联手制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伟大的剧本之一。

“我杀他为了钱,也为了女人,我没有得到钱,也没有得到女人。我发现我渐渐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那是死人的脚步吗?”《双重赔偿》中,麦克莫瑞用低沉的嗓音读着钱德勒写的对白,他写的那些对白让一个杀人犯的每一句话都饱含诗意,他每一页的闪电让怀德那些黑暗的镜头充满纠结。钱德勒是有史以来最拙劣的侦探剧情制造者,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侦探人物缔造者和对白作者。关于前者,最著名的故事是:霍华德⋅霍克斯和亨弗莱⋅鲍嘉在拍摄钱德勒最有名的侦探小说《夜长梦多》时,就剧本中一个司机的死因争执了起来,于是他们去问编剧威廉⋅福克纳,谁知福克纳说他也不记得了,最后他们只好打电话给钱德勒,钱德勒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他就是死了。”而关于后者,只需要看过《双重赔偿》就知道了。

被比利⋅怀德带入好莱坞的钱德勒,每天只做两件事情:给好莱坞写剧本,和写剧本以外的一切东西来嘲讽好莱坞。后来钱德勒不再给好莱坞写剧本,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他对好莱坞的冷嘲热讽也不曾停止。1959年,钱德勒戴着这样的光环离开了人世: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黑色电影编剧。

在《双重赔偿》以前,作为导演,比利⋅怀德只拍过两部并不算太有名的电影。但此前一直给霍华德⋅霍克斯写剧本的怀德,当然不会不知道前者的那句名言:“一部好电影,只需要三个好镜头,和没有一个坏镜头。”怀德只遵守了这句话的一半,于是《双重赔偿》就拥有了全部的好镜头,和没有一个坏镜头;于是《双重赔偿》也不再只是一部好电影,而是好莱坞的电影教科书。

比利⋅怀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让一部陈述谋杀案的电影超越了谋杀,让一部没有一处裸露镜头的电影充满肉欲。在《双重赔偿》之前,人们对于谋杀电影表现形式唯一的认知就是希区柯克的“麦格芬”(Mac Guffin),然而比利⋅怀德却让杀人犯在电影的一开始,就用第一人称平静的讲述自己犯罪的事实。随着剧情的展开,人们发现保险推销员和富翁妻子的动机毫无正义可言,但却又不由自主的为他们担心,为他们能躲过“侦探”凯斯的调查而捏一把汗,道德的边界被电影里灰暗的镜头给混淆了,模糊了,到最后凯斯给奈夫点烟的时刻,人们已经忘记了谋杀,他们发现了杀人犯和侦探两个男人之间爱的存在。人们希望奈夫不要死,可是美国当时的《海斯法典》不答应(这部法典在美国1966年就被废除,但至今仍指导着我国伟大的GD总局),甚至连比利⋅怀德也不答应。
比利⋅怀德从不掩饰奈夫和菲利斯的奸情,但是他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显得充满节制(当然一方面也是因为《海斯法典》),我们看不到任何“行为的镜头”,只是看到他们抱在了一起,而后镜头一转,奈夫翘着腿躺在沙发上,菲利斯则在一旁慵懒的补着妆。怀德的节制不止是存在于某些场景,而是充满了整部电影,于是《双重赔偿》中就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那个年代好莱坞影评人最喜欢说的话就是“让我用一把剪刀救了这电影”,但没有一个人对《双重赔偿》说这个。
《双重赔偿》最早拍摄的结局跟现在完全不同,奈夫在法庭上被审判,之后被关进毒气室,而凯斯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但怀德后来改变主意了,他把原来的结尾全部剪掉,而后补拍了现在的这个:奈夫倒在了电梯旁边,凯斯过来给他点燃了最后一支烟——而在此前,一直都是奈夫给凯斯点烟。
正是这次修改,展现了比利⋅怀德在编剧上的惊世才华,以至于后来连小说的原作者凯恩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他第一次,认为搬上银幕的小说比他的原作还要好。

《双重赔偿》一举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那年怀德的竞争对手是塞尔兹尼克的《自君别后》(现在看来两片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后者在报纸上打出了“在好莱坞,《自君别后》是《乱世佳人》之后最重要的四个字”的广告,一向善于搞怪的比利⋅怀德则在报纸上回应到:“《双重赔偿》是好莱坞自《凋谢之花》之后最重要的两个字。”(这两个片名的英文都是两个单词)塞尔兹尼克愤怒不已,他发誓要教训一下怀德,这个时候希区柯克出来说话了,他也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上面写道:“在《双重赔偿》后,好莱坞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比利⋅怀德。”
显然,对于刚拿起摄影机没多久的比利⋅怀德,大师的认同远比去讨好评委换几个奥斯卡小金人更重要。

《双重赔偿》完成44年后,西班牙大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去洛杉矶宣传他的《濒临精神崩溃的女人》,他特地去拜访了比利⋅怀德,这位终生驰骋好莱坞的黑色电影大师,给阿莫多瓦的忠告——唯一的忠告,就是“永远不要受到好莱坞的诱惑”。

终生水火不容的比利⋅怀德和雷蒙德⋅钱德勒,在共同制造了好莱坞最伟大的黑色电影之后,又一次携手。这次,他们一起背叛了好莱坞。

 5 ) 黑色电影的风格与内容-------------影片《双重赔偿》浅析

   


    1941年到1959年,好莱坞生产了350多部调子灰暗的影片,后来被称为film noir。对黑色电影的定义一直以来备受争议,著名影评人,编剧,导演保罗施拉德在《黑色电影札记》中的阐述:“黑色电影强调的是风格并非内容,黑色电影不是一种类型,它不像西部片和歹徒片类型那样由环境和冲突来界定,而是由更微妙的调子和情绪特点来界定。与灰色影片或非白色影片的可能变体相对的,就是黑色影片。”电影史家乔治杜萨尔却明确将黑色电影划分为一个类型---黑色片。虽然历史一直争论不休,但理解黑色电影的特点似乎是更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是否类型化基础上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保罗施拉德对黑色电影的原本颜色的还原,对文化风格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黑色电影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产生条件:战时与战后的幻灭,战后写实主义,德国影响,硬汉派传统,风格:1. 大部分场景都是按夜光布景,2. 正如在德国表现主义中那样,宁愿用斜线和垂直线而不用横线。3. 为演员和布景提供同等的照明强度。4. 构图张力优先于形体动作。5. 一种几乎是弗洛伊德式的对水的依恋。6. 对浪漫叙事的偏爱。7. 经常使用复杂的顺时时序来加强对于无望与流逝的时间的感受。主题:眷恋过去和现在,却恐惧未来。)也许这样说太过简略不清晰,那么,通过最经典的黑色电影《双重赔偿》,这些描述会变得图像化起来。

    《双重赔偿》是比利怀尔德在1944年和著名推理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合作的开启黑色电影新阶段的伟大作品。我们看到弗洛伊德式的男人Neff抵不过女人和金钱的诱惑,听从她的话杀了她的丈夫骗取保险金。他想挣脱却挣脱不了,他在道德的边界挣扎,但无意识的层面让他做出致命的决定,但当他明白这个金发美女的真正动机他也毫不犹豫地杀掉了她,可见当初的一见钟情纯属肉欲冲动。此片不同于一般的侦探电影,把推理者Barton放在次要位置,也许这也是比利怀尔德采用犯罪者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用意,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多重性,他算是自愿深陷被诱惑,但接触劳拉之后又转正(结局处理劳拉的感情算是一种道德的回归),可见他确实是处在一个残酷迷茫的世界,轻易被这个世道引向歧途。当然,金发美女变成了黑色电影的一个符号,是拜金的,迷人的,浪漫而残忍的庸俗,这实则也是对女人的贬义。展示人的多重性,阴暗面。是浪漫主义的好莱坞不曾做到的,作为犹太人的比利怀尔德揭示的是人性的复杂,社会的黑暗,战争之后人们面对的是虚无,是幻灭,已经找不到理由向前,这也是对Neff为了区区万元铤而走险荒谬性的最好阐释。

    这段时期,杰出的的导演肯定有黑色电影作品,杰出的黑色电影导演不一定是个好导演。这是因为黑色电影特殊的影像风格能使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在《双重赔偿》中,我们看到了奥森威尔斯式的纵深镜头(这位天才也导演和演出了一系列经典黑色电影)。开篇的办公室场景一排排的办公桌不禁让人想起《人群》中的镜头。布光是表现主义的,当这个技术运用到外景成就了黑色电影的特有风格。Neff总是处于阴影中,同黑暗的背景契合一致,但金发美女总是打上柔和的高光,突出她的诱惑性。虽然没有后来英国电影《第三个人》构图的故意倾斜,但《双重赔偿》常把人物框进垂直的线条里,体现出压迫性。同《日落大道》一样,比利怀尔德在此片也采用了倒叙加第一人称的方式,在片头道破结局将观众引向更深层次的疑虑进而与主角的心境时刻切合在一起,关注造成主角结局的心理变化以及导致主角悲剧命运的行为,可谓是深度体验主角的世界。

    黑色电影的影像风格绝对是要配以阴暗主题的,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异化的影像中有一中积极思想的传达,似乎内容在这个服务于了风格,这和类型片又有所不同,因为美国传统的类型片是由情节或环境决定的,在影像风格上没有特别的强调。基于这一点,我还是较为倾向保罗施拉德把黑色电影看为一个时期,像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产生于时代的背景之下,打破以往的风格。在揭露社会阴暗面上是不留余地的,它们的主旨是现实主义的,这刚好契合了黑色电影的影调,通过一个现实的人物在一个异化了的世界(黑色风格化)的不道德行为的展现给战后社会当头一棒,在《日落大道》中我们看见葛洛丽亚•斯旺森通过缅怀过去忘掉现实进而疯癫,这是比利怀尔德对留恋过去的现在最大的讽刺。

附上保罗·施拉德《黑色电影札记》地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49003/

 6 ) 深渊的颜色是黑色(剧透很严重,观点很偏颇,慎入)

深渊的颜色是黑色

李黎

除了必然到来的死亡之外,欲望也是一道巨大深渊,很多人会奋不顾身投入其中,在死亡到来之前体验了自由下落的快意和寒意。

《双重赔偿》是一部讲述这种下坠的电影。它的标签是黑色。黑色来自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欲望。难以遏制的欲望,非理性的冲动,还有似是而非的爱情,这些都是重重黑幕,将一个人覆盖和埋葬。

瓦尔特是一位做了十一年保险的保险业务员。十一年这个数字被他不断挂在嘴上,以增加客户的信任感。

看一下故事的时间,一九四八年,那么瓦尔特在一九三七年开始了保险工作。一九三七,多么敏感的年份,在美国,持续数年的大萧条早已经露了狰狞的面目,吞噬了无数人。瓦尔特挺过来了,十一年他保持着蒸蒸日上的趋势,终于穿越了大萧条、二战的迷雾,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他举手投足带着兴奋和自得:美好生活即将开始。

他去为一位富豪续约汽车保险,在一楼遇到了富豪的妻子菲丽丝。菲丽丝出场的方式让人热血沸腾,不仅瓦尔特,包括任何人。菲丽丝这种半裸而严谨的形象是她的武器,更是她的态度。

瓦尔特对她动心了,再短暂的交谈中,不断把话题扯到菲丽丝的肉身上,直接谈论菲丽丝的脚踝。这样的勾引挑逗不能称之为爱情,而是人性,是广泛存在欲望。至于挑逗是否成功,乃至生意是否成功,瓦尔特一时无暇顾及,他也已经有了蒙受一笔保单丢失的底气了。

此时的瓦尔特顺风顺水,公司内部对他提携有加。有了底气的男人在爱情和欲望之间,大多会选择欲望。因为爱情太稀罕,并且过于缓慢,不足以承担那种急切需要展现的成功。

面对瓦尔特的诱惑,菲丽丝不愠不怒。她是了解男人的,此刻她不仅了解男人,更需要一个同谋的男人。还有谁比眼前这个为自己神魂颠倒的男人更合适呢。

两天后的下午,菲丽丝故意选择丈夫不在家的时光,让瓦尔特再次上门。女仆也很巧合地离开了。男女相对,彼此的呼吸都缠绕在一起。菲丽丝觉得时机到了,一句一顿地提出了一个要求:能否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买一份人身意外保险,自己是受益人。

瓦尔特是成功的保险业务员,成功的一个基础是大量的经验和精明的预判。他立刻意识到,菲丽丝是想谋杀丈夫、石油商人迪金森。

瓦尔特挑明了这些,并且离开了。

在电影的最初,瓦尔特就以一个凶手的身份对着话筒讲述,话筒那头的人不是警察,而是他的上司、理赔经理巴顿。这样的开始和真相层层剥开的悬疑电影不同,它制造了另外一种悬疑:一个人怎么成为凶手并且需要如此坦白和忏悔的。

当瓦尔特挑明菲丽丝的心计,并且离开时,我们不禁诧异,他拒绝了合谋,又如何成为了凶手。

最大的原因还是欲望,一种对罪恶的隐蔽的追求,对不劳而获的天然向往,对挑战自己智力和能力的冲动。

拒绝了菲丽丝,瓦尔特回到自己的寓所,一个单身男人的寄居地,这里不像一个家,但也是一种身份的标志,更是继续奋斗的起点。如果瓦尔特延续他的事业,不需要多少年,他可以拥有中产的一切,以家庭为表象。

但菲丽丝找到了瓦尔特的电话,致电之后又来到瓦尔特家里。

一个已婚女人来到一个单身男人的寓所,这本身是一件大事。更大的事情是,菲丽丝讲述了她婚姻的不幸,丈夫迪金森对她无休止的暴力和冷暴力。瓦尔特此刻的内心是复杂的,善恶交织,无法从容。救人于水火的使命感、杀人夺妻的罪恶行径、相爱相守的憧憬,还有对巨额保险赔偿的垂涎,一时间全部交织在小小的寓所里。

瓦尔特和菲丽丝接吻,并且拥抱了一个晚上。

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两个人的关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这不是犯罪,至多是道德上的越界,是对犯罪的探讨。一个婚姻不幸的女人和一个追求世俗成功的男人在一起,未必不可以恒久远、永流传,当然,也更容易滑向一个漆黑的深渊。

在菲丽丝登门后的一些日子里,瓦尔特内心交织着各种情感,对犯罪的畏惧和冲动,对自我证明的期许和怀疑,对财富的向往。而决定瓦尔特去实施犯罪的,不是上述任何因素,而是他想到了一个自以为可行的方案。

瓦尔特为何去犯罪并杀人,答案是,他可以。

瓦尔特为何和菲丽丝合谋,答案是,他可以。

瓦尔特为何跌入深渊,答案是,他可以。

瓦尔特自以为他可以。他的计划是,在迪金森乘坐火车出门前,将其杀害,然后由自己装成迪金森,并跳车,把迪金森的尸体抛弃在铁轨上做成摔死的意外,然后获得双倍的赔偿。

这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也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计划。如果警方对此不介入,保险公司没有巴顿这样的脑子里拥有了“大数据”的理赔经理,这个方案就天衣无缝,让人赞叹。

而如果仔细端详其中的细节,尤其是火车的时速、尸体的伤痕等等,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愚蠢之极的计划。

瓦尔特是愚蠢的,菲丽丝也是。在欲望面前人愚蠢一点似乎也无可厚非。

为了让这个愚蠢的计划看上去越来越天衣无缝,在相当多的日子里,瓦尔特和菲丽丝只能借助街头的电话联系,见面也只能在便利超市装作顾客,希望一切都没有痕迹。

这种努力,让他们的计划越来越不可回头,无论完美还是愚蠢。

迪金森先生因为受伤而必须拄拐,这让瓦尔特的计划更加完美了,因为双拐将会成为众人的焦点,更加方便他扮演迪金森,在漆黑的车站和火车上瞒天过海。

在这个由诸多欲望驱动的犯罪计划一步步推进之时,爱情、美女和财富,都必须成为这个犯罪计划的补偿,双倍甚至多倍的补偿。

瓦尔特不是因为爱情或者金钱去杀人,犯罪的冲动来自人性深处不可言说又挥之不去的欲望。

当计划实施后,爱情和金钱必须作为回报。

杀人一帆风顺,电影不在于制造悬念或者反转。

被巴顿识破其中的问题也不出意外,瓦尔特在杀人之夜回家时突然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死人才会这样。他不禁自问,自己是不是每一步都错了,不然何以没有脚步声呢?

当然如此。在瓦尔特扮作迪金森跳车之时,火车上还有一位乘客跟他闲聊,这是无从计划的意外情形。虽然瓦尔特把他支开,但那个人已经成了目击证人,看清了眼前这个假迪金森的年龄,是个年轻人。

巴顿对这起意外的识破有一个过程,这大概是整部电影悬念最足的地方了,因为巴顿认识到何种程度,瓦尔特的命运就会出现相应的结局。

如果巴顿只认为这件事有问题而拒绝索赔,那么家属菲丽丝可以打官司,由意外改为自杀。瓦尔特相安无事,拿不到钱而已。

如果巴顿只认为这件事有问题,并且推断出上车的迪金森和死去的迪金森并非一人,那么菲丽丝可以坚持否定,就算打官司,粗糙的鉴定技术也不能确保查出死因。菲丽丝拿不到双重赔偿,瓦尔特相安无事。

如果巴顿通过迪金森先生的保单,发现瓦尔特和这件事的联系,那么瓦尔特必然败露。巴顿也是骄傲的专业人士,不会让自己挖掘出的真相淹没。

对双重赔偿的极度渴求已经让瓦尔特和菲丽丝没有退路了。

更为致命的是,同样作为谋杀的补偿,爱情在这个时期变味了。为了防止两人的关系被发现,瓦尔特和菲丽丝不能联系,感情在这种一天天的毫无联系中迅速变质,变成了怨恨和职责。

而当迪金森先生的女儿罗拉专程找到瓦尔特时,事情已经变得没有任何转机。

在欺骗迪金森签署意外保险时,为了事后证实有足够的当事人在场,菲丽丝拉着罗拉陪自己下棋,让罗拉认识了瓦尔特。菲丽丝想不到的是,正是罗拉,由一个被利用的目击证人变成了葬送自己和瓦尔特的最后一击。

罗拉目睹了菲丽丝居然在迪金森出事之前几天身穿葬礼服装照镜子的情形,并且回想起她做护士时,如何将自己生母迫害致死并成为迪金森新任妻子。而让罗拉对菲丽丝充满怨恨的都不是上述事件,而是自己的男朋友和菲丽丝打得火热,一股真爱的架势。电影的潜台词是,罗拉对父母的生死本质上是无所谓了的,但对抢了自己男朋友的继母,完全不能忍受。这样的情感和现实让人不寒而栗,但电影对此异常着迷。

罗拉的叙述,让瓦尔特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犹如上一次菲丽丝亲自登门后他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一样。

瓦尔特陷入三重烦恼之中,一是巴顿的质疑始终在持续,巴顿当着他的面越来越推理出事情真相,二是和菲丽丝不能见面的现实让整件事变得毫无意义,为了获取意义,他变得焦躁和怨恨,三是罗拉的话其实和他在第二次与菲丽丝见面的印象是一致的,那就是菲丽丝其实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如果在第二次见面时候断绝了和菲丽丝的一切往来,那么瓦尔特不会坠入深渊,不仅故事,他人生的走向会全然改变。

瓦尔特一边安抚罗拉不要把她知道的事告诉保险公司和警察,一面去和菲丽丝当面对质。

原本是久别重逢,这里成了抱怨、指责、诅咒、嘲讽、羞辱、扭打、夺枪、谋杀、逃离……瓦尔特活着离开了菲丽丝的家,但再也活不下去了。

他临死前做的一件事就是,让罗拉的前男友、菲丽丝现在的相好,不要走进房屋,不要和菲丽丝再有任何的牵连。

至于瓦尔特贯穿整部电影的讲述,没有任何忏悔的意图,只有一股浓浓的黑暗从深渊里升起,吞噬了一切。

 短评

使用闪回技巧,并很好地运用了戏剧张力这一基本的电影理论,时刻控制并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模本级别。★★★★★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黑色电影、钱德勒编剧、第一人称、蛇蝎美人。踝链。谋杀有忍冬的气味。擦燃火柴点雪茄之同性隐喻。——没有找到真相,是因为那人离你太近,只隔一张桌子的距离。——不,比那更近。好奇如果没有碰巧摔断腿,原本的火车计划是怎样。

11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前半程实在太好看了,结局更是喜欢。"I love u too",然后昔日好友帮忙点上一支烟便结束,这已算是最好的结局

16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人生来没有背景,去时没有理由。

17分钟前
  • ╯^╰
  • 还行

比利·怀尔德早期作品,黑色电影代表作。在当时是划时代的片子:大悬念在片头即揭晓但仍能引人入胜,阴暗压抑的灯光与摄影,对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腻揭示,芭芭拉·斯坦威克的精致打扮...而最主要亮点当属在《海斯法典》禁锢下的时代能把影片拍得如此“无性胜有性”,结尾的同性恋暗示更是大胆。(8.5/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继续补标比利怀尔德 与控方证人显著的阿婆风格类似 本片的钱德勒风也异常招眼 noir经典 倒序法令人不觉想起日落大道 以及多年以后诺兰的following 叙事波形十分协调 节奏把握精湛 phyllis躲在门后 barton站在人前的走廊戏令人难忘 尽管意境不在推理 若以csi细查死法和现场的手段 根本不可能成案 但浪漫

23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2】比利怀尔德的牛逼在于,让观众一开头就知道了结局的前提下,依然会有新的悬念引导观众情不自禁地看下去,看到最后又会有新的高潮。

28分钟前
  • Comel
  • 力荐

台词精妙,尤爱凯斯那段贯口干净利落脆。开场供认犯罪事实的回溯叙事方式,因摆明事情会有变化,所以悬疑一直在,只是最后破局没达到之前铺垫累积的期待。结尾两场再次展现怀尔德对人性积极的态度,尤以两个男人间角色对立但立场统一、不动摇原则却坦诚互敬的对话最打动人,给全片的黑色加了一层柔光。

30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本片改编自James M. Cain于194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由导演比利·怀尔德和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共同编剧,获第1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提名

3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经典黑色电影,比利·怀尔德对电影节奏的掌控是现在很多导演要学习的典范,钱德勒的编剧让这个好电影有了底气。蛇蝎美人的阴谋让人感叹人性之恶,没有人可以得到救赎,只要你犯了错就会受到惩罚。

3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超赞。胜于夺魂索,比肩惊魂记。没想44年的皂白片能这么好。且采用正叙,没有悬疑,没有玩弄倒叙蒙蔽,讲述一毒妇与姘夫谋杀亲夫得手,毒妇的焦躁让男人担心,妇以为被甩而威胁,男意识到毒蛇缠身,最后痛快地杀掉毒妇,也没按计划嫁祸一混小子,自己坦陈。同事犀利,结局有些可惜,良知男能逃脱就好了

34分钟前
  • 小重山
  • 力荐

黑色电影关键是人生来没有背景,去没有理由这件事儿太牛逼了

37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整体挺好,演技在线

38分钟前
  • 苏幼
  • 还行

女主后来发现原来自己也沦陷进感情的怪圈里了,这也是堕入凡尘的悲剧的开始。其实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在男主和调查员之间的。台词经典。镜头非常典型的film noir.

43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完整的设下悬疑,结局率先曝出,却留给观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双重赔偿”意味着你设下杀局时要有双重保险,甚至更多,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脱身。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第一遍看的时候单纯当做了一个罪案类的悬疑片,如今重看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开首就把悬念直接道破,用极其沉稳甚至压抑的手法和火花四溅汁水横流的台词来讲述这个已经笃定的关于欲望和背叛的故事;我曾一度认为这个结局不够黑色,现在才明白这是最坏的结局却也是最好的结局,只有死亡才是一切的终章。

4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还挺精彩的 没有反转但是足够悬疑。整个故事从背景、谋划、实行、等发酵到最后真相大白都叙述得紧凑、节奏得当 行云流水。最后Phyllis说“直到我不能开第二枪时我才发现原来爱着你”这里甚至有点小感动 比利怀尔德这个神导在那么黑暗的电影里也能毫不违和插入一段爱情小插曲实属牛逼。看完之后一直都被芭芭拉和琼希瑟的美貌所困住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迈克莫瑞的划火柴 太帅了。

47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保险销售员和索赔员,杀人犯和侦探,喷了,早该想到雷蒙德钱德勒就是最知名的同人腐男作家,“No, closer than the desk”“I love you too”,怎么港,可能是最动人的告白。

50分钟前
  • 又烧包小队长
  • 推荐

我感觉保险员沃尔特心中一直有颗欲望的火种,就像他随身携带的磷火柴随时可能燃烧,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不全是贪恋金钱和女色,他犯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到完美,他迷恋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菲利丝和他是同一类人。两人的欲望交织成双重的罪恶火焰,最终结局是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51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8/10。注意蛇蝎女外表发出的暗示:戴着金脚链移下楼梯,梳妆台摆放维纳斯头像,交谈时常仰在沙发里体现控制者的地位,密谋杀夫的婴儿用品超市的阳光场所她要戴墨镜掩饰深不可测的野心,藏在轿车后面的男主杀夫而她紧握方向盘、神态无所畏惧,败露后向男主开枪却犹豫着象征女性背叛家庭社会的矛盾心理。

5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