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2022

HD中字

主演:亚当·德赖弗,格蕾塔·葛韦格,唐·钱德尔,拉菲·卡西迪,朱迪·特纳-史密斯,拉斯·艾丁格,戈登·格里克,安德雷·本杰明,洛根·弗莱,马修·希尔,迈克·加萨威,艾丽卡·斯维尼,弗朗西斯·觉,本杰明·希勒,Bob Gray,理查德·杜恩,阿尔菲厄斯·格林,Danny Wolohan,Quincy Tyler Bernstine,Laura Wimbels,Thomas W Wolf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白噪音2022 剧照 NO.1白噪音2022 剧照 NO.2白噪音2022 剧照 NO.3白噪音2022 剧照 NO.4白噪音2022 剧照 NO.5白噪音2022 剧照 NO.6白噪音2022 剧照 NO.13白噪音2022 剧照 NO.14白噪音2022 剧照 NO.15白噪音2022 剧照 NO.16白噪音2022 剧照 NO.17白噪音2022 剧照 NO.18白噪音2022 剧照 NO.19白噪音2022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带有德语口音的上帝保佑装在超市推车里的人们

总有一天我们习惯了这个世界
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昨日重现
我们关心今天吃啥
关心别人是否顺利到家
没有人对你迷人的颓废说不
你甚至不需要形象好气质佳
我们越来越精益求精
对别人的工作不甚在意
对自己的不甚了解
只要薪水和报酬不变
我们就不妄想
离家出走
冉冉上升
改头换面
就算灾难发生
我们同样一丝不苟
绝不错过观看的时间
绝不忘记安排缅怀的盛典
……

不知道为什么看电影的过程中想起来很久以前自己写的诗……

“观看灾难”的这个概念似乎一直很吸引我,像伊恩·麦克尤恩在《星期六》里的坠落的飞机(应该是吧,记不太清了), 像《奇爱博士》里的古巴导弹恐惧。每一架在清晨坠毁在家门口的飞机,一定都曾被这街上的某个人暗自期待过。

下面说电影吧:

1、一个明星和一场灾难的相似性

第一次被迷住的点,就是「希特勒+猫王」表演/演讲的部分,也是影片第一次指出“人群聚集是为了抵挡死亡恐惧”这个点,这里有两组概念的交互和转换。

被讲述的表演场景,成为实际的表演场景。

一个明星(猫王/希特勒)和一场灾难(死亡/法西斯)的交互。这两者by definition 就是肾上腺素的代名词,更何况交织在一起。不论是表演者(猫王/希特勒/教授本人),还是观看者(粉丝/集会者/学生们/看电影的我们),都实现了从激素到人格的全面狂飙。

这,就是a star 和 a catastrophe 的相似所在。

2、在全家逃离毒区,在隔离点,儿子开始当众演讲,一个举着电视机的男人呼号着为什么没有媒体关注我们的时候,又出现了两组概念的进阶。

当被观看的灾难,成为了被经历的灾难时,

人作为灾难本身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发出了强烈的需要被观看的欲望。

因此,演讲/表演场景再次出现。

3、当男主发现自己面临毒素辐射和未知的死亡威胁时,「死亡恐惧」终于完成了从「被想象的焦虑」进化到「被schedule的现实」中去。

4、全片絮絮叨叨的聊天声,事无巨细鞭长不及,漂浮在所有的场景里,正是我非常喜欢的表现形式。这些话语仔细听起来传递了很多信息(或者说知识),但是仔细想起来并没有任何意义。

这些声音既准确又荒谬,既有概括性又毫无意义。

正如当代世界一般,这世界很真实,但知道这一点并没有什么意义。

正如研究希特勒的star professor自己竟不会说德语,但放在这个时代当中丝毫都不违和。

It just doesn't matter.

5、超市作为中阴身(同事教授提到的佛教认为人从死到再次投胎之间的状态)所在地的比喻非常绝。

画面中此时俯瞰超市里整整齐齐花花绿绿的所有商品,一切你的,我的,他们的生命中所经历过的所有味道、声音、颜色、质感、光波、粒子,都会和死亡一起到来,你在万物中等待,正如活着的时候一样,等待。

6、当两人最后在病院里看到太阳升起的时候,我想到埃利亚松的艺术装置,红日。

你很难说最后给你震撼和希望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是生活在白噪音中的人类所久违的「自然」吗?看起来不像,但感觉很像。

那么死亡恐惧被解决了吗?看起来很像,但感觉并没有。

实际上,死亡焦虑不正是所有生命体的原动力吗。

那些交错的、琐碎的、不置真假的聊天声;那些仿佛背景音乐一般的聊天声;那些漂浮在餐桌前、超市里的演讲和争辩;那些穿梭在我们手机里的真相揭秘、科普短视频……早已盖过了太阳光穿过万物到达地面时的一切声波光波电磁波动,而成为了这个时代唯一的白噪音。

谁知道呢,或许这些声音,就是这个世间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全部意义了。

“家庭是一切错误信息的摇篮”,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是,但只要你坚持,也许这就是真相。

------------- 2023.2.14更新:昨天看到「美国俄亥俄州火车出轨导致10万加仑氯乙烯泄漏燃烧」的新闻

这是?什么?预言题材作品?还是1985年的小说改的??

我还说什么从观看灾难到经历灾难??我还说什么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昨日重现???

 2 ) 应对死亡焦虑的方法——《白噪音》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白噪音》。

片名White Noise / Wheat Germ (2022)。

诺亚·鲍姆巴赫搭档老司机的上一部电影是《婚姻故事》,精准地描述了一对离异夫妻,拿下6项奥斯卡提名,6提1中。

《白噪声》则是时隔3年后导演的第11部叙事长片,也是第一部导演没有改编自自己原创故事的长片。

影片《白噪音》改编自唐·德里洛 1985 年的后现代反乌托邦同名经典小说。

该小说被誉为继《1984》之后,又一部现代文明的警世预言,所描绘的那个噩梦般的世界,连奥威尔都会不禁战栗。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找来老搭档亚当·德赖弗(Adam Driver)和格蕾塔·葛韦格(Greta Gerwig)一起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时而精彩时而乏味地改编。

杰克和巴贝特是一对夫妻,抚养着他们的孩子,一起在大学城里过着枯燥简单平凡的日子。

他们彼此关心深爱着对方,都想死得比对方早,以免自己一个人孤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世上。很快意外就不出意外地来临了,死亡渐渐逼近夫妻俩的小日子,颠覆了他们生活的安宁。

白噪音原本是一个声学术语,指的是一种单调、有规律性的声音。影片中将白噪音的定义扩大到了现代媒体世界,现代媒体世界内喧嚣的白噪音,分散了人们对现实的关注,渐渐沉溺于消费主义等内容。

影片从一个看似荒诞的喜剧开场,紧接着引出一家人的生活。结尾则落在货架色彩缤纷的大型超市,货架高处摆满了颜色鲜艳的琳琅商品,生活最终成了最主要的反派。

长期以来,唐·德里洛的小说都被认为是“不可改编”的,因为小说成功构造了一个广阔深邃的后现代危险预言故事。

影片深入挖掘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的恐惧和焦虑,将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末日化身为我们当前疫情后的世界。

别看《白噪声》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但故事里所表现的内容放到现在来看依旧没有过时。

影片对死亡进行了充满荒谬的思考,同时加入了消费主义的讽刺,掺杂了猫王、希特勒、车祸、滥用药物、婚姻、家庭等诸多元素。

大量繁杂且无用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焦虑的人们存在严重的药物依赖,普通人对流行文化偶像、阴谋论的痴迷,波涛汹涌的消费主义不断冲刷人们的价值观,所有这一切到现在看来依旧适用。这大概就是导演选择改编这部作品的原因。

原著故事风格和导演前作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导演明显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尝试一种颇具挑战性的创作。

诺亚·鲍姆巴赫的老粉丝会在《白噪音》中发现极大地不同,能够感受到许多新鲜的东西。

影片基本叙事结构和小说保持一致。

电影中除了在路途汽车旅馆和教堂医院的最后一幕高潮场面外,其他内容都非常忠实于小说。

在小说中,巴贝特从未出现在汽车旅馆,没有中枪,也没有和杰克一起去医院。

通过这个改编,大概可以看出导演想拍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论观众能否接受这种改变,至少这是诺亚·鲍姆巴赫一次很不错的勇敢尝试。

40年后,人们看看身处的世界,再比较一下40年前小说描述的世界,大家会惊奇地发现,世界一直没变,被人为灾难、媒体轰炸、药物依赖和消费主义完全控制。

故事中充满对死亡的痴迷,也饱含对死亡的恐惧。角色们为了抵御这种恐惧,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无一例外地全部失败了。

而唯一的出路在哪里?影片也给出了答案,去Shopping吧……

应对死亡焦虑的方法,

平淡无奇又亘古不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3 ) 大规模破坏的意识还是存在,我们继续创造希望,这就是我们等待的地方。 一起等待

Netflix《白噪音》由《婚姻故事》诺亚包姆巴赫执导,同时也担任编剧,改编「美国四大名作家」之一的唐德里罗于 1985 年出版之同名著作《白噪音》,并由亚当崔佛、葛莉塔洁薇及唐奇铎主演。

《白噪音》剧情叙述知名教授杰克与妻子芭碧及四个孩子们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因为一场意外灾难,致使人们陷入末日恐慌之中,而存在于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也因此变得更为庞大,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也让杰克与家人间的情感备受考验。

存在世代的白噪音

《白噪音》原著不仅为文学大师的经典名作,更是被誉为「美国死亡之书」,以一家人的故事暗喻着世代间遭受的无形威胁——死亡的恐惧,而这份恐惧随着世代变迁拥有不同样貌。

从疾病、犯罪、宗教信仰及战争,到环境污染、气候变迁、社会议题等,透过新闻广播、资讯媒体及互联网的播送,不断灌输负面、有害的思维,在长期受到这些谣言及信息洗脑之下,使人们活得疑神疑鬼,甚至失去分辨真伪的判断力,为了除去已扎根于内心如毒瘤般的恐惧,而偏信旁门左道,就算出卖自己的身心灵也在所不惜。

「如果死亡只是一种声音呢? 挥之不去,充斥四周,规律的白噪音。」

人们恐惧死亡的现象已存在于世代间,在唐德里罗笔下成了「白噪音」,细微且总是被忽略的声音,却在无形中潜入人们的生活,一成不变的噪音虽然在短时间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当它完全侵入人们的脑中,主宰了意识、情绪与思考能力时,该惧怕的反倒不是死亡,而是强大到足以害死我们的恐惧。

有趣的是,这部 1985 年的文学著作,时隔数十年后改编成电影《白噪音》,却仍然相当符合时事,尤其是电影第二章节的「毒雾事件」便对应到近几年的疫情,有几幕场景甚至还会让人联想到同样也是末日黑色喜剧的《千万别抬头》。

《白噪音》怪诞荒谬又具诗意与美学

《白噪音》光是从电影本身就能感受到故事改编的难度,片中许多场景与对白破碎且不连贯,又要以隐喻的方式呈现人心的恐惧、营造惊悚的氛围,还得安排充满讽刺意味的情节,故事寓意不能显得粗浅易懂,又不能太过哲理、诗意,使得电影整体给人一种荒诞、怪奇且似懂非懂的感受。

但若是当成一部文学作品品赏,便会发现《白噪音》是部相当有意思的电影,每句对白话中有话,每场戏的编排呈现着现实存在的「白噪音」,却也同时是企盼能唤醒世人的另类「噪音」,而人们口中所述说的似曾相识景象,其实只是早已在脑中演练各种死亡的模样。

尽管剧情方面并非是人人都能接受的类型,《白噪音》在摄影技术及配乐选曲的部分却令人印象深刻,不但补足了叙事与剧情铺陈的缺点,也保留了白噪音诡谲又神秘的本质。

除此之外,《白噪音》中亚当崔佛与葛莉塔洁薇的对戏内敛又富具张力,尤其在葛莉塔洁薇饰演的「芭碧」与丈夫「杰克」坦白的那场戏情感与情绪都具层次感且渲染力十足,不过,全片最让人惊喜的,则是在片尾的人员名单,演员群在超市跟随着 LCD Soundsystem 演唱的歌曲〈new body rhumba〉律动,不仅为观众创造对电影的记忆点, 也呼应电影最后一句对白:

「我同情我们和在自己灾难中扮演的奇特角色,但对大规模破坏的意识还是存在,我们继续创造希望,这就是我们等待的地方。 一起等待。」

「超市」即是我们等待希望的关口,或许总有一天,人们能在这里找到得以抵抗「白噪音」的正面力量,能不必受困于恐惧之中,反倒是充满希望的活着。

 4 ) 后现代炸弹

《白噪音》是近期看过最有后现代性的电影,激情迸发,能量满格,黑色幽默,荒诞喜剧,特别姜文式的作品。

在电影终于脱离了传统的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和有性格的人物的任务,它将毫无负担的通过文学性表现一种贴近现实的真实,使我们能够测量这种真实与我们的关系和距离。

《白噪音》的核心还是着眼于上帝之死后,人的境遇问题。可以说相当糟糕,人对死亡的惧怕造成了混乱,女主诉诸于药物,男主(在同事鼓励下)试图用死亡杀死死亡,诉诸于暴力,施加于他人,转移矛盾。

但是,《白噪音》整个电影明亮的光线,彩色的布景,预示了希望。男主最后看到女主的到来,从准备清洗作案现场到开始施救受害者,当然,女主是支持救援,尽管她也是受害者,所以他们共同获救在一个教堂改建的医院,从新开始在生机勃勃的超市,《白噪音》是传统的,也是乐观的,毕竟电影里的一家人,大人和孩子相互特别在意对方。

 5 ) 满适合各位被封在家的同学们看的

#白噪音# ( White Noise ) (B+) 这部满适合各位被封在家的同学们看的。其中一段灾难来临,大家逃亡、被隔离的恐慌经历就是在展示新冠时期人们对于死亡和未知的畏惧与焦虑。甚至片中有类似在隔离地区被命令“谁也不能离开”这样的话,也出现了疯狂的踩踏场景去展示人们在惊恐时可能会造成更多灾难。

但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则发生了一些比较奇怪的转折,又扯入了对药物的依赖及对宗教、婚姻的探讨。当然其实立意一致,这些都是人们因为怕死而寻求解脱的方式,只是前半部分以灾难、逃亡片去呈现更为有效。

诺亚·鲍姆巴赫的片子,是真的话很多,又是大段大段的台词,对演员考验总是很大。当然这两位主演都是他常用的合作伙伴,估计也习惯了。但这次除了一对夫妻外,他们还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都叽叽喳喳,以至于很多场景就是五个人都在说话,造成很多”噪音“。当然,对于孩子多的家庭显然这种情况可能是现实,但对于其他人来说看着就很闹心。也许诺亚·鲍姆巴赫是希望通过这种七嘴八舌让人们感受到新冠期间各种消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状态,并营造出混乱的效果。

我感觉影片的立意是好的,毕竟疫情真的让很多人处于紧张和迷茫的状态,有的会做出傻事。不排除会有人因此对药物产生依赖,生活和婚姻受到影响,但是充满了神经质的絮叨和过多不必要的内容,导致最终没有有效传递要表达的内容。有多少人可以看下来就很难说。

不太看好颁奖季,但还是很适合因疫情而焦虑的人观看,容易找到共鸣。

 6 ) 个体有价值,群体无价值

颜色绚丽或是疑云密布的场景都是很德式的存在。

有点像Rebecca里提到的,

我们在紧急关头获得希望,在困苦时刻找到希望。

诸多的碎片,犹如话剧搬上了荧幕,不断强化着戏剧感。

但又极度想要强调这种生活的平常。

却没有逃出支离破碎的窠臼。

这种挣扎本身也是生活的拉扯:

如此希望独一无二, 而平凡又是如此诱人。

 短评

#LFF20 Baumbach感觉不太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如果期待《婚姻故事》之类的纽约都会故事必然会落空。幽默得有些干瘪,怪诞又不足。Don DeLilo或许更适合PTA拿去拍。

3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7.5/10)可以位列年度最猜不到走向电影之列了(除了契诃夫那把枪),甚至还能看出些许布努埃尔的味道。同样是发癫,这就比伊尼舍林的女妖癫得有逻辑一些。我现在不排斥癫狂的表达了,但我还是渴望看到引爆癫狂的那根导火索。要说有什么不合理,老司机的全美知名希特勒研究者居然不会德语啊哈哈哈。

5分钟前
  • cliosong
  • 推荐

鲍姆巴赫企图达到这么一种效果:用一个高知家庭的日常碎碎念囊括美国受过高等教育中产所有烦恼 通过日常对话表现后现代的精神喜剧 然而白噪音所涉及到名词是割裂的 割裂感自成一派制造出一种虚无 以至于把高级overthink所创造的一切名词妄想揉进一个家庭序列制造一个故事没那么成功 悬疑恐怖杂糅进一个screwball comedy制造出一种新型恐怖 甚至不够真实只能徒增笑料/白噪音是我在纽约看的第一部话剧 没有台词只有名词堆砌 堆砌的逻辑传达出一种美式中产思维模式 作为故事太散 视效眩晕撞色让我想起韦斯安德森 叨逼叨让我想起伍迪艾伦 怀疑除了典型的纽约知识分子神经质家庭 其他人并不能get到他在做什么/适合经常发政治的美国小留观看 穿点撞色衣服逛逛超市啥的吧 欣赏一下物质极大丰富 另一种层次的虚无

7分钟前
  • 巧比
  • 还行

撞车奇观升级娱乐超越生死幻梦,不可名状毒雾恐怖莫过遮掩商品社会广告灯牌,虚假常识布道不宜父母捧场拆台无异希特勒猫王偶像崇拜,拥枪车牌生存率高家庭常识问答水陆漂流,噩梦预兆高挂电视语言皆由媒体习得,二十世纪末灵魂中转场大型超市消费之舞……美式生活之敌的德里罗小说被改成这个集美式符号大成的聒噪鸟样还是蛮开心的

12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只能说此类后现代小说的影视化不是誰都能碰且没必要

16分钟前
  • 较差

#79thVeniceCompetition#主竞赛单元开幕片,关于语言/声音/权力关系的一则都市寓言。三幕剧形成了一个坚实的结构,人物间的沟通失能被反复呈现,表演性演讲/声音霸权/希特勒作为核心意象也传递了清晰的作者态度,鲍姆巴赫的剧本还是一如既往的精细且精彩。

18分钟前
  • Heathcliff
  • 推荐

乱乱的 被司机的好多镜头丑到了

20分钟前
  • Taekii
  • 较差

生活不要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80%的台词跟情节都可以删掉。整部电影就跟它所呈现的内容一样——无聊的电影、激情殆尽的婚姻、没有营养的纳粹演讲,必须要解说员、婚外情、麦克风才能勉强激起一点点涟漪

22分钟前
  • 一文字秀猫
  • 较差

全是技巧没有感情

26分钟前
  • 99
  • 较差

接受无能…意外发现本片英文title还是个敏感词…司机dad bod相当敬业…

29分钟前
  • 逢澶Ty
  • 较差

8.4/10 #NYFF 精湛的文本,熟稔的技巧,精致的美术,相互共构的荒谬符号,但是仍然差了口气,缺少一些难以名状的元素来将这一切调和或强化情感上的调动。从胶片中的“虚假”死亡开始,到“历史性”的“死亡”(纳粹),到“集体性”的死亡,或“未来”的死亡,与“死亡”的恐惧,和谋杀,并以荒谬且黑色的视角去切入这一切“死亡”。在此之下,是个体与集体的身份切换,和“面临”死亡时的权力逆转。所展现的世界宛如一场沙盒,呈现一种封闭的无法逃脱的质感。镜头总是被精心构建,但是部分手法似乎过度粗暴的被类型化,与其他部分的夸大却僵硬的幽默感脱钩。且部分元素似乎在有些段落被明显疏忽轻视,以让一些叙事浮出表面,但实则并未更为精彩,似乎总是给人一种“可以更好”的遗憾感。

34分钟前
  • 鲍勃粥
  • 推荐

#Venezia79 开幕片。2.5. 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可能不是一个糟糕的Noah Baumbach的production(美国商业片导演努力文艺,文艺片导演努力商业),却是一个Don DeLillo彻头彻尾的降维改编。电影不过是一个德里罗对白集锦,影像语言毫不努力,平庸至极。Adam Driver表演努力,(对比其他演员有点过于努力,)给男主赋予了更丰富的外在表现,可惜本来丰富的内心戏减弱了(Noah的锅);Gerwig啊,哎,太Gerwig了。

39分钟前
  • Q影誌
  • 较差

6.4 another 80s porn,表象是挺好看的吧,就是看不懂想拍些什么,全片大大小小对于生死的讨论都比不上《鱿鱼与鲸》里站在鲸鱼骨架前杰西艾森波哥。

44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我更倾向于把这个电影解读成一次Noah自由的玩耍。没有类型,没有规则,只有随意的镜头音乐和无意义的对话情绪。你开心就好。

46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一看到俄亥俄就跑过来评论了

47分钟前
  • A Di
  • 还行

略失望 复古风格弄得还可以 挺喜欢这种颜色搭配的 故事有点故弄玄虚 有些晦涩 还是喜欢之前的鲍姆巴赫 可能这次是因为原著小说风格不一样的原因吧

49分钟前
  • 樂啊樂
  • 较差

首映后媒体的炮火集中在攻击鲍姆巴赫改编过程中创造性的缺失,似乎问题要就此转向文学作品影视化的经典困境,的确,影片从形式上的三段结构到主要的情节素材都是小说的原本照搬,但这也不免只能让讨论滑入取舍平衡与模仿超越等种种虚无的价值判断中去,而破坏两种媒介各自独立完整的魅力。相反,拍摄白噪音的鲍姆巴赫其实具有良好的媒介自觉,他知道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在实现情绪通感上的优势,而这恰恰是以“白噪音”为题的原著小说的核心比喻系统,是强烈的精神压力终于外化为实际物理感受的过程,为此他设计了大量的平行剪辑,用极高的影像速率和高密度的对白轰炸,将观众直接带入了对主题精神的物理通感中,而脱胎于费里尼罗马风情画的那场高速公路戏正是这一策略实现的佳例。影片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三个段落间的断裂及不同类型技法间的失衡(见评

51分钟前
  • 爱斯基摩综合症
  • 还行

这下成预言片了

54分钟前
  • 还行

从日常轻松滑入非日常的例行计划中,从家庭叙事扩展至集体话语然后重温人类存在焦虑,那场以事故为由的灾难在开场时以胶片/历史的死亡记录中便铺陈已久,其中希特勒作为一种研究/政治话语渗透进入制造与被制造的荒诞与幻想中。于是从某种意义上,口述死亡愿景的对话成为祛魅的关键,宗教与天堂被重构,身份与职责成为新神话的入口,只有亲历死亡方可破除恐惧。白噪音是入梦的钥匙。

59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名著改得像故事会,语言做作化,不懂取舍,把怪诞和幽默感混淆,只能说保姆拔河tried

60分钟前
  • RioLiv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