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2016)

HD中字版

主演:米卡丽娜·拉巴克斯,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沃西尔·沃西尔利克,阿德里安·扎仁巴,伊莎贝拉·库纳,雅采克·布拉茨亚克,玛丽亚·索博辛斯卡,奥列桑德·兹巴拉斯基,佛罗德米尔·普罗塔西尤克,奥维克桑德尔·彻舍洛夫,莱赫·德布里克,罗曼·斯勾勒斯基,扎卡尔杰斯斯·马斯齐因斯基,米哈尔·加多姆斯基,加布里埃拉·穆斯卡拉,托马什·萨普里克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沃伦(2016) 剧照 NO.1沃伦(2016) 剧照 NO.2沃伦(2016) 剧照 NO.3沃伦(2016) 剧照 NO.4沃伦(2016) 剧照 NO.5沃伦(2016) 剧照 NO.6沃伦(2016) 剧照 NO.13沃伦(2016) 剧照 NO.14沃伦(2016) 剧照 NO.15沃伦(2016) 剧照 NO.16沃伦(2016) 剧照 NO.17沃伦(2016) 剧照 NO.18沃伦(2016) 剧照 NO.19沃伦(2016)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鸡皮疙瘩起来了

看得好累,对西方人脸盲加上对这段历史盲,所以真心看得迷迷糊糊,经过后期维基百科科普,才大概理顺,也基本没理解错,先是苏联怼波兰人,再德国怼犹太人,再乌克兰名族主义疯子怼波兰老百姓,这女主也是惨到极致,怎么就活在这个时代的这个地区,最后那一晚真的人间地狱,什么样的仇恨和煽动可以让普通人变成野兽,完全丧失人性得对待一起生活的邻居呢。我突然想起前两天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那档子事,某个纪录片说实话就充满浓浓的偏向性,我突然对这个名族充满了鸡皮疙瘩,对某些势力的明显偏向性舆论导向也默默擦汗。

 2 ) 德军只是挖出了从未埋深的恶魔之盒

这部电影是这几年看过最感触的战争片,如此正视历史,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国家能做到,与欧美的主流人性片简直是天然之别。战争不过是个契机,民族间的恶魔之种癌变般扩散。苏联鬼子借机清洗波兰民众,报几百年的世仇。相比,德军只杀犹太人,其他破事不问,波兰人争先恐后加入协军逮犹太人上贡。再到后来的乌克兰种族屠杀,这些所谓的游击队,一改往日影视剧里宣传的打击侵略者形象,全都是拦路抢劫烧杀劫掠的土匪。当然后来波兰人的报复也毫不手软。小队德军即使是溃败行军时,也是整齐列队,乌克兰疯狗看见也不敢近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不多的两次描写波兰军官时,深深体现出了民族自豪感。第一位军官宣布就地解散后,立即掏枪自杀以身殉国,把生的希望传给士卒,把责任留给自己。第二位波兰军官穿戴整齐,英勇面对乌克兰游击队谈判,即使惨死也没有丧失军人的尊严。

 3 ) 还原人类历史上一场血腥大屠杀 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UPA阴影下的沃伦

  故事开始于1939年在东欧Volhynia地区某村子里举行的一场欢快的婚礼。一户波兰家庭的大女儿嫁给了乌克兰人。小女儿Zosia也有了自己的乌克兰心上人,可父亲为了钱和土地,把小女儿嫁给了富裕的波兰老鳏夫。混乱时代,风水轮流转,苏联红军要把波兰人统统押送流放,乌克兰男孩赶来骗军官说有上等伏特加做贿赂救下Zosia,过后被盗酒的军官来到乌克兰男孩家把他一枪爆头。接下来换了德军占领Volhynia,富人被放了回来,这次要消灭的是犹太人。犹太人东躲西藏,难逃厄运。再接下来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UPA)成立,乌克兰民族主义抬头。于是,曾经的民族融合地区由于战争、政治、民族主义宣传搞起了针对另一民族的无差别大屠杀。

  想象一下,昨天还跟你一起在田地里劳作收割嬉戏玩耍聊天谈心的邻居们突然集合起来听政治宣传,下一刻就提着同样的农具来杀光你全家。

  这是波兰2016年电影《沃伦》中的情节。这不是一部恐怖片,但是比任何恐怖片都恐怖。

  讽刺性的对比贯穿全篇:

  姐姐的幸福起源于门廊,也惨烈地止于门廊。在娘家的门廊人们斩断她的辫子,表明她从少女成为妇人。而在乌克兰丈夫家的门廊,前来报复的波兰人疯狂地砍下了她的头。

砍辫子
砍头

  电影开始的婚礼上,所有民族都不分彼此欢快地跳着舞,人们玩了一种围着圆圈接力扔燃烧的木桩的传统游戏,而大屠杀到来后,还是同一个游戏,只是木桩换成了被裹上干草点燃的波兰小男孩。

玩火把
烧小男孩

  第一次女主角Zosia在门框后露出半张脸时,看到自己被父亲许配给了鳏夫,第二次,同样的镜头视角,她看到波兰人被乌克兰人砍死在室内。

  故事中有三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是好伙伴,一个乌克兰孩子,一个波兰孩子,一个犹太孩子。他们还太小什么都不懂,只是在成年人的影响下,乌克兰小孩与波兰小孩偶尔会欺负犹太小孩。犹太小孩被德军射杀了。再后来突然有一天过去的好伙伴说:你是波兰人我不跟你玩了。孩子脑海中有了民族主义的概念,即使他甚至未必懂什么是民族。

纳粹来之前乌克兰和波兰小孩去犹太人家找他们的犹太小伙伴

  红军来时村民们“团结在斯大林以及工农苏维埃的红旗下”,扔掉了乌克兰旗帜。德军来了乌克兰人民族意识大觉醒要建立乌克兰人的独立国家,打出横幅слава бандеров(按国内类似口号的翻译就是赞颂伟大领袖班德拉) ,竖起了红黑色的UPA旗帜。

红军扔掉了乌克兰旗
乌克兰人自己重新打出了UPA旗

以下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UPA把前来和平谈判的波兰军官二马分尸

本该代表平和与信仰的教堂成了狂热民族分子集会地大家纷纷抄起农具准备去杀人

乌克兰人砸死手无寸铁的波兰小女孩

波兰村民在夜幕下四处逃窜

乌克兰人抓住波兰小男孩,准备把他烧死。(这个孩子演员表演得十分生动,他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但是流露出极度惊恐的神情)

乌克兰人抓住波兰人剥皮狂欢

乌克兰人狂喜地挖出波兰人的眼球(注意每一个群众演员的表情都很生动)

我看到的,是人性最大的恶,被民族主义所鼓舞,爆发出的恶的狂欢。

  这夜色与火光下的狂欢是不是很像某幅世界名画?

Night on the Eve of Ivan Kupala

  Night on the Eve of Ivan Kupala, 画中描绘了库拉拉日前夜。Иван-Купала是许多斯拉夫民族共同的民间节日,纪念施洗者圣约翰,在这个节日的前夜大家会围着火把搞恶作剧。然而,电影中人们(波兰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都是斯拉夫人)是举着火把去无差别虐杀狂欢。这也是摄影中隐含着的更深一层讽刺。

  狂欢过后,尸横遍野。

躲过一劫的女主站在被毁的家园
被挖眼睛的
奄奄一息的
被剁了腿的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曾数次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波兰人),不过片子在国内是冷门片中的冷门,豆瓣甚至没有显示评分。

  大导演残酷再现出的镜头只还原了历史的十分之一。

  然而,受害方的控诉是没多大意义的,就像我们拍一百部《南京大屠杀》都没有用。为什么我认为《地雷区》是好电影?因为那才是施暴方的反思。

  想看懂这片子,除了撸一遍二战时间线以外还得了解点乌克兰那些糟心事。

  维基百科对于发生在加利西亚地区的无差别大屠杀描述如下:

  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革命派)的军事组织——乌克兰起义军在纳粹占领下的瓦莱尼亚发动的种族清洗行动,始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并于一九四四年末结束。该组织试图在苏德战争的乱局中,用暴力手段让乌克兰得到独立地位。大屠杀在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也就是乌克兰起义军指挥官迪米特罗·克里亚赫基辅斯基命令将所有十六岁至六十岁的波兰男性人口杀戮后达到巅峰。尽管命令杀害的是壮年波兰男子,但是主要的受害者为波兰族妇孺。大屠杀导致瓦莱尼亚四至六万波兰人死亡,而在东加利西亚这个数字大约是两万五千至四万。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革命派)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举行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目标为从未来的乌克兰国的领土中清洗所有的非乌克兰裔居民。实际上,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激进派)的活动并没有限制在清洗波兰族平民的范围之内,他们还希望清除所有在该地区的所有持久性的波兰居民曾经存在的痕迹。一九四四年一份乌克兰起义军的命令宣称:“要清除所有与波兰人有关的痕迹。毁坏所有天主教堂和其他波兰礼拜堂的墙壁。摧毁果园和庭院里面的树从而使当地没有任何人生活的迹象。……要注意一点事实,当这片土地上有任何与波兰有关的东西存在,波兰人就有借口重新占有这片土地。

  影片名为“沃伦”,沃伦(Volhynia)地区位于当时的加西利亚省,现在的乌克兰西北部。地图中黄色部分。

Volhynia

  影片中出现的黑红旗帜是乌克兰起义军(UPA)军旗。UPA成立伊始是反纳粹、反苏联、反对一切压迫乌克兰人民自由的,然而可笑的是,这个UPA很快就沦为纳粹的帮凶。二战期间UPA积极协助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煽动乌克兰民族情绪屠杀波兰人。

UPA

  斯捷潘·班德拉 (Степа́н Андре́евич Банде́ра,1909-1959),二战期间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领袖,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代言人。为了反苏而积极配合纳粹,最后被苏联监禁并处决(一说暗杀)。

斯捷潘·班德拉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UPA与班德拉都被认为纳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政客的嘴脸,当班德拉被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重新树立为“国家英雄”时,俄罗斯强烈愤慨,然而西方政客、主流媒体一致默许,西方阵营里只有被屠杀过6万同胞的波兰在抗议(然而俄罗斯和波兰的关系也是很差的)。2014年俄乌冲突,俄罗斯重夺克里米亚,乌克兰陷入内战,UPA以及乌克兰狂热民族主义重新抬头。2015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更是爆发了纪念班德拉诞辰106周年的大游行,有些人穿着二战时期的军装,而另一些人则裹着红色和黑色的民族主义旗帜,高呼“乌克兰属于乌克兰人”以及“班德拉将归来重建秩序”。乌克兰以及西方政客认为“克里姆林宫害怕班德拉,因为他象征着完全独立的乌克兰。”这确实引起了俄罗斯方面更大愤怒。西方政客愉快地看到了自己所希望看到的东欧动乱使俄罗斯陷入困境。

  然而,西方正在养虎为患。

  他们喜滋滋地为制裁俄罗斯而培育着UPA极右组织,好像已经忘记了ISIS的前车之鉴。

------

补充:这个冷门片子不知为何突然有了很多观众,有人在公众号问我结局是怎么回事?女主死了,还是去了安全区,为什么过了德军关卡?

在这里也回答一下有同样疑问的观众: 是这样的,波兰文化很多地方跟中国有点相似。开头伴娘拦门是一处(中国大部分地区也这样),结尾女主躺在车上被拉过河也是一处(中国人的版本是要从奈何桥过那忘忧河)。 可能中国观众容易脸盲没认出来赶车的人,但是那个人其实是Zosia的被苏联人枪毙了的乌克兰初恋男友哦。所以其实结尾表示的是女主已经死了,他来接她了,趟过了那条生死之界的河。 女主过关卡是弥留之际她自己的想象。

(当然有人认为女主没有死,这是个很好的愿望...女主在森林过夜的时候给了一头狼镜头,之后换到早上就是这个混乱的过桥了,其实女主和宝宝被狼咬死了.大家当然希望她还活着...)

所以,如图,这“一家三口”都死了。导演也巧妙地表明了,那个孩子其实不是波兰丈夫的,而是乌克兰情人的。其一在被UPA盘问的时候,小孩是用乌克兰语说的妈妈我饿了才使二人逃过一劫,其二就是这个结局处三个人在一起了。

通常影评回复得过来一定回复,但是这篇在写出来的那刻起决定不参与回复。一是电影太悲惨不想多讨论了,二是略涉及政治类话题。感谢评论区纠错开枪杀乌克兰人的人,自诩为看头骨就能看出种族以及从不脸盲的我居然犯低级错误...然而如上所述电影太悲惨我不想验证了。

UPA新纳粹游行旧闻http://edu.ifeng.com/a/20141016/40838234_0.shtml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游行纪念反苏起义者班德拉http://www.cankaoxiaoxi.com/mil/20150107/620502.shtml

又发掘了一部优美的冷门片叫做《阿里与尼诺》//movie.douban.com/review/8562922/

------

如果对东欧或者波兰旅行生活有兴趣的欢迎去翻翻我的日志。

各种冷门电影、历史、民俗 欢迎关注公众号——穆尔登格

感谢有慧眼的网友最近指出这篇文章被各种网站和公众号抄袭或者洗稿。多谢大家提醒。

 4 ) 随着沃伦,走向波兰民族二战的时代背影

去看懂《沃伦》,需要理解一些相关波兰国家、民族的历史,首先,我们先谈谈波兰国家的历史。

公元966年,波兰国王梅什科一世带领自己的子民皈依基督教的天主教派,她的东方邻居是信仰东正教派的俄罗斯民族,她的西方邻居是信仰新教的德意志民族,新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马丁·路德宗派和加尔文宗派等。梅什科一世的选择,使得波兰人民和以西欧法国为首的天主教派国家拉近了距离,相对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暂时摆脱了被她的东、西方邻居征服的命运。使波兰可以作为独立的民族,在东欧的政治舞台上生存。

1385年,波兰与立陶宛联盟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囊括众多民族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可惜好景不长,到18世纪末,波兰周围强大的邻居----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正在逐渐走向统一和强大,而目光都开始转移到波兰的身上。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使得波兰失去了30%的领土和35%的人口,剩下的领土,波兰也只享有名义上的独立;1792年,波兰遭到德意志和俄罗斯的第二次瓜分;1975年,第三次瓜分最终将波兰作为国家的实体从版图中抹去。1812年,怀揣着复国梦想的波兰人民跟随着拿破仑·波拿巴远征俄罗斯,可是拿破仑败给了“北方的斯芬克斯”亚历山大一世,商讨重建欧洲新格局的维也纳会议也是处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影响之下,失败民族的波兰人民最后仅得到了12.9万平方公里的“波兰会议王国”,实际上仍是沙俄的附庸,由沙皇兼任波兰国王。

1914年8月,波兰人民又一次陷入尴尬的境地,瓜分波兰的两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与她的东方邻居----俄罗斯帝国开战,而三国的军队均有波兰的士兵。1917年,列宁领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让俄罗斯民族退出了对波兰民族的统治。约瑟夫·毕苏斯基带领部队从克拉科夫出发,转战南北,而这支部队也在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壮大。毕苏斯基认为俄罗斯始终是波兰的最大敌人,而国家民主党的创建人罗曼·德莫夫斯基则认为德国才是波兰的主要敌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的突然结束却令东欧措手不及,一片混乱。同年11月,毕苏斯基担任波兰共和国的总统,而在卢布林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波兰共和国的伊格纳齐·达申斯基则担任共和国第一总理。对波兰国家的未来蓝图,毕苏斯基和德莫夫斯基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毕苏斯基希冀建立像过去一般的多民族波兰联邦国家,而德莫夫斯基希望建立由纯种波兰人统治的国家,减少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胜利的协约国领袖们相约在凡尔赛聚首商讨解决德国的问题。他们在没有俄国人的出席情况下,决定了波兰的前途和命运,也为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沃伦为我们构造的世界观中,去感受波兰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境况:

1917年底,乌克兰民族在东乌克兰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1920年,因国外势力的干涉,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

波兰历经战火的洗礼,在共和国的初期,波兰共经历了六次战争:1.1918年、1919-1921年间两次与德国的战争;2.1918-1919年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战争;3.1919-1920年与捷克的战争;4.1918-1920年与立陶宛的战争;5.1919-1921年与苏俄的战争。自立国以后,波兰因边境问题,屡屡与相邻国家产生摩擦,长期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

1939年9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的入侵,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影片中的坦克也是在波兰战役期间,德军装甲力量的主体是装备机枪的轻型坦克,影片中一闪而过的应该是“豹Ⅰ型坦克”。

在整个九月战役期间,波兰方面损失惨重,大部分分别被苏德两国俘虏,剩余的士兵,也大多逃离到周边国家,波兰一直寄希望于军队从周边国家逃离,中转去到法国,以便进行日后的复国战斗。

而在九月战役期间,乌克兰极端民族势力也开始抬头。

苏联在波兰社会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变其教育制度,苏联人在他们的占领区压制宗教活动,也包括对犹太人。

波兰曾经是世界上犹太人数居住最多的国家,而犹太人却不被波兰人所认同,始终认为是不安定因素,以卡利亚耶夫炸弹袭击谢尔盖大公为例,犹太复国主义的恐怖行为,也为东欧诸国所烦恼。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在战争中,有意或无意的帮助德国人消灭犹太人。

9月17日,莫洛托夫向波兰大使瓦茨瓦夫·格瑞伯夫斯基递交宣战书,以“失去了领导的波兰变成了各种危险和意外的温床,可能对苏联构成威胁.......苏联政府亦不能漠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他们正被命运摆布,而且手无寸铁。”苏联军官拔掉乌克兰当时还属于民族象征的旗帜,也是影片描写苏联军队对波兰和乌克兰民族的实际统治。

1918年至1919年俄国白军与苏维埃红军进行内战,1920年,波兰军队开始袭击苏联,1月,苏维埃政府欲与波兰修好,承诺波兰将边界扩至寇松线,然而在法国的怂恿下,波兰拒绝了提议。8月初,当红军兵临华沙城下时,波兰人民团结一致,在索森科夫斯基和西科尔斯基将军的带领下,解除华沙城的被围困,并乘胜追击,在涅曼河等地将苏联人击退。在战后,苏联人也暂时搁置了他们的世界性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翻译中的皮尔苏茨基就是时任波兰总统的毕苏斯基。

在苏联有一句话,“这世上总共只有三种人:曾经在监狱里待过的人,现在在监狱里的人,将要进监狱的人。”而斯大林将敌对政策也蔓延到了“东部边疆”,当地征服官员、律师、警察、政治和社会活动家等大多数被捕、审判、判处死刑和流放。而马切伊正好是乌克兰人、也是逃掉的士兵,符合内务部重点防控的对象,被流放也符合事实标准。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的施行,使得曾经瓜分波兰的盟友,成为敌对两方,而在战争的初期,德军就占领了苏联的东部领土、也就是也就是原波兰的东部边疆,从而将影片中的沃伦、乃至波兰全境全部纳入到第三帝果的统治范围。

乌克兰族裔,起初他们欢欣鼓舞迎接着苏联人的入侵,以为可以作为脱离波兰的契机,怀揣着建立成立“西乌克兰“梦想的大多数鼓吹者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而1941年6月份开始,乌克兰族裔又以迎接解放者一样欢迎德国人的到来,乌克兰民族主义联盟领导人,也就是影片中说得,斯捷潘·班德拉,却被投入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郊外的万湖召开的一次会议,决定灭绝行动应该从波兰开始,而波兰正好是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

波兰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对犹太人有过帮助的,而战后很多人对波兰人存在误解,觉得波兰人并未帮助落难的犹太人。影片用两个极端,去反映这一段历史,谋财害命和乐善好施,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波兰民族的特点。

1941年,”西科尔斯基-迈斯基条约”签字生效,大赦“所有关押在苏联领土上的波兰公民”,也就是之前我们所说的,被流放的那部分波兰人,马切伊可能是逃出的,但是按照时间节点,我们也可认为他是被释放的那部分人。

随着德国在军事斗争中的进一步加深,德国人对波兰人的恐怖政策也随之加强,波兰人也开始组织形形色色的抵抗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要属于波兰流亡政府和国家军领导的“华沙起义”。

借着波兰和乌克兰族裔的矛盾,德国人大量招募乌克兰人到德国的战争机器,用以辅助作用,他们在东部省份,其主要任务是针对犹太人,执行大规模的枪杀任务。而乌克兰人对这一任务,完全是无需鼓动的,并且也乐在其中。

波兰流亡政府在九月战役以后,当时波兰政府主要领导人逃至伦敦,在伦敦建立流亡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波兰地下抵抗力量,在战后,不被苏联政府扶植的共产主义波兰政府承认,直至1990年,波兰人民推翻国内共产主义势力,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卡秋罗夫斯基将代表波兰合法政府的象征物:1935年宪法原本、总统旗帜等交给时任波兰总统瓦文萨,才正式宣告波兰流亡政府结束。

乌克兰民族主义联盟担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那一幕上演,德国人被击败,苏联人也筋疲力尽,到时候,波兰人趁势以武装填补这一权力的真空区域。1943年2月,乌克兰民族主义组成”联盟B“,其主要目的不是抵抗德国人,而是清除所有波兰东部的波兰人,起义军接到的命令不”给波兰人留下一丝一毫“,不然“他们又会有借口返回我们的土地”。

2015年,乌克兰民族主义仍然以“荣耀属于乌克兰!荣光属于英雄!”作为运动的口号。班德拉在战争期间在德国人的集中营,而在战后被苏联人的克格勃毒死,他成为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图腾和象征。

1944年,德军开始从波兰的领土进行撤退,而在这一时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可以算是由波兰流亡政府和国家军领导的“华沙起义“,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丘吉尔和罗斯福无力说服斯大林在起义期间,对波兰抵抗力量进行援助,也使得波兰流亡政府影响力直线下滑,共产主义的卢布林政府支持率上升,这次事件的影响深远,使得斯大林的威望下降,导致德黑兰会议上,波兰的问题成为各方争执的焦点。

乌克兰人信仰东正教,起义军要求受害者用手划十字,而每种信仰的手法有所不同,起义军正是利用这一点区分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索菲亚·斯基巴的丈夫是乌克兰人,也正因此,索菲亚才可能躲过一劫。

影片的最后一幕,意味深长,索菲亚带着孩子穿过德国人把守的桥梁,也可以说是离开了沃伦,离开了家乡,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德黑兰会议的协定发布以后,很多的波兰人都产生了迷惘。因为德黑兰协定,将波兰的东部,其中就有沃伦在内,算作苏联的领土,盟军旗帜下或者苏军旗帜下战斗的波兰士兵,产生不同的待遇,在盟军旗帜下的波兰士兵,大多产生迷惘,“我们所谓的朋友丝毫也不比德国占领者好很多”,产生不知为何而战的想法。

战争的荣耀,往往都是胜利者粉饰给后人的读物,而在战争的后期,我们已经没办法分得清谁是受害者,谁是迫害者,导演斯马若夫斯基用《沃伦》的方式,在反思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下,诸多的无力,而我们用心要去看得《沃伦》,也需要我们用心跟着波兰民族的脚步去跟随,去感受战争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反思。

 5 ) 极端民族主义的思考

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其中对于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后的飞跃式发展,提出了一个有意思假设,他认为智人用语言讲述故事的能力,导致了智人的空前团结。智人懂得了建立一个组织,懂得了运用团队力量的时候,智人就真的成了人。

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想起我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教材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我就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劳动可以创造人?猴子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会劳动啊,甚至也可以使用工具,但为什么就不能成长为人呢。所有的生物难道不是都在为了生存和繁衍在劳动着吗?

语言的进一步精确化,导致了讲故事能力的提升,人类终于迎来快速的发展。

“故事”让大家有了共同相信的东西,导致信仰的产生,开始了原始的宗教,共同的信仰把一群人划归成了一个团体。慢慢的演变成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地区,教派等等。

我不觉得判断民族的根本是取决于血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例如汉族,就不是讲究血统的,例如“五胡入华”。而且当下的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已经汉化了,例如壮族,除了三月三要放假以外,可能他们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自己和汉族的差异了。

百万年来,人类寻找彼此之间的相同点,然后不同的人聚合起来形成团体的本能一直没有改变。小到一个公司,一个班级拉帮结派,大到不同的政党,不同信仰的教派,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一旦确定你不是我们这个圈子的,那就要打击报复了,甚至摧毁。

电影《沃伦》中,乌克兰人,波兰人,犹太人,在沃伦这个地区,曾经发生的互相屠杀极其恐惧,据说电影展示的只有真实事件的十分之一。曾经友善的邻居成了魔鬼,可曾想到,几年前还一起在田间并肩劳作的邻居,几年后会用农具插向你的肚子,挖掉你的眼睛,剥掉你的皮肤,用斧子在门槛上砍下你的头颅。

而且比较讽刺的是,乌克兰人波兰人都是属于斯拉夫人。

可以这么说,智人能够在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猿人中脱颖而出,并迅速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这种寻找共同点聚合成团体的基因,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了。

在这个自然界,最恐怖的物种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智人。

 6 ) 搬运一个比较全的剧情介绍(英文

有很多细节没大跟上,然后去补了一下课hhhhh,来自Wikipedia,对于一些脸盲的地方有帮助。

The movie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Polish girl, Zosia Głowacka, from Volhynia's a village settled by Ukrainians, Poles and Jews.The story begins shortly before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in 1939 with the marriage of Zosia's sister to a Ukrainian. During the wedding, Zosia's father decides that she has to marry an older village administrator and a widower, Maciej Skiba, despite her being deeply in love with a young, local Ukrainian boy, Petro. The local Ukrainian population shows a lot of resentment towards Polish officials, as they favor the Polish minority in Volhynia. Because of that, some Ukrainians carry out terrorist attacks against Polish authorities and Ukrainian collaborators. These attacks are met with severe actions from the Polish government, including closing Orthodox churches and the humiliation of the Ukrainian population. Despite that, some parts of the Ukrainian and Polish populations try to reconcile with each other.

When the war begins, Maciej gets conscripted to the Polish Army to fight against the Germans in the September Campaign. When the campaign is lost, Maciej and other survivors try to return to their homes. On their way back, all members of the group, except Maciej, are captured by local Ukrainians, tortured and killed.

Maciej manages to get to the village thanks to disguising himself as a Ukrainian. The village i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Poland, which gets occupied by 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rule is established in the village. The local Ukrainian and Jewish populations co-operate with the Soviet authorities, replacing prewar Polish authorities as governors.

In the meantime, Zosia gets pregnant, most likely by Petro, but wants Maciej to believe that the child is his. As a part of a massive deportation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Soviets in 1939–1941, Zosia, Maciej and his children, are about to be sent to Siberia or Kazakhstan to do forced labour. Zosia and the children are rescued in the last moment, just as the train is about to depart. Petro bribes the guard with vodka. When they come back to Petro's home, Zosia gets contractions. While she is giving birth to her child, the guard arrives and kills Petro. Zosia then takes care of Maciej's home and children during his absence. The children are sent to a school organized by the Soviets.

The plot then switches to 1941, when the German Army is conquering Volhynia during Operation Barbarossa. The Germans begin to kill the local Jews and organize local police units from Ukrainian collaborator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Holocaust. However, Zosia and other Ukrainians still try to help the Jews by hiding them in safe places.

In the meantime, Maciej comes back home after he manages to escape deportation. The family tries to organize its life in the changed reality, as the Poles face increased hostility from their Ukrainian neighbours,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of murders of Poles committed by the latter. One day Maciej sets out to the local market despite Zosia's protests motivated by her fearing for his safety. She is proven right, as the other Polish neighbours arrive some days later with Maciej's head cut off.

Zosia tries to get by the best she can while she takes care of the children. However, one day, she defends herself against an attempted rape by a Ukrainian policeman,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Jews hidden by her is revealed. The Jews, an old couple and a young unrelated boy, escape and find shelter for the winter in the home of a local Ukrainian, who agrees to help after the Jew promises him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When the Jew's wife dies and winter comes, the Ukrainian demands a payment. When he asees that the Jew cannot pay him, he murders him in the forest. The young Jew is rescued by the Ukrainian's son.

In the summer of 1943, news about the killings committed by Ukrainians spreads among the Poles in the village. At the time, a young Polish man who is seriously injured arrives at Zosia's home. When he recovers, he settles there as it makes Zosia feel safer. He contacts the local Home Army unit, which, by orders of the Polish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does not protect the Poles from Ukrainian attacks but prepares to fight the Germans in the future. When the young man is asked to be a guide for members of the Home Army on the way to a meeting with the Ukrainian Insurgent Army (UPA), Zosia desperately tries to discourage him from going. She failed to stop him. When two members of the Home Army arrive at the meeting, as agreed without weapons, they get surrounded by the UPA soldiers, captured, and then dismembered by horses. The men from the UPA then hunt for the rest of the Home Army group. They find only Zosia's friend, who has escaped and is hiding in a church that is full of Poles. During the ceremony, the Ukrainians enter the church, killing everyone in the way, but Zosia's friend. She runs to the church's tower and somehow survives the attack.

In the meantime, the local Ukrainian population, the former Ukrainian policeman and his friends join the UPA in the forest. They gather and call to eradicate the lands from Poles. There are two ceremonies from the Ukrainian Orthodox priests shown: the first one preaching about loving neighbours and the second one calling to kill all Poles to achieve pure Ukrainian lands at last.

Soon, the first survivors of the pogroms arrive to the village and tell the story of Ukrainian neighbours killing Poles and everybody who protested against the killings. The local Ukrainian village administrator arrives at Zosia's home to ensure her that she and her children can stay at home, as they would not be harmed by their Ukrainian neighbours. Also, other Polish people are reassured about their safety. However, those are only deception tactics to allow Ukrainians to kill as many Poles as possible.

The killings in the village begin at night. Zosia escapes with her child, but as she runs away, she sees Poles being tortured, including pregnant women being stabbed in womb, people getting disemboweled and getting their eyes gouged out. Zosia's stepson is murdered during this massacre. Her stepdaughter, however, is rescued by a Ukrainian peasant. On their way to escape from certain death, Zosia and her child arrive to Petro's previous house, where they get rescued by Petro's mother.

As Zosia runs away with her child from place to place, she encounters the corpses of mutilated Polish infants, women and elderly in every village. In one place, she runs into a unit of the German Army, which saves her from certain death, just moments before Ukrainians are about to kill her and her child. The Germans are astonished at first as to why she walks alongside them, but when they find more and more stacks of murdered Poles on their way, they feel sorry for her and escort her to the place where her sister, Helena, lives. She is welcomed there, as Vasyl, Helena's Ukrainian husband, is friendly to Poles. Zosia hides in their shed with her son. As most of the village's population is already involved in killings, Vasyl's brother tries to convince him to join the nationalists and to kill his Polish wife so that he can save himself and the children. As they wrangle, Vasyl kills his own brother with an axe.

The next night, the whole family is attacked by Poles who seek revenge on Ukrainians. They condemn Helena for living with a Ukrainian. They slaughter her newborn in front of her eyes, kill Vasyl and behead her. Zosia observes everything from the shed. Terrified, she escapes again and is now afraid of both Ukrainians and Poles. She hides in the woods with her son. Subsequent scenes show the UPA rushing through the forest, exultantly celebrating while leading a cart occupied by the Poles who killed Helena's family and other Ukrainians, but now disfigured, mauled and visibly tortured as punishment for the retaliatory attacks. A young, blond man with obscured features places Zosia's son on a horse-drawn cart, before approaching Zosia's resting place in the forest. The film then alternates between shots of an unconscious Zosia on a cart, Zosia and her son walking through a German checkpoint at a bridge, before finally settling on an unconscious Zosia lying on the cart, her son sitting at the front of the wagon with the young man, who looks exactly like Petro, making their way through the wide green fields of Volhynia.

 短评

太惨了,战争阴云与民族主义下的人性黑暗面,屠杀以及各种各样的屠杀和清洗。人性泯灭后究竟会有多么残忍,多么令人反感与厌恶。不忘历史,珍惜和平,或许是不少人看完该片后的最大感受,毕竟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太大了。“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两次,先是被斧子砍,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3.6

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結局只能說是女主自己的想像了,她的倖存不代表她能再“正常”活下去。烏克蘭人當年對波蘭人的無差別虐殺是基本完整呈現在本片當中,每件虐殺過程都是有記錄在案的事實。而女主姐姐一家的遭遇也表示波蘭人的事後報復也清除了最後一丁點烏克蘭少數好人原本的民族共存努力,此片極度令人不適。

8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民族主义者,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罪行,警钟长鸣!

11分钟前
  • 沛。
  • 力荐

4.5 后半段一度干呕,真实的极端影像,足以堪称与《索尔之子》并列的近几年二战题材神作。相比乌克兰土匪,德军真算文明人了。结局玩了一手对脸盲患者不大友好的阴阳两隔套路。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了吧,不得不说剪辑很混乱,零碎无厘头的镜头,加上女主活不起的表情,让我无数次放弃观看

18分钟前
  • 困难总比办法多
  • 较差

抛开剧作层面上的问题,这片子在还原历史方面还是挺震撼的,这位导演对于还原生活或事件的细节一直很严谨,这部电影里的屠杀场面,虽然比不上真实历史,但绝对比我们看过大多数战争片震撼,细节在于杀人场面的花样百出。http://mp.weixin.qq.com/s/N1DZZVlWZwBR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愿世界和平!真的太惨了,人间炼狱,大过节的我为什么要看这么丧的一部电影!

2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切辫切头,火束活人,墙头草夺权,伏特加换命,偷鸡割臂,桶中断头,邻里兄弟相残屠杀,读过你的诗歌亦五马分尸。波兰姑娘在非常时期的三个情人,无解的极端民族矛盾,太恐怖……导演Wojciech Smarzowski最高杰作

2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片里的波兰人也是倒了血霉了,熬过了苏联红军,熬过了德国纳粹,以为这下终于结束了,却被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血洗了。最后几十分钟的大屠杀真是得捂着心脏看才行。

29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唯一想说的,是这片子对脸盲症太不友好了😂

34分钟前
  • Ziya
  • 力荐

再现战争残酷的波兰电影,B站和谐版,血腥暴力依旧让我观影中有很多不适感。乌克兰民族对波兰屠杀也是基于极端的种族主义煽动起来的,人比猛兽更加可怕,因为动物之间不会无故自相残杀,反而是身为高智商的人类却有那么多人性的弱点,人类是多么可怕的物种!所有还原战争历史的电影都堪比恐怖片。

39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叙事基本上是彻底失败的,凌乱的剪辑更是雪上加霜。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个无比凝重的题材,可惜这么拍真是暴殄天物。

44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真正的恐怖片

46分钟前
  • 饭团
  • 推荐

8 历史反复证明 民族混居与信仰冲突的地区积攒的矛盾一旦爆发 后果将是万劫不复的人性深渊;波兰和乌克兰 两个夹杂在德国和野蛮俄狗之间的悲情国家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比波兰 乌克兰更不走运 今日乌之现状能看做是历史的报复吗;德军:早知道你们斯拉夫人内斗这么狠 干嘛还亲自动手

47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曾经好好的民族融合地区由于战争政治民族宣传搞起了无差别大屠杀 比一切恐怖片都真实 满屏幕的血肉模糊 比南京大屠杀更窝心 因为不存在侵略啊!看这种电影哭都哭不出 所以我一直说人类是世界上最残忍最没人性的生物对国人来说的冷门片 大导演残酷再现历史的十分之一

49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看的是差不多150分钟的版本(A站还是B站有阉割版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就去看阉版吧),部分镜头会有不适感,过于真实、残忍,血腥,反人伦。 沃伦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八万。

51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很多人把这类悲剧归结为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等等纷争,事实上问题的根源是无政府状态,没有制约兽性的暴力机构,人类会爆发出最原始的最大的恶...

55分钟前
  • 推荐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还能说什么呢?一切坚韧,勇敢,果决,在大历史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巨大的轮子碾过,你连粉末都不剩。

56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二战后期乌克兰人对波兰人血腥屠杀,其中还夹杂着苏联人清洗波兰地主、德国人灭绝犹太人、波兰人报复乌克兰人。全片极为血腥极为残忍,可谓惨不忍睹,只有人类才会对同类做出如此可怖勾当。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以约束不同种族,防止他们仇杀,一旦政府垮台,种族仇杀就很难避免,南斯拉夫、卢旺达都是这样。

59分钟前
  • 似是故人来
  • 力荐

不清楚这段历史,但并不怀疑人性如此冷酷、卑劣、丑陋。

1小时前
  • 朱芳文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