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参政论者

HD中字

主演:凯瑞·穆里根,海伦娜·伯翰·卡特,布莱丹·格里森,安-玛莉·杜芙,本·卫肖,梅丽尔·斯特里普,萝玛拉·嘉瑞,杰夫·贝尔,萨缪尔·韦斯特,摩根·华金斯,娜塔莉·普莱斯,玛瑞沃拉·嘉沃斯卡,理查德·班克斯,李·尼古拉斯·哈里斯,亚当·那加提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2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3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4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5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6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3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4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5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6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7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8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19妇女参政论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谈论女权的时候 我们在谈论什么

英国14年交出了pride,15年交出了suffragette. 感觉好像很难想象,女性获得选举权不过百年来的事情而已。(片尾字幕显示:最早的是新西兰1893,美国在1920,英国在1928)更令我震惊的是,在影片描绘的1912年,尚没有选举权的妇女们,还没有对自己孩子的权利。(In 1925, the law recognised a mother's rights over her children.)

现在的网络环境里有些话题永远无法好好谈论,总是无休无止的党同伐异。当我们谈论女权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到现在这个程度,前人已经付出了什么吧。

一些记下来的台词:

"You want me to respect the law, then make the law respectable."

"It's deeds, not words that will get us the vote."

"The finest eloquence is that which gets things done."

"I would rather be a rabel then a slave."

"I'm worth no more, no less than you."

"We break the windows. We burn things. 'Cause war is the only language men listen to."

"We are in every home. We're half the human race. You can't stop us all. And we will win."

电影里那个支持妻子,帮助女权运动的男士太令人敬佩了。这世上多的是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比如小本演的那个丈夫,我实在也骂不出口,他也是做了多数人会做的选择,不显得奇怪的选择。

记得之前去NY City Museum,有一个展厅专门记录的是平权运动,从同工同酬、黑人、女性、到LGBT,那些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的斗争。 不知道多少年后我们的教材里也会有这样一章。

题外话。 编剧Abi好像很喜欢女性视角哪。当时追着这部路透,想着我们Bel和Freddie又演同一部啦还是差不多的时代背景,结果并没有对手戏XDD 用的梅姨演女权组织首领也是挺合适…梅姨还演了她编剧的铁娘子。

 2 ) 《妇女参政论者》:所有女性都该看的一部电影

又是一年三八妇女节

除了买买买之外,我想推荐一部电影《妇女参政论者》,这是英国2015年的一部电影。

观影过程中我的心一直在疼,女性拥有投票权,拥有财产权,拥有子女的抚养权,不过才一百年而已。而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是理所应当的权利,却是一代又一代人拿命和鲜血换来的。

1912年的伦敦,一战还没有爆发。

当时的伦敦已是世界工业化的先驱。

而当时女性的处境却堪忧,主流人群认为女性在智力上是弱于男性的,其实从柏拉图到亚里世多德,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女性是弱者,不如男性的理念从古希腊哲学中就早已开始了,即使卢梭也认为女性在理智与理性方面是弱于男性的。

当时社会的主导者认为:妇女的父亲、兄弟和丈夫完全可以代表他们,一旦给了她们选举权,她们就不会停手。因为她们的智力不够,没有男性的监督和教导,容易犯下错误和罪行。

无论是上流社会的淑女还是穷苦的女工,无不如此。

影片以一位年轻女工莫德 沃茨的视角来看待当时的社会,当时人们是如何对待那些妇女参政者的。

莫德是一名洗衣厂的女工,24岁,丈夫也是这家洗衣厂的工人,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乔治。车间内到处是熨烫衣服的蒸汽和染缸,一不小心就会断掉手指,烫到血肉模糊,就算极为小心和手艺熟练,这份工作也干不了几年,因为剌鼻的汽体会让她们胸疼、不停的咳,当无法干活的时候,就会被辞退回家。

女工拼死累活,她们一周的薪水只有13先令,并且工作时间至少比男工多出六个小时,而男工工作时长比她们短,还可以常常呼吸到新鲜空气,男工每周可以拿到19先令。

这样的生活莫德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身边的人都这么过。劳碌了一天回到家,和儿子玩耍一会儿,一家人一起吃饭,都让她觉得无比满足。她将所得的工钱都如数交给丈夫,当时的女人都是这么做的,听从丈夫,顺从他,照顾他。她甚至计划着夏天的时候可以带儿子去海边看看。丈夫不同意,但是提议周末可以带儿子去看电影。

底层生活也偶尔会有快乐的时刻,日子就这么过吧。

此时,她坚定的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妇女参政论者,那些街头的女权运动也和自己毫无关系。

甚至当议员夫人站在工厂门口大声呼吁她们能否和她一起为女工争取权益而作证时,莫德只是好奇,但仍然没有想加入的想法。

直到她撞到工厂女工刚刚12岁的女儿,才第二天上班,就被老板泰勒强行侵犯时,她滴汗如豆,想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她的母亲十四岁就在这家洗衣厂工作,所有的工厂都要求女工一生完孩子就要回到厂里上班。莫德几乎就是出生在这家洗衣厂的。她出生后,她的母亲用背带背着她在条件恶劣的工厂里干活,她四岁时,母亲由于劳累,打翻了染缸,被活活烫死。

母亲死后,她七岁起就开始在这家工厂兼职。12岁时成为这家工厂的全职女工,那时老板泰勒就开始不断的侵犯她、胁迫她。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可是当泰勒靠近她的时候,她都会背上一僵,浑身战粟。

而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就如同她当年,可是即使这样,也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小女孩有个酗酒打人的父亲,她的收入是全家唯一来源。

晚上,莫德问丈夫,如果她生了个女儿,女儿将来会怎么样?丈夫回答:会和你一样。

和她一样?!她的女儿也要十二岁就去工厂洗衣,会被烫伤,手指会烂掉,还会被恶心的老板强奸,然后辛苦赚来的钱都要交给丈夫,也许还会挨丈夫的毒打。

在此之前,莫德从未想过她们还能有另外一种生活。

莫德愿意去上庭做证,说出女工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并接触了当时女权领袖潘克赫斯特夫人所带领的一群人。她听了潘克赫斯特夫人的一次演讲:我们现在抗争,是为了以后每一个来到这个世间的小女孩,都能与她的兄弟们享有同样的机会。

永远不要低估女性所拥有的,决定我们自己命运的力量。

做了,才能改变!

而当莫德参加了集会之后,给她带来的则是失去工作、被捕入狱,遭到一条街所有人的歧视,被丈夫赶出家门,并且不允许她探视孩子。因为在法律上,女性没有孩子的抚养权。

她冒着雨,在窗边痴痴的等着,等着她的小乔治发现她,母子两人只能隔窗摆手,打招呼,她浑身湿透了,却满眼都是笑,至少能看到孩子,不然她会发疯。

可是,很快丈夫就将乔治送给别人收养,甚至不需要通知她,也不需要获得她的同意。

当时的女性,没有财产权,不能离婚 ,没有受教育权,没有子女抚养权,即使忍受着家庭暴力,也无法离婚,薪资不平等,这一切解决的关键就是女性要拥有投票权。

莫德曾与法官有一次对话:

选举权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会得到选举权,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有什么意义。

那你为什么来做证?

也许,这辈子我们会有另一种生活。

她们要求的,不过是最基本的权利。

然而,这样的抗争,却几十年都没有结果。

最开始,她们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为自己发声,希望引起政府关注。但迎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她们一次次被关进监狱,被强行用鼻饲喂食,她们失去工作,被丈夫赶出家门。

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不断的抗争。

最后逼得她们不得不砸玻璃、切断电路,采用一些暴力手段,而即使采用这些手段,她们也选择在深夜和清晨,确保不会伤害到别人。

因为,只有战争才是男人唯一肯听的语言,她们采用和平方式时,换来的只有取笑和敷衍。

最后,是艾米丽手中捧着Votes for women的紫、绿、白三色旗帜拼着命冲到国王乔治五世的马前,当即丧生在马蹄之下,这才被世界媒体广泛报道,引起政府关注。

当时,有一位父亲,拾起旗帜,轻轻搭在怀中的女儿身上。

艾米丽的葬礼有成千上万的女性自发参加,这样惨烈的死亡终于引起了全世界对于女性基本权利的关注。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英国终于在1918年2月允许30岁以上的女性可以获得选举权,而男性21岁就拥有选举权了。

十年之后,到了1928年,英国女性才拥有了和男性同等的投票权利,都是年满21岁。

1925年,法律认可了母亲对孩子的权利。

最早拥有女性投票权的是新西兰-1893年。

1902年,澳大利亚女性也拥有了投票权。

1949年,中国女性也在法律上拥有了投票权。

即使是在今天,权力仍然有着男性的面孔和声音,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有人觉得理所应当才送给我们的,而是一代又一代勇敢的女性,冒着一无所有,鲜血四溅,失去性命的危险一点一点为我们争取来的。

感谢她们曾经为我们所做过的一切,我们也将会为了自己,为了下一代能有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世界而继续努力。

做了,才会改变!

这部影片是采用记录片的手法,女人是虚构的,但事件全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回顾一战前的女性,从17世纪的英国革命到20世纪初俄国和中国所有国家的现代革命中,女性都了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但从结果看,却是有好有坏,其根本原因在于,女性没有坚持要求革命纲领正式接受和体现她们的需求。相反,她们满足于做男性控制运动中的辅助者。

在权力斗争中,她们的支持会受到欢迎,但在赢取胜利之后,她们就被忽略了,并被迫回到革命前的从属地位。

以十八世纪法国革命为例 ,革命之前,法国妇女和全欧洲的妇女一样,婚前接受父权,婚后接受夫权。孔多塞候爵是当时为数不多公开主张女性应该拥有与男子相同的财产权、投票权、工作权和拥有教育权的男性。

但他的观点并不为主流所接受。高层领导人全都认同卢梭的观点,女人应该衣着俭仆,在家辛苦劳作,永远不到需要讲话的公众集会上去。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看到被孩子们围着,为丈夫谋得幸福生活,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这样的情景才是最让人尊敬的。

当法国革命开始后,中产阶级的妇女提出了她们的主张:

1、确保妇女的嫁妆不被丈夫挥霍

2、确保妇女不受丈夫虐待

3、要求国家建立为妇女增 加就业机会的公共教育制度。

但是,因为中产阶层女性没有将她们的诉求坚持到底,所以1789年8月通过的《人权宣言》中并没有提到妇女的权利。

而底层工人阶级的女性则更加无畏和强硬,因为巴黎没有面包,她们在饿肚子。

1789年,她们向凡尔赛进军,并将皇室带回巴黎。

1793年春,当国王以叛国罪被处死,法国遭到5支外国军队入侵时,处于困境的巴黎政府号召妇女参加保卫国家的战争,女性们热情响应,她们在医院里卷绷带,为士兵制作衣服、帽子、袜子、手套。

共和政府为了感谢,通过了一系列法律,使离婚合法化,承认妻子拥有一部分家庭财产,为女孩们提供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

但在一年后,当外国入侵的危险过去后,对妇女革命者的反击又开始了。

1793年的民主宪法被终止,刚刚授予大多数女性的各项权利也被废止。拿破仑通过他的《法典》重新巩固和加强了丈夫和父亲的绝对权威。

革命结束了,法国的政治领导人又发表演说,认为女性的贡献应该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外面。

但法国革命形成的女权主义主题在以后并没有被完全忘记。

整个19世纪,欧洲中产和上层的女性都为奔走抗争,她们拥有自己的书刊和杂志,建立了国内和国际妇女联合会的网络,但效果却微乎其微。因此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女权运动的积极份子们认为,除非女性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和男性同样的政治权力,否则目标永远无法实现。

所以,妇女选举权成为一个主要目标。电影《妇女参政论者》很好的重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勇敢和抗争,以及这条路上的痛苦和艰难。

事实上,选举权并不是象她们当初所预想的那样是解决女性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投票日投下的一票并不会自动授予政治权力。

当19世纪和20世纪初,几乎没有妇女被选入代表机构,而残酷的事实是国际妇女运动在赢得选举权后活力大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一一战和二战爆发后,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因医学技术上避孕措施发展,使得女性能够控制自己的生育机能,母亲这一身份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才使得她们在工作上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还有二战以后女性普遍可以接受教育,使得她们可以走出家门,参与户外的经济活动,开拓了眼界,提供了实现她们潜在能力的很多新机会。

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后,女权运动又开始了蓬勃发展。

整个社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几种力量的较量,最后的选择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为了避开了最差的。

所以,在我国如今还有各类女德班四处开办的今天,面对各种物化和矮化女性的言论,不退让,才是至关重要的。

 3 ) 我们有权利决定我们有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看Suffragette之前,带着以往观看这些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的经验,我期待着一样震撼而煽情的体验,尤其是关于女性血与泪的抗争,单是在宣传片中听到那句War is the only language men listen to,就已经让我热血无比,整个人都燃了起来。 然而,看完影片之后,诚如很多影评人所说,就反映英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这段历史来说,这部影片有些过于平淡,节奏散乱,结局过于草率,总有许多可以挑剔之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真是没来由莫名地,在电影院里,我几乎从头哭到了结尾,真是无比尴尬。 我还是由衷地喜欢这部影片的,因为它超越了我对一部关于抗命的影片的想象,这个故事对我而言启发性,远远多于抗争性。 它所讲说的主题,不是关于20世纪的初的女权主义者是怎样争取参政权利的,而是身为女性,为什么我们要去争取参政的权利。 所以我喜欢从Maud这个角色切入,一个普通平凡女工的蜕变之旅,其意义远大于歌颂一些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 Carey在这部影片中再次奉献了精湛而层次分明的演技,自然地演绎出了Maud这个角色成长的心路历程。听证会的一幕,交代了Maud的来龙去脉,她压抑麻木的人生,是千千万万低层劳工女性的写照,经济上、劳动力上乃至在性上被男性和资方剥削。虽然谈起洗衣女工的短暂寿命和职业病、谈论起早亡的母亲和自己多舛的童年,Maud已经能够以一贯顺从的态度淡然处之;在辛劳一天之后,和丈夫儿子居于斗室之中,享受简朴而安静的天伦之乐,她的笑容显得那么温顺而知足,人生本该是苦难重重,能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让自己安歇,还有什么可以不满的呢?然而,当洗衣厂老板在她耳边低语的时候,她仍会整个人都紧绷起来感到不适,在看到老板侵犯女童工的时候,她还是会吓到心悸而无法自处。带着好奇心去听证会,被赶鸭子上架发言的时候,Maud说“I thought there might be another way of living this life”,她强调自己并不是Suffragette,是啊,那时她不懂什么选举权,也不懂什么抗争的意义,更对激进的行动没有兴趣,她只不过是好奇,想看一看,在除了承认生来接受压迫与剥削,除了顺从和认命,人生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是否只有美满的家庭和妻子母亲的身份才是一个女性唯一可以得到安慰的地方。Maud觉得,这样的想象是无害的温和的,并不违背她作为一个顺从的妻子、母亲和女工应有的顺从的美德,然而很多时候,改变正是始于希望。 随着和女权主义者们浅尝辄止的往来越来越深入,Maud总是疑惑犹豫的表情变得冷静坚毅起来,她开始思考。当她只是做出了一点小小的尝试,便遭遇到体制的打压,社会的隔离排斥和丈夫的怒气,似乎一夜之间,整个世界都起来反对她。男权就像是一只沉睡的巨兽,只有当你激怒了这只巨兽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只有当你企图越过牢笼的范围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牢笼的存在。Maud的生活被扰乱,是因为她扰乱了这个世界的秩序,而社会以各种惩罚来警告她:你要是敢乱说乱动,秩序乱了,你现在过的好日子都没有了。很多时候,“你现在过的好日子都没有了”,正是体制和政权最有效的恐吓。然而丈夫将之赶出家门,拒绝让她见儿子,反而只激起了她的决心和意志,因为她看到了体制之恶,她看到当她只做出一点点小小的尝试,这个秩序有多么害怕。她不再拒绝Suffragette这个身份,而选择拥抱它。当男权社会以Suffragette称呼那些扰事的女权分子时,是对她们的污名,将她们边缘到社会之外,那时Maud拒绝承认,是承认自己在男权秩序之下,并无意对这种秩序造成破坏,因此她不愿承担污名;而当她主动接受这个身份,她不是承担男权对之所进行的污名和丑化,而是否认男权秩序对女性的主权,她赋权於自己,决定去参与定义她所想要的秩序,推翻男性定义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秩序。因此,她说“I'm worth no more, no less than you.” 最后让Maud彻底走向最激烈的行动的,是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她的动机并非出于向男权社会剥夺其母亲权利的复仇,正是丈夫拒绝让她见儿子,甚至可以自作主张将儿子送给他人,让Maud彻底看清在这个男权社会底下,女性连出于天性的权利都被剥夺。她不能夺回儿子,不能见自己的儿子,是因为法律没有赋予其监护自己孩子的权利,而为何她没有这样的权利,是因为制定法律的是男性,而女性的声音被彻底排除在外。为什么选举权如此重要,为何女性首先要争取政治权利,正是因为政治权利才能保证她们参与到决定和保障自己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其他权利的过程中去,才能真正让她们自主地,而非哀求得,被赏赐得,被奖励得another way of living this life。 与其说Maud是被女权主义者们的说教与呼声所说服,被她们的激情与热血所打动,不如说,大胆想象自己生活的可能,她是在勇敢地探索肯定自己的身份,努力向这个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觉醒的这一步。 Maud从刚参与suffragette就遭遇重重阻力,许多人说,不明白她何以能对信念如此坚定,牺牲奉献至此,影片中没有讲什么令人慷慨激昂大道理,没有体现运动的何等高尚和热血澎湃,Maud的信念完全是从她平凡的生活出发,她相信自己是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当这个社会质疑指责她作为好妻子,好母亲的身份,并以此要挟她放弃的时候,她没有屈从于社会对她的定义——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就是完全顺服自己的丈夫,在丈夫不满的时候为了家庭的和谐而放弃自我的女人,她相信,自己是个好妻子好母亲,是因为她是自己儿子的妈妈,是因为她清楚地明白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何等深,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如果社会因着种种规范而挑战她的爱,她不会放弃什么去乞得社会对她的母爱的认可——这只能说明,这个社会对家庭的限制,对母爱的定义,对女性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规范,是不正确的,是需要被修正的。因此,她要参与到选举权的斗争中去,去修正社会对母亲和妻子身份的偏见与辖制。 政治参与和权利争取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伟大理想,选举权,不过是我们能以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的基石,去自由地爱,并让自己的爱被认可;去自由地生活,并让自己的自由被尊重。正是为了幸福而自由地平凡而平等地生活,这些牺牲和付出才值得。 为什么关于抗争的影片一定要拍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才可以反映抗争者的伟大和高尚呢?在这部影片中,抗争之美,在于这是平凡之中活出的高尚人生。我相信政治参与的意义正在于此,女性孜孜不倦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的意义,也在于此。 这部影片如果说对今日的我们有所启发的话,也许不过就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乐于平淡生活的恬静女性,都应该知道,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政治并不是“男人的玩意”,没有了政治参与,我们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一百年前,一个母亲必须为了自己理所当然的母爱而炸邮筒扔石块,如果今日的我们,出于“女性的限制”和“趣味的不同”而从社会议题和政治讨论中退场,那么,她们用血和泪争取来的一切,都将会化为乌有。即便手中握有选票,我们还是会惊讶地发现,有一天,我们说自己是谁已经不再作数,而必须由社会来告诉我们,女人应当是怎样的。 很可悲的是,这一切好像已经开始发生。 抗争之路是漫漫而悠长的,绝非一劳永逸。选举权,只是一个起点。

 4 ) Inspiring women

正巧今天Suffragette在英国上映,早在预告片的时候就关注它了,室友也挺感兴趣,我们就一起去看了来英国后的第一场电影,也算是送给我21岁最后一天的礼物。入场后发现就我和室友两个中国人,甚至年轻人也很少。

之前还担心没了中文字幕的我,会不会像失去了拐杖就无法走路的人,无法看懂这部电影。没有字幕的确影响到对于一些对话细节的理解,可整部电影的氛围、演员们的演绎、以及之前对历史背景的了解都让我沉浸在剧情之中,甚至比看有字幕的电影更加投入了。

观影途中我哭了三次。感动也好、震撼也好、心酸也好,我认为观众的反映就是对剧情感染力的肯定。

第一次是Meryl Streep饰演的Mrs. Pankhurst发表演说的时候,真的激动人心,我仿佛也成为了当时和所有妇女参政论者一起站在楼下的听众。我印象很深的一句是'We don'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 makers.'(谢谢 排排 的指正!) 。她们要求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要求自己的意见得到采纳,要求受到与男性一样平等的对待,要求获得公民应该拥有的权利——就被逮捕了。这样的law根本就不应该存在,随随便便能给人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倘若不去break它,难道要用永远像低等生物一样生存吗?她们的做法是正确的。倘若没有这样千千万万勇敢的人做出牺牲以及改变当时不公的法律,如今我的生存条件也是一片黑暗吧。但我不敢说现在的社会就是光明的,想到中国的“女权五姐妹”,想到生活中充斥着的厌女言论与封建思想残余,想到职场上的性别歧视,想到国内的生育政策与婚姻法……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觉醒的人远远不够多,作出改变需要更加充足的力量。

第二次是Carey Mulligan饰演的Maud Watts在儿子生日去看望他,结果发现丈夫正在把孩子转交给领养夫妇。她去参加女性投票却莫名被捕,女性同事和邻里对她投向异样眼光。再次加入女权运动后被丈夫扫地出门,不让她见孩子。雨里母子隔着窗户交流那一幕简直让我心酸。在思想陈腐的社会中,必定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因为周遭的守旧势力能用各种暴力剥夺你应有的一切,迫使你服从强权。传统世界的恃强凌弱,毫无现代文明可言。为了和男权社会对抗,她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却从此能做自己的主人了。环境困难,不能等待别人拯救自己的命运,不要寄托希望于别人的付出,想改变就从自己做起,参与到这场革命中去。

第三次是Emily Davison勇敢地豁出性命闯到了国王的马前,她的死亡让全世界关注到了女性权利,自此世界各国的妇女渐渐获得了投票权,女性的法律地位也在不断提高。Suffragette最开始用合法的方式争取投票权却被捕,这才迫使她们做出砸玻璃、邮筒放炸药、炸政府官员的房子、狱中绝食抗议等等极端做法……然而她们的声音还是没有被采纳,最后直到有人要付出宝贵的生命才能震惊世界。生而为女性无法选择,争取平等的道路却如此艰难。可是不能放弃,就算牺牲自己的一切也要努力争取。

 5 ) 1912年的女权运动,还值不值得看

《Suffragette》这部电影,直译过来是《妇女参政论者》,非常准确,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来说,这个译名一出来,票房估计就没了。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名字还不如《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台湾和香港处理这个词就比较聪明,直接采用《女权之声》。虽然并不准确,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1912年左右英国女性为了选举权发声的一部电影,准确来说,她们争取的女权非常具体,就是参政权利。

妇女权利这件事,跟其他的平权运动,都不大一样。黑人、同性恋、少数族裔、信仰等方面的平权,本质上都是既存群体对新兴群体的一种打压之下反抗的运动。而且,他们的时代背景都十分清晰,脱离了那个时代背景,再议这种平权会显得非常幼稚。比如我现在跟你说,要允许黑人坐公交车,你肯定会嗤之以鼻:这还用允许吗?但想当年,轰轰烈烈的黑人运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一名黑人女士Rose声称自己有权利坐在公交车的任意一个座位上。

而女权运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女人甚至比男人还早出现于这个星球。自有了人类这个物种以来,女性就存在。男人和女人这两个群体,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磨合,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竟然是越发割裂的!这也决定了在我们讨论女权时,必须寻求新的突破,才能触及两个群体的根本矛盾。

所以说回这部电影。电影里争取女权的代表,即女主角,是一个典型的20世纪初女性:带孩子,做家务,做女工,还要维持英国社会特有的女性社会身份。观众会发现,女性在上一个世纪的生存境况,与现在相比,竟然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

中国的一个比较传统,普通的女性,同样上着班,带着孩子,做着家务,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这些要求跟对20世纪初的英国女性的要求竟如出一辙!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获得较高的好评,观众也普遍表示,很多地方感同身受。

说一个插曲,我看电影时前面的一对夫妻,刚开始时女的靠在男的肩膀上,到了冲突激烈时,女的坐的笔直,男的捂住自己的嘴。直到电影最后,上演员表了,两人才重新拥抱。男的说:“拍的很好。”(It's nice.)

然而女的并没有说话。
我想那个女的之所以没有说话,是因为这个女权问题只有女性自己知道:它非常复杂。看完电影的她,一定有满腔情绪与思考,却不知从何说起。



如若有一天女权运动在中国普及了,我的本科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定能在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章。
当年网络上轰轰烈烈的《阴道独白》话剧事件,从广场舞大妈到高校教授,都评论了几句。
个中矛盾就不细说了,说回这部话剧带来的其中一个最大的反思:
女性运动,究竟有没有符号?如果有,该不该有?

阴道无疑是一个符号,一个女性独有的符号。它就像同性恋运动中的“彩虹”,给人以冲击,进而让人们关注这一事件。然而,该不该用阴道作为这个符号,在女性群体中间,却又是分裂的。有一位大妈曾经强烈抗议,称不能接受自己女儿举着牌子说“我的阴道我做主”。她觉得这成何体统。

这部电影里面也是一样。选举权作为一个符号,也在女性群体内部产生了分歧。有一部分妇女为了选举权流汗流血时,另一个部分妇女甚至认为这些女的“被男人赶出家门,成何体统!”这也是女权运动比较尴尬的地方。男女两个群体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身体机能上的区别必然会随着私有化带来不同。如果能够轻松解决,也许几万年前就解决了。

所以电影并没有想深入地讨论,一个女人究竟需要什么权利,需要多少权利。对于黑人来说,可能能坐公交车就已经是一大进步了,然而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是现代的女性来说,电影里的选举权、儿女的抚育权等还远远不够,甚至显得非常幼稚。导演也非常明白,如果他把镜头对准女性权利的扩大,那他只会两头不讨好:即不讨好带女朋友来看电影的男人,也不讨好对女权有着更高要求的女人。

所以电影塑造的是什么?是一个符号。描写一个事件的电影,想要抛开符号化,几乎不可能。所以电影最后还是把女人符号化了,这个女人是勤劳的,是持家的,是爱家的,是为自己的权利奋斗的。对于与这个符号接近的女性,无疑这部电影会产生一个很好的共鸣。

然而我也知道,很多女性并不是一个符号。活生生的人,她们的故事都大相径庭。因此一部分观众会说,20世纪初的女权运动,完全没有借鉴意义,现在女人面对的情况更加恶劣,更加复杂,所以,还不够;而另一部分观众会说,现在的女人好幸福,可以不用工作,享受着丈夫的宠爱,所以,感恩吧。

而很多其他女权化的影视作品,其实都走上了某种程度上的歪路。比如最近新的美剧,女超人。如果给女人穿上超人的衣服就是女权主义作品了,那我们是不是还需要黑人穿上超人的衣服,需要同性恋穿上超人的衣服?其实说白了,女超人很漂亮,很性感,收视率很高,这才是拍女超人的目的。

当然,这部电影并没有走上歪路。它只是选择了一条很困难的路:把1912年的女权运动,还是针对选举权的运动,展示给观众看。而电影结尾最后的字幕也是非常耐人寻味:

“1949年,中国和印度,宣布女性拥有选举权。”

当时电影院小规模的哗然,还蛮让我感到丢脸的。

 6 ) 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是去看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的,看完了小清新忽然瞅见Suffragette的宣传海报,看到梅姨,Mulligan和Helena的三个大脑袋,忍不住又看了这部。本来是想回去写论文的,呃,deeds,not words!

Suffrage指选举投票权,或者叫参政权,电影suffragette 译作妇女参政论者,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惜暴力运动争取妇女参政权的女性。当时致力于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团体主要有两类:一类采取游说或请愿等和平运动方式;而另一类则不惜激进运动和暴力手段争取权利。后者就是suffragette,尤指当时英国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SPU)的成员,她们的领袖就是电影里梅姨饰演的Emmeline Pankhurst。打酱油的梅姨来去匆匆地发表了振奋人心演讲,高喊“别说,去做” (Deeds not words),“We don't want to be law breakers, we want to be law makers.”,成员们高举手臂慷慨激昂,其中之一就是女主Maud Watts。

故事发生在1912年的英国伦敦,在那个女性没有参政权、声音受到蔑视、受到不平等对待、不受男性尊重的时代。尤其是底层女性,逆来顺受地过着艰辛的生活。电影中,Maud问直男癌丈夫“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将来我们有了女儿,她会过怎样的生活?”,丈夫不假思索地说:“像你一样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生活,就像她一样,底层出生,从小在洗衣厂做工,工时长薪水低,被雇主性侵敢怒却不敢言,嫁给同阶层的丈夫,蜗居小宅,工钱上交,履行着女人的天职“洗衣做饭带孩子”,就这样过一生当在国会作证被问“投票权对你有何意义?”时,她说“我想也许,在这辈子,生活能有所不同。”是的,她在想“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Maud心态的改变是有迹可循的。其实一开始她并非suffragette,遇到暴乱抗争运动仓皇而逃,偶遇诊所里suffragette的集会并未参与,甚至第一次入狱被提审时她也强调 ”I’m not a suffragette”。后来,生活所迫,政府所激,领袖鼓舞,同侪激励,她逐渐觉醒,有了改变的决心和勇气。当撞见工友Violet才12岁的女儿被雇主性侵,她仿佛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屈辱、愤恨,却无能无力,也许,她该做点什么。最初的转变,也许从阴差阳错地替Violet到国会提供证词开始。当国会成员承诺考虑修改法案,她无疑是满腔期待,可后来却意识到骗局、被卷入抗争然后被捕。当被释放回家时,丈夫让人心寒,他不关心妻子有没有受苦,只是劈头盖脸责怪她弃家庭于不顾,让自己蒙羞。当她看到同事不惧暴力镇压勇敢反抗,当她被领袖的演讲激起满腔热情,当她协助领袖逃走再一次被捕,当她被丈夫扫地出门、被邻里和同事冷眼旁观,当她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子被收养却因自己没有监护权无能无力,当她又一次被雇主打压……她终于不再沉默,不再胆怯,她反击雇主、不惧政府威胁、拒绝拉拢。终于,她选择了勇敢抗争,投入运动最前线,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suffragette。

她们炸邮筒,破坏电讯系统,炸政要官邸,被捕入狱,饱受折磨,绝食抗议。当时政府担心她们会在狱中死亡,担心被抨击手染献血,就把食管插入绝食者鼻中,强迫进食。 此外政府还通过了“猫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就是在绝食者濒临饿死边缘,特设她们出狱,待她们身体复元,再加以逮捕。因为猫有先戏弄老鼠再将其杀死的习性,故名如此。suffragette一次次入狱,不断地抗争。最终,Emily冲入马场撞向国王的马匹,让国王和全世界震惊而关注她们的抗争。

Maud写信给拉拢威胁他的警官时说“我们是平等的,我的价值不比你多,也不比你少”。是呀,如果像法国大革命说的“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就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享受同等权利。妇女参政、拥有投票权一点儿也不奇怪,就像工人阶级的男性也并非一开始就拥有投票权。儿女和妻子也非丈夫的附属品,父母对儿女应有同等监护权利。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的确应该做个守法的人,但如果立法有问题,应该先完善立法,然后遵纪守法。有人说,那非要暴力运动吗?其实她们不是没用过和平方式,最早是1832年众议员亨利·亨特(Henry Hunt)代表玛莉·史密斯(Mary Smith),向众议院呈交要求妇女参政权的请愿,到影片中的1912年,80年过去了。之后1870-1884年,国会几乎每年都有就妇女参政权的辩论可是,一次次地和平请愿和游说,政府还是无动于衷。还有人说,不能像甘地老爷子那样来个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理论上可以,也确实有人批评运动者开始过分集中在国会运动,忽视了动员全国各地群众支持的机会。但看看电影中当时的环境,新闻媒体受政府控制,所谓的国会听证是形式主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在是漫漫长路。无论如何,我还是由衷地敬佩那些勇敢的suffragette,“虽千万人吾往矣”,她们勇于追求和维护应有的权利,不惧暴力压迫,甚至敢于流血牺牲。而沉默的大多数,不是没有胆量和魄力,就是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又有什么立场去讥诮和奚落呢?

本片卡司十分强大,主演表演很棒,几个配角也相当出彩。配乐也棒棒哒!整部电影的基调沉重,虽无大起大落,却不觉冗长枯燥。结局也非运动胜利的大煽情、更改法案的欢呼与喝彩,而是Emily葬礼的黑白与默哀。然后就是黑幕,打出了一行行白字:
1918年年满30岁女性拥有投票权
1928年女性与男性有平等投票权利(年满21岁)
然后就是其他国家女性获得投票权的年份……
    ……
    1949 China
    ……
1949年至今,仍有许多沉痛和代价!需要反思的何其多,需要完善的又何其多……前路漫漫,而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因为总有人秉承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追寻着公平公正、爱与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后来几个小八卦:
1. 扮演Maud工友Violet的Anne-Marie Duff 是一美James McAvoy的太太,姐弟恋哦~
2. 1912年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愈演愈烈,当时的首相H. H. Asquith差点儿让步,却在签署文件前临时反悔,Edith打破他办公室的窗户表示抗议。有意思的是,电影里Edith 的扮演者Helena Bonham Carter竟然是H. H. Asquith的great-granddaughter。
3. 电影中并未出现首相H. H. Asquith,而出现了当时的内阁大臣劳合乔治 (David Lloyd George), 就是历史课本里的那个后来当上英国首相,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个是克里蒙梭和威尔逊。对了,会议还是那个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来着。

rather be a rebel than a slave

 短评

片子里Suffragette这个词就像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一样被人当作瘟疫,女主起初拼命强调“我不是妇女参政论者”,最后却发现,这是女性争取人权的必经之路。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是不想用和平的方式,我们诉诸暴力,是因为战争是男性唯一肯听的语言。

7分钟前
  • 兔安叽
  • 推荐

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穿裤子,你剪短发,你进学校,你读大学,你当众说话,你开车,你有自己的孩子,你免于被强奸和骚扰……直到你投票,都不是免费的,而是有人为此付出血的代价,将你从强权中赎出来的。让你的生命发光,照亮更多在黑暗中的人。

11分钟前
  • 午后的水妖
  • 力荐

女权主义者现在依然被人们当作瘟疫,尤其在国内。女主刚开始拼命强调“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最后呢,身体很诚实的发现,女权是女性争取人权的必经之路。我们诉诸暴力,是因为战争是男性唯一肯听的语言。

16分钟前
  • 豆友179879397
  • 力荐

Your mother's name is Maud Watts, don't forget that name, cause I'll be waiting for you to find me. Will you find me George?

20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除了一众英国女演员的精彩演出,本老师出色地演了个直男癌,跪下了……

23分钟前
  • Magpie
  • 推荐

豆瓣8.0,IMDB6.9,这个评分的差距,似乎就是两个文化世界对女权的渴望之间的差别。

26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女性的权利要男性批准,同性恋的权利要异性恋批准,社会还真是公平呢。台词写的很棒,意义比内容更好。小本为此片贡献出了演员生涯中最直的一个角色,个人感觉把他自带的基佬气质遮盖的很好,为本老师的突破点一个大大的赞。

28分钟前
  • 安己
  • 推荐

电影最后按时间线滚动着女性开始拥有选举权的国家,到1949年那里出现天朝,听到旁边一个人蛮吃惊地说了一句China?。。呃 实力尴尬吧。 ps:Carey演的真好

31分钟前
  • Little Friend
  • 还行

这个电影告诉你某些"西方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是怎么得来的。当然,这跟你和你"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祖国"并没有任何关系。

36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推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牺牲而成。妇女选举参政权的争取,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一场仍将继续的革命。妇女参议政地位之艰难,离不开千百年人类社会之男女分工,宗教观念之束缚羁绊,文化礼法之旧习沉疴,然而人类社会之进步,就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上的不断解放,妇女如是,残障人士同性恋亦如是

37分钟前
  • 上上
  • 推荐

明天就是妇女节了,想起这部电影。看着票圈里一片女生节的气氛,觉得悲哀。女生节的本质就是age shaming,认为“妇女”意味着“老女人”,意味着女性的“价值折损”。很多女生竟然也乐得在众星捧月的假象里被消费被剥削。姑娘,你的价值,只有年轻的脸蛋和身躯了吗?那我们和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其实这部电影我本不想打五星,情节比重安排有些不妥,主角的光芒被众多配角淹没。但在此刻,我愿意给它满分。我希望这种主题的电影能够为更多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希望它是世界平权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力量。希望我也是。

42分钟前
  • Wildfire
  • 力荐

国内不引进太可惜了。如果不发声,不流血,不去斗争,而是只是祈求上位者的怜悯——这个世界永远不会为你改变。被捕的五位女权斗士,被关闭的妇女法律咨询事务处,就是最好的佐证。

45分钟前
  • 锄禾
  • 力荐

认为现在“田园女权”四处重拳出击,让人反感,加剧女权污名化的,建议看这部电影了解下到底何为激进。要我说,打拳还是打太轻了。

49分钟前
  • 岁静小胡
  • 力荐

但是我们不能对桌上的剩菜残羹心存感激,若不能求得一席,那就把桌子掀了。

52分钟前
  • 交一
  • 力荐

一个世纪前的英国的直男癌就跟现在的中国一样严重

56分钟前
  • 虾子
  • 推荐

反抗并不是成为对抗者,只是想成为参与者;奋身呐喊并不是想得到更多,只是争取本该拥有的平等;抗争并不想付诸暴力,可这是男权社会唯一会被聆听的语言;每一代弱势群体的权益都伴随着无尽的鲜血和牺牲,事到如今,你问我为什么依然感同身受,因为如今的现状并未改变,希望我们不负我们已拥有的一切。

57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妇女节当天看得汪汪大哭。我也曾像女主那样自称“温和女权”,有过否定和想要割席的阶段,如今却非常怀念当年那些曾被称作“极端女权”后来在网络上被消失的女性们。感谢你们砸开的窗,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59分钟前
  • 柳夏
  • 力荐

哭死了。不打五星对不起女权先驱,对不起自己。前些日子女同事好心提醒,不要总在朋友圈公开谈论女权。我理解,不诧异。但女权不是邪教,不崇尚女尊、争夺绝对化的女利,何需隐瞒?会遭打压、排挤、嫌弃?还是得罪几枚直男癌?如果一个地方需要压抑真实属性才能活下去,那它可能压根并不适于长期生存。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这部电影带给观者的启示是:看到有人上街举着条幅呐喊,呼吁平权,游行,饥饿抗议,如果做不到加入和支持,也不要站在一旁说风凉话笑ta们歇斯底里。随意把ta们边缘化妖魔化,就等于站在了压迫的那一方。(by:豆友阿不思)

1小时前
  • 冉笛
  • 推荐

不出意外地编剧导演全是女性。很难相信女性活得如此被动、卑微只是一百年前的事。女生该看看,看看今天的我们是站在了谁的肩上。男生更该看看,看看女性走过怎样的一段路才争取到对他们而言天生就有的权利。这不是性别的对抗,只是对人造的不公发起的反抗,只是一群人向另一群人要求平等的生存权利。

1小时前
  • 蘇靜喜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