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HD

主演:戈兰·波格丹,波利斯·伊萨科维奇,纳达·萨金,米利卡·詹尼夫斯基,穆哈拉姆·哈姆齐奇,阿吉拉·桑蒂奇,瓦希德·赞科维奇,米兰·马里奇,尼古拉·拉科切维奇,伊兹丁·巴乔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语言:塞尔维亚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1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2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3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4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5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6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13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14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15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16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17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18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19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他的妻子试图自杀后,身为临时工的尼古拉的两个孩子也被迫离开他,并交由养父母抚养。一开始,这只是一项临时安排,然而在对尼古拉的住房条件进行评估后,塞尔维亚小村庄的社会福利办公室主任认为尼古拉太穷,无法为他的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寡言少语的尼古拉决定向贝尔格莱德社会事务部提出申诉,并且决定步行300公里到达首都,向当局展现他愿意为他的孩子们付出巨大努力的决心。导演戈卢博维奇通过展现真实、动人的影像告诉观众这个不平等的故事。主人公尼古拉不仅用自己平和且坚韧的性格丈量了这个国家,也探索了是非之间的界限。这位顽强的父亲决心不向绝望屈服,踏上了一段重新定义“英雄”一词的英雄之旅。乐高DC超级英雄:正义联盟之宇宙冲击DryFlower-七月的房间-超时空爱恋铁证悬案:真实之门第二季群尸屠城雪地里的情人平行森林劫缘花季少女我变美的那夏天第一季巅峰拍档第三十季爱欲之神神探加吉特2英语优胜劣汰007:大破天幕杀机英语美丽的夏天绝望复仇的女人山河月明捕梦网校园女生强袭者水晶人在我看来无良公会在星际间遇见你一战成王过量黑金风暴国语购物惊魂记相扑避难所英雄联盟:起源厉总夫人又撩又野恶魔咆哮全员单恋非凡舞团电影版今夜、我用身体恋爱。第二季体育馆宝贝时速72发掘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三星营养午餐妖精的尾巴OAD合集毒家线人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观后感

从金鸡奖颁奖名单关注到的这部电影,电影译名让我很自动地代入现在在做的寻亲群体相关的公益项目,也导致我看电影的时候会自动联想到《失孤》[允悲]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寻子是一位父亲对不公的抗争,孩子必须要留在自己身边生活。

开头蛮讽刺的,官员给这位父亲提了很多要求,他回家每一样都照做了,最后家访的时候却被为难“你应该有一份工作”、“孩子们应该有一台电脑,这都21世纪了”????看似为了儿童权益,面对一个失业的家庭、妻子还因为讨薪想自杀,你跟我提这个??达不到要求,孩子就这么被带走了。

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去跟权力抗争?那就得是最极端、意想不到的方式,所以他徒步5天去了首都,一个塑料瓶子在水龙头接水路上喝,带的吃的每天咬一口,数着吃……所以引起媒体关注,上了报纸上了电视,也因为这些报道才被接见,得到了自己以为有用的建议。可是这些都没办法管到地方政策,最后他只见了孩子一面,没办法从养父母身边带走。

影片最后也挺可笑的,回到家里,邻居们以为这个父亲回不来了,所以把家里的东西都拿走了,他一一去每户人家要回了桌子椅子碗筷各种东西,重新把家里弄好,最后坐在餐桌上吃起面包,慢慢嚼着,然后电影就结束了。我还在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完整版,再想想,结束得也挺符合现实的:普通人的抗争,不是一时半会能胜利的,但也别小看这位父亲。

 2 ) 《漫漫寻子路》——那些在沉默中灭亡的

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电影,标题即故事核心内容。

1

电影开头,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去到某个工厂,要求老板将欠自己丈夫的遣散费付清,否则浇汽油自焚。她因此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孩子被福利中心以家庭无法提供养育条件为由带走。丈夫向福利中心再三申请将孩子还回来,被拒绝。因为福利中心领导依靠这种方式赚取政府津贴。丈夫决定步行300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上诉,展现他抚养孩子爱孩子的决心。

他们家是极度贫穷的,一条长面包、从自来水管接的水、一条晚上睡觉用毛毡,就这样上路了。一路遇到的人对于他走路去首都非常震惊,也有人给予了些许帮助。但更多时候,他就是在沉默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着。脚受伤、缺水、低血糖晕倒、相伴一夜的流浪狗被轧死、遭遇抢劫。而他,始终是沉默的。 五天过后,他终于走到了贝尔格莱德。第一次去社会事务处,办事人员已下班;第二次去,要求把材料递交市长,被拒绝。他在事务处旁边流浪式休息、睡觉,媒体关注到后进行采访,从而获得了面见市长助理的机会,并得到了建议信一封。

拿着建议信的他,难得买了些巧克力,准备给久未见面的孩子。然而,福利中心领导说建议信只是建议,并无权干涉地方。福利中心是严格依照法律操作的,他再怎么接受采访再怎么上诉也没用。他唯一给自己争取到的,就是短暂见一面孩子的机会。

故事的最后,他回到家中。家里空空旷旷,东西都不见了。原来是周围邻居以为他再也不回来,把桌椅瓢盆全瓜分了。他沉默的去到一个又一个家庭,沉默的一个又一个拿回自己家的东西。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一直没有音乐的电影,此时响起了片尾曲,像鼓一样,敲击在观众的心上。

2

这条漫长的寻子路上,丈夫始终是沉默的。他话不多,没有那么多大道理。面对无数次的碾压,他总是沉默的面对。他没有彻底屈服,可付出了许多后,也未得到本应拥有的。更现实的是,他这一路,甚至是有些幸运的。能走到事务处,接受采访,面见高层。这样的幸运,倍加讽刺。

妻子因为采取了较为激烈的方式讨薪,进入了精神病院。社会病了,然而承担那份痛苦的只会是个体。

故事的结尾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再细想想无比合理。弱者的手,伸向了更弱者。

3

那些在沉默中灭亡的。

 3 ) 父亲的信仰:《漫漫寻子路》

作者:王霞

来源: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塞尔维亚导演斯尔丹·戈卢博维奇的第四部电影《父亲》(中文名《漫漫寻子路》)去年在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获得了观众奖和陪审团奖,被认为是戈卢博维奇目前为止最好的、最复杂的同时也是极简的电影。

年底露面海南电影节时,此片更是备受内地学者和影迷关注。值得庆幸的,这部胶片电影已通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正式登上中国大银幕。

后南斯拉夫时期的塞尔维亚电影经历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去巴尔干化”,也即试图摆脱库斯图里卡和德拉戈耶维奇等大导演在上个世纪90年代确立的一套享誉世界的电影语法——

将政治动荡与种族冲突置于日常生活的野性与暴力中,以夸张、怪诞的形式自我异域化,以传达一种没有出口的历史宿命感。

2000年后涌现的如戈卢博维奇等一批巴尔干半岛上的年轻导演们则致力于进入战后现实,并且有意引入好莱坞的类型片模式和戏剧性情节,以置疑遗留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

《涟漪效应》剧照

例如戈卢博维奇最初的两部长片《绝对一百》(2001)和《完美设陷》(2007)都是将故事装在了惊悚犯罪片的叙事架构中。

进入第二个十年,戈卢博维奇开始转向,不管是三线时空交叉的《涟漪效应》(2014),还是第一人称叙事的“零度”故事《漫漫寻子路》,创作源起都是发生在塞尔维亚的真实事件。

特别是《漫漫寻子路》,以突出的纪实性与社会性,展现了一个塞尔维亚的肯·洛奇式的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的贫穷和坚持。

英国《每日银幕》评论此片是将底层男人卡普拉式的声势置于了达内兄弟的心碎故事中。

以达内兄弟为代表的社会电影,往往提出这样一个叙事核心:如何在社会关系暴力中生存?

影片的原型故事是一个叫乔杰·乔克西莫维奇(Đorđu Joksimoviću)的父亲,面对官僚主义的高墙,决定从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ca)步行几百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向主管部门投诉当地社会服务机构,为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而战。

为此导演戈卢博维奇约见了乔克西莫维奇,并花好几天时间与他在一起,对事件和人物加深理解。于是,继《完美设陷》之后,《漫漫寻子路》再次讲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父亲如何付出所能地奋力赎回自己的孩子。

戈卢博维奇说,这部分呈现也是他献给他的父亲普雷德拉格·戈卢博维奇(Predragu Golubovicu)的。

《完美设陷》剧照

父亲的沉默

个人与体制的关系,是世界电影中的一个经典叙事内容。影片里可以明显地看到个人与体制在对峙与冲突中呈现的黑色与荒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十来年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

《漫漫寻子路》的引发事件非常爆裂——影片第一个场景用了3分钟时间逼视着一个濒临崩溃的母亲,她的家庭已饥困难继,为讨回工厂拖欠两年的薪水和遣散补偿金,她携子当众自焚。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实际上此后父亲尼古拉所面临的局面,才更加令人绝望。尼古拉的家庭没有因妻子的极端自戕得到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的关注与救助,相反,作为丈夫和父亲他被质询,被进一步置于更加无望的深渊里。

当尼古拉从做临时工的林场奋力跑步赶到事发工厂后,却先后迎来了警察、医生与社会福利中心对他进行的卡夫卡式的查问与判定,而尼古拉的原罪就是贫穷。

在这几场室内戏中,父亲与他者的关系,通过镜头俯仰、门框构图、景别大小以及非传统剪辑,清晰地描摹出官僚与腐败下的受害者与这个体制的不平等关系。

片中助理部长坐在贝尔格莱德的政府高楼里轻描淡写地说:贫困是对儿童暴力的一种形式。

这种逻辑实际上是将贫困的责任全部抛给个人,它成为体制进一步剥削弱者的借口。

应该说,贫困是对贫困者暴力的一种形式。而父亲的悲剧,还不仅仅是贫困本身,更在于无法掌握语言来为自己的贫穷辩护。

大多数情况下,尼古拉对别人的问话或者评论,都难以做出反应,看上去木讷沉默。除了来自体制的虚伪冷漠和麻木不仁,还包括试图同情他、帮助他的旧同事、乡亲,甚至陌生人为他的处境开出的各种处方。

言语滔滔的人们前前后后出现在尼古拉的旅程里,但是他们似乎都置于尼古拉的世界之外。

饰演尼古拉的戈兰·波格丹(Goran Bogdan)将人物不必要的细微动作降到最低。与他人共处的时候,尼古拉总是一张绝望、僵硬而又顺从的表情,往往在麻木中间或一轮的眼神,似乎永远丧失了愤怒的能力,罕见的情感闯入,也是为了突然死去的流浪狗以及突然被人像对待流浪狗一样施舍食物而哭泣。

这让他大大不同于肯·洛奇的人物。然而,在尼古拉疲惫的身体语言中却蕴藏着周围那些首鼠两端的灰色人物身上所没有的力量,那就是他朴素地坚信:作为父亲,他有权利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影片的意识形态并不在于揭露官僚主义明目张胆的腐败,并将父亲看成腐败国家的受害者;

而是要讲述一个在经济衰退、工业化转型失败、农村破产、失业率常年高居不下的现实社会里,还可以有一个奥德赛式的人物,在极端困境中,仍然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付出与牺牲能得到回应。

导演说,这一精神画像得益于沃纳·赫尔措格在《冰雪行》中一段自述的启发。

赫尔措格坚信徒步从慕尼黑到巴黎看望朋友,能让朋友的病好起来。导演认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一定有他自己不可动摇的动机。

父亲的三百公里

如西西弗斯一样,尼古拉这个人物的行动力似乎就在于作为父亲的绝望与决心的相互作用中。

这支撑着他三百公里徒步穿越这个国家,从荒野乡村,到后工业废墟,直到玻璃幕房式耀眼的首都,成就了影片主体的第二幕。

五天五夜的穿行与两天两夜的政府楼前的苦等,尼古拉经历了身体上的筋疲力尽和饥饿的极限,这无疑让他的“父亲之旅”带有几分宗教色彩,尽管他的孩子们无须知道他在为他们而战。

在这个文德斯式的穿越废墟的“公路片”段落中,父亲与空间的关系呈现出与第一个段落全然不同的方式。

尼古拉大多时候被置于近景的景深镜头中,或者位于大全景的纵向或横向的三分画面的正中。

以表现人物接受这个被历史与现实不断抛弃的空间里的全部内容,因为他可以专注于痛苦,耐心向前,绝不放弃。戈卢博维奇说,他想展现在苦难和逆境之后靠自己站起来的尼古拉的样子。

导演的摄影搭档亚历山大·伊利奇(Aleksandra Ilića)在超16毫米胶片上拍摄了此片。视觉上追求数字革命前的电影所具有的结构、对比度和深度,以保持一种无可辩驳地扎根于当下时刻的现实感。

影片在普里博伊、扎耶卡尔、克尼亚泽瓦茨周围等几个地方拍摄,将塞尔维亚境内全然不同质感的空间连接在一起:贫困的乡村社区、废弃而丑陋的后工业巨型建筑、危机四伏的首都郊区、明媚动人的秋日荒原、历史遗存的乡镇集市等。

导演借助于尼古拉对塞尔维亚从南部乡村到首都的一步步丈量,重拾现实主义,并抛弃所有戏剧性方向或者寓言式发展。

尽管一路上,尼古拉的身边出现过几种动物:亲近人的流浪狗、擦身而过的兔子、让路而行的狼群,但它们并没有形成如影片《被涂污的鸟》里那样极端的意识形态隐喻。它们只是作为尼古拉与人的关系的对比。

相比那些剥夺者与围观者,这几只在尼古拉的行程中淡然闪过的动物,更能跟他的内心情感建立关系:共情的、好奇的甚或试探敌意的。

影片结尾突然转向,尼古拉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空间,却发现乡村社区的邻居们搬空了他房子里的所有东西。

这种巴尔干战争期间就经常发生的极端现实,天然夹带着无可奈何的荒诞感,导演却继续以克制的方式,避开它的喜剧色彩。

在最后十几分钟内影片中的人物全然沉默,父亲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捡回桌子,椅子,盘子,没有表情,也没遇到反抗。

最后他坐在空荡荡的餐桌前,看着凑齐了的四把椅子,开始吃饭。日常的延续,才能保证一个家的信念,父亲尼古拉虽然失去了一切,但仍然坚信寻回一切的可能。

这是戈卢博维奇式的社会电影,不回避现实的绝境,但保留向好的决心。

 4 ) 未“脱贫”的中国电影

在观影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有一点出戏。半路葬狗的剧情和黛玉葬花情调是一致的,属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离不开物质的富足和时间上的闲暇,而尼古拉没有条件。相比于生活,电影太过温柔。电影会感动我,但很难使我感同身受。很多电影包括之前的《隐入尘烟》忽略一个事实,最大贫穷不是物质上的。

电影里剥夺了穷人的众多财富,但却留下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勇气。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现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穷人。不幸是经济上的贫困,不争是精神上的匮乏。要知道一个真正的贫困户不是缺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穷人因生活的艰辛后者会被消耗殆尽。

尼古拉算不上贫困户,她的妻子也不是,他们有爱,有执着,有反抗。真正的穷人,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难以表达清楚,不明白“上诉”的含义,不知道贝尔格莱德的方向。他们自私、狭隘,可怜又可恨,甚至让人觉得罪有应得。这才是贫困的可怕的地方,他们穷到使人憎恨。就像抢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邻居,观众可怜尼古拉,却讨厌后者,而他的邻居才是生活中穷人的样子。

电影结尾很棒,因为更真实。我国电影缺的是对坏人能力的肯定,满足于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安慰——穷人也许连生活真正的样子都看不清。

 5 ) 不管你承认与否,『贫穷即原罪』它都是真实存在着。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寻味补影(xingge311402) 欢迎热爱电影的朋友关注,你想要的资源我都有。

工厂大院,

带着孩子,拿着汽油的女人。

女人前来为丈夫讨薪。丈夫两年前便已下岗失业,但之前的工资和遣散费却一直没给。

而现在家里已揭不开锅了。

情绪激动的女人威胁道:如果今天不给工资,便要在这自焚。

但,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这并没有唤醒老板良心。

女人果断地将汽油浇在身上,点着了火。

丈夫老尼(简称)听闻噩耗赶忙跑来,妻子虽被救下,但已躺在重症监护室。

两个孩子也被当地福利办带走。

接受过警察的询问后,老尼前往福利办准备领走孩子。但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

福利办的领导禁止老尼领走孩子,

因为工作人员认为他太穷了,不具备养育孩子的条件。要带走孩子可以,必须先证明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同时还会组织工作人员前去评估。

评估通过才可带走孩子,否则便把孩子送去给别人领养。

此时,这种悖论便出现了:

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前去自焚讨薪,

可是领走孩子又要证明经济能力。

所有的人都知道老尼无法证明,所有的人也都知道他家是多么贫困。

『贫穷者有罪论』让这一切变得仿佛合乎逻辑,即便它格外荒唐。

同时这种荒唐,又总能在社会法则里找到合理的解释。

他是贫穷的有罪者,也是贫穷的受害者。

但老尼仍在努力,

家里没电,就去邻居家借电拉线,

屋子太旧,就去买油漆粉刷一遍。

虽无法改变家徒四壁的窘状,也仍想让评估人员看到自己为了生活的决心。

可惜最终还是没能通过评估。

因为卫生间还没热水器,因为家里竟然还没台电脑...

正如评估人员所说,这都21世纪了,怎么还不给孩子配台电脑呢!

他们眼中的理所当然,对老尼来说却是比登天还难。

其实比贫穷更绝望的是无路可走。

老尼选择在福利办门口『绝食』以示抗议,但领导压根不会理睬他。

门口的保安看不下去了,偷偷的过来和他说了一个秘密:

国家有个政策,对于从福利办领养的孩子会提供一笔补助,而福利办的领导每次都会从中偷偷抽取30%的数额。

所以,表面上是人道主义的善举,

但背后只是为了借着法律的漏洞,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从中赚取昧良心的钱。

更关键的是,即便大家都知道,但对于位高权重的领导,大家也只能默不吭声。

老尼不服,要提出上诉。

但别人一听更觉得荒唐了:别说上诉,老尼连诉状估计都交不上去,因为法院里都是福利办领导的熟人。

可是,谁也不能剥削我的孩子,

即便我一无所有!

老尼最终决定前往塞尔维亚首都:

——贝尔格莱德。

要将自己的诉状亲自交到国家社会事务部部长的手里。

可是他太穷了,穷到连一张车票也舍不得买。

于是灌了一大瓶水,带上一块干巴的面包,决定步行前往300公里外的首都。

从穷乡僻壤到高楼耸立的首都,

从衣衫褴褛到迎面西装革履的领导,

老尼用步数丈量着这个国家的宽度,

丈量着与正义之间的距离。

上访之路注定会无比艰难,

但纵然生命之重难以承受,身为一名父亲,他依然砥砺前行。

这是一条寻子之路,又是一条追问善恶是非,寻求公正和权益之路。

但这也是一条自我的『天真』之路。

《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2020 塞尔维亚

影片上映后,无论是在柏林电影节还是在上影节上都收获了不俗的评价。

这听着是一部苦情片,

甚至给人一种苦大仇深感。

但影片却拍的极其隐忍和克制,

更没一丝煽情。

全片没有配乐,就像在贫穷的底层下,人也会变得隐忍和怯懦。

只是隐忍的背后是找不到呐喊的窗口,

怯懦的背后是触不到可以依靠的墙壁。

你原以为在某一刻,悲痛来临时,情绪会带来喷涌式爆发,但却并没有。

这一路即便中途生病累倒、即便一个人面对狼群、即便最终领回孩子无望,他也没有黯然哭泣。

相反一只流浪狗却让他痛哭流涕。

在路上躲雨的一晚,

老尼碰见了只流浪狗。

短暂的犹豫后,还是分给了它点面包,帮它整理淋湿了的身体...

可是第二天一早,流浪狗不见了。

原来狗被路上的车撞死了。

老尼抱着狗的尸体不禁痛哭不已,这只狗仿佛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300公里,老尼用时6天,历经各种艰难后终于来到了首都。

可他太『天真』了,

他原以为自己的真诚可以打动社会事务部的工作人员,但却被要求『按照流程办事』而拒之门外。

因为按照流程来,首先他得把上访信交给窗口人员,再由窗口人员交到部长办公室助理手里,再由助理查阅....

或者,他得先发送邮件预约....

可是老尼等不及了,坚持要亲自送到部长手里,所以最终被工作人员赶了出来。

而他能做且仅能做的,便是再次用“最笨”的方法来维权。

——“耍赖”似的蜷缩在政府大门前不走。

眼前首都的车水马龙,老尼无法感知,毕竟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犹如另一个世界。

慢慢的,行人不禁被老尼吸引住了,

看他可怜,有人会给他送来食物和水,

同时,还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注意。

一时间,各路媒体蜂拥而至,

虽然都是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但也在客观上帮助了老尼。

于是,部长助理接见了老尼。

但部长助理对于老尼的遭遇也只是表示同情,同时由于当地独特的法律政策,他也无权去干扰老尼家乡福利办的决策。

他能做的,只是替老尼向当地福利办写封建议信,以及承诺可以让他先见到孩子。

可对于憨厚的老尼来说,以为这样就可以领走了儿女。

但现实世界并不会带着一颗主观的悲悯之心来对待命途多舛之人。

老尼带着建议信回到了家乡,任凭自己怎么求情,领导还是拒绝他见孩子,更别说领走孩子。

更关键的是,因为老尼前往首都上访,这让领导十分气愤。

甚至对老尼嘲讽:去再多次首都也没用!

不过还是有向善之人,一位工作人员还是偷偷安排了老尼和孩子见了面,虽然很短暂。

最终的结局也没有喜大普奔,

相反甚至是继续往伤口上撒盐。

独自一人回到家的老尼发现家里被洗劫一空,虽然早已是家徒四壁,但家里的桌子、椅子、锅碗瓢盆乃至能用的东西都被村里的人们偷走了。

因为大家和老尼一样都很穷,

大家都被穷怕了,大家以为老尼不再回来了,所以便纷纷前去各取所需。

老尼没有发怒也没有发火,平静的前往每一户家里,将东西拿回来。

因为大家都是贫穷的有罪者,大家都是贫穷的受害者。

妻子还在医院,孩子还未能领回。

老尼将桌子收拾干净,铺上干净的桌布,拿出面包。

一个人坐在这残缺破败的家里,

迷茫、无助、无力、无能围绕着他....

此时,虽没有剧情上的情感爆发,但巨大的悲痛感还是骤然来袭。

而全片也是以极力克制和隐忍的姿态去讲述着老尼的上访、寻子之路。

没有悲痛的歇斯底里,

没有绝望的“张牙舞爪”。

但在隐忍克制的沉稳节奏里,那股悲痛、绝望的冲劲和张力还是强势袭来。

你挡也挡不住!

就像表面波澜不惊,

但背后实则早已浪潮涌动,

没有刻意展现或者放大伤痛,

但背后早已伤痕累累。

真正的痛苦也许并不是歇斯底里的呐喊,

而是想呐喊却喊不出来!

老尼的上访、寻子之路,从农村到首都,无论是环境的对比落差,还是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讽刺。

毕竟这个世上有一种罪,

——贫穷。

其实不管你承认与否,『贫穷即原罪』它都是真实存在着。

听着无情,说着沉重,

但却存在于每一片土地之上。

他们是有罪者,但又是受害者。

所以芸芸众生或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或摸爬滚打、砥砺前行,

其实大家的初始目的都相通:那就是远离『贫穷的罪名』。

一部电影改变不了什么,

但将这种“罪名”稳健的呈现出来,

足矣!

 6 ) 作为父亲,如何在有限的能力下养育孩子

电影《何以为家》通过一个孩子的遭遇提出一个灵魂拷问-----父母既然没有能力好好的养育孩子,为什么生我?在我看来,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似乎从作人父母的视角,提出进一步追问,故事似乎追问一位父亲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在有限的能力下去保护爱护自己的孩子。虽然,这个电影故事里并没有给出欢喜的结尾,然而这个追问还是显得很有意义。因为,影片中也喊出了穷人也有生孩子的权利,其实这个问题也面向了很多人----如果家庭经济的贫穷是一种贫困,那么成人教育智慧的不足,在社会中资源环境也处于劣势人群,还包括家长给予孩子的养育陪伴的时间的窘迫,难道不也可以算是一种穷的状态吗?它们都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养育孩子的能力。我们又怎样爱护孩子呢?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力有限,在所谓“拼爹”的时代,中国大多数父亲(家长)的焦虑,与其说是对儿女未来独立生活,女儿把握幸福的运气的焦虑,还不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焦虑。

这部电影从一个最基本的维度,让我们可以凝视一名父亲,他只有付出自己,将有限的能力---步行三百公里的诚意,风餐露宿的忍耐,天真的执著使用到最大。尽管这样的能力,还不足改变事情结果成为英雄;这样的能力,还算不上能让他配上“乐观”,“自信”,“勇敢”这些词来形容。但那种能力是发自于爱,存在与至亲连接的自然情感中,也因为渺小的力量的发挥到最大从而伟大。观众可以质疑这种“爱”还不足够让他成为一个强大的父亲,因为他并不能摆脱家庭的贫穷,然而观众却不能怀疑他的爱就是用来承受住这生命之重。当他一言不发,似乎用一种特有的无声的对抗意识,径直走进那些偷拿他家东西的人家,从容的拿走自己家的东西时,他对爱的诠释,从来就是一份为爱付出所有么。这样的人,他可不可以有个孩子,可以接受他的拥抱,对他信赖。

诗人纪伯伦写过: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这句诗的含义说通俗些有些接近中国人常引用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似乎不管怎么爱护甚至不“爱“或”不那么“爱”,孩子自有他的命运,命运里自有他的福分。孩子成长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大多数是父母是再也操心不来的,也就是想爱也起不了作用。而且我们也不乏知道好几个名人故事,他们经历家道中落,自幼不幸,但因为磨难受苦反而成就伟大的身名,那么,问题是穷人要提供什么养育孩子,物质,精神上的要求为什么否有标准?事实上,除非尊重孩子的意愿,否则任何他人之爱都可能将其撕裂,这一点就像在电影《帕尔默》指向每个人都拿出善念,而在《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就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一家人都在遭受恶意和被迫。

估计没有人以为苦难是应该的,特别是看到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更大机会进入自然高的阶层,只有爱孩子的父母懂得,所谓舔犊情深就是总是希望孩子一帆风顺。若观众们了解生活的真相,经验或许也告诉我们其实少年人成长在富有安全感的好家庭,教育得当的话,他的未来生活更不容易陷入某一些要命的问题,获得幸福感几率多一些,因为他们更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然而,对于所谓“先天条件”不足的家庭及人,应该永远回味《沉思录》中的这句话:记住:好的东西,究其实质,只会在你能控制的事物之中找到。如果你把这一点谨记在心,就不会再有那些虚幻的嫉妒或悲惨的感觉,也不会可怜巴巴地拿自己及自己的成就去和别人比较了。

这位父亲是悲伤压抑的,他的一切话语在周围的世界中那么轻,唯有他的面容凝重和眼神深沉。我看到他只要能倾附自己所能,去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亲哪怕路上遇见的一只流浪狗都可以分走他那可怜的一顿餐食,只要这样的父亲在,他的爱却并不贫困。这也使作为观众的我忽然明白:一个人承认身处在不完美的世界,与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应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若将它们视为一个问题,也许确实会对养育孩子的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恐惧,而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能力有限,父亲或者母亲,所能付诸于子女之爱,正是凭借所有的力量,上路,哪怕踽踽前行。按斯多葛哲学教导的,生活中有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只有忍受和接受,估计也包括了自己的有限的能力。

学习://www.163.com/dy/article/GPABTPBH0516CMM2.html

 短评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6分钟前
  • 丘丢丢
  • 力荐

前面还是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路数。后面突然有了些讽刺和寓言味道,整部影片也一下子就高级了。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近年来最痛苦的一次观影体验。劳动者的宿命就是行走在漫漫长路上,忍受无穷尽的苦涩,从这里、那里到世上每一个权力生成的所在。平静扎实的叙事,没有一笔可预期的煽情,但又层层加码到喘不过气。最后的镜头,在一切的残缺后,活下去,仍然就这样活下去。

10分钟前
  • 古宋松谷
  • 力荐

步行300公里的勇气,标题即剧情。

1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这剧情,这设定,即便换到当下脚下的土地也毫不违和。这世界到底已经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种境地,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真实、准确、可视的数据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闻冲上热搜占据各大版面;一面是东北五六线小城的疫情导致差点断粮却无人问津……一面是豪门二公主凡尔赛自诩撕掉“名媛”标签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轻人因贫穷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罗生门……不是我不想理解这世界,只是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吃人血馒头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

1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到海南电影节第一天看的入围金椰奖的塞尔维亚影片,非常不错,“哪哪儿都对”!编导演均十分扎实出色,如果今年的评奖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话,它应该有所斩获。导演是个屡获殊荣的中年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实力不凡。值得推荐观看。

1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塞尔维亚版“秋菊打官司”,开放式结局和背后的寓意都很有意思。“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想问国内影展到底会不会起名,不但敷衍而且有文盲之嫌~~~~~~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

22分钟前
  • 好巫婆行不改名
  • 推荐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2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访讨回孩子,途中社会群像匆匆一瞥。这题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过于一五一十,和张艺谋一比相形见绌,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戏码更是蹩脚。|SIFF2020第1场

30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编剧挺厉害的,让这个角色一路上遇到的问题不断的突破底限,最后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结尾,直接戳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样的题材,这种力度的故事,我们国家的导演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其实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男主应该没走到贝尔格莱德,甚至还没出村就会被寻xin滋shi拿下了。

39分钟前
  • 滋滋
  • 推荐

刚开始以为只是塞尔维亚版的《秋菊打官司》,但是结尾部分一下就把本片的立意和深度拔高了!最后男主默默从邻居们那里取回自己家产那段真的是又好笑又心酸!

43分钟前
  • 土卫六
  • 推荐

换个国家的话,男主连村口也出不去

48分钟前
  • 黑五类
  • 推荐

#70th Berlinale# 全景单元观众奖剧情片第一名。德国观众竟然投出来这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东欧片我也挺吃惊的。对父亲这个人物塑造得极为讲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几乎逆来顺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点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点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发,细节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种人的好、坏与鸡贼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结尾实在是太亮了,完全神来之笔,这一个段落把前面讲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都挖出来了。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感觉还成啊!至少儿童权益是在政府关照范围内的,而且一路都有人帮助,媒体可以报道,而且至少没有遇到拦截,说明政令是不能够顺利在各个部门之间通行、配合无阻的。而且体制内有良心的人是存在的。

54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Berlinale70th 33# 我太脆弱了,我根本抵抗不了这样的题材,我哭了个全场,哭到隔壁观众频回头看我却也控制不住。

57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力荐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1小时前
  • Normalism
  • 推荐

霍 贵塞都不截访的啊……唉 /美罗城

1小时前
  • 泡個大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