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格

HD

主演:瓦伦丁·诺沃波尔斯基,大卫·奥格尼克,安娜·普洛克尼亚克,古娜·扎丽娜,亚当·斯齐斯科斯基,马科斯·艾达莫提艾达斯,罗纳德·贝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拉脱维亚,立陶宛,比利时,法国语言:俄语,波兰语,拉脱维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奥利格 剧照 NO.1奥利格 剧照 NO.2奥利格 剧照 NO.3奥利格 剧照 NO.4奥利格 剧照 NO.5奥利格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一个屠夫眼中的欧洲寒冬

近年来,欧洲境内风波不断,各个国家、地域间的矛盾如潮水般迸泄,引发人们迫切关注。面对此种困局,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倾向于以个体为镜渊,映照宏大的社会政治议题。其呈现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具有浓厚危机意识和对一体化进程的探讨。入围本届戛纳导演双周单元的《奥利格》,即是这样一则落脚于当代的隐性寓言。

作为导演Juris Kursietis第二部剧情长片,《奥利格》聚焦于当前欧洲尖锐的非法“黑工”问题,主人公为一名拉脱维亚裔的年轻屠夫,为了改善家境,离家前往布鲁塞尔谋职,却未曾料想前路埋伏着怎样的凶险和混沌。

这部极具话题度的电影在戛纳首映后,收获不少专业人士肯定。《视与听》杂志的影评人Caspar Salmon称其“精准、生动而强有力地刻画了一个移民工人的遭遇”。在满目萧条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和主人公并肩漂泊他乡,见证了日趋壮大的全球化资本生产对廉价劳动力的无情剥削,以及边缘人在充满暴力和谎言的社区如何失去庇佑,沦为荒原上待宰的羔羊。

看不见的牢笼

影片开场是一段长达近2分钟、颇富超现实色彩的航拍镜头,画面越过大片壮阔的冻原植被,投向男主角Oleg——他蜷着身躺在结冰的湖面上,仿佛失去知觉的猎物。直到冰层突然爆裂,Oleg落入水中,随后片名打出,一连串幼孩的哭喊和飞机降落的轰鸣声,将观众注意力拽回到现实。

这一从白昼到夜晚的巧妙过渡,既是隔开两重时空的分界线,又打破了人们对影片朝奇幻类型发展的期待。应声裂开的冰面犹如东西欧之间日益扩张的伤口,预示着Oleg被束缚的命运。尽管他仅是个卑微小工,无意卷入外部纷争,但其活动轨迹却时刻暴露在社会秩序动荡的暗影下,因此迈出的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薄冰上,稍有不慎便会坠落寒渊。

导演在片中掺杂了多处含有黑色幽默的桥段,来表现欧洲民间对共同体行将瓦解的态度。Oleg和屠宰厂的同事休憩时,其中一人给大家看自家猫捉老鼠的视频,他给这只猫取名为“Brexit(脱欧)”,政治之于这群人来说,不过是日常调侃的灵感素材。然而不久后,Oleg便因工友栽赃被炒鱿鱼,这像是种残酷而直白的讽刺:来自东欧贫苦地区的人们争先汇入布鲁塞尔,作为欧洲腹地所在,这个熔炉般的城市亦躲不过飘摇宿命,现实的分裂留下了巨大的道德真空,并间接造成群体内部自私和不信任感的加剧。

外表热情的工头Andrzej,无疑是道德被金钱绑架的最好例证,曾在《修女艾达》等片中有过亮眼发挥的Dawid Ogrodnik再次给人们奉上惊喜。这个喜怒无常的逃犯以食宿为诱饵,在Oleg等外来劳工丢掉饭碗时,帮其制造假身份,唆使他们为自己卖命,并扣下他们的个人财物和薪酬。在影片中段,Oleg故意砸坏超市玻璃柜,以求被警局遣送回国,却很快便得以释放。类似戏谑式的情节一再浇灭Oleg的信心,也给沉湎于乌托邦幻梦中的人迎头泼了盆冷水。

和同代其他导演相比,Kursietis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一味停留在表面的煽动性叙事,急于向现实讨要公正,而是将视点框定在沉默寡言的男主身上,全天候记录下他身为“外来者”的凄凉境遇,借此达到对苦难的追问。看到银幕上彷徨无助的身影,观众不由得深思,悲剧的源头究竟为何,是语言的障碍,庞大资本体系携有的原罪,福利政策的失效,还是不同阶层群体间无法消弭的隔阂?

凛冽视听语言

正如海报上悬浮在冰水中的身影,《奥利格》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寒冷,压抑的,这种生理触感既暗合于故事发生的季节,也和影片在视听层面的设计分不开。为了突出剧本阴沉凝重的基调,曾获欧洲电影奖提名的摄影指导Bogumił Godfrejów以冷色为主,辅以大段低对比度画面,描画出城市的空旷疏离和底层人口艰难的生存状态。无论机械嗡鸣运转的肉类加工厂,还是Andrzej家中凌乱的客厅,都填满了破旧且让人不安的气味。

片中为数不多显眼的暖色调场景,是Oleg中途离开Andrzej家,私自逃往根特时,偷混进当地某个剧场的庆功派对,被优雅的烛光和灯盏环拥,还被一个名叫Zita的陌生女子误当成剧团成员,与其发生了一夜情,尽管这个艺术名流的俱乐部远没有表面友善。隔日向Zita坦白身份后,Oleg被不留情面地下了驱逐令,等待他的依旧是看上去了无生气的街道,他只得辗转回到Andrzej家,那个地处偏远郊外的老鼠窝。

除却冷暖色光的强烈对比,电影的另一显要特征在于手持摄影。Godfrejów在大部分场景中采用了轻便的迷你Alexa摄影机进行抓捕,以便记录下Oleg颠沛的行踪。对于这座忙碌的城市来说,他始终是“游离”和隔绝在外的,包括眩晕感极强的画面抖动,也对应了诸多干扰人物前行的不确定因素。同样的边缘化特质还出现在大量低机位镜头中。多数时候,观众意识不到机器的存在,仿佛那不过是双藏在暗处的视线,随时窥探着Oleg脆弱、孤独的模样。

这种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技巧,加上18mm焦段下的逼仄构图和近景特写,大幅提升了《奥利格》给人的贴身代入感。矛盾的是,哪怕镜头拉得再近,仍不足抵消观众与被摄者之间的距离。Oleg眼前永远凝着一层雾霭,那是和现状抵抗无果后的疲乏,亦是烙印在每个受害者脸上,最深沉也最愁苦的标志。

羔羊献祭的宗教意蕴

作为全片的核心符号,羊取材于《圣经》中的「牺牲与救赎」情节,与Oleg骨子里的单纯、朴拙相匹配,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片头那段画外音已阐出二者的内在关联,更别提Oleg在根特游荡时撞入圣巴蒙教堂,看见了凡·艾克绘制的《圣羊的礼赞》。作为根特祭坛画中最知名的一幅,画作以圣羊之死来隐喻上帝为拯救人类放弃自己的生命。画幅正中的白羊立于祭坛上,胸前的血汩汩流入金酒杯中,四周围绕着跪拜的圣徒。

联系到Oleg最初的职业,不难嗅出导演加入这一意象的另重目的。在蛮荒酷烈的丛林地带,原有的社会身份被冲淡,成了似有若无的标签。平安夜当晚,Andrzej等人开车撞死了一头鹿,Oleg负责宰杀和烹饪。作为对他殷勤的表彰,“你可以睡在客厅了。”Andrzej笑着说,Oleg则同样回以腼腆的微笑,并未察觉到自己与砧板上的肉块没什么两样。

这种主角与动物的形象叠合,在近几年的欧洲银幕上并不少见。以去年高口碑的《幸福的拉扎罗》为代表,多位新生代导演通过古典的“圣人落难”式文本,为传统现实主义题材融入宗教风味,使得原本平淡的故事更加富于层次性,影像肌理更为丰满,同时也寄寓了创作者对世俗图景的洞察及人文关怀。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都有魔幻元素作为点缀,但《奥利格》并未如前者那样,以清晰的两段式结构来传达主题,反而借助于白描般冷峻、克制和保守的笔触,发掘文明社会与人权冲撞时的种种可能,这让人想起达内和肯·洛奇等影坛老将们的创作风格。事实上,当我们深入咀嚼Oleg的困境,便能从中看到极端失控的情绪如何不断蔓延,如雪花覆盖了整片欧洲大陆。

所幸,影片到头来给了观众一个悲悯而充满希望的结局:Andrzej被捕,Oleg终得以返乡。离开布鲁塞尔前,他和Andrzej的旧情人Malgosia在街上偶遇,摆脱家暴漩涡的Malgosia此时已堕入风尘。“你要去哪儿?”Oleg问她。

“Go home(回家).”对方不假思索答道。伴随她轻巧的背影,我们回到了开头——Oleg脱掉衣服赤身爬上岸,原本囚禁他的冰湖化作施洗的圣水,为其完成恩典。哪怕异国冬日的夜色依旧浓重,足以淹没无数个在此岸苦苦挣扎之人。

 2 ) 奥利格:真实一种

奥利格:真实一种

拉脱维亚人在比利时,打工仔异国历险记。一个人在异国,没有依靠,无人诉说,遭遇险境也没有人知道,奥利格Oleg徒劳而无望地挣扎,在河底,在冰封的河底,他的脸上没有多少恐惧,或许在底层,或许更安全一些。他开篇回忆的关于“替罪羊”的离奇故事,奶奶告诉他替罪羊不是终结与悲剧,相反是重生与希望:“这个故事并不悲伤,它充满希望”,就看你对希望怎么理解了,好吧,我不觉得。

他像一个小动物一样在寻求帮助,他的年纪也允许他是一个小动物,可是,没有谁是他黎明的曙光。“我对每个人来说都像是外星人,上帝已经决定要牺牲掉我了吗,还是由我自己做了结呢?”

他始终是游离的状态,悄无声息,行李只有一个随身的背包。不是他选择了格格不入,没人给他选择的机会。

一部非常压抑的电影。还以为压抑的结果是爆发呢,不是,就像许多人选择沉默,反高潮,或许更真实。他不曾呐喊,可能知道呐喊也没用,没有人会回应。在冬天,手捧一杯苦咖啡,还好能看进去,全程手持摇晃的镜头也不曾影响进入,甚至能部分感受到奥利格的无奈,同是小人物的无力感油然而生。人总是处于变化当中,无时不刻,有些事好的,你当然欣然接受,有些不呢美好,可以你也只有承担,负重前行。人这一辈子,还不都是在许多“想不到”之中慢慢走过吗?幸好,不曾长久陷落。

结尾,他买了回家的车票,黎明时分的车票,Go home 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和温暖。

 3 ) 奥利格:拉脱维亚人在比利时

拉脱维亚,是个国家。

是欧盟国,欧元国,北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也曾经是苏联加盟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有拉脱维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atvia)的国家概况。

//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9330/1206x0_679332/

比利时,是个国家。

是欧盟国,欧元国,北约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被德国占领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有比利时王国(The Kingdom of Belgium)的国家概况。

//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8940/1206x0_678942/

一个拉脱维亚的屠夫,做飞机,去比利时打工。

被一个波兰人欺负的走投无路,2次报警求解救,最后乘火车返回故乡。

他的经历,上了新闻,打碎了很多拉脱维亚工人的欧盟梦。

导演,尤里斯·库赛蒂斯,把这个新闻事件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奥利格》

奥利格,是一个拉脱维亚名字,英文,Oleg。

就个人经历来说,奥利格,是个悲伤的故事。

沦为奴隶,沦落街头,被剥削,被压榨,被欺辱,被威胁生命的滋味,被导演用贴身拍摄的影像,拍的极冷。

比一个人赤裸身体被扔进冰水中,还冷。

除了他之外,电影中,奥利格在比利时遇到的每一个拉脱维亚人,都很幸福。

有固定工作和医保的工人,

有一家四口定居的白领,

有自己开餐馆的老板,

有经营出租车站的管事,

有来巡演被家乡人免费招待的著名演员。

力所能及,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都愿意照顾老乡。

所以,奥利格的悲剧,也赖他自己,他想发财,可只会屠宰,他出国,只有苦力的活能干。

随便一点儿意外,他就丧失了正常就业的机会。

不肯认输回家,那就只能去博傻,看天上掉的馅饼,突然对自己笑的人是好心。

奥利格的故事,跟《北京人在纽约》的故事,没有本质的不同。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钱往哪吹,人向哪去。

有人上天堂,奥利格回故乡。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上帝选了你,警告世人心。

最后一个镜头是,奥利格在冰湖,重新受洗,赤条条重新开始,家乡的神会保佑你。

备注:

《北京人在纽约》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 (1993)

《奥利格》 Oleg (2019)

 4 ) 原价出2张奥利格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票!

原价出2张奥利格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票噢!

抢到2张国际电影节的票,首映第一天喔!临时有事去不了,需要票的小伙伴联系我吧!

可以原价出~真是友情价了

抢票的时候我在干啥

时间:7月25日 这周六 21:00~22:48

座位:11排08座 和 11排10座

地点在上海白玉兰广场IMAX厅

 短评

天下何其多這種 被層層剝削 只想工作賺錢的人.....

6分钟前
  • sun5200654
  • 力荐

算是近几年流行的移民、劳工电影,带入了一些类型化的元素,有一些悬疑和惊悚的设定。这种故事在中国简直是司空见惯的了,可想本国的人权状况

9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还行

70/100 欧盟内部关系的隐喻,很直给,感觉欧洲有一百个可以拍这种命题作文的导演,而且各个都有两把刷子。

13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室外广角仰拍构建城市环境,孤独青年与民族割裂的互文,今日也是No Country for Young Men的北欧。EUFF2019@资料馆

18分钟前
  • tankry
  • 还行

2.9

23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还行

2019欧盟电影展。用「替罪羊」的主题来反应(非法)移民的困境与心路颇有新意,安杰伊一众狐朋狗友也未尝不是,最后只能回到故乡和宗教的怀抱中自怜自艾。全程手持跟拍的中长镜头摄影令人称道。

2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2019296 百美汇。为了营造“屠夫”的身份与“羔羊”的本质强大的反差感牺牲了故事本身,太刻意又缺少新鲜感。

27分钟前
  • NeonBible
  • 还行

觥筹交错的剧团庆功会场不属于我,热火朝天的足球游戏客厅不欢迎我,罪恶滔天的欧洲嫌犯监狱不接纳我,我是失去身份的献祭羔羊,只有彻骨的冰面之下可以容身。不是剧团演员,只是一个屠夫,可以娴熟地剥皮剁骨,却发现自己在案板上任人鱼肉。寒冬街头,我与风俗店橱窗里的她对视,原来彼此都无家可归。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2019第十二届欧盟电影展·奥利格·拉脱维亚·2019】拉脱维亚小屠夫的布鲁塞尔黑工落难记。直白控诉了分裂的东西欧对跌入其巨大冰裂中移民劳工在阶级、国籍、种族、语言、道德上的多重撕裂,情节过于真实,以至于片尾摆脱冰封、上岸受礼的唯美宗教情节都成了飘落在撕裂创口上的浮雪,空空荡荡。

32分钟前
  • 锵阿锵
  • 还行

看到电影里根特大教堂的羊,想起了那天在根特的时光,那个吹泡泡的广场。现如今看到再致郁的片子内心都毫无波澜。毕竟男主还有信仰,还可以被救赎,但没信仰的才是大多数。男主也是因为有信仰有底线才会被救赎的吧。

37分钟前
  • dddddddddd
  • 还行

情节过于真实。。。。。

39分钟前
  • G
  • 力荐

影像风格讨喜 观感比《同义词》好太多#和爱豆# #euff text#

40分钟前
  • 用户9278
  • 还行

比看的的时候平分又高了,,

45分钟前
  • jessefan
  • 力荐

睡着一会,以为这伙人去了波兰,原来一直还在比利时。外来打工仔成了拉扎罗的奇幻旅行。

48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东欧题材总是忍不住要去看的。片子中规中矩,标准的艺术片做法,对西欧人的傲慢和东欧人自己的混乱都各打五十大板,下手还算留情了。印象最深的是,人家的演员演出普通人的生命状态不是那么稀奇的事,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屠夫身上的味道,而我们的呢,一个个端着人上人的架子下不来,怎么可能有好的作品交出来。

51分钟前
  • 57
  • 还行

三次元够苦了,为什么二次元还要看这种暗黑人性的东西,还tm强行宗教光芒。。男主确实惨,但他的被动全程带着你们不应该侮辱和损害我这样无辜温顺的小羊的委屈,似乎要用这种委屈来凸显人之恶与神之光,大概也是在用生命cos献祭羔羊。。缺乏宗教情结的人恐怕难以共情,更难从他身上或者非常刻意的故事中找到看点。。一小时就疯狂想走,座位太好,怂逼怕影响太多人,硬熬到底,觉得自己也太惨了。。

55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2019欧盟影展##百老汇电影中心#外出打工仔被犯罪组织胁迫扣押,这种遭遇不独拉脱维亚公民。只是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在审问比利时社会阴暗面,或者对某个罪恶团伙加以鞭挞,影片着力渲染与表现的,却是男主角善良性格与外在现实世界之间格格不入的矛盾冲突。奥利格的遭遇正是无数心怀信仰的良善纯真青年的遭遇,社会对他们从未手下留情。正如他开篇回忆的那个关于“替罪羊”的离奇故事,奶奶告诉他替罪羊不是终结与悲剧,相反是重生与希望。在逃离出黑暗之后,他在结冰的湖中进行了受洗仪式,洗尽身上的罪恶与诅咒,如同替罪羊的放血完了之后升入天堂。在有信仰的人眼里,这也未必是一种悲哀。

60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EUFF2019 贯穿始终的白噪声交叉浓重的疏离感 放完片子夺出门把12月末的空气猛吸进肺里 脑子里浮现的是“Butcher could be a lamb.”

1小时前
  • 尾巴
  • 推荐

平庸庸庸庸。。。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

東歐外勞的落難之旅。人在江湖不可太天真。

1小时前
  • Maxtin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