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浪花

正片

主演:Joyside,新裤子,挂在盒子上,沙子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年份:200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北京浪花 剧照 NO.1北京浪花 剧照 NO.2北京浪花 剧照 NO.3北京浪花 剧照 NO.4北京浪花 剧照 NO.5北京浪花 剧照 NO.6北京浪花 剧照 NO.13北京浪花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I am an outsider

I am an outsider
Outside of everything
Everything you know
It disturbs me so

Everybody tried to push me
Push me around
Everybody tried to put me
Try to put me down

All messed up, hey everyone
I've already had all my fun
More troubles are gonna come
I've already had all my fun
                      --Ramones<outsider>
3年前的片子,想看了3年的片子
前些天跟一个年轻帮的姐姐说我还没看过
她说不是吧小寨随便都能买到这片子的盗版DVD了
然后借给了我

可真是个好事
如果某一天随便一天音像店都可以买到盗版的地下亚文化的媒介资料,那么这必然是一个文化繁荣的社会
扯远了】.【

这封面真的太好看了,边远和宿宿
就像The Libertines同名的那张
即便世界末日,我们还在一起
片子里在清河浪荡的边远搂着宿宿前行,毫不避讳地在摄影机面前亲吻
然后边远说每天的生活,只想Drink,Sing,Fuck
I am lazy&wasting
那时的JOYSIDE的状态从一个镜头就可以反映
在饭桌上,边远喝了口啤酒,唱了句God save the queen,然后没心地傻笑。
后来在屋里他拿出了Jim Morrison的此地无人生还,说在中国,没人能活着得到解脱
这是句真诚的悲伤话
他幻想这是1977的伦敦,这是70S CBGB的纽约可是这根本不是
时代不是,空间不是
这是充满物质贫瘠与精神信仰的中国,北京,对某些群体来说

沙子的访谈是做得最好的,不是一种以苦中作乐来反映现实,而是理性地诉说
I am an outsider,I don't involve in this society.刘东红说
但是Joey ramone快30年前都唱了
Everything you know
It disturbs me so
这只是个空想
如果做音乐能赚来足够的钱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如果做音乐能让你的想法为人接受改变其态度
哦耶,那可真酷
哦耶,那可真是个幻想

时间过了3年了,太多东西都改变了
Joyside欧洲巡演了,年轻帮壮大了,边远被太多人视为了偶像甚至神化
挂盒解散了,王悦跟泼妇帮的生活总与川久保玲,各种艺术展联系在一起
新裤子又拍了独立电影,有了漂亮的MV大熊猫,每年参加无数的音乐节
北京心新声出来了一代又一代,鲨鱼刺猬嘎调粉笔线晕车的车
全国各地的音乐节办了一届又一届,早都不是迷笛那个乌托邦的时代
信乐团的阿信都说木玛是我偶像了
可是偶像又鸡巴是个什么玩意,尤其是在中国的摇滚偶像。
做个局外人,重塑在这点上我是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态度音乐。

 2 ) 一些个微末的结论

影片的中文名叫做北京浪花
其实有些文艺得不搭界
Bubble应该是"气泡水泡"的意思
我不懂为什么一个德国人要来拍这样的电影儿
而且通片充满了怨念和悲观的情绪
可见该德国人拍了一圈帝都摇滚
最后都觉得这其中一切的理想都是泡泡
终究会幻灭掉

Joyside以前不待见
现在更觉得边远就是个废物
他在里边说:I just wanna sing ,drink and f**k
边儿上的傻妞还跟着一个劲儿笑
或许他觉得这就是范儿这样活着很牛逼
可这样的生活态度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玩个鸟朋克

挂盒的现场实在很没劲
王悦的声音也远没有她们所期望的那么强悍
贝司的伊丽娜实诚得让人心酸
可她虽说也和边远一样借钱度日却至少还是准备要还的样子
李扬帆挺好玩
逛了一圈儿超市买了一瓶水然后回屋弹弹沧海一声笑
沈静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她不缺吃不缺穿家里供着玩乐队
所以她很积极很明朗

沙子让人有些失望
刘冬虹和贺文进老大不小了
却依旧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依旧看不开
他们把一切都归咎于社会
却没从自己身上想想
你们整天惦记着搞姑娘
那么多年都怎么始终是蔫儿炮一个炸不响呢

新裤子的音乐一直都稳中有进
但是他们光荣地解决了中国摇滚人最基本的自给问题
所以他们越玩儿越High
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杭盖的伊立奇明显是阔少了
晃荡了一大圈
最后带着摄影去吃西贝莜面村

关于影片中出现的很多底层画面
地铁口发名片的、卖兔子的、卖葫芦丝的、晚上歌厅里卖唱的
我觉得这些人很好
都在竭尽所能地赚钱养活自己

结论:
1.在中国这样特别的音乐环境中
别指望随随便便就能靠音乐来赚钱

2.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修养
先养活自己,有了钱再来玩音乐

3.边远在CD店里说“Nothing good”宿姐儿跟着说“Bullshit”
莫大的自嘲哦
其实你们该好好想想
怎么才能做出好的东西
抱怨没用
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成长

 3 ) 歌单《北京浪花中国摇滚纪录片》

无关水平好坏高低,主题是否洞察清晰,真实地去记录本身就是纪录的意义,在拿起摄像机开始就有意义。不然现在也没有机会看到那那副时代光景下的地下乐队日常。

歌单按顺序把片中歌曲都集齐,包含他们提及的部分自己的作品。

歌单《「北京浪花」中国摇滚纪录片》//y.music.163.com/m/playlist?app_version=8.7.65&id=7507986475&userid=15578639&dlt=0846&creatorId=15578639

刘冬虹和沙子乐队妈妈哼唱的那首是《把它送给你》,加上《点上你的蜡烛》《明月在上》这三首云音乐没有版权,可以去隔壁听下。(PS.发现云音乐里老刘的歌曲,趴词的都是陈北及,乐评人耕耘在补词一线既视感)

T9乐队是杭盖乐队的前身,后来杭盖乐队的那首«杭盖»也出现在在片中。同时,T9和杭盖的主唱伊力奇还是挂在盒子上乐队曾经的贝斯手伊力娜的弟弟,可以说姐弟两人所在乐队早早走出了世界。挂盒乐队的歌不太全,可以移步扣扣听下。

 4 ) 过去是什么?我不懂

这个片子太让人哭了,一切全都是青春两个字在让人发泄,大家都知道老外有的时候有多缺,但是他们确实做了不少值得纪念的事。边老爷的那些话,欢欢的,太让人觉得不真实了,但是这就是过去,不是么。刘可的那些可爱的英文,无敌的,你现在问他他承认么。这片子太狠了。所有人都会在五年的轮回中忘记自己的过去,可是当别人以镜子的身份站在你面前,你看到的是自己五年前的影子的时候,你选择的笑还是哭。未来我们都不能得知,但是过去呢,我不懂,因为我不想过去。边老爷的那本jim morrison还在么,他和他知道的一切以及所有身边的一切人,你们都应该继续飞下去。甩开我。

 5 ) 无能的力量

虽然我从来就不待见joyside,虽然我也特烦外国人拍中国的记录片老问咱们6.2+2的事(用一种好奇无知天真的姿态想了解所谓的真相),虽然这的确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摇滚纪录片。。。但真实的冲击把那些个东西都冲散了,我看到了真实,贫穷,自以为是,无能的(我并不是在贬低中国摇滚,相反我很爱他)中国摇滚。那种感觉和我看完《后革命的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流浪北京》的那种感觉接近。

中国人为什么不好好说中文?我觉得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带有京片口音的英语看上去有那么点可笑,但英语除了是lingua fraca,他更代表了一种语言上的民主。和英语有关的联想是——美国,英国乃至欧洲,老外,自由。。。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拿中文写词,那如今的中国摇滚更加的什么也无法表达。至少在这个社会语境下,用英语骂一句fuck off比中文的我操你妈要来的自如的多。但恐怕真正的外国人听到了会觉得很奇异独特吧,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记录下这些新时代的摇滚青年的原因?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农村——北京的气场,能让人感到严肃,担忧,压抑,却又必须异口同声的民主。这让那些个摇滚青年也更加的忧郁,悲伤,绝望,因为他们没钱,即使是在今天,我相信他们也靠不了音乐赚钱,依然贫穷,一贫如洗,并且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别人都只是一群庸庸碌碌的傻逼,而和摇滚沾边儿的人就立马不俗了,牛逼了,男孩儿可以为了理想骨瘦如柴,女孩儿可以为了那个骨瘦如柴的男孩儿守护着他们神圣的爱情。新裤子和挂盒算是里边经济不太寒碜的,尤其是新裤子,近几年可以说混的还不错,彭磊拍片开店,其余人各有正职,大家都不光靠music吃饭,也活的自得其乐(也仅仅是看上去的),没有那么严肃,没有特别因为贫穷而变得清高不已情不自禁的自我垂怜自己,他们的音乐带着伤感,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音乐都是这样,短暂的华美所带来伤感。

但其他各位的境遇就差远了,我特别讨厌用孩子来形容那么大的青年,但我也不知道该称他们为什么。每个搞音乐的摇滚青年,自尊心都如此强烈,即使他们拥有谦卑,那也是为了装逼。内心的得瑟和目空一切,清楚的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任性和自以为是只有孩子才配,可他们在生理上已不是少年,心理上依然如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躁动。一切生活的错误都只是为了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怀。中国摇滚乐舍我其谁,我不入其门谁入其门,贫穷的音乐人总是喜欢带着殉道般的摇滚精神去解决自己的生活,他们苦苦的挣扎着,但我相信他们有中自虐的快慰。这就是现当代的中国摇滚青年。一种无私的自我奉献的精神。无视权威,敌视政府,却又压抑的跟个好学生一样,彬彬有礼,看上去虚弱疲惫。那眼神中折射着令人心碎的委屈光芒。

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所反映的很多场景我们司空见惯。天安门,北京马路,大商场,郊区的无知农民,底层的用恐惧而迷茫的眼神看着摄像机的民众。我讨厌外国人用如此直接的手法来描绘出我们天天无视的身边世界,我讨厌他们用如此直白的手法去对比中国的“入流”和“不入流”,中国的“富有”和“贫穷”。可也正因为他们旁观者的单纯思维,让我不得不去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

无能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当我们用尽力气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之后,却依然软绵绵的,就好像卯足了劲去打棉花。
他们如王者一般的漠视着下面的人群。有人疯癫,有人无视,也有在这两群人中间犹豫的扭动身体东张西望的。哦摇滚的中国依然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格格不入奇奇怪怪让人有一种想发笑却又激动的想哭的冲动。。。

我就是那个东张西望却一直跟着节拍摇摆手臂的人。我做不到彻底的崇拜因为他们不值得我去崇拜而我又为他们的癫狂和投入所感动的浑身战栗。

最后joyside那个我不待见的主唱唱完后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这个被自己的音乐忽然击垮的男孩就这样让我流泪了。

这就是无能的力量。

 6 ) 如果这不是你要的摇滚,那你要的是什么

其实越来越不愿意说摇滚这个词,自己觉得装,也怕一旦说了就像是自己给自己贴了标签,本来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没有谁想的那么复杂。
但对于中国的孩子们,反正我是这样,从初中或者高中开始接触摇滚开始,接触外国摇滚开始,都是抱着一种新奇的,叛逆的,想要显示与众不同的心理,毕竟我们国家缺少这个,或者说根本没有这个的历史与传统,在当时我们年轻的心里面,这就代表了牛逼,代表了青春,代表了我们不想与这个世界为伍的心态。
但慢慢地,成熟的热爱摇滚的人开始长大,这成熟来自年龄,也来自心理,我相信如果你是真的喜欢摇滚,或者说如果你是真的想要保持自我的一种发展方式,你会慢慢在摇滚这条路上长大,发生一些改变,但心理还是一样的。
所以我看北京浪花,其实是很实在的,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样糟,我不知道豆瓣上的有些人是用什么样的视角和心理在看,因为对于所谓的批评导演拍的差,执着于某些著名运动,放大中国乐队的文化水平差等等,我都是不能接受的。这只是一个纪录片,我认为他都不能算一个电影,他只不过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北京乐队,真真实实地展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音乐态度。
不管是边远他们住的肮脏的小房子,刘东虹北京特色的英语,还有挂在盒子上的某些言论,我都觉得无所谓,玩摇滚的人本来就是有些装逼的,在中国,在北京,他们本来就与众不同,与世隔绝,唱着很多人听不懂的东西。摇滚是一种很宽容的精神,你得接受他们不同的想法,你得接受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你想出的某个样子。
反过来说,像片子里的很多东西,包括那几个乐队,里面的几个乐手,他们住的房子,唱的歌,和家里人的关系,还有他们说的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的话,我都深深觉得,是的,就是这个样子,摇滚就是有这样的一面,现在的中国地下摇滚,也一如既住的保持着这个状态。
看完我也还是感动的,不管你是不是觉得他们傻逼,还是有人会坚持这种东西。虽然他们还是一样贫穷,却很执着。

 短评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7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12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13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中国

17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21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24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29分钟前
  • R
  • 力荐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34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36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39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像回了趟北京

40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很真实。

44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46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48分钟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53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54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58分钟前
  • RD
  • 推荐

看的我很郁闷

1小时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1小时前
  • y
  • 较差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1小时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