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

HD中字

主演:塔哈·拉希姆,阿金·加齐,George,Georgiou,Numan,Acar,亚利桑德罗·雷,马哈姆·胡里,Joel,Jackshaw,Lara,Heller,达斯廷·麦道格,Shubham,Saraf,考克玛兹·阿尔斯兰,Sesede,Terziyan,Arevik,Martirosyan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切口 剧照 NO.1切口 剧照 NO.2切口 剧照 NO.3切口 剧照 NO.4切口 剧照 NO.5切口 剧照 NO.6切口 剧照 NO.13切口 剧照 NO.14切口 剧照 NO.15切口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历史野心拉扯成的肤浅“景片”

尽管土耳其历届政府和学界一直否认在由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1915-1917年间,发生过亚美尼亚人坚称的、导致150万族人死亡的屠杀事件,甚至将“承认屠杀”写进新刑法第301条款予以定罪,但包括法国、俄罗斯、美国、希腊、欧洲议会和联合国在内的多方,都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认“种族灭绝”罪行的存在,法国方面甚至针锋相对地制定法案,规定任何否认大屠杀事实的人将被判处1年监禁和4.5万欧元的罚款。

反映在电影史上,关于这一历史悲剧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2002年,加拿大籍亚美尼亚裔名导阿托姆.伊格扬,就以象征民族精神的阿拉若山(如今在土耳其境内)为名,拍摄了一部裹挟着移民家族记忆的震撼力作。可作为当今的土耳其人,虽然已经可以在伊斯坦布尔的酒吧里自由讨论这段历史,但如果让他们来拍一部,始终会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事情。

好在费斯.阿金是一位土裔德籍名导,只是他大量关于血缘故乡的名作,常被观众直接视作当代土耳其影坛巨匠。由他来审视这段历史,不仅需要历史大局观和政治勇气,还会把自己置于一种尴尬处境——是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是残忍的凶手,可总也不能把自己民族刻画的十恶不赦吧?

面对着巨大的情感困境和历史野心,他下了大力气将新片《切口》,打造成自己“爱情、魔鬼和死亡三部曲”的终章。爱情,是2004年的《勇往直前》,一对土耳其裔德籍青年男女轰轰烈烈又遍体鳞伤的爱,让此片荣获了当年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魔鬼,是2007年的《天堂边缘》,2组6个人物,串联起从柏林到伊斯坦布尔的两段极具感染力的乡愁故事,也让两个角色置身两地的意外死亡被巧妙的编织而起,此片也强烈的剧情张力荣获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此次的《切口》,则轮到一个亚美尼亚父亲Nazaret,在上世纪初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并千里寻女儿的传奇故事。看上去,像是冲着三大电影节都来捞一遍大奖的节奏?

不过一切的追逐和寻找,是串联起三部曲的那串钥匙。可一旦格局拉大到民族悲剧史实层面,这串本该可以同样开启打动观众心灵之门的钥匙,就似乎失效了。以往非常精巧的人物设置和故事冲突,在费斯.阿金宏大的历史观表达欲下,让位给了单主角与大时代息息相关的生命历程,也就随受苦受难时间轴,拉扯成一部流浪相册似的肤浅“景片”。

从妻离子散的土叙边境小城马尔丁,到做苦力筑路的叙利亚小镇拉斯艾因,再从被好心肥皂商解救到的安乐窝阿勒颇,到黎巴嫩教会孤儿院,一战奥斯曼帝国东部的历史,就被强硬的套到亚美尼亚难民身上。开头白鹤飞过天际时,父亲Nazaret对两个女儿说,“这预示着将有一段漫长的旅行”,于是,战后的他,也就顺理成章的有了寻亲旅程。以邮轮清洁工身份来到古巴哈瓦那,再以偷渡客身份抵达美利坚佛罗里达,随后跟着女儿曾留下的只言片语踪迹,找到明尼阿波利斯毛纺厂,最后相逢于北达科他州荒原上的鲁索。费斯.阿金为这段旅程下了不少资料搜集和阅读功夫,知晓幸存的亚美尼亚人,确实有着从黎巴嫩到古巴再到美国的漂泊线路,也清楚上世纪初明尼阿波利斯发达的纺织行业。可又是与前半段同样的“景片”问题,将这些历史与地理,以人物表演幻灯片的方式生拉出来,再加上一些可有可无、试图表现寻亲艰辛的西部冒险片式段落,让影片整体应有的大气和悲凉感打了折扣。

担任这部《切口》配乐的,依然是德国工业摇滚班霸坍塌的建筑(E.N.)主脑Alexander Hacke,他与费斯.阿金合作过的《仙乐飘飘欧亚桥》以及《天堂边缘》等力作,也让他们这一组合堪称音乐与电影结合的最佳模仿。这一次,“民族音乐人类学家”Hacke,却似乎显出某种疲态,全片几乎只有一首亚美尼亚童谣萦绕,其他时间,都沿着Hacke自己氛围工业的老路在走,对剧情推动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也不太大。

本来,我们再怎么都该为费斯.阿金的勇气热烈鼓掌,毕竟能够勇敢承认并揭示自己民族屠杀少数族裔历史的名人少之又少。可对于他这么会讲用可爱角色、好听音乐讲漂亮故事的导演,我们又确实应该有着非常高的期待。落空的失望,不仅是对费斯.阿金作品艺术含金量的,也有着某种怎么能把这么来之不易的机会搞砸了之遗憾。

 2 ) 电影不能改变世界,但观众能

人类历史上,贫穷,饥饿,杀戮等苦难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个时代,这些最原始的人性灾难在生活中越来越少,所以,拍一部史诗大片同时又要用人性的光辉去触动观众并且不落入俗套是极难的。
整个故事的发展从家庭,分离,屠杀,流浪,寻女到最后亲人团聚构成一个男人如何经历这些最原始的苦难最终靠感情和信念抵达终点的故事。每一次的希望都伴随着一个地点的转变,时间和空间的转变在男主角的脸上表现得不够恰当,但是导演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利用空间的转变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几乎每一小段都有一个小高潮。在所有的高潮中,泪点不是主人公如何突破困难,挣扎在生死边缘,甚至不是最后的亲人团聚,而是导演在前半部用乡村电影的方式穿插了一段卓别林的电影。这种戏中戏直接联系人物的内心情感,用电影的方式传递了导演对电影的致敬:电影给一个英雄以眼泪和信仰! 于是,故事开转寻女之路。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是导演选择用电影的方式在这部史诗级别的片子中去描写,算是一种“个人语言”吧。

至于音乐方面,实在是有点多余。过多的背景音乐反而掩盖了人物情感的重量。而且大部分音乐不够本土化,更像是贴着好莱坞去创作似的。

我没有研究过土耳其的历史,对故事背景没有太多了解,但总体来说“工业大片”和“作者电影”的相结合还是可圈可点的。我喜欢导演对苦难和人性的表达以及对电影的思考,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个西方国家的土著导演可以完成的,个人情感在一部大片中的流露是多么的可爱而真实。
另外,主角长得太嫩,hold不住片子的气场,尤其是后半段的沧桑感由于主角英俊的小脸而减价实在可惜。

最后,这个一米六的土耳其德籍导演留下一句话:“电影不能改变世界,但观众能。”

 3 ) 切肤之歌

德籍土耳其裔名导费斯·阿金的《切肤之歌》(又译《切口》2014),期待良久。宏大格局,野心勃勃,人道主义色彩一齐奔放。但终究抵不过片中人纳扎莱特的切肤之痛。土耳其小镇马尔丁一个良善的小铁匠,养育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贤妻持家,小日子倒也温暖。

1915年,“一战”爆发前夕,针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大清洗爆发。让一切温馨之梦成为泡影。作为亚美尼亚人的纳扎莱特,被抓住当壮丁,从此走上一条刀尖剜心之路。

饥饿、劳累,还差点毙命,气管被割断,从此不能言语。逃亡之路如此漫长,遇到了奄奄一息的亲人,只能痛苦地送她一程。也会遇到好心人。

从艾因角,穿越到阿勒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星空在闪烁,得知妻子为保护一对女儿死去,但始终没有她们的消息。走向大海,走向古巴,走向佛罗里达,走向明尼阿波利斯,走向内布拉斯。

受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已成瘸子的女儿露西尼,泪飞如雨。没想到的是,姐姐阿西妮已于1923年病故。从1916---1924,8年高悬在纳扎莱特头上的剑终于坠地。

这部完全颠覆导演之前的所有电影,也为他“爱情、死亡、魔鬼”系列电影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吃力不讨好的宏大题材,赫尔佐格尝试过。安哲罗普洛斯尝试过。黑泽明尝试过。大卫·里恩尝试过。凡此种种,说明一个导演的多面性与涉险精神。

总有新的冲动,继而实施,创造性的迸发由此而来,这才是一个导演最为重要的心性。至于影片好坏,时间自会证明。

2015、5、19

 4 ) 切口

切口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1915-1917年间,发生了-----亚美尼亚人坚称的、导致150万族人死亡的屠杀事件!
土耳其政府至今拒绝承认这是一起官方发起的有预谋的屠杀行为,但亚美尼亚、俄罗斯和多数西方国家皆认为这是一起可以和犹太人大屠杀相提并论的由一国政府蓄意进行的种族灭绝行为,一些土耳其学者(如奥尔汉·帕穆克等)也持有相同观点。目前共有阿根廷、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希腊、意大利、黎巴嫩、荷兰、俄罗斯、瑞典等二十多个国家官方承认这是一场种族屠杀。欧洲议会也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称这宗屠杀为“违反人性的罪行”。联合国防止歧视和保护少数小组委员会也将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

本片-------挺感人的,拍摄也没有采用很多 虚假内景,属于倾心之作!

 5 ) 民族的伤痛,不仅仅是一个伤口。

民族的伤痛,不仅仅是一个伤口。
法提赫·阿金是土耳其移民后代,1973年生于德国汉堡并在那里成长、生活至今。他自幼喜爱写作及表演,成年之初即有志于影视事业。19岁写就他6年后拍摄的长故事片成名处女作《短而无痛》(Kurz und Schmerzlos,又译《小小犯罪刺激》,1998)的剧本,随即阿金的编剧才华和对生活的认知,即被德国电影界赏识。自90年代中期,他先后在汉堡做过戏剧演员,担任过电视剧角色,制作过录像作品,直到以演员、剧作者、导演以及制片人的全方位身份投入电影创作。与此同时,他于2000年完成了在汉堡美术高校2视觉传播专业的学业,2003年成立了自己的阔拉松(心灵)国际制片公司(Corazón International)。1993年至今,他担任演员、剧作、导演和制片以及参与创作的大小影视作品共29部。他的这部片子蛮沉重的。

 6 ) 不为控诉,只为人性关怀


很多年来关于亚美尼亚屠杀争议的重点并不是“有没有屠杀”,而是“土耳其需不需要为此罪行负责”。在现代价值观下,种族灭绝被认为是反人性的,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二战对于犹太人的屠杀而起。然而我们必须考虑到在古代的各种侵略扩张之中,种族屠杀其实并不罕见,彼时也并没有建集中营毒气室实施惨绝人寰的人体试验的条件,种族灭绝无外是一种征服行为,攻城略地之后对该城有反抗能力的青壮年男子进行屠杀,而老人妇女儿童基本上死于流离失所或饥荒中。但是千百年后民族和政权都已经产生了大量流动,因而也就没有人再对几百上千年的事件问责。但亚美尼亚屠杀恰好发生在一战这一古代和现代的交接点,奥斯曼帝国作为最后的几个封建帝国之一依然奉行着前现代的行事方式,在帝国没落的后期对少数族裔(亚美尼亚人)进行了极端的种族政策,虽然值得谴责但也并非历史上独有;与之前屠杀的不同之处在于,很快人类就经历了二战之后的大规模国家独立浪潮,流离失所的亚美尼亚人后代很多到了欧美依然保持着团结,并接受了现代价值观。特别是犹太复国主义成功在国际社会夺得话语权,让这些人也看到了舆论的力量。这时亚美尼亚人总算意识到:我们也可以利用“政治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对于种族屠杀的谴责作为武器,要求土耳其给予亚美尼亚后代大量的赔偿。但此时,虽然土耳其直接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的衣钵,但彼时的大帝国早已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民主共和国家,那么土耳其政府则要辩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为过去政权做出的事情负责呢?

虽然事件是令人痛心的,但对于亚美尼亚屠杀的争议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人道主义黑白分明那么简单。因而其实看的出这部片子,阿金也并没有做出“作为土耳其人表示政治正确”的姿态,只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的故事,呼唤起国际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关注,而观众的立场自然是导演所不能决定的。事实上,全片唯一的真正屠杀镜头只是针对主角所在的那一小队大约二十人的劳工而已,其余的死伤基本都是因为流离失所或者饥饿等等。这一方面避免影片走向太过血腥,一方面也尽量客观的展现了当时的状况,比起《阿拉若山》开头讲奥斯曼人割人眼珠一味控诉罪行确实是温和了很多。

虽然整个片要讲的太多有冗余之嫌,但是能够感受到,尽管取材于亚美尼亚屠杀展示出了阿金的合理态度,但片子主要目的还是脱胎于事件本身,而面向更广的民族,移民等话题。在当前西方世界种族歧视和移民问题甚嚣尘上的语境下,这无疑更能带给更广泛的观众以深入的思考。取材于个人事例,又将重点放在寻亲之路,也是指引观众跳出旁观者“白左圣母”“保守反动派”的宏观争论,而更多关注身边的个体——假设将我们置身于主角的情境中,其实我们也已经没有精力去关心哪个政权哪个民族孰对孰错,只期盼自己和家人能够平安;那么,我们现在与其陷入各种无解的争论,倒不如关心我们周围每一个还生活在不幸中的人。

(值得提的一点:影片里最好的人是那个在阿勒颇收留无数难民的穆斯林老人;但是联想到阿勒颇正好是叙利亚内战的重灾区,还是觉得扼腕叹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bless现在的叙利亚人)

 短评

2015/7/3(五)14:00高雄電影館

3分钟前
  • Joe
  • 还行

一战中,从屠杀中活下来的男主,几年后得知女儿还在人世,从土耳其到黎巴嫩,古巴再到美国寻找女儿的故事。被男主演塌陷了,整个一马尔丁版的刘德华,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后,依然走着帅帅的舞台步... ...出戏了

8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费斯·阿金终于在土耳其人讳莫如深的阿美尼亚问题上,开了一个切口。但拍得太过于啰嗦,他想展现史诗性的场景,但却如一锅乱炖的大杂烩,什么都有,但缺乏精彩之处。前面展现苦难,后面则像是公路片,表现得父亲寻女的艰辛与坚忍。将影片压缩一下,重新打乱一下结构,也许会是部好影片。

11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Tahar你演一个历经各种战争磨难后寻找十八九岁女儿的父亲未免太帅太年轻了啦。配乐真的太好听了。

12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推荐

电影拍得很规矩,虽然片长很长,但并不显冗长,得力于故事编排和节奏的把握。但整个电影下来有些流水账,情感虽然到位,但冲击力后面没起来,反倒是前部分这方面做得不错。

1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这片子应该让桃姐看,保证他哭成狗。还是觉得阿金野心太大,表达欲太强了。终究还是melodrama,看到后面非常累。

19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前半段时时刻刻面临死亡,血腥残忍张力十足,颇有点《钢琴家》的感觉。中间开始转向公路片,从一个荒原到达另一个荒原,注定了亚美尼亚人流浪的命运。法提赫·阿金跨越半个地球的奥德赛,无论是遇到好人还是坏人都让人无比动容。一见到拉希姆就想到预言者,一想到预言者就觉得要见血,果不其然…

2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美术音乐赞叹

25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人世间的每一场踽踽独行,都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寻找到你。土耳其铁匠纳扎莱特九死一生饱尝艰辛,远涉重洋横渡大洲寻找女儿的孤独之旅。最后与女儿的相见却是相逢恨晚,执手相看,一别便是一生。宏大苦难史下人物艰难寻找生活的出口,喘息呜咽而发不出声音,正像我们面对历史时徒劳张口而叫不出声的无力。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活下來是上帝的恩典,要把罪惡和苦難都記錄下來。

30分钟前
  • Jakob
  • 力荐

其实这个分还是公允的。亚美尼亚屠杀部分主角光环也太。。。总碰上良心土耳其人。后半部闯荡美洲,变相成了公路片《漫漫寻女路》?

35分钟前
  • 防守型前锋
  • 推荐

亚美尼亚人好惨啊hahaha 塔哈真是什么都演

36分钟前
  • 还行

我以为camp场面我已经见得够多但电影里的难民营那段镜头还是让我震撼了一下。娃娃脸大圆眼造型确实不像十八九姑娘的父亲但是苦难中的tahar好好看好迷人……居然莫里兹还演了一晃眼的角色并且和tahar同框了八杆子打不着的俩人有点奇妙的大概是导演喊来的

38分钟前
  • pissoff
  • 推荐

缓缓的,让你觉得你需要一颗速效救心丸……大爱费斯阿金!

39分钟前
  • 闲坐但焚香
  • 力荐

2017072 战争的创伤与信仰的分裂,构成了历史的切口。阿金继续着对于少数族裔的关注,血亲的联系与家国的牵绊成为超越宗教的故事线索。虽然拍得有点流水账,但男主与默片的第一次触电,寻回女儿时哑口的呼唤,都是触动人心的华彩段落。

43分钟前
  • NeonBible
  • 还行

法提赫·阿金“爱·死亡·魔鬼”三部曲终章。这也是阿金首次涉足非当下生活,拍摄历史年代戏。前半段是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时期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后半段则是一位幸存男人的流浪与寻女之旅,横跨土耳其、黎巴嫩、古巴与美国,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熬过苦役、侥幸逃过屠杀、沙漠幸存、各处打工、两次扒火车、偷鸡又在搏斗中反杀庄园主、历尽严寒与独自跋涉...),终于与一位活着的女儿团聚。音乐用得不错,特别是那首多次复现也传递着身份认同的亚美尼亚歌谣,与数次登场的超现实臆想——睡梦中或昏迷后的妻女呼唤都令人印象深刻。集体观看卓别林[寻子遇仙记]实为最佳段落。不过全片还是比较俗套、割裂、拖沓的。对信仰问题也没有深入探讨(尽管阿金在采访中说“男主失去了宗教,获得了精神性”)。(7.0/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m2161:前半段亚美尼亚一战的苦难,让人想起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吟游诗人》。最后的相遇,真实而幸运,他的希望,她的依靠。片尾音乐《Exodus》/Alexander Hacke

50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开头很枯燥,所以这部屯了很久没有看。越看越入迷啊。Fatih真棒!土耳其那段历史太可恨了。

51分钟前
  • Rhine
  • 力荐

有野心,想说的很多,但拍得流水账/浅尝辄止,象征设置也过于刻意,趋于平淡(有点像看黑皮书的感觉)。T你长了张演16岁少年都能说服我的脸就不要挑战这种跨度的角色了,很尴尬,可惜了好人设。不过看电影那段演得棒死+吃苦精神可嘉。英语带口音说起来好萌的,但口语还是要加加油再,好好演犹大。

54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

阿金去拍亚美尼亚大屠杀相关题材已经算是突破了。不过这片真的太好莱坞套路了,万里寻亲路写得还算行,重点其实变成了“流散”(Diaspora,其实这个曾经专指犹太人的词如今也扩大成叙事套路了……)而不是屠杀,这也与亚美尼亚裔的主流叙事是呼应的。跳下马就在路边强奸妇女原来不是抗日神剧专属啊哈哈哈哈……塔哈·拉希姆颜值虽高但是演中年简直……

5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