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HD中字

主演: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瑞克曼,汤姆·威尔金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7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8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9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为布兰顿上校,为艾伦里克曼

因为李安和原著看了这部影片,被艾伦里克曼的布兰顿上校迷住了。

他很晚才出场。三四十岁的男人,家里有产业,参加过战争,却因为各种原因孑然一身。在一个午后他应邀去挚友家做客,远远的听到一个柔美的女声从挚友家里穿出来,softly softly,如同一缕阳光照射进他多年冰封的心。他不由自主走近,从房门外看到了那个声音的主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在柔光下散发着灿烂的光辉,他呆在门口,一眼万年。

她天真,她善良,她对爱情有着无比美丽的憧憬,期待爱情像龙卷风一样席卷过来。他知道,她不会考虑他。于是他只有默默的关注她,默默的,任何时候都保持着绅士的微笑。她打保龄球,他就默默替她捡球。她在河边采野草,他就默默的递过小刀再一言不发的离开。他用他那天鹅绒般的嗓音给她读十四行诗,但她却嫌弃他平淡如水没有激情。他邀请所有人去野餐,甚至包括没有交情的她的心上人。她要单独跟心上人出去兜风,他就默默的扶她上车。虽然他知道那个男人不一定靠得住,但仍然希望她能得到所期待的爱情。

他对她如此之好,人人都知道他爱慕她,但她爱着另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最终被那个男人伤了心,急火攻心差点儿病死。他不眠不休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把她救了过来,终于等到了她的一声“谢谢”,心满意足。

最终她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不再天真,试着去接受了他,试着习惯听他用不温不火的声音读诗,试着享受平淡安稳的生活。也许她终究不会用那种热烈的感情来爱他,但我知道他一定很满足,能够呵护这朵鲜花,一直到老。

 2 ) 手术刀般的改编 & 只是未到伤心处

写改编剧本通常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忠实原著怕被说木有创新,自创剧情又怕被原著党口水淹死,但《理智与情感》却是个例外。原著中前三分之一基本上是青年Austen小姐感性与理性的左右互搏,佐以第三人称的描写而对话寥寥,所以略显平淡乏味,直到第二十二回风云突变,与Edward的婚约被Lucy踢爆,故事冲突才激烈起来。这让Emma Thompson的改变有了腾挪的空间,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占到电影的一半左右时间,Elinor和Edward的感情线几乎完全是原创剧情,将各个人物形象在故事转折前丰满地立了起来。相对的,Elinor和Lucy的心机戏部分被大幅精减,两位男主角的戏份得以增加,最有戏的那些场景都被保留了——Dashwood夫妇比吝啬、Elinor和Lucy的初次交谈、三角对峙的尴尬戏、Edward最后的自白,给人恰到好处的感觉,最厉害的是用一场舞会戏解决了诸多问题,简直神来之笔。这个最佳改编剧本奖Emma Thompson拿得实至名归。

不同于原著对理性的推崇,李安的这个版本更强调人性中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延续“父亲三部曲”中压抑感情直至爆发的传统,李安以他的方式重建了《理智与情感》的主题——被压抑的感情终将释放,看似理性只是没有找到对象表达。Elinor全程隐忍,让最后的情绪大爆发极具张力,Brandon也不似原著般平凡木讷,而是对自己心爱的Marianne慢慢打开心扉展现出感性的一面,甚至Palmer先生感性的一面都尽力去发掘了,堪称李安以细腻的风格在本片中最大的恶搞。据说李安在采访中用“阴阳”来解释了这一构思——确实,原著里的一些人物过于漫画化、小丑化了,特别是Palmer先生(影片中倒是把Palmer太太漫画化了),李安风格注入后,所有人物神奇般地一个个人性化起来,让人几乎要在看完后第一时间脱口而出——确定了。是李安拍的。其实嘛,我们学广告的都知道,几乎所有诉求到最后都是感性诉求。

哪有什么纯理性人,只是未到伤心处罢了。

 3 ) 李安的“卧虎”与“藏龙”

文/故城

李安成为首位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亚洲人,然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和同在奥斯卡载誉而归的《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s),都是名副其实的英语片,前者改编自英国布克奖同名小说,后者原著则是美国《纽约客》的年度最佳小说,没有丝毫的中国元素。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儒雅、斯文甚至有些腼腆的华人导演,能够站在好莱坞的风口浪尖,并摘下一个又一个桂冠?

事实上,李安的出类拔萃来自于其超越自身文化渊源的包容性。张艺谋曾评价李安“贯通中西第一人”;电影学者梁威廉则更进一步,以“躺卧的情感,隐藏的理智”(Crouching Sensibility, Hidden Sense)评价李安的电影:既有西方文化辩证中的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抗(《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又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与道家的对立(《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应该说,李安的众多英语片,虽然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外在形式和操作机制,但同时又兼具东方文化和东方式的情感表达方式。无论是《理智与情感》、《冰风暴》(The Ice Storm),还是《断背山》、《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伟大的中国式主题,“面对责任,我们是否需要隐藏或压抑情感。”如果给这个主题一个更普适化、可以超越任何文化疆界的注解,那就是简•奥斯丁作品中所体现的辩证面向——感性之于理性,私人(情感,个人感受)之于公众(礼节,责任),自我实现的需求之于社会规范的角色。

《理智与情感》是李安的首部英语片,就已流露出李安的东方主题。姐姐埃莉诺的行为理性保守,恪守责任和社会礼节;妹妹玛丽安则浪漫感性,悲伤或快乐的情绪总是毫无节制的释放。埃莉诺“隐藏”,而玛丽安“显露”,两人很像《饮食男女》中的大姐和三妹。然而伴随故事的发展,两人又都从各自身上发掘出与之前行为框架对立的情绪:姐姐在爱德华去而复返后,敞开心扉,接受自己浪漫感性的一面;妹妹舍魏乐比而选布兰登上校,与之相处进退有据、不卑不亢。难怪有人说《理智与情感》就是《饮食男女》的翻版,责任与情感中有着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融合、失衡/平衡,这是简•奥斯丁的辩证法,也是李安的太极拳。

同样的“隐藏”与“显露”,李安在《断背山》中重玩了一次。恩尼斯代表“隐藏”,常常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像《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姐埃莉诺;而杰克代表“显露”,热情、冲动、率直,更像妹妹玛丽安。由于当时习俗、规范和禁忌严厉,两人被迫离开断背山,自此天各一方。然而影片结尾恩尼斯造访杰克故居时,却发现自己的衬衫套在杰克的衬衫当中,意为永远拥抱和长久惦念。观众这才明白杰克身上也有隐忍的一面,在情感上他妥协于世俗,却未能获得世俗的成全。反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其主题乍一看来包罗万象,但实际上与《理智与情感》仍一脉相承。影片有两个虚实相生的故事,前者代表奇幻、富饶、浪漫主义,后者象征冷静、残酷、现实主义。这又与父母迥异的教化方式、处世之道构成典型的互文关系,母亲敏感、信仰宗教,有着东方神秘主义,她是派构造第一个故事的动力源泉;而父亲冷酷、笃信科学,崇尚西方唯理主义,他是派执行第二个故事的真实模版。可以看出,这两部影片的主题都落在自我压抑和自由表达的挣扎之上,这是所有李安电影的共通内核,也是李安立足好莱坞的看家本领。

其实李安的看家本领并非凭空而生,它有着自己的土壤与血缘。比如首部打通好莱坞的《卧虎藏龙》,它与胡金铨的《侠女》、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存在某种类型上的连结。李安电影的运镜、取景和电影技法,深受台湾新电影等人的影响。《纽约时报》曾指出,李安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均或多或少有《梁祝》的影子;李安也曾把《卧虎藏龙》中章子怡的自杀一跃,与《梁祝》中乐蒂与凌波相偕飞往天堂联系起来。它们都以个体面对责任时,压抑感情和牺牲爱情为主题,通过渲染悲剧,制造个人情感宣泄的出口,从而打动观众。尤其在越来越强调外在性的全球化语境中,压抑个体情感的“藏龙”,越来越弥足珍贵。它与强调个体意志自由的 “卧虎”,构成了针锋相对的矛盾体,极具象征意义和艺术渲染力。李安正是把握住这样一个时机,站在中西文化的交叉点上,在全球化时代里,暗藏民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意向,弥合中西认知和感官的差异,发现并探索两者走向融合的出路。这是李安电影的“卧虎”,也是李安本人的“藏龙”。

《礼•志》

 4 ) 说说P&P与S&S

非正经,纯吐槽向,因为短评料计塞不下那么多字。

第一次看电影的《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都是初中的事情,读原著仅限与书虫系列【中文字的部分】。说起来甚是惭愧,后来我买过英文版的傲偏,读了一半坚持不下去;大二为了写书评也买过中文版傲偏,也没有读完(在这种情况下我居然写完了书评更加惭愧)。记得当初是非常非常喜欢05版的《傲慢与偏见》,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起码看了五六次。当时是超级迷达西先生啊,无论是看书虫的左半边的英文还是看书虫右半边的中文,都完全沦陷在达西先生故作清高、自命不凡、不善言辞却无处不毒舌的霸气高冷范儿里了。当然达西人性化点就更加完美了,于是05版富有创造性地出现了扶手上马车和雨中廊亭吵架欲吻两个细节之后,少女心简直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以上这段应该写到P&P的页面下,此处乱入了】【大家请了解一个既买了碟又下载了电影的05脑残粉的心】【不用跟我推销95版了,一直没有勇气点开它】

相反我第一次看《理智与情感》的感觉就要差很多。说实话,肤浅的初中生如我是指望着在简·奥斯丁的另一本小说里寻找下一个达西,结果《理智与情感》的两个男主角都属于寡言不懂情趣的闷葫芦型。加上小说情节跟《傲慢与偏见》很像,都有负心汉,男主都有一个被负心汉伤害过的年轻女亲戚,都是姐妹对照,于是幼稚如我就越发有种看一个雷同但不够精彩的故事的失望感。加上就我当时的很没水平的审美眼光看来,李安的《理智与情感》演员颜度也不够,唯一好看点的肥温还很肥……总而言之,不喜欢,看完以后什么印象都没有,以至于今天二刷看起来就像看部新片一样。

今年寒假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去看了《理智与情感》的中文版原著(这回终于不是缩写版而我也坚持看完了)。我本来以为,简·奥斯丁这样小情小调的文学,顶多两百页左右就没有了吧。结果看到一半老翻不到底,才知道这两男两女的故事也可以给大作家写出个上、中、下部近500页……而且读过简·奥斯丁任何一本书(不管是缩写本还是原本)都会发现一点,就是小说里面并不注重具体的描写,特别是在写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是直接写作者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对他有什么看法(彬彬有礼?风流倜傥?沉默寡言?),而不是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一个人,然后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样她的作品的故事性减弱了,我自己不是很喜欢。所以她的小说真的太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了,絮絮叨叨说的一大堆抽象的、观念性的概述,电影一个几秒的镜头就很生动很具体地把该说的都说完了。

而这里又扯到了Emma Tompson的剧本改编。我不敢说自己的水平完全就能品味剑桥才女四年磨一剑的剧本,但至少认认真真地翻过原著之后,我至少比第一次看更加懂得欣赏她剧本构思的巧妙。前面说了,简·奥斯丁的原著里太多抽象的、结论式的叙述,这些都不能拍出来。Emma写剧本,除了少量原文的对话能够引用以外,基本都得靠自己想象补充场景,而且这些自己补充的内容还必须得体合理,和原著精神相近。譬如原著里面对Elinor和Edward如何相爱的过程写得很简略,Emma为此设计了两场戏。首先是借世界地理引妹妹出来一幕,展现初遇的两人已经展示了心有灵犀一样的默契。再用Edward看到Elinor听妹妹弹琴落泪的一幕,展现Edward为人憨厚木讷但心思细腻敏感,这和Elinor外冷内热、人前坚强、人后脆弱的性格也是也是一种契合,而Edward相赠的手帕后来也成为了理性的Elinor内心奔涌的情感的载体。到最后发展为散步挽丝巾的小细节更是说明两人的好感越来越浓了。犹如Marion两次野外迷路,都是在雨天,都是有男士相救,但一个是Mr. Wrong,一个是Mr. Right,这两个场景是十分工整的平行对照,应该是编剧认真琢磨过才特意安排的。所以电影里,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情节还是那些情节,但具体场景怎么处理,有很多时候已经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个模样了。

第二次看《理智与情感》,再和《傲慢与偏见》相比较,感受和之前大不一样。按道理应该是电影跟电影比、小说跟小说比,可是学弱阅读量做不到这么多,只凑合着瞎说了。如果从人物设计上说,我觉得是《理智与情感》更饱满更真实一些。里面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弱点,也有他们闪光的地方,Marion冲动但充满热情,Elinor谨慎但有时又过于迂腐,Edward呆呆的但憨厚真诚,Brandon不够浪漫但稳重可靠,就连威洛比也是曾经付出过真心。其实不坏到尽头也不好到极端的人才是生活里的常态。相比之下,《傲慢与偏见》的角色似乎略显平面化些。再者从两部小说的立意上讲,《傲慢与偏见》讲婚姻爱情不能被金钱绑架,而我认为《理智与情感》是在探讨女性对待情感时的态度,更加内省。特别是Marion后来说威洛比就算和她结了婚,大概也会因为金钱问题而感情破裂,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也肯定了必要的物质财产是婚姻稳定的基础,这比《傲慢与偏见》着重说只要灵魂契合,真爱就能跨越阶级更现实一些。而Elinor最后嫁给了没有财产继承的教区牧师Edward,更能比达西娶lizzy体现真爱的价值,相爱不只是共富贵还要共患难。【不是简奥斯丁书迷不是学者没什么文化纯属瞎说欢迎指正】

比较郁闷的是看了两次都没有搞懂《理智与情感》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感觉看书是倾向于赞扬姐姐的隐忍,而李安自己说他更想表达两姐妹的相互影响?这个真的不是很清楚……

另外05《傲慢与偏见》和李安《理智与情感》的幕后花絮都很有趣,所以我就不说了。

真的絮絮叨叨说了好多,感谢能看完的你。

 5 ) 李安的奥斯汀

我个人觉得把简•奥斯汀的原著翻拍得最成功的电影(不包括电视剧)是《理智与情感》,即使再挑剔的奥迷们看了也不会失望。这应该归功于两个人:编剧艾玛•汤普森和导演李安。

要把厚厚的原著浓缩到两小时的影片里,那么如何删减原著就是对编剧最大的考验了。编剧艾玛•汤普森真是一个才女,很难得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既讲明白了故事,又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她在删减中还适当地添加了一些犹如画龙点睛的小细节,使得影片神采飞扬。那年的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给她实在是众望所归。艾玛•汤普森的出色还在于三十六岁的她成功地扮演了影片中年方十九的姐姐埃丽诺。

很多人感叹东方的李安怎么会懂西方的简•奥斯汀,真的,李安能拍好《理智与情感》,你敢说斯皮尔伯格能拍好《红楼梦》?(汗!偶在瞎扯啥呀?!)但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位朋友说:“其实把理性的埃丽诺与感性的玛丽安换进《卧虎藏龙》,无非一个是俞秀莲,一个是玉娇龙。”这位朋友的眼光真不是一般的锐利啊!

温斯莱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扮演者)的古典美和当时的年纪使她非常适合《理智与情感》中妹妹玛丽安这个角色,尤其是那段失恋后她在风雨中吟诵着莎士比亚,和过去的感情诀别的戏,深情自然到一点也不让人感觉有做作之态。
 
两位男演员的台词都不多,但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演爱德华的是休•格兰特,最早认识他是在英国电视剧《待到重逢时》里,(很多年前央视的午夜影院里放过的,好看得一塌糊涂,那首主题歌也很好听,所以多年来偶一直伸着脖子等它重放,可电视台咋就一直不满足群众的渴望呢?!)那时候的休•格兰特青春无敌啊!后来看他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再后来看他的《BJ》,感觉他是那种什么角色都能扛得下来的家伙。《待到》中气质高贵的恶少,《四个》中浑浑噩噩的糨糊桶,《理智》中表面笨拙内心丰富的爱德华,《诺》中老实巴交的好男人,《BJ》中的花心大萝卜......这些角色各不相同、差异巨大,但休•格兰特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令观众过目难忘。

演布兰登上校的艾伦•瑞克曼就是电影《哈利波特》中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我的酷酷的坏坏的斯内普教授啊!(两眼放光状ing),《理智》一片中他可是痴心一片的角色。

 6 ) 我们和Austen都爱happy ending

真正想看这部电影还是上西方文学导论的时候,很知性的老师讲起了Austen,说她的作品多数是以大团圆结局结束的。才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尽管貌似我很久之前就买了dvd了,就是一直压箱底而已。

05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我至少看了5遍。。。不是偏执,就是单纯的喜欢里面宁静的英伦气息。而sense and sensibility却一直都没看,尽管是李安导演。尽管拿了很多奖,尽管有我喜欢的明星,尽管人们经常把它和pride and prejudice一起比较。不看它,只是因为它真的够现实。

我们的现实世界里的童话从来都没有“once upon a time”,而即便再美好的童话也不能保证“happily ever after”,它们只是给了我们一个happy ending罢了。所以很多时候觉得pride and prejudice有童话的味道,而sense and sensibility就多了很多现实的味道了。

故事无非就是关于理智与情感。对待我们的感情生活,是选择理智还是情感更为胜出。在我眼里,两姐妹都太绝对了。但那是看了很多感情片的我们的结论,以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她们还是很有代表性的。但不管怎样,就像中国人一直追求的那个平衡一样,当我们两者都兼有的时候,我们就能收获我们自己的幸福。

这样看来Austen真的很厉害,她笔下的那些感情故事,今天经历了无数肥皂剧熏陶的我们看来也不不觉得有什么独到之处。但我们所看的这些肥皂剧的灵感很可能跟她有很大关系,所以BJ日记借鉴了傲慢与偏见,我想更有无数作品借鉴了理智与情感吧。

其实很残念的,看到后来妹妹说的情感跟金钱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很经典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妹妹的天真终究会蒙上一层现实的阴影。就是人们在一直追寻自己理想的情感。但心理学家说,理想伴侣从来都不存在,只是我们心中的臆断罢了,是为了弥补我们自身的不完美而已。

所以所以,对于感情也许从来都不需要那些过度的理智。当我们犹豫是不是该付出,这样的付出会不会有回报的时候,也许我们早已错过了。电影和生活中都有太多不完美的地方,错过一直让人们在怀念。不必顾虑太多,既然我们追求情感,那就不如感性一点。很大程度上,那些错过也许都是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吧。当然,这只是我突然奇想的一家之言罢了。但,我们的幸福,终究还是要自己追求的。

最后,还是要感叹李安处理这种内敛的情感真的是很拿手啊~

 短评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5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9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1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15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1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1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19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24分钟前
  • littletwo
  • 还行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2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31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3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41分钟前
  • 推荐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45分钟前
  • 推荐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49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51分钟前
  • 禾口角刀牛
  • 较差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54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58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59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6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1小时前
  • yezz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