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先生,你好

正片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科林·法瑞尔,卡门·艾乔戈,雪莱·亨尼格,纳齐恩·康特拉科特,托尼·普拉纳,布瑞塔妮·石桥,佩吉·瓦哈达特,詹姆斯·帕克斯顿,阿曼达·沃伦,安德鲁·T·李,奈尔斯·菲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2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3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4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5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6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3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4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5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6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7罗曼先生,你好 剧照 NO.18

 长篇影评

 1 ) 导演的一厢情愿

所谓奥斯卡影片,其实更多代表烂片或者中庸的片子。这个观点一直适用。

电影说的理想主义的罗曼先生,说的他是如何不合社会,沉浸于自己的理想世界之中,但这不也是导演的一厢情愿吗?也许我们大部分人理解不了片子里面罗曼先生的想法,但电影所呈现的主角境遇的转折却真的很薄弱和生硬。抛开电影前半段罗曼先生由幕后走到台前的种种不适应,这些都可以理解,从导演刻意重复主角吃东西特写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注重在外,一心专研法律条文的书呆子。这个书呆子一心想着完善法律的漏洞,也许这种精神是好的,但一味理想主义的专研却并不能把事情做好。正因为种种不适应,罗曼先生才铤而走险,利用从辩护人处拿到的举报信息去索要悬赏金。从这里开始,电影算是进去高潮。

然而这个高潮却并没有多少扣人心弦的情节,反而表现的平平无奇。罗曼先生拿到悬赏金所表现的暴发户行径和发现事情暴露后的惊慌失措,疑神疑鬼都让人充满鄙夷。到后来被黑帮报复横死街头的时候,居然有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到底这个人算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呢,还是自己所为的报应?

影片的叙述感觉有点混乱,观后留下的是不知所云。如果其为捍卫自己理想而死,那是死得其所,这样的因为报复横死街头那是死的不知所谓,也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再电影中寻找亮点的话,反而男二乔治会更胜一筹。其实罗曼先生应该要表达的不是其研究的东西给法律带来多少正义,能帮到多少弱势群体,而应该是他的这种理想主意能唤起多少同行的共鸣与醒悟。乔治在与罗曼先生的相处中醒悟了,而他又会把这种醒悟去影响其他人,如此罗曼先生的意义才算到达了。

 2 ) 螳臂当车

电影对于法律门外汉来说,可能比较枯燥,甚至有些不好理解。我也是靠着剧情依稀感受一下。

首先,故事直指美国的法律问题。看起来不管什么事都有法律负责,只要你雇得起律师。问题就是律师干什么?法官干什么?大家都是为了效益效率。比如说,所谓的成功律师,其实遇到不好办的官司,就骗雇主说:你还是认罪的好,我可以帮你申请减低惩罚。这样律师费到手,又轻松不费工夫,根本就不管“罪犯”是否真的有罪,是否该受到那样的惩罚。至于法官,反正就是站在警察一边,站在监控官一边,明明是“警察控制了罪犯”,但是也可以当没有那样的事,而当主人公(律师)站出来指出问题,他就判处主人公罚金了事,反正法庭他说了算。

所以,主人公其实才是代表法律,代表正义。他对于整个法律体系和程序充满不满,坚持抗争,但是丝毫没有办法。为什么?关键是他不够出名,因为他性格极端,不懂婉转,本来只是作为“幕后律师”做资料调查和准备工作;但是之前的前台搭档——著名的律师,律师事务所的老板病倒了。何况他的搭档也因为和主人公一起坚持正义,所以律师事务所根本不赚钱。

其次,是直指美国上层社会的特征——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新老板发现主人公虽然不修边幅,名不见经传,但是精通法律,记忆力惊人,而且辩驳力、说服力强。所以抢先雇佣了他。原因就是即便是为底层黑人罪犯辩护,他也能够“赢得客户”。但是,当主人公像孙悟空一样,顶撞了法官,顶撞了合伙人,给自己带来麻烦,他就要念紧箍咒了。

最后,是主人公性格的矛盾。他坚守正义,但是之前一直合作愉快的老板病倒了,甚至死了,事务所关了,他被老板女儿开除了。所以,凭借完美的合作,为底层人民服务的工作彻底丢掉了。之后他辗转找工作,却始终找不到,找到了工作却必须“坚持利润第一”。所以,他开启了违背良知,准备过上好日子。既然无法帮助“无辜者”(作为枪击案件的证人,他知道真正罪犯躲在哪里,但是即便他愿意说出罪犯在哪,并且作证,他仍然无法真正减罪,仍然要面临十年刑期),所以干脆自己告诉罪犯躲在哪,然后拿了十万的奖金,开启好日子,度个假,吃点好东西,买几套名牌西装,再买套豪宅……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换了嘴脸,准备好向顾客开刀。但是,他发现快乐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自己背叛了自己,自己陷入了矛盾。最终他选择了自己告自己,告自己无耻,拿了奖金(当然,这本身也违背了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驱逐出境。

本来这只是个悖论,因为符合上诉的任何条件,整个状纸也依据充足,所以,最终法官也肯定会轻松地判处他有罪,把他赶出去。

只是,他的新老板,受到他感染,结果拿着他的“理想”,那堆“冤案”资料,送上法庭,准备作为他的申诉资料。很明显,新老板想要为他辩护,让大家了解他是个正直的人,是美国法律程序,法律制度出了问题。

未来会如何?他和新老板能变成新组合?美国法律程序会产生改变?其实,这没有意义,因为螳臂当车。

刚刚听说,母校的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语文教师自坠,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根本不熟,甚至他的名字,我也不清楚。但是,曾经遇到过,听说过一两句描述,记忆就是一把络腮胡。如果要留,我肯定比他的茂密,所以我当时就说,等我退休再留,不想太张扬了。但是,他从很久以前就留着。他曾经特立独行,他到底坚持了什么,又否定了什么,我都无从知道。但是知道,他面临着矛盾……

以此作为纪念。2022/2/12

 3 ) 罗曼先生其实没错

罗曼对于头衔的坚持,是他对法律神圣性的坚持。在他的合伙人死之前,他的理想应该是毕生研究法律,改进法律,进而改变社会,让人类更美好。他有一种自恋和自负,自己把全世界抗在肩上。
  对于钱,罗曼先生从来没说自命清高的说自己不需要钱,他的合伙人病倒,律所寻找新出路,他首先提到的也是自己的维持生活的问题。他去人权组织找工作,除了宣扬大道理,除了给对方提供自己以往胜诉的履历,也坚持要有薪水。所以,罗曼先生并不虚伪。
  罗曼先生加入新律所,认识人权组织的美女之后。对法律这个武器产生了新的看法。他以前认为法律是个神圣的东西,要用法律改造社会,必须遵循一个神圣的过程,神圣的仪式。比如,先起草修正案,无懈可击,然后递交联邦审核,成为成文的法。但是,他接触现实越多,越开窍了。比如,他一直坚持给流浪者钱,免得他们死了之后没人火葬。但是他遇到了一个流浪者,抢走了他的钱,抢走了他的ipod。所以他说,不要以为你们得到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他给一个人辩护,那人要揭发同伙换取法律赦免。他不给律所打招呼擅自与检察官做交易。结果消息泄露,真凶提前动手杀掉了看守所里的他的客户。罗曼自己说,任何一种工具都是武器,要看自己怎么用。他泄露凶手地址换取钱这个行为,没什么不对的。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惩罚这个作恶的人,而且顺便赚钱。这难道不是新律所展现出的新现象吗?新律所的老板告诉罗曼,他是罗曼合伙人曾经的学生。罗曼老律所的经营方式就是他把棘手的案子批发给罗曼他们,然后收取一定的回扣。既解决了社会公正问题,又养活了罗曼这样的爱好正义者。罗曼正是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违背了职业道德,给受害者家属透露了凶手的地址。
   这有什么错?
   要说错吗,就错在凶手太凶恶,不惜连杀两人。也错在罗曼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没有很好的隐蔽自己。
   结果他死了。他的死其实算意外。

 4 ) 为丹泽尔·华盛顿看

《罗曼先生,你好》:7.5

本片用并不复杂的剧情讲述了“理想主义之死”。不同的是,因为罗曼先生的伙伴兼导师开头就住院,他的理想一开始就是动摇的。当他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后,他做出了第一个违背自己原则的决定,并给他招致了更多麻烦。剧情虽简单,却无破绽。

很明显,这部影片进一步暴露了导演兼编剧丹·吉尔罗伊的编剧水平高于导演水平。相比其前作《夜行者》中惊艳的纽约街头:霓虹灯在夜晚的黑色里分外扎眼,映照到男主的脸上和他急速行驶的车上,《罗曼先生,你好》的摄影紧贴丹泽尔·华盛顿,视听语言相对弱化。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是在丹泽尔·华盛顿的最后一个镜头,仰拍的中近景镜头里,上面的打光凸显了他脸的轮廓,而眼睛处还是阴影。这表明他终于在最后获得了救赎,所以一道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天光打下,但眼睛处还是阴影也暗示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这也是两部的摄影大师罗伯特·艾斯维特的设计。

然而,当我们再次对比导演前作《夜行者》,就能发现他的变化。对比《夜行者》关于“梦想”不加遮掩的嘲讽,《罗曼先生,你好》收敛起这份锋利,更加冷静地聚焦人物。而这种变化是通过塑造出不同的主角来达成的:前者是极端人物形象,从头到尾都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拒绝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么后者便赋予主角更丰富的情感。观众也可相对容易代人,因为他有更多人性的色彩、人的挣扎。面对诱惑,他也没有纯圣人或纯恶人的绝对,一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可惜的是,这个文本在好莱坞乃至世界已经拍过了太多次,剧本也无《夜行者》班刺激辛辣,创新有限,这也应该是本片在美国颁奖季只提名男主的原因。

倘若此片只有上述的特征,至多是7分这样不痛不痒的分数,没什么影史地位。但丹泽尔·华盛顿的演出为本片提高了半个档次。细节、坚持、挣扎、不顾一切、害怕、悔恨、释然个个层次分明,+可信度。恋爱戏也进一步拓宽了人物性格。

2022.5.10重看

现在阅片稍微多了点,看出了本片三个致敬《群众》(1928)的镜头,就是其最经典的在室外,上摇镜头拍一栋楼的许多窗户。相同点是都意在凸显主角自以为自己nb,但对世界不怎么重要。

还有一处是当男主和Maya吃饭时的独白。但重点是镜头慢慢从Maya脸上移开,摇到男主的侧脸,其他全部虚焦,使男主的脸占了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屏幕,配合着他半哀叹半抱怨半反思的台词,将无声的情绪烘托至高点。

那个斗牛犬也属于重要线索:开头George说William(男主老搭档)像斗牛犬,之后男主搬到新工作室也带着它,直至最后他认为自己失去了享有它的资格,送给了Maya。

接下来就不是夸了,二刷发现一些问题也比较尴尬。。

首先就是男主的举报辩诉改革计划。男主举报的决心到底是禁不住诱惑还是单纯他认为辩诉改革计划需要这样?

其次很明显是电影本身的节奏。它紧扣一人,但足有2小时。大量台词塑造人物,却对剧情毫无帮助。George对男主的态度为何转变?

 5 ) 你好罗曼先生

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写了一篇无关设计的杂感,关于电影,今年看的次数最多的电影——《Roman J Israel,Esq.》,算作设计之外的思考,不一定非要有一个结果,但可以有一个开始…

那个环境——美国,在那个时代也会有在特定的人群中以“The People”这样的大词汇做事的过去式;而且当时的环境也已经进化到好人也很难做坏事的地步,如何进化的?不是像剧中那样张口就以“The People”的名义定罪量刑,而是Roman他根本无法理解也无法适应社会新游戏规则的改变,即便这种规则看似犹如交易般简单 。而他还在为旧秩序旧规则(人性中的善与自我修复)努力坚守的矛盾中不断被撕裂着(我不觉得Roman是真的因为忍受不了那里的惨状才会“退居幕后”,否则影片就是一个伪命题)。

“Each one of us is greater than the worst thing we've ever done”

我的英文不好 ,但也能看出电影中的翻译字幕貌似有点问题,至少从这句话表面多少还是能体会其中内涵的深意。

工作的意义为何?剧中Roman问George:你和这宝马有什么区别?没错,只要给加油(钱)就能为你(老板)加速开路,无非不同的职位就是不同档次的车,不同档次的车加着不同档次的油。

这让我想起如今常用的名词——内卷,我觉得这个词过于心机了,心机到它会麻痹让人只是单方面从个人的角度思考产生此问题的原由——首先是自己主动或自愿接受并进入内卷体系,或者讲是默认这个体系是风光的,有价值的,但却让更多的人忽略什么才是产生并不断吸纳个体进入内卷体系的深层原因。

Roman的工作属于另外一种,为了一个纯粹的执着,信念。社会貌似是由一小部分人推动的,其实应该是每一个人,Roman就是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其中一个,并为此默默坚持并坚守着。

……

在反复的观看中我强烈的感觉各种“矛盾”充斥在整部剧中,一个“老实”人被一个更伟大,光明并有价值的话语引领者,也可以说是笼罩着,以至于与“真实”世界渐行渐远而不自知,当有一天灵魂的导师无法再为他的生活负担时,他才发觉独自面对生活的现实的自己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这是谁造成的?是他的灵魂导师兼老板?还是他自己?因为我们身边也不乏这种可以在一个公司,企业待很久的忠厚老实之人,貌似这种人就非常适合被一个光明,神圣的精神或是某种被塑造的阴影下被带领着,被引领着,甚至被使用着,以至于无法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缺乏保护的生存,而这又恰恰证明了“那个”的正确性。这种生存的本领我把它总结为“为自身种下可获得自救途径的福田(交易)”

剧中的矛盾在Roman到医院时达到爆发点。所以Roman从这里开始要以自己刚感受到的现实社会的法则来为自己争取更高质量的生活。是的,他忽然发现自己被浪费了太多太多的青春。“一个所有人的感情都是互通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能贡献的空间”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只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用纯粹的理想去付诸实施。其实换个角度或方法也同样可以很好的诠释这句话,只是没有人告诉他,可能也没人有义务告诉他。

……

“让我们因不公而愤怒,却不要被不公所击垮(distroy)”我想此时的Roman最能理解“击垮”或是“摧毁”的更深层的涵义,那就是试着去所谓的融入。就像Roman在William葬礼后说的那样:“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部,而在我们之中”。

我很喜欢Roman在被告知自己行为败露后回到家里疯狂的恢复自己原有发型那段,数不清道不尽的内心活动与挣扎,懊恼都被这一连串的动作表达的彻彻底底。

电影里还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暗线就是在NGO工作的Maya,我想她的意义并不是为了从侧面说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与变化,依然有人在坚持,毕竟这个团体里的人不见得都那么高尚与纯粹,也不见得都能够将善意的内心推己及人。但还得有Maya的存在,好让善良找到一丝被接纳,认可与崇拜,也好在最后让Roman将那个“自己”最终托付给她,可能Roman也知道除了Maya以外也不会有人再能够懂他了吧。

片中仿佛还有一个潜在的遗憾,如果Roman当时再坚持一下,其实工作和生活都会慢慢好起来,剧中的被赏识,被晋升与顺理成章的好生活都会接踵而至,毕竟Roman在逐渐被认可。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剧情的发展,如果我们是当时的Roman,谁能知道接下来是否还有更加惨烈的现实在等待明天的到来?

电影最终的结局看似多少能够补足些许遗憾,George继续并完成了Roman内心坚持7年的执念。是的,从另一方面讲,能够推动社会某些方面进步的,可能恰恰又是George这类人,有实力的这类人,只是最终Roman依然在光辉的阴影下悄无声息默默无闻。

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

 6 ) 律师版的唐吉坷德(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只是观影随笔


丹泽尔华盛顿有提名奥斯卡影帝了,这次的电影是《罗曼先生,你好》,电影评分都不高,但是华盛顿演的好,他演这种角色,感觉很搭。

电影讲了一个现代唐吉坷德的故事。这时代,这种人不多。这种人有很重精神洁癖,也可以说有信仰。我们这些没精神洁癖的人,说白了就是没信仰。

他相信自己能改变整个法律的体系,他真的相信,并觉得这是正义之举。这个体系利用恐吓,让人们接受一些过重的罪名,大体意思就是如果你不认罪,上了法庭正式打官司,那么万一你输了,你就要被定罪50年。但是如果你现在认罪,那么就判你5年。

在这个现代唐吉坷德的眼里,这只是交易,而不是法律。这只是法律体系中,权利过大的一方,可以随意玩弄嫌疑犯的现状。

这种人社会上存在,但很少,因为这样活着很累。哪怕年轻时有这样的倾向,但绝大部分人随着踏入社会的时间,慢慢都放弃了原来的坚持,我们称之为“被社会磨平”

精神洁癖的人,注定要与主流社会或多或少的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坚持的就是主流社会不怎么坚持的东西。这些人行为怪异、价值观怪异(从主流的角度去看),并且更重要的一点,这类人极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的某一段,要不成为天使、要不成为恶魔。也就是说,圣徒或者连环杀手,都是从这个“圈子”出来的。

他与这个新社会格格不入,他每次都想做好事(他认为是正确,并对人好的事情),但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善良的人,但是他的行为却被这个社会认为是不好的、有害的、恶意的。

社会有主流的规则,即便这套规则人人都明白只不过是“社会秀”的一部分。比如婚礼。婚礼上司仪念出的,千篇一律的祝福词,空洞、乏味、毫无意义,但是人们还是愿意听,甚至为之动容。

主流规则,其实已经不太重视真相了,因为真相往往是代表着痛苦。


我印象里,极少有影帝提名来自于一部不太被看好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也不能说不好看,只能说故事有些俗套。就是讲一个人应该坚持一些东西。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底线或者原则。人如果一点没有自己所坚持的善,那么这个社会就完了,迟早的事情。

所以电影最后,他的老板(科林·法瑞尔)接过了他的信念,为之奋斗。还是值得一看的。

 短评

3.5 非常有张力的故事摊上了个重心与节奏混乱的剧本,对两个重大的转折点缺乏细致的描绘,连带着丹泽尔·华盛顿原该相当出彩的360度又360度旋体式高难度表演最后被呈现出后手不接的尴尬情形。不过至少,本片和导演前作一样,都不是为讨好颁奖季所生的片子,即便成品质量大相径庭,好歹诉求到位了。

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所有人都以为罗曼疯了,只有他自己知道无比清醒,清醒地看着这个世界沉沦。妇女权益得不到保障,流浪尸体将被粗暴处理,线索只会被切断,人们都只是旁观,他的古道热肠尤其格格不入。策划了一场乌龙悬赏,起草了一份自我诉状,在倒下的前一秒还对这个世界不肯失望。他是疯了,才会像斗牛犬为理想消亡。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其实好莱坞导演可以组团来中国大陆采集奥斯卡奖必备原材料,足够你们八辈子都拍不完的猛料~

11分钟前
  • temur
  • 还行

剧本是空包弹。西装科林加一星,配乐也不错。nightcrawler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这部没有传说的那么弱。丹泽华盛顿确实值一个提名www

15分钟前
  • MammothSteppe
  • 推荐

总是不忍心看这类片子,因为很揪心,我们只能看着那些纯粹的人在红尘中四处碰壁,并且关上电影自己却仍然需要随波逐流。

17分钟前
  • 胸口碎大石
  • 还行

当你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来换取物质享受的时候,你不仅会活得不开心,而且有可能会万劫不复。

18分钟前
  • 道友请留步
  • 推荐

现代版“基督最后的诱惑”,献给全须全尾理想主义者的挽歌。一间公寓两双皮鞋三套西装不会带来“实际”的成就感,所有满足都是麻痹,只有鞠躬尽瘁才会真正死而后已。丹泽尔华盛顿用小动作填充人物这招是不是跟梅姨学的?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演的太好,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一个瞬间几乎盈眶。「如何原谅奋力过但无声」,但这个人物也有让人很困惑的地方,比如此前的信仰和此后立即的沉浮。

25分钟前
  • 乐謭
  • 还行

一定会有人觉得看不懂这份理想主义,一定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无聊透顶。但这正是这个不善交流的,离不开 iPod 的坚持自己原则的纯粹主义者存在的原因。纯粹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给丹泽尔·华盛顿打 Call,值一个影帝。

28分钟前
  • Elizen
  • 力荐

这电影真不讨喜,有种似乎割裂又似乎铆劲的模糊感觉,不知道是大智若愚还是糊里糊涂,难怪分数不高。但是它终归延续了《夜行者》对于道德良知、激进越界的探讨,在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投机主义交汇的当下,男主几重变化,带有一种鲜明的讽刺与挑衅。看得进去就不沉闷。法瑞尔帅一世。三星半。

2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丹泽尔从固执正义到举报堕落再到平静应对这三个层次的表演,实在丰富,场景服装动作和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跟上这种转变。介乎爵士和勋爵之间的这个自定义Esquire的奇特人物塑造太立体了,科林.法瑞尔这片绿叶也起到了很好很合理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Roman挑战司法体系的理想太抽象,以至没法编剧圆场

3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75/100 电影反套路的故事会让习惯了好莱坞模式化的观众无所适从,为什么其貌不扬的主角不是一个打出漂亮翻身仗的人物?为什么似乎代表世俗趋利的角色没有被批判?罗曼先生人物的复杂性体现在各个层次,让人无法不感受到即使是为公众奉献的人同时也可能是极度脆弱的,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这些人?

36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如果这个反情节的电影剧本扩容写成剧集,赋予更大的时间长度和表达空间,那么像转折生硬、角色设定雕琢感过重之类的问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仔细想想,罗曼的所有经历就像是另外一个维度里的沃特·怀特。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很有看头的故事,然而被它波澜不惊给毁了,直接造成人物性格两度转折欠缺说服力,如果拍成惊悚片可能还有点感觉,这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鸡肋一样。丹泽尔·华盛顿驾驭角色的能力再强也难以拯救电影的平庸,而且就这样的一个角色来说,他根本就是驾轻就熟,不能说有什么突破,这个奥提有点水。

41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搞不好,丹·吉尔罗伊就是下一位斯皮尔伯格。

4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向來不關心演員,但我很同意友人言:這齣戲是被丹佐華盛頓給拖累。只要他頂著這張窮餘正氣的臉孔,觀眾便永遠不可能相信羅曼會墮入歧途;即便會,也頂多是在繞遠路。事實亦然。諷刺是,奧斯卡獎唯一提名此片的就是男主演。或許它們也像律師老闆一樣,需要一位《羅曼》列隊,充當可看不可有的斬節吧。

45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一个纯粹的人终于有了一次例外后,圆满了

49分钟前
  • #烧光光#
  • 推荐

男主能从自己坚信不移的道德观中拔身而出,转变自己的态度,理应是一个该好好展现的重要桥段,可片中的处理却极其生硬。亮点在于部分情节偏黑色幽默。Denzel的表演差不多带动了全片,但人物设计感略浓,欠缺灵魂,使得角色说服力不强。摄影和配乐也是不尽人意。说句题外话:Colin笑起来好看得要命。

51分钟前
  • 未沙丈雅
  • 较差

其实和《夜行者》一样说的都是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小人物的故事。只不过前作的角色在极度的疯狂和偏执之下走火入魔,让电影的刺激程度节节攀升;这部有个交际障碍的主角,故事却没有了同样的精气神,角色行为唯唯诺诺看不太懂,连华盛顿都感觉有些用力过猛,总之不太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哎

5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完全不敢想象这是处女作就拍出「夜行者」的导演的作品,两颗星全给Denzel Washington

5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