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寻味

第8期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人间寻味 剧照 NO.1人间寻味 剧照 NO.2人间寻味 剧照 NO.3人间寻味 剧照 NO.4人间寻味 剧照 NO.5人间寻味 剧照 NO.6人间寻味 剧照 NO.13人间寻味 剧照 NO.14人间寻味 剧照 NO.15人间寻味 剧照 NO.16人间寻味 剧照 NO.17人间寻味 剧照 NO.18人间寻味 剧照 NO.19人间寻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是埋在沙子里的宝石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点情绪化,因为我被电影感动到稀里哗啦,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和先森分享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最后不得不中断谈话,眼泪再度决堤...... 我所谓的沙子是现在国内出产的电影产品,因为都在大谈电影工业,所以可以把一部部上映的电影看作是工业化流水线打造的产品,在我看来就是成堆的沙子,而这部就是埋在沙子里的宝石。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犯了个错误,我也是外貌协会的会员。因为电影的海报上,主演是中年不帅的男人和一位老太太,根本不养眼呀。尽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越来越喜欢日本这种慢节奏的电影,但是我还是有自己所喜爱的看点,比如:去年非常喜爱的《小森林》夏秋篇和冬春篇和《海街日记》,但其实更对我口味的电影里的是美女、美食、美景......如果有其他的感动和收获那就是意外之喜。 这部电影的美女没有(尽管有一位小姑娘,但是还是够不上日剧中美女的标准),美食是铜锣烧,但和其他主打美食的剧来说简直太单调,更加没有美轮美奂的餐具和布景,美景就是一些樱花和几棵树......本来是我以前非常在乎的东西,但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完全不care......(但全部看完后,才发现是我先前的偏见和误解) 观影的过程中,对照我自己的生活,心里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让时间慢下来吧;好像给心脏做了一个按摩,内心好柔软呀;我也想当一个手艺人;能做出美味的食物,让吃到的人开心,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人生不一定伟大,但是需要活的扎扎实实;要珍惜时间呀,还有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看一部好电影=看一部好书,可以收获很多对人生有益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改变了我和塑造了我。 好电影和好书也许有很多,但是碰到能打动自己心灵的却不常有。 至于女主演老太太的扮演者树木希林的演技我也不想瞎评论了。我这个外行的普通观众,在老奶奶第三次出场以后,每次看到老奶奶一次,眼眶就湿润一次,应该还没到导演设计的泪点,就已经泪水决堤了...... 导演河濑直美也是大名鼎鼎,有人拿她和是枝裕和做比较。其实我也了解不多,总觉得虽然拍的是差不多类型的影片,女导演的感情更细腻充沛些,男导演更冷静克制吧。前两天才读了是枝裕和的随笔《有如走路的速度》,知道他是拍记录片出身,可能电影的风格也受到影响吧。 世上的职业有千千万,每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各不同,但是只要是人类,都是有情感,有家人,要吃饭和活着吧。我不想再灌什么鸡汤了 ,如果本身无感说再多都是老生常谈。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很多,但是下笔变成文字的时候却塞住了,就如同我在给先森转述时哽咽了,可能这也是电影影像的魅力吧,语言有时候是多余的,也不能准确传达。所以忍不住又想推荐朋友们去看看,但想想还是算了。如果看不下去也不用勉强。暂且就说这么多吧。 下面的内容可能略微有写剧透,只是我非常喜欢的桥段中的一部分。(都整理出来就不美妙了,有的就留在大脑里吧) 之前有寿司之神,德江老奶奶应该算是豆沙女神吧。 德江老奶奶说,“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那么就看看老太太做豆沙的过程吧。 第一步:泡红豆。泡之前要仔细把豆壳剥干净。(泡豆子的水,因为泡出很多杂质,会变浑浊) 第二步:蒸红豆。把笼屉里蒸过的红豆,小心地倒入漏斗里,仔细地慢慢地用凉水冲洗。 “必须全部要浇上水,因为豆子还有一点涩味”老奶奶强调说。 第三步:第二次蒸红豆。把红豆再次放入笼屉中,慢慢地注入水,继续蒸。 德江老奶奶说:“灵魂的香味开始有变化了。” 铜锣烧店长说:“真是麻烦啊!” 德江老奶奶说:“可不是嘛,因为要盛情款待啊。” 铜锣烧店长说: “盛情款待啊,对客人吗?” 德江老奶奶说:“对豆子。” 铜锣烧店长说:“豆子?” 德江老奶奶说:“好不容易从地里长出来的呢。” 第四步:再次洗红豆。把锅里蒸好的红豆,放在水笼头下冲,水流要细细地、慢慢地...... 德江老奶奶说:“热腾腾的豆子容易碎,所以要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 慢慢地把豆子上的杂质和气泡冲下去,直到豆子里的水变清澈透明。 第五步:加入糖,开始蜜渍,加入水第三次倒入锅中。 德江老奶奶说:“要等下再开始煮,一倒进去就要煮它也太失敬了吧。首先必须要让它好好地吸足水 份,就像是去相亲,接下就是两个年强人相互熟悉。” 所以接下来要静静地蜜渍两个小时 第六步:加热。把蜜渍好的豆沙,小心地从锅边开始搅拌,循序渐进地,尽量不让豆子碎掉,慢慢地将汤汁熬干。 老奶奶说:“豆沙不是揉出来的,要一点点熬干” 第七步:放琼脂。放一大捧晶莹的琼脂,熬煮一下,就好了。 这样珍惜豆子,舍得花费时间做出来的豆沙,味道特别好,店里来买铜锣烧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我自己也做过豆沙,完全就是反例,非常着急,在熬干汤汁的时候,不停的用力搅拌,有的部分都碎了,还有几颗本身就没泡好,还发硬的完整的豆子,当时还自以为不错。) 后来,因为曾经得过麻风病,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老奶奶离开了小店,本来就处于失意状态的店长,心情越发的低落,后来收到了老奶奶的一封信。 我很喜欢这封信的内容,感谢猪猪日剧字幕组的翻译。因为电影是因为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很喜欢台词的我觉得原著一定也很好看,可惜没有找到中译本,可能还没有引入过吧,期待有一天能拜读。小说的作者叫明川哲也。 信的内容要开始啦。。。。。。 店长: 这之后的春天会怎样呢?或许会让店长更加郁郁寡欢吗?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着,红豆所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听啊!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所以侧耳倾听话语,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风呼啸而过,卷起棟树的叶子筑成一道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店长先生”。 虽然我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界的逼迫给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这些话我觉得我必须得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店长你啊,迟早有一天能够制作出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那么,请按照自己的选择的路走下去吧。店长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的。 德江 我是在情绪稳定的第二天整理完和写下这段内容的。豆沙真好吃啊,不要急啊,慢一点啊,好好生活,珍惜我们自己的一切呀。。。。。。感谢还有这样的导演不在乎赚钱的事情,能温暖像我这样的小人物,这就是人文关怀呀。感谢这部像宝石的电影,闪亮了我的眼睛和心灵。谢谢,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还有人将这些珍贵的情感分享给我呀,不说啦,又该稀里哗啦啦。。。。。。

 2 ) 《澄沙之味》中的两封信和一段录音

店长:
这之后的春天将会怎样呢?
或许会让店长更加郁郁寡欢吗?
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的时候,风呼啸而过,卷起冬树的叶子筑起一道围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
店长先生!
虽然我是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心态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世间的逼迫所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这些话我觉得必须得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店长你啊,迟早有一天能够制作出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那么,请按着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店长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的。

……


尊敬的吉井德江太太:
事实上,我以前因为其他的缘由,和您一样,被社会排斥。那是在开铜锣烧店之前,3年前的事了,在工作的小酒馆和调节吵架的人打了起来,把其中一个打成重伤。在我服刑期间,母亲来看望过我几次,但是,在我刑满释放之前,她就离我而去了。这之后我就再也不能倾听母亲的教诲了,而我也不是谁的话都能听进去……

......

节选一段录音。

你们都知道,我没有孩子。之前怀上过,却没有那份幸运生下来。
我第一次看见店长,就是在我每周一次散步的日子,被甜甜的气味吸引着,然后就看见了你。
一双忧郁的眼睛。是什么让他如此痛苦呢?很想问问你,如鬼使神差般。
那也是我曾经的眼神,常年困在笼中不得自由的我的眼神。
因此,我想我会站在店前,应该也是受到命运的指引吧。要是我当年的孩子活下来了,可能也就是店长你这个年纪吧。
店长,那天的满月,在我耳边轻声细语说:
它一直都想让你看到,所以它才这么努力发光呢。
……
店长,我们的出生,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
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我们啊,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哦。

......
《澄沙之味》
导演: 河濑直美 主演: 树木希林 / 永濑正敏

 3 )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出于偶然看了这部片子,匠人精神的体现后引出的是对麻风病人的关注,清新里透着沉重,感触很深。

想到了《岛》那本书,那些对麻风病人的驱逐和隔离,剥夺了他们作为人的自由,心灵上的摧残多过身体上的痛苦,但这样的环境里,依然不乏那些热爱生活,用半个世纪的光阴去琢磨怎样做出最好吃的红豆馅的精神,依然愿意倾听大自然一切生灵的声音,无论是红豆还是樱花还是天边的那轮满月。

这位叫做德江女士的老人对于男主来说实在是一种精神救赎,是她在樱花盛开的时候看到他脸上对于围墙无能为力的痛苦的表情,于是她“三顾茅庐”走进他的铜锣烧小店,走进他的生活,像一位慈祥的老母亲般,将自己五十年练就的红豆馅秘诀一点一点交给这个男人,他们天没亮就起来做红豆馅,一直做到上午十一点,美味都是需要花时间的,果不其然,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有人排队来买,每天售罄。

好景不长,这才刚秋天,有关麻风病的流言就将老人赶走了,生意惨淡,老人的生活也开始回到疗养院那种围墙里头的样子,头发白了很多,牙齿开始脱落,最后因肺炎去世,而这个男人在听到老人留下录音机里的留言后,拿起老人传给他的用了一辈子的最珍贵的一套做红豆馅的工具,重拾了生活的勇气,搬到樱花树下重新做起铜锣烧,那两句突破自己试着喊出来的叫卖声,正是他对新生活的宣告。

是啊,正如德江女士说的,每个人都该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哪怕是花季少女时就被迫与世隔绝,也要做那些让自己开心的事。

 4 ) 《澄沙之味》河濑直美:樱花的坠落是一种残忍

看过很多日本导演的作品,有些凌冽致死,比如今村昌平,有些唯美缱绻,比如沟口健二。可是,看河濑直美,却让我感觉到一种困惑。河濑直美的镜头总是在寻找,寻找一些有关生命本质的东西,而这种寻找似乎似曾相识,比如是枝裕和、比如小津安二郎、比如岩井俊二。可是,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河濑直美这样,有一种迷茫和怅然若失之感。河濑直美的镜头始终关注着那些精神流亡的个体,关注他们如何在人类森林中流离失所,关注着他们如何彼此拯救再一次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将曾经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和曾经入狱服刑的丧母男子放在一起,在樱花盛开的接到,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秘密,相互撑持,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关于最后的死亡,河濑直美并没有用很直观的镜头去表示,而是用树木的生长。死者生存的印记用树的生长来代替,将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数目来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将人和自然紧密的接连在一起,构设出一则生命流转不息的美丽故事。

《澄沙之味》中的美好来源于德江婆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在熬制红豆馅儿的时候,她会细细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透过画面,仿佛我们可以闻见那红豆沙软糯的香味。当德江望着樱花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微微的香味和暖风吹过身体的颤动。河濑直美的镜头太过美好,美好的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悲戚的故事。其实,生活的真相是一种监禁。河濑直美说,“我想传达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友谊,让人感动的平凡幸福。”

随着故事的继续,生活的真相终将会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德江婆婆的疗养院叫做“全生园”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的数目,因为这里的园民去世之后不能下葬,只能种一棵树。所以,院子里的每一棵树,代表了一个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记忆。在河濑直美的镜头中,树木替代了死者,继续生长替代了生命的终止。或许,在河濑直美的眼中,死亡其实就是另一个开始。

河濑直美的电影是有伤痕存在的,这些伤痕是人类的负疚和恐惧,他们排斥着和自己不同的人,他们拒绝生命有残缺的人。而河濑直美用镜头将这些残忍的排斥表现出来,德江太太觉得店长继承了自己的悲伤和绝望,通过熬制红豆,她想让店长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所以,她熬制红豆沙,将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进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中去。

在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她并没有避讳老人生病的身子和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她没有回避老人因为生病而扭曲的手指,没有回避老人曾经患病的身份,也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她让老人无法躲避人群的注视,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德江太太的善意和坚决。同时,她也用自己的镜头谴责社会,谴责社会的漠然。

作为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电影美而细腻,从《萌之朱雀》开始,河濑直美就一直探寻一种专属的影响美学风格,她从大自然的观照中,悟出了生和死的意义,在镜头中,她用传承取代了消亡。所以,在河濑直美的电影中,你总是可以发现很多特定的元素,比如树、风、光等等。这些来源于自然的元素,让河濑直美的电影有着一种温润的美感。

这里要说的是“全生园”,全生园是日本最大的麻风病疗养院,这里隔离了很多被历史所遗忘的人。河濑直美讲述他们的故事,是不希望他们被封闭在历史中。河濑直美到底还是一个善良的导演,她用樱花坠落的残忍来隐喻强韧而美好的生命。年复一年,它们盛开,落叶,只要凝视着它们,就可以看见它们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每一个不完整的生命。

 5 ) 给麻风病人的吻

题记:因为恐惧,我们容易将疾病作为一种权力话语,从而陷入污名化与疏离他人的无尽深渊。

满目樱花在夕阳里留下细碎的剪影,镜头似乎穿锦簇花团而过,追随一位寂寞惆怅的中年男子慢慢走下楼梯。在樱花满开的公园一隅,店长千太郎(永濑正敏 饰)独自经营着一家铜锣烧店“铜锣之春”。在千太郎着手开店准备时,镜头一转,头戴棕色毛毡帽,步履稍趔趄不稳的德江女士(树木希林 饰)正逆着人流走着。视点上升,她前方的高架桥上,初中生若菜(内田伽罗 饰)和妈妈前后走着,谈论着若菜是否要继续高中学业的问题。影片发展至最后才揭示,原来德江是因为散步多次路过“铜锣之春”,睹见千太郎那万分悲伤的眼神,想到自己若非因为麻风病被强制堕胎,孩子也该这么大了。所以,她来到这家小店帮千太郎做铜锣烧的豆馅——铜锣烧的灵魂,以自身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身体力行鼓励着千太郎无论有何种过往,都要活出新生。而千太郎也不顾房东带来流言蜚语的威胁,以真诚之心对待这位如同他的故母的患病老人,短暂地共同守护一方香气飘飘然的生活净土。

然而,前有明媚春光和樱色动人、铜锣烧香气袭人引人垂涎、故事主角互相关心的和睦故事徐徐展开,张力自然在影片结尾那段德江女士以沙哑颤抖而坚定的嗓音自述生平的短暂录音中爆发,催剧中剧外人物潸然泪下,心痛不已。我本想在着寒冷的冬日,静静在影片中间接品味铜锣烧的香甜,梦想春日的樱吹雪,不曾想却深深牵挂其麻风病的前世今生与麻风病人的酸楚人生来。 1873年,挪威科学家汉森(G.H.A. Hansen)发现麻风病的病原——麻风杆菌。该种杆菌能够造成细胞和神经系统损坏,导致知觉丧失、破相的结节出现、鼻梁坍塌、声带损伤以及肌肉无力等症状。然而,麻风病并非新症,它成为笼罩欧洲中世纪的阴影与棺殓布。多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与麻风病搏斗,对麻风病的恐惧引发了对疾病及病人的污名化与强制隔离,完全契合福柯所说的精神病院等机构的“排斥”(exclusion)作用。

20世纪初的日本是世界上麻风病人最多的国家,公共卫生领域彰显的现代性危机扰乱这一新兴国族的发展清梦,点燃了对“有志之士”对民族于世界之林的身份焦虑。1902年,议员斋藤敏夫提出采取隔离措施去除日本“未开化国家的标志”。于是,1907年《麻风防御法》出台,限制“流浪麻风病人”从此合法化。1931年,法律要求将麻风病人终身隔离。1924-1956年之间,许多女性患者被迫堕胎,其胎儿被放在实验室做标本。根据梁其姿《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一书(p.17),“现代”的麻风院与其说是医院,毋宁说以监狱为样板。

1909年建立的九州麻风院,混凝土围墙将病院围在里面,围墙外围绕着幽深的壕沟,外面则有警察把守。

与麻风病同样可怖的,是自其隐喻蔓生的权力话语。苏珊·桑格塔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提到,“在中世纪,麻风病人被看作一个社会性文本,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腐败;是道德的一则隐喻,是腐化的一个象征。……在法语中,描绘被侵蚀的石头表面时,依然用‘像患麻风病似的’(lépreuse)”近代,疾病正深化了19、20世纪种族主义的生物面,成为西方国家种族歧视与隔离的话语工具。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被冠上“东亚病夫”的名称,这不仅是对中国人身体的侮辱性描述,更是对当时尚羸弱的中国的轻蔑与诋毁。19世纪末,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麻风病的爆发让华人移民和侨民饱受非难,1882年美国的《排华法案》以及1888年澳大利亚殖民地间达成的“严禁华人入澳”共识均可在对麻风病患的恐惧与嫌恶中找到源头。中国被西方社会指控为麻风病“蓄水池”,欧洲学界众多麻风传播理论背后共同的论点是麻风病尤其容易在炎热国度肤色较深的劣等人种中流行,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白种人优越感的种族攻击。

梁其姿在其三百多页的著作《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中详述史实,旨在改变麻风病论述以西方历史和生物学为主的中国话语历史失忆。然而,正如她坦言,此部学术著作的不足或在于其难以直接处理病患如何感受标签(stigma)与痛苦的一面。幸而,这部于2015年上映的电影《澄沙之味》与严谨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艺术平衡,让观众以深入共情的方式,了解一个个无声陨没的消散于历史中的声音。尽管电影美化了麻风病叙事——比如当千太郎和若菜前去探望虚弱的德江女士时,他们穿过一片幽静的森林,而后显现的是沐浴在阳关下的庭院以及院中说笑的老人,但这种阳光之美的反差更让人欲求追溯在历史的阴影下失语的现实痕迹。

日本社会曾不承认被隔离的麻风病人的存在,日本麻风病疗养所使用特殊的“牌位”。原本,牌位是仙逝之人一人一张的,但是在日本麻风病疗养所里,所有过世的人共用一张牌位,而上面有着密密麻麻的孔。当时,疗养院中逝者的法名会被重复地钉在这块牌位上。很多麻风患者怕被歧,便使用假名,于是连作为他们这辈子活过的证据的本名都不会被留住。他们只存在于留在牌位上的无数个孔里面,无数的虚无和空洞里。然而,在《澄沙之味》中,“牌位”被灵魂之林取代。逝者溘然长往,回归自然,回归土地,又将以新的生命享受阳光。多年以后,日本政界和学界也在回顾直面这段历史,并建立了“国立汉森病博物馆”( http://www.hansen-dis.jp/)。这也是继来者给予深陷疫病梦靥的众多无名者应有的人文关怀。希望斯人虽已去,历史永不忘。

德江女士最后离开了人世,不再是时代遗物的笼中鸟了。她是一只惜春的小鸟,在春意盎然、夏至悠长的岁月里啼啭,与手捧樱花悼念哀怨的人轻声作别。

 6 ) 温煦的忧伤,向阳


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美食制作的电影,却不是。

本片以铜锣烧为借物,而引发一段有关人间冷暖的故事,涉及人性关怀,社会认同以及生命意义。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却都有着各自的问题。德江年迈,既已踏入人生末幕,同时作为麻风病患者,自小就被隔离治疗而与社会脱节;千太郎忧郁的眼神里,亦藏着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不得已在铜锣烧做起了代理店长;若菜,初中生,单亲家庭生活的她因为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机缘巧合,却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德江是一个对甜品制作有着深厚积累的老人,按她的话,红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点不曾被千太郎重视过,作为一个讨厌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选择罢了。影片借助红豆沙的制作过程来展现德江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年轻的冀往,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快乐。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千太郎,虽然知道社会对麻风病固有的偏见,却一直坚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只是虽然他不做表示,默默承受老板娘给予的压力,店里的生意由好变坏,这一切德江看在眼里,却彼此都不言明。这一段是影片处理较好的地方,二人之间的默契可以看做是同类人之间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没有诉诸于言语,千太郎在面对潜在的社会压力,置小店的经营于不顾,是对德江力所能及的保护,而德江教给他的是对生活的耐心和热爱。

影片最重要母题就是生命意义,德江对樱花的喜爱,对红豆生命经历的阐述,以及她出于本能的仰首微笑,对着摇曳的樱树枝轻轻招手,这一切都透露着一个老人对美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同时,影片在人物年龄的设置上,选择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个阶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许是对生命历程的某种暗示;此外,影片在时间上按照季节的循回拍摄,春、夏、秋,对应着人物的年龄,由始至终,从繁花似锦走到秋叶飘飘,以自然的转变照应人生的四季,或许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来却处处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记着,德江在自己行将就木之时,通过录音机留下了自己的人生遗言,有一句,我们的到来,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体味其中的韵味,所以,虽然成为不了什么,活下去还是有意义的。这一句感人的话,是对千太郎说的,从始她无意间看到他忧郁的眼神,便有种似曾相识之感,那是她有过的,长久处于闭塞房间与外界缺乏交流的眼神,她与之相惜,认为这是命运的某种安排,想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告诉这个男子,其实有什么忘记不了,割舍不掉的呢,要去感受,去爱,而不是自我沉沦。片末,千太郎在公园里摆起了小食摊,重新卖起铜锣烧,秋季的樱花照开,他终于撇开心理桎梏,喊出,“铜锣烧,来一份吧,铜锣烧,美味的铜锣烧,来一份吧!”

谈谈若菜吧,毕竟是本片第三重要的人物,作为初中未毕业就选择辍学的少女,对人生没有过多的积累,对不明的事情还有着好奇,她沉默,不善言辞,却也有着一个少女该有的小小生活,喜欢金丝雀,想寻求一份兼职,与社团学长间未言明的情谊。我喜欢她说话的节奏,缓和,没有顿挫,却感觉温暖,不谙世故,心存善意。她是一座桥,搭在千太郎与德江之间,顺手推开他的心扉,让阳光照进去。

这部暖心的电影,温煦的阳光下,有着黯然的神伤,其实所谓意义皆为虚空,就像生活,要人体味。另有,影片对麻风病的引用,我想该会让我们这样的人有新的认识,而所谓社会认同,只是由未知而引起的恐慌罢了。

 短评

树叶会说话不好么,小鸟会说话不好么,红豆会说话不好么?老太太可爱的样子不好么?到75min的时候结束,我觉得蛮好的。

8分钟前
  • 林三
  • 推荐

红豆沙之味。阿姨单拍怎么熬红豆,或者呼吁社会对麻风病人多些关怀,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先是铜锣烧再是麻风病最后回到“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之类的少女心,还是太像她在奈良社区干的那些事情了。拍电影的目的要纯粹,拖泥带水的,其实就不太好了。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被疾病或心事困住的人,寂寞到只能跟食材去对话,但莫不能说他们没有因此接触到真正的自然之灵,只因为他们怀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和感受生活。觉得这片子主题分散的人,大概不能接受主线人物和点题人物是不同的人,但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叙事模式,倒是后面的剧情确实有点太急转直下了。

13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在我心目中 与横道世之介地位一样的电影。有幸在影院中看到它,哭得一塌糊涂。此生啊,我也是那位老婆婆,和树叶招手,听红豆说话,用这份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17分钟前
  • 虚茧
  • 力荐

日式小清新,然而题材略沉重。结尾泪目。想吃红豆派和豆沙包。做自己喜欢的事。结尾处看到男主卖铜锣烧的样子,觉得很幸福。

19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其实自打出生那一瞬开始世界就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人生的意义其实并不是非要成为什么、成就什么,而是来世界走这么一回,好好地感受万物的灵魂......

22分钟前
  • didi_wu
  • 推荐

泪目~~匠人之心熬制的红豆沙带来了有灵魂的铜锣烧,而制造甜蜜的双手后是一个群体隐秘的创痛,被社会遗忘、怀抱着仅有的自由。老奶奶是人心里的一道彩虹

26分钟前
  • Anouk
  • 推荐

前半段是制作铜锣烧的匠人精神,后半段则是对麻风病人的人文关怀,两股剧情拧合在一起稍稍有些角力的感觉,最终出来的效果是两方面都不够,结尾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有些矫情。树木希林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动人,永濑正敏那个角色不够丰满,没能构成边缘人群的对照感,小女孩则完全是靠姥姥刷脸,鸡肋。

31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一开始以为是橙沙,仔细一看是澄沙,好尴尬。其实这部电影情节也及其简单,甚至也有些小小的bug或者不合理,但是情节也不是那么重要的元素。导演很清楚她想拍的是什么、并且用怎样的镜头去表现。树木希林依然强大,赋予了这个角色力量。

35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很少见的美食,匠人精神的片子给赋予了如此沉重的主题。不过日本人还是活的有尊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老太太去打工,其实是为了把手艺传给这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

3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虽生不如夏花但去却如秋叶,日本人很会感知生活的细微末节,想想人家能把豆馅拍成一部电影就觉得中国电影真的没希望了

4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看在这部电影教会了家母做铜锣烧的份儿上

45分钟前
  • 于小师
  • 还行

后半段突然对病人的社会关切有点过了,结尾段也有点泄气了。喜欢前半段,不管是摄影还是镜头语言,典型的日本电影,有心有力,我很吃这一套,看到如此的树木奶奶真是泪目不已!

50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Cannes2015#在我们河赖直美阿姨的世界里,红豆会说话,夜莺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樱花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树木也会说话,是个东西都会说话啊!!!真是死性不改,樱花从各个角度拍个不停,电车从各个方向不停开过,树叶在清风下细语,真是恶心透了,竟然还全场鼓掌,外媒品味都让狗吃了。

5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较差

“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红豆所经历的晴天雨天,又是怎样风会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相信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会说话” “虽然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但有时也会被世上的逼迫所压垮”“请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愿能善待患病的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意志,不要视其为异类。

55分钟前
  • 小蓝酱
  • 力荐

铜锣烧-蓝胖子,麻风病—岛,美食之绊—深夜食堂,河濑直美—是枝、小津,岩井,匠心—霓虹。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前半部铺陈有序,张力十足。后半部则有狗尾续貂之势。可是河濑氏将故事就是这个味道,植物,动物,人物,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总会让人意犹未尽。或许,女性先天的视角就是象征,我们无法揣测。

5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不知为何总觉得充满了电视剧的气息,缺乏电影语言的干脆利落。老太太演得真好,大叔掉眼泪的片段也相当动人。然而全部的ingredients放到一起,就是不够自然,非常得日式用力过度。

60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河濑阿姨画风陡转成治愈系真是不适应啊,除了那些逆光的树木,这片儿简直是是枝裕和拍得呵呵呵。跟[奇迹]类似,内田伽罗的戏全删掉都没事儿,这姑娘每次都跟着姥姥刷存在感以后怎么办……不过IMAX看樱花真是美极了。剧作上后半段有点脱。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真的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片子了,“對待紅豆也要用感情的”,好喜歡霓虹國人民對待食物的態度,質樸又深情。

1小时前
  • 有橘
  • 力荐

河濑直美标识性的月亮、樱花、树林、自然天光中的风声云影,一贯「万物有灵且美」的主题论调,一贯「尘归尘土归土」的死生相望,倘若无结尾直白抒情,几乎以为是枝裕和番外;一家小小的店,一种日常甜品,涵盖三代人的际遇过往,见微知著;树木希林真是太棒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