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三季

已完结

主演:陈丹青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7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8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9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局部笔记S03E03:中古的回光——契马布埃和乔托

契马布埃和乔托是师徒。

契马布埃生于一二四零年;

乔托生于一二六七年。

传说契马布埃性格倔犟,人称“牛头”。

但丁:契马布埃从不在乎他人批评。

但丁:这位徒弟(乔托)的声名使师父(契马布埃)暗淡无光。

达·芬奇:乔托是一位无法超越师父的可怜的门生。

除了古希腊、古罗马,欧洲美术史通常从乔托说起。他被认为是中世纪最后一个画家,和文艺复兴的祖师爷。

罗马北部山城阿西西,圣方济各圣殿

画史的无名公案不计其数。但我讲述的困难不在这些,而在如何使今天的观众接受中世纪风格。

什么是中世纪艺术?

1.偶像画,供人礼拜,类似菩萨像;

2.不设人间背景;

3.不用解剖学;

4.不用透视法;

5.不设光影,没有立体感。

多年前,我造访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也就是当年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在建于六世纪的索菲亚大教堂,当场领教了中世纪的镶嵌画。又刚正,又单纯。当场打翻了我以往的偏见。

克里姆林宫的教堂就有十四世纪的伟大壁画。高古遒劲,神采飞动,酷似敦煌壁画的北魏风格。

瞻仰乔托的最佳地点在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维尼礼拜堂,但我还是选择了阿西西。因为这里是乔托出道的地方,而且壁画更宏大。师父契马布埃的壁画也在这里,两相并列。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如何衔接蜕变,显示无遗。

乔托的贡献是告别中世纪偶像画,开始画人,画人间风景。他开始运用透视法。但他的人间画依旧与宗教紧密相关。(也许可以称为世俗宗教画)

再看契马布埃的画。造型正面,姿态简单,没有景物。可是情绪多么激烈,饱满,笔势多么生猛有力。真像是我们的敦煌北魏壁画。这才是绘画的力量。

在这位重量级中世纪前辈面前,乔托的革命性反而显得弱了,繁琐了,不重要了。

请注意,我现在朝历史倒退,肯定中世纪,而不是文艺复兴。因为美术史持续说服我们,历史持续进步,朝向现代。但此刻就是现代,我们有理由从今天的位置出发,朝反方向看待过去的大师。

由于美术史的过度讨论、过度传播,文艺复兴艺术反而显得陈旧了,中世纪绘画在我眼里成为崭新的艺术。

美术史是十九世纪的产物。

二十世纪的人们赞美一幅画时,常会说道:啊!画得像照片一样。

艺术不是进化链。

英国现代主义批评家弗莱:

1.契马布埃并非缺乏技巧。而是他不具有十九世纪习惯看到的那种“再现的真实”,那种所谓的技法的科学性;

2.塞尚和高更的追求并不前卫,而是出于非常传统的意图,即回到文艺复兴之前——更简单、更有力、更富于建筑感的绘画。

乔治·鲁奥画笔下的耶稣、马蒂斯晚年的壁画、弗朗西斯·培根都向中世纪绘画回溯。

毕加索:过去所有伟大画家的作品都不是过去的艺术,它们在今天也许比过去更有生命力。

唯有无名画家才会如此憨傻而愉快地画画。

早在希腊,简单的透视法已经出现。中世纪图像主张崇拜功能,透视法被废止。文艺复兴再度肯定感官与现世,焦点透视法再度发扬,迅猛精进,成为虚拟现实的绘画法则。从此,这一伟大的进步,主宰欧洲绘画六百年,画家的直觉、感性、天趣被日益规范,绘画的自发性、自由度、自在感逐步丧失。直到二十世纪,才被现代主义绘画找回来。

中国人画画,从来享受笔法,不屑于一板一眼地模仿自然。欧洲绘画到二十世纪才放弃自然观。

后现代绘画追寻的是十三世纪前的无名资源。

乔托呼应了巴赫的复调与和声;

契马布埃预告了意大利第一位歌剧大师蒙台威尔第的诞生;

无名工匠是文艺复兴绘画被遗忘的高祖。

豆列:局部笔记

 2 ) 一季“次等”画家无人问津的湿壁画

讲得真好 能做一季的“次等”画家无人问津的湿壁画这个选题已经让我肃然起敬

几点感想 一,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能说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就比中世纪好是进步的,炉火纯青的透视法和细致的笔触无法磨灭中世纪圣像画的古拙和力度。我太赞同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古老能否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之一,经历了更久风尘的洗练就能提高它的审美价值?还有一个问题是审美的维度,我们怎么评价一个作品是不是美的,是否美到登峰造极,形式上的绝美和内容的纵深是否相对,单独存在能否成为美,画面呈现完全体现创作意图就是满打满算的美么。这种问题我一直有一直也不能解决,我记得在贝加尔湖,对着景色我最大的疑问是美在何种范围内是一个普适的概念,就是说对于自然景物几乎所有观众都自发感受到了“美”,也就是说“美”是有普遍范式的,但是边界在哪,审美的对象变成小便池变成非常个人的景物大家便众说纷纭了。我认为普适的美的一个特性是不是社会教化的产物,婴儿,原始人,疯子哪怕动物,对着一片僻静开阔的水域,对着晚霞和气势汹汹的朝阳都会作出相对应的“美”的反应,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统一性恐怕和惊讶、恐惧一样使人成为人。

还有一个问题是艺术的循环周期,文艺复兴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符号和观念,现代艺术又一定程度上复兴了文艺复兴甚至是中世纪的表现形式,比如解构复杂结构比如角度与线条比如追求古拙之下的张力,我不禁想问这一次又一次复兴的内核是什么,是否有变化。我自己的理解是回归简洁,线条和颜色全部为叙事和创作意图服务,言简意赅再无其他,用陈丹青先生的话说就是天真,单纯。美术史看起来像一个由中心散射而出的自发光球体,太阳长在芯儿里。个人非常喜欢契马布埃的作品,《耶稣受难》这一幅绝对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还有就是形式美学和可读性,比如本诺佐比如弗朗切斯卡形式美已经登峰造极,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看的帕拉杰诺夫和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就像康定斯基的画,让人困惑,不可解读,另一维度的美,这种感觉很奇妙因为我之前一直认为艺术作品叙事性必不可少。

最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就是艺术品著名度取决于曝光度,就是景观社会,太真实了,历史就是一份权威名单,狭窄,浅薄。

陈丹青真可爱

 3 ) 一些笔记

回望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演绎

教堂就是美术馆,千百幅壁画是君王和臣民的教科书,是图像的狂欢。颂扬上帝、教化人民、娱乐百姓。

所有古代绘画都是师徒制,壁画工程团队就是美术学校。实践出真知,从娃娃抓起。

阿波罗的日神精神,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异教传说的奇异魅力

湿壁画的世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名作被话语权主导,

美术馆没有湿壁画,画册有限无法展示体量和全貌。小城镇教堂没有机场,无法运送观众。

胸有成竹:设计和制作的统合能力。

中古时光:契马布埃和乔托

阿西西:两厢并列。乔托在此出道,告别中世纪偶像画,开始描绘人物的各种表情、动作、角度,配置山坡、树木、动物、房屋等场景,这样一来天国变成人间。

艺术不是进化链:塞尚和高更的追求并不前卫,而是处于非常传统的意图,而是回到文艺复兴之前更简单、更有力、更富于建筑感的绘画。

无名画家更灵秒和自由

墙上的圣徒:马索利诺和马萨乔

罗马Basilica of Saint Clement,据传说此地是早期基督教徒受迫害期间秘密聚会的地点。殉道者《圣凯瑟琳生平》,辩论、受刑、天使。《天使报喜图》,年轻的天使和圣母,好比十五世纪的清早晨。

战争与没人:乌切洛和利皮父子

罗马 神庙遗址圣母堂 菲利皮诺·利皮(小利皮) 《圣母升天图》。西洋人打仗喜欢奏乐;赞美书本和知识。

弗洛伦萨新圣母教堂,保罗·乌切洛 《洪水》

弗洛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保罗·乌切洛《圣罗马诺战役》15世纪。三联画:战争的清晨、正午和下午,后被拆散,分别藏于弗洛伦萨、伦敦美术馆、巴黎卢浮宫。

《诺亚方舟》弗洛伦色新圣母玛丽亚教堂,绿色回廊湿壁画,乌切洛。

老利皮多情,以绘画圣母像著称,情人和圣母的形象合二为一。波提切利是他的徒弟。

老利皮藏于斯波莱托,圣母生平大壁画。色彩雅淡,颇有宋画之韵。

壁画与慈爱:锡耶纳阶梯医院

欧洲最古老的医院之一。绘画主题遍布世俗层面,病患能直接感受到基督耶稣的无边仁爱。病床与壁画同在,人间温暖犹此,近乎天堂。

锡耶纳画派,祭坛画工匠在各地进行工程绘画。

维基耶他:弃婴和阶梯;纪念主教对医院扩建;水性的湿壁画画建筑、画各种有锐度的器物最见效果,有一种音乐的和声和音阶之美。

奎尔西亚:首任院长宣布医院开张。

巴托罗:教宗向医院自治授权。新增现代化。宣扬医院的神圣职责,首要任务是服务穷人。

绘画的诚恳和好心肠。偏爱古早无名的才华,能量本身就是生命的元气。

“能品”,却偏于“俗”,比如画面铺张,堆砌细节,欠缺提炼,意境不高等。单是人家的豪迈与精力,论精力的弥漫,生命的元气,十七世纪巴洛克是十五世纪的升级版,精致版,但都会在十五世纪的画工面前甘拜下风,能量本身就是魅力。

威严的倒影: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达·芬奇是超前的实验艺术家,他尝试在干墙面画壁画,《最后的晚餐》1494在他活着的年代,颜料就不断剥落,最后剩下一团模糊的痕迹。

《真十字架传奇》1452-1466阿雷佐圣方济各教堂,弗朗切斯卡。围绕十字架的典故和传说。文艺复兴画家画家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布局,一个是讲好故事。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认识世界,理解经验,人天性渴望故事。

规矩是从上看到下,从左看到右。挨着顺序画,挨着顺序看。

弗朗切斯卡打破顺序。画里“威严”,与生俱来的气质,他的构图带有严整的均衡感,秩序感和数学性,这是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绘画的热点和时髦。他为画面赋予了宏大的仪式感和军人的气质,刚毅、挺拔、决断、无情。摒弃透视法,刻意平面化营造征战的密集厮杀。

“故事必不可少”,确信每一个愚蠢的传说。

盛礼与盛装:本诺佐·戈佐里

《三博士来拜》1459-1461 本诺佐·戈佐里 美帝奇-里卡迪宫礼拜堂。美第奇家族的定件,画中有美第奇三代。

公众总想知道故事,看了一幅画,总是问这里、那里总爱知道这里那里到底是在讲什么,是什么意思。为了讨好公众,我得有所交代,但我哀求大家,别在乎懂不懂吧!瞧着满墙锦绣繁华,我什么都不想懂,你以为戈佐里自己“懂”他的画吗?

婚礼房故事: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曼托瓦 公爵宫

曼特尼亚一辈子精研古罗马艺术,视自己为罗马人,公爵家族早先得到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提拔,所以他画了罗马王凯撒,还画着古希腊人物,譬如象征音乐的俄耳甫斯和奥里昂,象征力量与智慧的赫拉克勒斯。

攀附先王,罗列神灵,是意大利贵族炫耀家世的惯技,但曼特尼亚设计的视觉陷阱,前无古人:十五世纪壁画都玩浮雕感,曼特尼亚要的是乱真。

有别于佛罗伦萨画派一味刻画人体,弗朗切斯卡和曼特尼亚都喜欢如实描绘意大利北部的山川、悬崖、远方的城郭。曼特尼亚的结构近乎北宋山水,岩石草木过度刻画;又有晚清人的繁琐。我更偏爱弗朗切斯卡赋予风景的辽远、神秀,还有,伟大的秩序感。

十六世纪后,当现场写生成为欧洲画家的规范,编造的才能,一步步丧失。

文艺复兴不可或缺的三大前提,是希腊罗马的记忆,耶稣与圣母的符号,还有,教皇与贵族的需求。那是所有壁画家源源不断的荷尔蒙。

欧洲绘画六百年,如果哪个艺术周期可以称之为实打实的“干货”,那就是文艺复兴。没有一位文艺复兴画家奢谈自由,他们全是工匠。从乔托到马索利诺,从弗朗契斯卡到曼特尼亚,教堂和君王府是唯一驱动他们画画的地方。

月鉴房传奇:图拉与科萨

费拉拉,一个美丽而苍老的意大利旧城邦,满是昔日辉煌的遗迹。

斯齐法诺亚宫,斯齐法诺亚宫,意大利语即“逃避无聊”,也可叫做“无忧宫”,是费拉拉领主埃斯特的夏宫。以十二星座为主题,描绘岁序四季,宣扬家族功德,史称“月鉴房”。

环绕四壁的图画,高达房梁,到处画满,拥挤着几百个、也许上千个大大小小的人物,生气勃勃,纵情于享乐、爱欲、劳作、繁殖……

那是《月鉴房》最抢眼、最奇葩、最不像文艺复兴模式,最有现代感的段落:每个星座骑着人,左右各站一二人,男子彪悍,女子妖媚,个个姿态奇突,如神、如仙、如巫师,摆出前卫舞蹈的架势,浑身上下散发着拒绝解释的诉求感。

表象的魅力: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可惜西洋没有“古”字的对应词,更没有“古”字带出的种种意涵。古罗马湿壁画两千多年,文艺复兴湿壁画距今六七百年,蒙上岁月的包浆,那种色彩的灰度,那种贵气,没法子形容。

圣吉米亚诺,托斯卡纳地区一座中世纪城邦,远远看去,现代人称为“意大利曼哈顿”,因为城里矗立着好几座为防御而瞭望的中世纪塔楼。

德加常画人物的半截身子,另一半切出画面,这种瞬间的不完整性,影响了20世纪摄影。和基兰达约一样,德加并非仅仅因为构图意识,而是贪婪的目光。基兰达约也画耶稣圣母,但路人的脸更吸引他。

佛罗伦萨火车站对过的新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矗立着基兰达约最宏大的壁画,大于弗朗切斯卡的《真十字架传奇》。这些画的总标题是《圣玛利亚生平》,包含《圣约雅敬被逐出圣殿》《圣玛利亚的诞生》《玛利亚在圣殿中》《圣母的婚礼》《三博士朝圣》《无辜者的屠杀》《圣母之死和升天》七幅大画。

无名的工匠

斯波莱托城圣乔治马焦雷教堂。虽然透着中古绘画的幼稚和威严,它们看上去很现代,完全平面,没有纵深,没有故事,没有细节,没有表情。比起曼特尼亚、科萨、基兰达约,这位工匠简直不会画画,可是鲁奥、马蒂斯、毕加索,就这样画画。重要的是,一两千年前,咱们汉代人、北齐人、隋唐人,早就这样画画。

 4 ) 《局部》第三季开播发布会笔记版

给《局部》铁粉整理。同时,感谢丹青老师。

第三季发布会全程视频

会场大背景上映着第三季的总标题:伟大的工匠——意大利文艺复兴湿壁画。

1、主持人史航致开场词

2、看理想创始人刘瑞琳女士作发言

刘瑞琳:“看理想”这个名字是陈丹青取的,意思是“看得见的理想国”。

刘瑞琳2015年3月26日新片发布会上的“狂言”:我们要用做出版的态度做视频;我们不仅是来做视频的,我们还是来改变视频的。

刘瑞琳:观众只愿免费看视频、听音频是难以猝变的时代病。

刘瑞琳:《局部》前两季点播量1.1亿,豆瓣评分9.5。

刘瑞琳:《局部》是看理想系列中最精良也最值得深思的节目。这是看理想得到的最高奖赏。

刘瑞琳一句带过节目录制过程中的准备、沟通、协调、拍摄、奔波种种辛苦。

刘瑞琳提及陈丹青的话:欧洲最好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

(我的感受:《局部》拍湿壁画,陈丹青讲湿壁画,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刘瑞琳:这是陈丹青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刘瑞琳:与BBC纪录片相比,《局部》的画面、音乐、素材、剪辑更细腻丰富多变,信息量更大,更具现代感。

刘瑞琳:《局部》的节目效应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还在积累势能。接下来还会有与《局部》相关的主题旅行、节目众筹。

刘瑞琳:以后回顾互联网观看史,《局部》这样的节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3、优酷文化内容中心总监王晓楠作发言

有关局部的一组数据:

《局部》第二季是优酷平台有史以来唯一一部播出半年后访问量依然上升40%的视频节目,这说明观众会反复观看。(我认为还说明:《局部》的首批观众并不多,但依靠口口相传,它有长力,这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数据,足见《局部》的质量。)

与上一个数据相关的数据,《局部》的访问来源中,通过搜索进行访问的方式排名第一。(我的理解是:《局部》的点击量依靠的不是推荐位,而是口碑和回头客。)

站内推广位上的资源,《局部》被搜索的占比是第二个资源的三倍。

局部受众年轻而均衡,18——24岁、25——29岁、30——34岁的观看人群均占20%。

出现在《局部》页面的弹幕中,词频第一的短语是“老师”,第三是“感谢”,第十八或第二十位是“第三季”。

史航讲了一段非常有文采的话形容《局部》节目和陈丹青,然后请陈丹青上台讲话,陈丹青走到台边说“不扯了,就看吧。”史航向他确认“那就直接放了?”陈丹青根本没听,扭头冲台下说了句“谢谢大家来”,就下去了。

4、播放《局部》第三季第一集

5、史航邀请陈丹青和《局部》主创上台分享

陈丹青特别要求《局部》团队全体在场成员一起上台分享。他说:“凳子不够,我们一共七个人。”其实在之前两季的发布会上,他就屡次强调过团队的功劳,甚至多次说《局部》是导演谢梦茜的作品,他只是个演员。

团队成员上场后,陈丹青和有一阵子没见过的他们先行拥抱过,发现有位叫“小杜”的成员不在,连声向谢梦茜问他在哪儿。

谢梦茜介绍团队成员,录音师李硕,摄影指导老胡(胡朝京),制片小庄(庄兴源),航拍摄影王玥,摄影师小杜(杜元闯,不在场)

丹青老师见到自己的团队成员,这才终于打开话匣子,不断说团队趣事,讲俏皮话。

他说:“我们七个人,就像马克思讲的那样,在欧洲大地上,有一群幽灵,在意大利大街小巷上,就想找个没地儿的人(口误,应为“没人的地”,丹青老师近来口误渐多了,哎!应该和年纪有关。丹青老师五十岁时都还宛如三十许的健壮青年,近几年才明显开始老了下来,从他面上的皮肤和肌肉,以及他的声音与呼吸可以觉察到,好在他依旧神旺气足),我们可以拍,声音比较好控制。”

史航本意是让《局部》团队每个人说两句,打个招呼,然后进行嘉宾对话环节,陈丹青执意将团队成员留在了场上:“我要他们一直陪着我,我一个人没话说。嘉宾下一轮。”

陈丹青有自己独特的控场节奏,有自己特有的独断。这看似是个性,其实是对付出努力的团队成员的尊重,也是向观众强调,《局部》不只是一个人的作品。

史航张罗来六把椅子,踌躇于自己还得有把椅子。陈丹青故意发噱:“让史航站着!”

众人坐定,陈丹青一如往常,对到场的人先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看过这个节目(这本书)?举一下手。”

这是陈丹青在木心分享会和《局部》分享会上通常先说的一句话,说明他很在乎大家是不是这个节目(这本书)真正的观众(读者),在乎受众的观感,在乎他所面对的对象的真实性。

接着陈丹青大声鼓动团队成员讲话:“说!都讲话!”

导演谢梦茜分享拍摄结束后的花絮:每次节目录完陈丹青都要催同事下梯子,让自己上去,用自己的手机拍壁画,仿佛录这么久就为了最后那五分钟自我陶醉的拍摄时间。

(谢梦茜讲完,史航坐在一边又开始控场,陈丹青回头故作冷面:“你什么时候又坐下了?你又不是我们团队的。”)

录音师李硕分享了饮食细节:陈老师对吃的要求特别简单,只要有海鲜饭就行。意大利特别多好吃的,他饿了只要吃海鲜饭和小庄庄做的面。

摄影指导老胡分享了有关服装的“麻烦事”。这个陈丹青在拍摄期间的Vlog中说到过,他自己精心准备的两套用来拍摄的新衣服,被坚决地否决了,说是和摩尔纹(数码照相机或者扫描仪等设备上的感光元件出现的高频干扰,会使图片出现彩色的高频率条纹)有关。

制片小庄分享了安全问题。说高速上车出了问题,陈丹青也跟着在马路上跑的事,以及他们在罗马古道的土路上骑自行车拍摄的事。

(陈丹青补充说团队的辛苦。说他自己总被分配住单间,团队成员的住宿却很艰苦,在佛罗伦萨时他们住在圣马可教堂修道院僧侣的宿舍。天没亮起来拍外景,陈丹青有时也要配合,说自己起来眼泡是肿的,可他知道团队其他成员已经忙了很久了,他们从早上五六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饮食方面又吃得非常差,拿个东西随便咬咬就了事。陈丹青拿手机拍了一段拍摄结束后,已经是深夜,大家吃东西果腹的花絮,他坚持要谢梦茜将这一段花絮放在第六集片尾,让观众看看拍摄是怎么回事。)

摄影王玥分享拍摄细节。说陈丹青对艺术品的热爱,说拍摄时陈丹青每到一个场景都会提醒,把自己搁在画面的一小角就行了,要多拍画。另外分享了一下无人机拍摄的细节。

陈丹青说自己的团队太朴实,都只是说“陈老师怎样”,他又补充了一段:杨亮是幕后总领导,人事安排都是他,感谢将谢梦茜分给他的团队。

陈丹青说他那时还只知道谢梦茜是杭州人,1987年生(史航在旁边插话:“这个可以不说的!”)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回来,拍了两三年纪录片,得了很多奖。但她没有美术拍摄经验,一开始做了四天动画,陈丹青让她全删掉。但是到第二季,谢梦茜已经熟门熟路,资料自找。到第三季她几乎变成专家,陈丹青每写完文案就给谢梦茜看,她当下分出哪些要露脸,哪些只需要念,同时疯狂找资料。陈丹青说,当然谢梦茜的厉害绝不仅如此,他已经不敢想象和另外一个导演合作会是什么样,每次片子剪完,他觉得他是在看梦茜的作品,而他只是一个拙劣的演员。

陈丹青让谢梦茜多讲,谢梦茜只简单说了几句:过去六个月做后期,和陈丹青全程都有交流。很多画面比如第二季片头是陈丹青的想法,她只是将他的想象力付诸实现。

陈丹青又讲述了自己决定拍湿壁画的背景:

2017年秋,他受邀请在佛罗伦萨待了三个月,在周边的小城看到了那些湿壁画,发愿要拍。

2018夏秋开始写文案,15到20天一篇,反复修改。

又过了八个月,开拍,用了近五十天的时间拍摄。

能够成功拍摄,最应感谢的人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会副主席、教授Franz,一非常好玩的老头,70多岁,他的秘书曹一剑,一个来自浙江的出国留学生。他们帮忙联络当地政府同意拍摄计划,意大利官僚体系很拖沓,反应很慢,同一件事需要反复做功,见官又难。同意拍摄计划之后,两人开车去一家家教堂落实,临开拍前,他们又跑了一次。拍摄过程中,他们又全程跟组跑了一遍。

中间有很多挫折,其中有一个始终没能克服。罗马一教堂最终没得到进去拍摄的允许,只好在墙外面讲,配画册中的图像。

陈丹青又说,Franz和曹一剑两周前来中国文化交流,看了前两集样片。老头子看到一半说我要哭了,回去要说服意大利广播电台买下来,找一个和陈丹青声音很像的人配上意大利语解说。陈丹青不太相信这事能成。Franz说意大利人会好奇各种有关意大利的议论。Franz正在国内联系。

陈丹青隔着屏幕朝外大声用英语说:感谢你们,我们爱你!

6、网友问答环节

网友:壁画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局部》如何做到近距离赏析?

陈丹青:什么叫亵玩,Ta还要艹壁画吗?(回放中已被删除)摸是可以的。

史航:并不需要特别的许可?

陈丹青:非常严格的,主教不让你进就不让你进,有一家教堂,主教是个苏格兰人,动用了梵蒂冈领导和罗马市长的关系,经过十几轮交涉,也没用,因为主教的独立性是被尊重的。

网友:米开朗基罗的湿壁画据说是特制的,你觉得这是他的严苛性格还是艺术自觉导致?

陈丹青:读书读傻了的问题。我什么都不知道。

网友:您觉得湿壁画是绘画的集大成者吗?

陈丹青:又是读书读傻了。集大成又怎么样?不集大成又怎样?今天全世界已经几乎没有湿壁画了。只有一小撮人还在弄湿壁画,作为一个保留的画种。

史航:这些问题都是打个样,一会观众就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省略的。

陈丹青:读书太多的人不要问我问题。我65岁才读文艺复兴专著,66岁开始拍。

网友:陈老师身上独特的气场和犀利的目光是如何养成的?

陈丹青:因为我当过八年知青。

史航:那就别想了,这个很难实现了。

陈丹青:可以啊,现在已经号召大家到农村去了嘛。(感觉陈丹青在冷着脸逗闷子,史航颇感无奈。)

网友:会讲雕塑、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吗?

陈丹青:第十二集讲了一点点雕塑。因为一百集也讲不完湿壁画,我根本没有空间去讲雕塑,而且雕塑我不懂。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我都得现学。

7、嘉宾环节

演艺嘉宾:黄轩、焦俊艳

史航让陈丹青坐到中间的位子,陈丹青执意坐在边上没动,慢慢喝了口矿泉水。

谈丹青印象

黄轩:颠覆了预期,以为很严厉,其实很友好。

史航:他有画家特有的审视的眼神。

焦俊艳:看过《局部》第一季,特别喜欢他飙脏话,第一季他说到一个“憨”字,也是我见到他本人的感受,觉得他憨态可掬,有一种艺术家的执着和专注。

谈观看感受

黄轩:眼界被打开,想再去佛罗伦萨看看这些画。

史航:“文艺三杰”的叫法是将艺术史脱水了。只在乎一流不在乎二流就只能三流。

陈丹青:我这里(节目中)出现的全部是一流!一些无名画家是超一流的。美术教育有一批固定名单,但是名单之外还有人(第三季片头“还有我,还有我!”)。一百年前留洋的画家带来一部简化的美术史,木心都不知道其他人,这就是我跟他生气的原因。(这是《局部》第三季的文化价值,陈丹青在还原艺术史的本来面貌。)

焦俊艳:丹青老师台词不错。

陈丹青:每一段台词我要讲七遍以上。从此我觉得演员太可怜了。

谈后续期待

史航:你们希望《局部》拍什么?

黄轩:中国古代书画。

陈丹青:学问太深,不敢讲。书画只是一部分,此外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好东西,蛮委屈的。高难度,没有信心,又得阅读。但我(画)看得多,越看得多越不敢讲。讲湿壁画是它们告诉我说,你讲我呀!

陈丹青:我简单介绍一下这十二集,第一集是给出一个十五世纪的概念,第二集是讲什么叫湿壁画。湿壁画被严重忽略,不易见到,数量很大,地位很高。美术馆所见其实是十六世纪以后的绘画,最伟大的画其实是13世纪——15世纪的(宗教)画。第三集开始讲具体画家,每集一两个。

焦俊艳:丹青老师讲什么我都爱看。

行业嘉宾:林瀚、晚晚(雷宛萤)夫妇(木木美术馆两位创始人)

美术馆简介

陈丹青:木木美术馆是过去两年最受关注的美术馆。有798和隆福寺两个馆。他们居然把大卫·霍克尼和欧洲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拿过来了,通常在欧美都不可能的。可见他们的财力、野心和对公众的慷慨,我砸这件事情,就让你们开眼。而且他们这么年轻,我非常惊讶。

创建初衷

林瀚:想在国内做一个和全球同步的美术馆。今年和明年我们的展览计划不逊于全球任何一个最好的美术馆。

晚晚:探索新的可能性。

林瀚:木木美术馆最大价值是给公众建立了渠道。

艺术与宗教

史航:丹青说到教堂就是古代的媒体。

林瀚:科技无法解决的事情,比如死亡,交给宗教或艺术。

陈丹青(别人在长篇大论,他似乎在一旁放空):我不懂宗教,但是我热爱宗教艺术,我觉得全世界到今天最好的艺术是宗教艺术。为什么?长篇大论,还要拍十二集。

希望中国出现什么样的美术馆

陈丹青:二十年前我回国定居,当时中国不太有美术馆,我呼吁城市的名片是美术馆。2004国家文物局开美术馆会议叫了我,一去一看全是单位里的人,我问叫我干嘛?他们说因为你对我们有意见啊。我没想到2008奥运后,就像变戏法一样,几千座美术馆出现。但是我们美术馆没有东西,都要靠借展。中国古代的好东西全部封锁在老博物馆,不让你看的。中国流落在国外的东西也很难借全。我希望能看到有文脉的中外美术史的固定收藏,但是几乎不可能,一百年后也不可能,除非发动战争。现在木木在做这些事,一个局部一个局部请过来。

克孜尔壁画

史航:之前在木木美术馆有一个克孜尔壁画的展览,是吧?

林瀚:木木美术馆是中国唯一一个收藏克孜尔原作的美术馆。克孜尔是中国四大石窟之首,比敦煌还早近三百年,敦煌吸收了克孜尔的师徒文化。但克孜尔壁画散落在全球的博物馆,中国只有残壁。我们把它买回来,还资助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它。克孜尔壁画的命运比意大利湿壁画惨多了。希望陈老师快去拯救一下。

陈丹青:我什么都做不到,只是在这一季我有好几集都拿敦煌壁画做一个对比观看。

林瀚:克孜尔壁画出现在三世纪。

陈丹青:中国的湿壁画比意大利湿壁画早了将近一千年,希腊罗马比中国又早了七百年。

林瀚:希望陈老师去克孜尔拍。

陈丹青:我问过这个事,敦煌还是故宫里面的人,说不可能让拍。

林瀚:很希望陈老师会拍。这些事都是很难的。有个朋友鼓励我,说在中国做所有事情,就是三个字,在路上。

压轴嘉宾蒋方舟

蒋方舟:在台下看丹青老师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在台下看到他渐渐像个漏了气的充气娃娃。他是做事的时候很开心,宣传的时候百般不乐意的人。我是在丹青老师的U盘里看的《局部三》,他像小孩展示新玩具一样,激动得把U盘往充电口插,一边插一边说怎么插不进去啊?我看了前三集,最喜欢第二集,因为有很多主观判断。我看《局部三》的时候想,丹青老师一直说自己在伺候观众,其实他对此一无所知。现在的观众被惯坏,观众不懂就说装逼。

陈丹青:我是在装逼,我他妈从小装到现在,装成了已经。

蒋方舟:丹青老师是个矛盾的人,一方面表现得谦虚和无知,一方面说自己在装逼。我看《局部》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任性的老好人。老好人是他伺候的这一面,任性就是其实他没有那么在乎观众的感受。

陈丹青:对!没有观众这件事情,我根本不管的。

蒋方舟:他问了我的建议,但我觉得他并不会真的在乎我的意见。任性的老好人就是一个赤诚的人,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呈现给别人。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有一个故事,讲如何保存萤火虫的光。小说主角将甘蔗筒凿空,用那么一点糖汁养一点萤火虫,萤火虫的光闪耀了几百年。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说,当一个时代将无意义和荒谬的东西视作正常时,文明就衰落了,此时成就的是讽刺家。但我觉得,当一个时代都是讽刺家,都是刻薄和否定一切的人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人想要逃离、想要避难呢?而陈老师的《局部》就是甘蔗筒和避难所,让越来越多的萤火虫可以挤进来。

陈丹青:文学家就是不一样。谢谢!我知道我是个任性的老好人。

8、观众提问

观众:《局部》的英文名为什么是《Local Perspective(一隅之见)》?

谢梦茜:梁文道取的。

观众:如何看仿制品?

陈丹青:古代没有摄像机和录像机,所以仿制。没事的,只要不是现在仿制的就好。

观众:《局部》有相关书单吗?

陈丹青:为了做第三季,看了八九本,发现有趣的就划下来,不是很多。但是说实话,我连书名都忘了。不要把我当读书人。我的节目是娱乐节目,不是知识节目。我很讨厌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知识不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趣。我做这个节目真的想娱乐大家。

观众:具备一定技术后怎么决定下一步画什么?

陈丹青:不知道,一点都不知道。我跟你一样,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画什么。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个业余画家,现在差不多做成了。别担心。

观众:希望观众通过节目收获什么?期待什么反馈?

陈丹青:有期待,但超出预料的是,找到我的观众非常杂,有80多岁的老太太,有40多岁的警察,有30多岁的国家干部,有7岁的小孩儿。我喜欢看到意料之外的观众,而且我不希望他们是画画的。

观众:那您希望观众对你的节目是什么评价呢?

陈丹青:我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们,今天是个机会,你来告诉我啊。

观众:我是个读书不够的人……

陈丹青:我是给文盲讲的,我希望你是个文盲。

观众:我是希望能给我们这种不专业的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对接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和时代……

陈丹青:谢谢!观众里十个有九个的反馈我都不喜欢,说什么我不是专业的。但是接下来的话我就开始喜欢了,说我喜欢,看了好几遍。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话去掉。我们是个人就可以看画。谁规定过你没有学过音乐就不能进音乐厅?美术馆挂了牌子说你不学画就不能进美术馆吗?所有人能不能戒掉这句话?我最怕听到这句话。我听到说我不是专业的,我他妈就想打他。这说明我的节目非常失败!

观众:进入美术馆应该看一幅画还是看更多画?

陈丹青:随你便。

观众:画了画之后,应该自己收藏起来还是送给朋友?

陈丹青:随便你。

观众:最喜欢《俄罗斯的约翰》。第三季首集色彩明亮,空镜中的城市很有趣。

陈丹青:谢谢,这就是我期待的(观众回馈)。

观众:第三季第一集,有一幅画中婴儿被刺,印象很深。我发现刚才展示的所有画中都有人,我对他们的表情感兴趣。有没有专讲人物表情的单集?

陈丹青:有一些。

观众:《局部》第二季我印象最深的是您那句话“我没有上过高中,没有上过大学”。我是重点高中生,985毕业生,美国交换生,英国留学生,海归后在北京顺利996,我就觉得自己变傻了。后来又看了《退步集》,观点并不高深,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你有观点。您没读过书,您有观点。我上过这么多学,我没有思考和观点,就像一个傻子。看了《局部》第二季后有点觉醒了,不想当傻子了。我想加点憨气,甚至是灵气,您觉得我可以做些什么?您这些思考和观点来源于什么?

陈丹青(抑住笑):我二十来岁也非常傻,也不会说话,班上发言讲两分钟就不知道讲什么了。没上过初中高中大学都是真的,但我上过中央美院研究生班。2000年在清华教书时填履历表,我的学历填到初中为止,要填证明你上过学的老师,我填的是“毛主席”(这句话被删)。上山下乡时我们高兴坏了,不用上学了。

观众:感谢!陈老师第一季说《局部》是给三四线青年看的,我就是这样的青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局部》让人安静,看着看着就不焦虑了。

陈丹青:我听到的对《局部》的最高赞美,让我愿意做下去的,是很多人说看了《局部》会安静下来。巴斯卡还是蒙田说“人类最大的悲剧是回到家里还安静不下来。”如果你真是这样,我受宠若惊。

观众:最喜欢《易县的罗汉》、《绘画与时间》。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也许就是这个让我安静下来。

(这位观众的分享显然是触动了陈老师的内心,于是有了下面这段话。)

陈丹青:我告诉大家一个我内心的愿望。我16岁插队,25岁回北京上学。我的少年时代和一部分青年时代是在边远的小山沟里面的。那时什么媒介都没有,我知道现在边远地区每个人至少有个手机,有手机就可以上网,我只要想到今天有一个像我当初一样的少年,非常喜欢艺术,但又走不出去,还要打工谋生,但是一天累下来,能在手机上看个15分钟——这个傻逼讲艺术,我就值得做。我真的是为他们做的,我不太想到大城市的人,尤其不想到艺术学院的人。

观众:我就是陈老师口中的艺术学院的学生,正在打工谋生。看了第三季第一集非常感动。很多离开学校还想继续画画的人,没有机会出去看原作(情绪激动)。

陈丹青:我告诉你一个例子。一个东北女孩儿多年前发画给我看,我觉得有感觉,像梵高早期的东西。我跟她一直有联系。后来她打工,结婚生子。后来我做了《局部》。她突然问我,到荷兰要多少钱?我说吃得省一点,吃得差一点,包括飞机票,一来一去,两万可以。她攒了两万,忽然一下都被骗走了。我说有志者事竟成,你再重新开始。大半年后她又挣到那笔钱,但被荷兰签证官拒绝。她要去看的就是那张梵高站在海边的画,年轻人会有这种念头(执念),我让她指着荷兰签证官鼻子痛骂,我看得起你们国家的梵高,我就是去看这张画,你以为我移民!她说我不敢。我就请尤勇帮忙,给了这个女孩签证,她去了,看到了那张画。但我知道,一旦她去了那儿,她看到的会是整个欧洲的眼界。所以她回来以后,奋勇打工,去年她又去了意大利,把我走过的地方又去了一遍。今年她可能又要出国了。有志者事竟成,你们活在一个可以出国的年代。我年轻时想都不敢想这件事情。

观众:谢谢陈老师。请问接下来《局部》会讲得更深还是更浅?

陈丹青:我没有明白你的意思。

观众:我是观众里年纪比较大的。我特别敬重您,您是我们能见到的一位艺术家。我看《局部》,别人平静下来,我是激动起来。我最喜欢的三集是讲:蒋兆和的《流民图》、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还有讲希腊雕塑的那一集。感谢您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艺术窗口。

史航:你们在看《局部》的时候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绪(发出来),也许有一天陈老师也会看一看弹幕。

陈丹青:我很喜欢看弹幕,第二季开始学会看弹幕。

史航:我想到一件小事。去年日本一个出租公司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租车是为了在车里待着,不是为了去任何地方。《局部》可能就是这辆小车,锁好车门后没有人来敲窗。提醒大家,1月8日节目上线。请嘉宾和《局部》团队上台合影,还有那个没上台的蒋方舟!

9、嘉宾合影

豆列:局部笔记

 5 ) 「不语084」文化自觉——《局部》S3点评

讲艺术,本来就不是易事,而拨开浮华的资本追逐和流量宣传,专注于更纯粹的一隅,是《局部》第三季为同类型节目开的好头。开启好的角度,是文化类节目的使命之一,本季呈现了一种独立姿态,带着陈丹青个人风格,很像丛书中有趣的别册。当然,必要的展开多亏前两季的铺垫。

私以为,文化类节目的使命如同文学著作,如同良好的纪录片,应展示惊奇或提供思考的可能。该季在制作上保留了很多过往的模式,依然是点到为止的引子,依然是陈丹青的个人手稿。整体呈现了文艺复兴前后的另一种真实,一种容易被忽略的真实。

而同样旁征博引的对比,还有中间某一期因为疫情临时更改地次序,依然拥有令人动容的效果。本季因为对象的范围减小,反而在对比上没有明显的东西方二元,更多是时代上的和跨时代上的,相较前季的切入更自然。

但从技术层面来说,陈丹青念稿的确在断句上有些听觉感的生涩。所以我调成了1.25倍速(很像薛兆丰的语气),当然,放快了之后,领略画作时又显得镜头不够了,这是实际出现的观看视听障碍。另一个疑问来自于背景音乐的配合,我不太懂音乐,但多少觉得太多的宏大感似乎不能很好对应略有起伏的各单元主题。

节目引发的思考不仅是避三家之后的百家该如何看待,还有一种类似权威对权威的挑战。我们普遍接受的艺术教育(如果可以这么称呼),到底是否可持续?而通过网络传播,对于固有的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力,是否是可行的,也值得期待。说到底,肯定会有人觉得本季出发点的刻意,但这同时也是一种自觉

大概陈丹青自己也在追寻那一份天真和纯粹,这是很美好的一份呼吁。最后一集他说:我折腾这一季是为了在梯子上看壁画,不是为了大家。这的确是真实而可爱的。

最后的最后,标准8.5分。

(补充一点,文史哲一类的节目总能在评论区看到争论不休的“民族主义”,私以为有一些人的文化不自信和过于自信,真的没必要放出来给大家看,如同当下的全球抗疫一般。)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

「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6 ) 历史的痕迹不可消失

陈丹青的《局部》第三季开播了,开篇是'重看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演义'。 “在每个城邦的血光烈焰中,所有教堂高奏管风琴,墙上画满圣母与圣婴。”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团乱麻,他们的主流社会选择性遗忘杀戮,用宗教美化世界,很难想象那些横空出世的天才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危险恐惧死亡颠沛里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欧洲人的教堂是艺术的储存室,他们曾经视人命如草芥,残暴摧毁新的事物和思想,却任由艺术家层层涂抹叠加留下各种有具体针对性事物的想象,欧洲的壁画里的人物神情眼神身体姿势,延绵记录着当年的社会百态。 政治混乱和战争肆虐不妨碍艺术发展,甚至刺激文化的创作,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真诚地杀戮并记录着,保留着,没有试图推翻重建,踏着鲜血走出一道道历史脉络,用壁画这种或那种艺术形式粉饰罪恶,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作品。 那时教堂的壁画凝固了历史,画中人物眉梢眼角的活络传神,直抵灵魂,而灵魂一代代流传,将历史深深浅浅印刻在活着的人身上。 很久以前去过佛罗伦萨,着迷它的教堂,石子路,石桥,壁画,雕塑,路过的人群。那种被重重的作品四面八方围绕着的窒息和饥渴感充胀了整个身体,每一瞬间都在溢出来,实在是吸收不了,偏偏还什么都想记住。 欧洲让人午夜梦回,就是这些墙上的画,城市拐角的雕塑,石桥下流淌的水,远处的教堂顶。 《局部》看得人多少有些累,大概是不懂的相关东西太多了,明明是连贯的,能看出个碎片化来。 感受到无知的瞬间还是有些许痛苦的,碰到个人审美能力的极限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精神上的贫瘠和单薄,很多时候第一反应是困倦,注意力开始漂浮,世界多少有了些灰色。 要想从不熟悉的,文化浓度高的节目里得到愉悦,过程有点像背单词,生吞活剥断断续续识字到一个阶段,之后才慢慢有阅读的快乐。

 短评

陈丹青是我永远的老师。

3分钟前
  • ┎ʃΘþャ虍ᵧ〓⿻
  • 力荐

第一集所用到的古典音乐有:巴赫《赋格的艺术》第一首 BWV1080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 “落泪之日”(Lacrimosa),KV626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第一首第四乐章 HWV351

5分钟前
  • 🌍Amani🐒
  • 力荐

有幸

8分钟前
  • Dlee
  • 力荐

陈丹青眼里永远有光

12分钟前
  • 茉豆茉豆
  • 力荐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

16分钟前
  • 力荐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17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没有心的人,只会在伟大乐章和作品面前流下眼泪,使它们传承下去,不至于流失,是我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

22分钟前
  • 力荐

陈丹青是真的爱那些画,真与假,终究能被看得出来,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响。很多时候,他就用美术史一般的语言,一次次地呼喊“看,这么美的画”,那些久远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再得,就是因为纯净。

24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15岁;第一次去意大利,我36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我65岁了。------陈丹青(这娓娓道来的语调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2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赞美。湿壁画的高古、天真、元气,都可以用第二季的“偏离规范”来理解,其一是技术突破,即“一种手法刚被发现时的欣喜”,水性快干(达芬奇搞失败的干壁最后晚餐)、透视法(乌切洛乐不思蜀的广角洪水)、写实人物(曼特尼亚、基兰达约的表情)、风景(弗朗切斯卡的倒影和建筑),陈丹青崇“古”,崇的其实是探索中的新,不拘一格(横比北宋,纵接现代艺术),这种命题作文中涌现的个人风格,奠定文艺复兴从工匠到大师的转折。其二是偏离美术史的陈见。贡布里希有个观点,文艺复兴不是受古希腊罗马启发,而是一代人为了标新立异去古典中挖掘,其实这个节目也有点这意思,最后拾遗于“无名”,是要返回“前”艺术的真,那种在一切资源限制之下的真心,那是fantasy的黄金时代,陈丹青放了一句奥妙的话:毕加索知道那灿烂的时期不属于他。

28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强烈要求这个系列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30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这一季真的是各种意义上各种棒,我怎么才看啊?????感觉是最全面的国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解读纪录片了。拍的也美,视效也超级棒,都给我看!

34分钟前
  • glow
  • 力荐

索性直接成了旁白了,还没有第一二季自然。陈丹青先生真地老了。

35分钟前
  • Late
  • 推荐

应该编进教育大纲,通过艺术史的眼,看历史和培养审美

38分钟前
  • King
  • 力荐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学究式的教条,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观看,陈丹青的艺术家身份以绝对自我、绝对主观的介入,是一种可感、可思、可供玩味的视角。陈丹青帮我们重新找回了艺术欣赏的本心。

3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这哪是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一件艺术品!干货满满,受益匪浅。要是去年能有这一季就好了,一定能对我去年的佛罗伦萨之行起到重大作用。

42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绘画,甚至连审美都不算好,可我痴迷一样的喜欢听陈丹青说话。

47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反正是 成功勾引了我返回十五世纪

48分钟前
  • 尧尧
  • 力荐

好像没有前两季好看

50分钟前
  • 舒小简
  • 推荐

讲法常规,视觉上很美。

5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