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欧洲

HD

主演:马科·霍夫斯奇奈德,朱莉·德尔佩,René Hofschneider,彼得·科兹沃夫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波兰语言:德语,波兰语,希伯来年份:199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欧洲欧洲 剧照 NO.1欧洲欧洲 剧照 NO.2欧洲欧洲 剧照 NO.3欧洲欧洲 剧照 NO.4欧洲欧洲 剧照 NO.5欧洲欧洲 剧照 NO.6欧洲欧洲 剧照 NO.13欧洲欧洲 剧照 NO.14欧洲欧洲 剧照 NO.15欧洲欧洲 剧照 NO.16欧洲欧洲 剧照 NO.17欧洲欧洲 剧照 NO.18欧洲欧洲 剧照 NO.19欧洲欧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欧洲欧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根据Solly Perel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的13岁德国犹太男孩Solly在二战期间通过机敏过人的应变能力和绝无仅有的巧合,保全生命,并最终与集中营中的兄长团聚的令人惊叹的故事。片中年轻的Solly是苏联共青团员,是德军的战斗英雄,是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甚至还爱上了一个纯雅利安女孩,但犹太人的特殊标志——割礼,却无时无刻提醒着他的身份。从无所谓、迷茫到怨恨,战争让他承担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但最终他依然认同了自己的民族,并在成年后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儿子也实行了割礼。请再来四杯第一季我家不打烊悬案追凶国语版科学未解之谜女人们的秘密秋怨海棠留香大山里的春天爱上女蒲团21/2次同床多罗罗2019那个阳光灿烂的夏天此情此刻中餐厅第三季死神与鬼怪女孩复仇第一季茶啊二中第一季今天可能有点辣丛林奇航夏日奇遇辉夜姬物语我的P.S.搭档传奇剧院阿波罗离婚后,白富美总裁后悔了寒枝折不断 电影版千年情人大有可为的我天下女人2010上班族妈妈第五季爱情零距离第二季义胆厨星降世神通:科拉传奇第三季摇滚巨星晕影爱情十月初五的月光粤语多罗罗赤毛1969圣斗士星矢:黄金魂长空之王上帝,我怎么掉了下来!宫先生你家四宝抄家了致命女人第一季西塔与拉姆不结婚全民战争两天一夜2018

 长篇影评

 1 ) 大战争,小人物

    大战争,小人物。《三毛从军记》里那个光头司令说了:“我们都是小角色。”在天大的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显得好渺小。即便官至司令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角色,更何况《欧洲,欧洲》中的小人物犹太人欧罗巴呢?人在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怯懦应该被谅解,不可谅解的是战争本身。战争这台巨型机器一旦开启,组成它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小角色都身不由己。哪怕是发起战争的决策层,也无例外。即便是希特勒,他的能力所及也只是撬起潘多拉的盒子,而盒盖打开后的一切,都不是能由任何个人能左右的了。
    故事本身的出色弥补了电影拍摄的不足。过于草率片段化的简单表达,用来表现一个个体的战争记忆,低于预期值。

 2 ) 第22名:《欧罗巴欧罗巴》——影史50部平民史诗

没有国家的人
 
《欧罗巴欧罗巴》 Europa Europa 年代:1990年 / 国家:德国&法国&波兰 /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 主演:马科·霍夫斯奇奈德、朱莉·黛比
 
      一个人能隐藏自己的真面目、戴着面具地活多久呢?这我不知道,但当人被迫要伪装自己的时候,一定是人格最为分裂的时候,成为一个矛盾体也绝非出于本意。
      1938年到1945年,希特勒被极端种族主义冲昏了头脑,发了疯一样地屠戮犹太人,犹太人的生存环境一度岌岌可危。索利流淌着犹太人的血统,却跟希特勒是同一天生日,又同为德国人,这似乎冥冥中让他跟法西斯主义有了某种暗藏的联系。当纳粹分子砸他们家玻璃,让他光不出溜地无处可躲时,一件纳粹制服,反倒成了他的遮羞布。从此,一个“纳粹穿在身,心是犹太心”的伪装者开始了他的“做戏”生涯。
     犹太族,是一个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偏见剥夺了生存权利的民族。他们活着,便总是望向深渊,深渊也在回望他们,他们比其他民族更能感觉到死亡的牵引,永恒、周而复始,以及浓浓的末世之感总是伴随着他们,因此,这样一个民族,对生存产生了最深沉的疑惑和最厚重的追求,也不得不活在疑问和抗争中。索利在波兰的一所俄国孤儿院里,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洗脑,成了斯大林的追随者,“宗教是精神鸦片”,从索利的嘴里说出,而罔顾犹太教是犹太人的忠实信仰。信仰这回事就像糖果一样,是可以随意丢弃的。就像2001年的电影《信徒》中有一个犹太人林贝特,他就对犹太人的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最终成了一个纳粹分子。也许,任何信仰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只是一种被神化的约定俗成,是规则而非真理,它存在就是让你相信,它存在是为了安慰痛苦中的你。然而对于犹太人来说,坚实的信仰也未必能让他们免于各种灾难,而所有的灾祸都是来自于迫害这个民族信仰的人,倒莫不如摒弃信仰,转而做一个既得利益者。
      在跟孤儿院走散时,女老师抛给索利一个苹果,这个“祸根”的象征物,就像一个诅咒,让失去信仰的索利在接下来的流离失所中不得安宁。在遭到法西斯士兵搜查时,他如变色龙一样,立刻站到德军阵营,并做了个讨喜的翻译工作。他也许明白,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站在对立面上,会让自己不再处于被动。但更大的问题是,犹太人的身体属性骗不了人:所有的犹太人在出生时就要进行“割礼”,也就是割去包皮,如果被人发现自己没有包皮,那就等于找死。所以围绕着包皮,索利做了许多提心吊胆的掩饰,体检时假装牙疼溜走;跟女友恋爱时不能做爱;甚至干脆用绳子忍着疼痛往下撸包皮。性和政治总是被电影同时拿来调侃,而导演霍兰则毫不吝惜地展现那话儿,旨在提醒伪装者,在对立当前,身份的模糊仅仅是表面,因为肉体乃至灵魂仍旧无法撼动。就像在夜里索利在窗子上默默地画了一个犹太人的标志,而他身边躺着法西斯主义的女友,那一刻真实的本我仿佛一下子就跃了出来。
     用摇摆不定形容索利并不为过,他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制服和身份,在德军和俄军之间来回转换,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活下来。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被自己的祖国德国抛弃,流落到波兰,接受了俄国的教育,否定了犹太人的信仰,又被误认为是纯种的雅利安人,在斯大林和希特勒共舞的年代,像索利这样的普通小人物成了世间的弃儿。坚定者如詹尼克,却落得被卡车碾死的下场。幸运的是,索利曾多次化险为夷,他被一个纳粹士兵发现没有包皮,但士兵并没有告发他,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对索利心存爱慕。也就是说,化解这种摇摆不定的生活的,就只有爱。导演无意对索利的这种做法加以任何评价,而是随着他的情感变化客观观察,唯独当索利在电车里似乎看见自己的母亲在集中营的时候,他才被动了那根脆弱的神经。
     最后,索利和哥哥艾萨克移居到巴勒斯坦地区,在那里度过晚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段荒诞的经历竟是根据萨洛蒙·索利·佩雷尔真实的冒险生涯为依据的。更离奇的是,2010年初,有专家利用DNA跟踪了希特勒的39位亲戚亲戚,并从他扔掉的一块用过的餐巾上提取了DNA样本,结果表明,希特勒或许是犹太人的后裔。好像片中那个躲在衣柜里、捂着裆部的希特勒真的慌得有理由。

 3 ) 蜕变的信仰——记电影《欧罗巴,欧罗巴》

蜕变的信仰——记电影《欧罗巴,欧罗巴》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二战题材片。不同于过往我所看的很多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片子中,德国一味的狰狞的面孔,犹太人受迫害的悲惨命运,或是几个英雄般的人物,用其智慧与英勇的光芒点亮那黑暗岁月中的一丝光明。在《欧罗巴,欧罗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犹太少年,他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为了在战争中存活下去,从故乡逃至苏联加入共青团,在被德军俘虏后,不惜抛弃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加入德军,还稀里糊涂成为德军的战斗英雄,成为希特勒所说的“未来的希望”。他绝不是一个所谓的无论身在何处都以自己的身份为傲,或者始终不背叛自己祖国与民族的有觉悟的英雄,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渴望在硝烟与鲜血中存活下来的年轻人,在一些人的眼中,他甚至可被视为“投机分子”。他在纳粹的军校中行纳粹礼;他对这希特勒的画像高喊“元首万岁”;他试图将自己的包皮往上拉并用绳子固定住,来抹煞自己曾被实行“割礼”这一犹太民族的标志,去过上德国人的生活;他还爱上了一个崇拜纳粹的亚利安女孩;他像一个德国人一样坐在封闭的车上穿梭于犹太人隔离区内;他像一个德国军人一样,拿着刺刀刺向犹太人的木偶……他小心翼翼的隐藏在德军中,他也不曾真的杀害过任何犹太人或苏联人,隔离区内那神似母亲的背影也始终鞭笞着他的心,面对美丽的女孩在激情中渴望的眼眸,他却只能因自己被施行过“割礼”,因为她对犹太人残忍的无知的盲目的仇恨,无奈的将她推开。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是犹太人,只是,他太想活下去了。在联军攻入德国后,他终于无法按捺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举枪投向联军,但他身上的纳粹制服却又证明着他并没有经受他的犹太同胞的痛苦,他身上的制服恍若是他对犹太人身份的背叛……约瑟夫,是他所用的德国名字。直到在苏联军营内,面对着同胞的枪口,家乡同伴的一声呼喊,他才想起了自己的本名,一个犹如前世的名字——Solly,这一声呼喊就是对他的再一次洗礼,他,终于可以承认自己是一个犹太人了。

犹太人,是一个背负了千年苦楚的民族。就因为基督教认为犹太人是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千年来,他们一直在辗转迁移躲避屠杀。犹太人,是聪慧的,是坚忍的,也因此,无论在何处,他们在一些人眼里,总是富商的代表,“无奸不成商”,因此在很多穷人看来,犹太人又是奸诈的,贪婪的,剥削的。虽然进入二十世纪后,世界开始走向平等,但在经济萧条的三十年代,“反犹太人”成为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最具号召力与煽动性的口号,绝大多数德国人,尤其是激情澎湃的德国年轻人,聚集在高举这三大口号的希特勒的麾下。其实他们也只是想建立一个兴盛的国家,他们对犹太人的仇恨是来自教育的煽动,来自对国家盲目的热爱。当他们站在战场上为他们的爱国理想死去的时候,他们也不过是野心家的祭品而已。

当看到Solly为了存活下去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放弃自己的民族尊严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该称赞他身为犹太人所拥有的“能屈能伸的智慧”,还是该怜悯他的软弱胆小。看这部电影时,我突然想起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这本书其实还有另一个译名,那就是——“蜕变”。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关于人变成虫的荒谬的故事。主角从一个生活在工作压力、家庭负担下的一个正常人,突然变成了一只需要妹妹喂食,蜷缩在角落中的虫。惟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他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由人变成虫,这是一种退化,却也是一种逃避的“蜕变”。突然觉得Solly就像这个人,在战争的压力下,他抛弃了自己作为“人”的身份,“退化”成了一只蜷缩在德国军队中,躲在阴影中自我保护的“虫”——Jupp。恍若精神分裂,在不同的身份与立场中挣扎,徘徊。当德国人将他那所谓的“德国侨民”的谎言听信后,将他当作亲兄弟一般关爱,当他看到德国人为自己的军队战败而哭泣的时候,他是困惑的,他不明白,为什么仅仅是一个身份,一个“犹太人”的名号,却能让他们变得如此残忍。

犹太人和日耳曼人真的有着那么突兀的差别吗?当Solly在德国军校中,在所谓“如何识辨犹太人”的课堂上,被那自称了解犹太人能够在第一时间辨认出尤太人的教官唤出做教学范例,并最终鉴定他为“亚利安人”时,我想Solly应该也如屏幕前的我一样,在胆战心惊之余,感到荒谬而可笑。

外貌、身材、动作根本就无法辨别出一个人是犹太人还是日耳曼人,惟一的标志就是犹太人出生后所施行的“割礼”,而这也是真正与其相随一生不可改变的标志。每日餐前的祈祷,丰收节时吃蘸着盐水的煮鸡蛋,还有对上帝的忠诚,是他们不可改变的信仰。但这信仰,在面对战争、死亡、颠沛、流离中,一次又一次被颠覆。

在苏联时,Solly为了过好一些的生活,加入了共青团,而斯大林的共青团,是不可能让他崇拜上帝的。当另一个波兰的犹太青年人,斥责他抛弃上帝时他无话反驳,但是当那个犹太年轻人对着屋顶高喊“上帝赐予我们糖果”时,他们所得到的是一片沉寂。而当苏联那位年轻的指导员高喊“斯大林,赐予我们糖果”时,透过天窗竟掉落下数以百计的糖果,孩子们争相抢夺。荒诞的情节,却告诉我们在苏联,斯大林已经被等同于上帝。原本的俄国人大多是信仰东正教的,而在革命与战争中,那虚无缥缈的神被遗弃了,拥有刚强力量与不可侵犯的威严的斯大林,被塑造成了新的“上帝”。斯大林,成为了他们新的信仰。

而希特勒在德国所进行的也是一次树立新的信仰的运动。“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他相信神创造了不同的种族,每个种族都为生存而斗中,本就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希特勒不相信天主教,他在德国树立起了这样一种弱肉强食的宗教信仰,由于当时德国的经济萧条与动荡,他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坚定的信徒。就连影片中Solly所爱的女孩Leni都认为自己应该为元首献去一个纯血统的孩子。年轻人对希特勒的崇拜也已如神一般的狂热。

而在Solly看来,“宗教只是精神的鸦片”,即使在饭前再做祈祷,又有什么用呢?上帝并没有赐给他们安稳的生活,没有赐给他们鲜活的生命,当他在废墟中挣扎,当他在炮火中躲避时,上帝在哪里呢?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绝望,让许多人抛弃了原有的信仰,上帝恍若“戈多”,在人们无止境的等待中,变得烦闷,无聊而且缥缈。“我们是不是被戈多拴住了?”当人们开始怀疑、质疑、绝望而得不到回应时,他们不得不把希望转移到活生生的强权力量上。而斯大林也好,希特勒也好,他们竟变成了当时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新的神。

人类的历史上不乏造神运动,而在这一次又一次将活人变成神,然后维护这个活人神般的地位时,不知流淌着多少人的鲜血。从耶稣,到斯大林、希特勒,还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各种荒谬的闹剧,都是底层民众绝望后寻求新的拯救自己的力量而发起的。“上帝已经死了”,那我们只好造出新的上帝。

而对于Solly来说,无论斯大林还是希特勒,都不是他的神,对于他来说,活下去已经变成了唯一的信仰。他不希望伤害任何人,他也知道自己是犹太人,但是上帝不能归还他的家人,上帝不能让他活下去,他只能依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蜷缩在身份的阴暗处,像崩塌的山洞内的人,努力寻找穿过缝隙的一丝阳光。

影片中有两处梦境般的场景,一处是斯大林和希特勒亲密共舞。这两位“人造神”为了彼此的利益,牺牲了小国的利益,结成了龌龊的秘密协定,但这不过是希特勒野心下的缓兵之计。一曲舞毕,斯大利和希特勒之间出现了一个斯大林的塑像,突然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两位“神”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还有一个场景,Solly梦见自己戴着纳粹的袖章,回到了家中,可家人对他都是一片漠然。轰炸机驶过,房屋颤抖,战争又开始了,家人惊慌的要他藏在壁柜里,壁柜里藏的另一个人竟是希特勒!“他总是将双手护在前面,他也是一个犹太人!”关于希特勒有犹太人的血统一事相传已久,而在电影中如此画面,更是让人感到犀利的讽刺。

在卡夫卡的《蜕变》的结局中,当主人公听到一直喂养它的妹妹说:“万一这条虫从头到尾都不是哥哥呢?”时,他知道自己将被全世界所遗弃,没有了承认他的家人,他也真的不再是一个人。拥有虫子躯壳的他,在人们的遗忘中死去。

所幸,还有人能够在那个错乱的年代中认出Solly。当苏联人不相信他是犹太人,当他将要被同胞报复的枪口打死的一刻,幼时的同伴的一声呼唤,他从德国人的Jupp变回了Solly,一个纯粹的犹太人。

当Solly有了孩子的时候,他略微犹豫了一刻,却还是给他的孩子实施了割礼。这是他对自己民族的最终的认同。

认同来的是如此不易。尤其当这认同仅仅为血缘信仰所维系时,却也变得更加脆弱,甚至荒谬。

其实犹太人还是幸运的,毕竟信仰是一种支撑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力量。而我们呢?现在的中国才真正是一个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年代。或者说长久以来我们就不曾有过真正的信仰,有的仅仅是对天子强权的崇拜。皇帝说灭佛我们就灭佛,皇帝说尊道尊儒我们就遵道尊儒,哪怕是玉皇大帝,也是天庭中的皇帝。而到了今天,没有天子,我们的信仰又在何处呢?

还好,中国不是一个需要信仰来“识别”自己民族的民族。

 4 ) 活着

黑眼圈第十一观影日,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作品《欧洲 欧洲》。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剧情千回百转,片尾还出现了男孩的人物原型,基本就是犹太人版本的《活着》。 可以将两片梳理一下类比来看,简单说几个点。 整体表现中规中矩,情感表达细腻,可能由于类似题材的《活着》给我的文化认同感更强,这个犹太人视角的故事虽然讲的不错,也足够曲折,但是终究感觉还是差了一点。 在急剧变化的大时代里,人终究要靠机敏的应变还有不可或缺的好运气才能活下来。 人要有一技之长,离乱之时或许用得上(富贵会皮影戏,男孩会多国语言)。 活下来的信念很重要,当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自觉自愿的时候,不用学,都会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儿。 有实际行动的宗教行为(类似割礼这种的)烙下的文化认同更深刻。 最好的剧本来自于生活,最好的表演也来自于生活,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时刻上演的戏剧,只是我们都沉浸于表演,而无法坐下来好好观看。

 5 ) 欧洲欧洲 简评

对德国二战的历史表现一度让人联想到法斯宾德和铁皮鼓,不同的是所选取的贯穿全片的意象——割礼,赋予了本片新的感官和意义体系,也打开了新的艺术观察视角。

青年人和割礼的连接统一了性的冲动和压抑,两方均是结果等同的魔鬼,有意暗合了波兰被双强瓜分的二战命运,不管是被挑动了性的冲动(德国右翼血统论,女性和繁殖的戏份),或是被遮掩的性的压抑(苏联左翼灭个体人欲,辩驳上帝的讽刺戏份),都导向残酷的结局,

直到战争结束,兄弟二人站在废墟边充满安全感地撒了泡尿,性器恢复了它最单纯无侵占欲的基本功能(而非总是出现于唤起性欲的冲动时刻和惊恐的压抑时刻),亦随着“我还是想做一个犹太人并让我的孩子接受割礼”的自我身份宣告而结束——冲动和压抑都不要,只想自由自在地撒泡尿。

结尾,年老的面庞取代青年,回归到一种普遍的无指认的人态(非性态,当然犹太人的男性面相是隐藏其中的),向远方走去,留下步伐和背影,以及同样无法指认的欧洲的模糊景象,人和这片地这份文化的路途在哪儿,无法辨认。

 6 ) 那些熟悉的噩夢

跨越國界的熟悉。

我驚訝的是俄羅斯未參與製作。

不多說了,給個力薦。

敏感如今昔歲月的豆瓣,不便多說。

看電影吧。

 短评

Ich bin kein Stein! Ich habe auch Gefuehle!

6分钟前
  • 卡林
  • 推荐

他的一生都在化险为夷中度过,他的一生也都在爱恨离别时伤神,可所幸活到了夕阳日落,回顾一生不曾因共青团而耻辱,也未曾因党卫军少年团而兴奋,他挣扎生存的欲望里,也许就是想写一折独特而不知后情的剧本。

8分钟前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 力荐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1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如果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那这电影比《钢琴师》更要曲折二三倍

12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暗示和對比手法都極盡揶揄之能事,但是因為採用了內向性的敘事,從而將這種調侃的況味極大地消解了。當然,重要的在於反思和批判,用一個孩子的經歷來體察戰爭和意識形態對立,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大林,所有的專斷和思想恐怖都是可恥的,民眾諾諾,卻總是成為強權之牲。

16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男主角能将截然相反的两种身份安放在自己身上本身就是巨大的反讽,而他能在各种极端状况中生存下来既是命运使然也满足了故事的戏剧性。这种传奇式书写依然滋养着现在绝大多数的二战题材通俗片,比如《波斯语课》、《江湖医生》之类的。

18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the subtitle is delayed... no match...

20分钟前
  • ryan
  • 还行

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孤儿院发糖果那段我多少猜到了会有空袭,毕竟波兰制作的片子不可能放任康米诋毁宗教;两个善良的德国人安排得很是耐人寻味,一个估计在魏玛时代是混迹Gay Bar的存在,一个则代表了具有母性与良知的德国妇女。

22分钟前
  • 愚者
  • 推荐

影片后半部分delpy就这么出现了,但也只是一个花瓶

2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7.7 你以为是文艺片,其实还是个商业片,工整,流畅。一方面告诉我们各样人种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表现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2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Based on True Story。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一个先后加入了苏联共青团和德国纳粹部队的犹太青年寻回民族认同感的故事。Julie的德语是配音的吧。

27分钟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不过又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二战犹太人命运的影片,而由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使人对影片有了几分期许,但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一部可以忽略电影语言等技术化的电影,而波兰女导演Holland将剧中几乎所有人都人性化,没有刻意的标签化,也许只有女导演才如此细腻感性。ps:德尔佩真是水嫩!

29分钟前
  • 纪月航
  • 推荐

波兰名导的佳作,很人性的一部片子!

34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为了逃命,战斗英雄,亚利安人,共产主义,都可以胡乱的加在一个孩子头上,对于他来说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上的枷锁,有的只是生的渴望,人的欲望

38分钟前
  • Bin_林彡
  • 力荐

德国人似乎比任何民族都善于挖掘一个真实的“人”,也许真如此,他才比任何民族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对于德意志人来说,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从田园诗意和豪迈英雄的意淫中摆脱出来,才是他们有勇气直面战争的血债的一脉真源。

41分钟前
  • S.H.
  • 推荐

割,吸一管子都引来了,洗个身子全是转折,没有屁股开花没有把气放跑却被困在这怎会呢,没有致命一击没有失之交臂正好来电安培瓦特,茫前芒后还不阵亡会来黑我加深褪色,左右开弓到处长脸干嘛推我难以重合,破碎的声音占用应急通道欧了欧了能完美什么,呦吼吼俄了吗德了吧都打下烙印而如此包装也就太可,认与不认解与不解等不起了终要回撤,那临时性真天晓得。

43分钟前
  • 放大的夜遇
  • 推荐

7/7.5 个体在时代洪流前是多么渺小,以男主的“出身”能够坚持活到战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同样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朱莉德尔佩年轻时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拍摄此部作品的波兰女导演也曾执导美剧火线。

44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每个犹太人在二战中都有一个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49分钟前
  • xjc_jovi
  • 推荐

3.5 本片拥有一个杰作潜力的剧本 可惜在导演呈现上差强人意 影片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致敬了《迷惘少年》 年轻人在二战中受到的蛊惑 对身份的迷茫 对爱情的无法触碰 因为一时得势而生的自负 用年轻人来写大时代中的普通人 正是这类二战反思类电影优秀之处 本片更注重刻画的是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犹太男孩的墙头草无非是为了活下去 一个同时兼具苏联共青团员和希特勒青年队两重截然相反身份的男孩 其存在就像漂白了皮肤的黑人在当今一样充满时代讽刺 也引申出编导多次在影片中表现的无论极左还是极右 其实都是一回事的极权这个更宏大的主题 最后当身穿集中营号服的哥哥抱着身穿党卫军制服的弟弟哭泣时 讽刺之尖锐达到了顶峰 不过本片导演霍兰相比这个优秀的剧本 导演能力就平庸许多 大量独白和无质感的配乐都拉低了电影本应有的厚重与荒诞

51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两个镜头调度很有趣,一个是离开家乡时电影院女售票员的追逐,还有一个是曾经是演员并帮助Solly在军中打掩护的德国军人的死。是极其幸运的人,因为无数次濒死又奇迹般活下来,却也是不幸的,因为很难定义自己最后到底是什么身份。Holland说Solly Perel本人和她分享了当多年后和曾经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见面时,听到那些歌曲内心的澎湃和归属感。她也重现了这个场景,但她最终从电影里拿掉了这一幕,因为她说这样对于电影来说背离了初衷“英雄不再是英雄”。一言概之就是: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再是我。

55分钟前
  • 白昼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