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南方的童年

HD中字

主演:易志兵,何伟欣,谢媛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0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7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8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9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父母大都去南方城市打工,村中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小学教师易明堂(易志兵 饰)不忍这些孩子重蹈父辈的路,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教孩子们学文化,下岗的妻子(何伟欣 饰)当园长,初中生李响(谢媛 饰)当了老师。由于条件简陋,易明堂腾出家中祖宅做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幼儿园开班后,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有的家庭连低廉的学费都交不起。陀陀因李响教育失当离园出走,李响很是内疚,她想报考师范学校系统地学习。秀秀的妈妈打工回来,女儿竟不认她,加之丈夫有了外遇,她伤心地离开了家乡。由于易明堂没有办学资质,乡里勒令他把幼儿园关闭。令易明堂心酸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将来怎么办......黑夏第一季超级大山炮之夺宝奇兵偶像活动! 10th STORY ~通往未来的STARWAY~家有活宝失控记忆手术两百年冷杉溪第一季龙月萨乐美天后2024王心凌梦幻游园地演唱会诚实国度的爱丽丝福冈恋爱白书10盖瑞2002特勤精英之生死救援我是杜兰阳光下的冰器开心女鬼粤语开始而已我家来了个怪男人凶宅处理专员第一季老爸回家超魔鬼毁灭者知法犯法2001中年好声音红白大战粤语骇人命案事件簿第七季艾米丽在巴黎 第三季千亿总裁追妻忙百炼成神 动态漫 第三季钥匙糊涂蛋战地之花杀手烙印绝狼:黑之章归家之路大陈岛誓言小城一梦之臭棋乱飞象正·青春2011海星试唱秀爱情领域遇见黑客军团 第一季花枪缘灼热卡巴迪狂奔向圣诞希望的田野

 长篇影评

 1 ) 我看到,温情的依靠。

如今才看这部 07年的电影《遥远南方的童年》,取景于美丽的江西宜春,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真的是满星推荐!!⭐⭐⭐⭐⭐

电影带着一种淳朴的糙感,又富有审美。很多人认为这是部主旋律色彩的电影,而我觉得导演处理起来无比有趣。电影中那些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演员们,恰好带来了最精彩的表演,因为他们呈现的就是平凡人最原始的模样,让人非常信服。比起声嘶力竭话剧腔的刻意表现方式,我更爱这类天然去雕琢的样子。

故事中的数十个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是家庭中父母出去打工而托付给别人照料的,幸好有易明堂这样的人物,在众人的奚落和冷眼中硬是开办了幼儿园教育这些孩子们。故事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的模样,以至于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吸引进去。

这部电影带给我许多的感动,我们都曾是孩子,若是童年艰难,父母远去,多么希望会有一个优秀长者的关爱和引导,在漫漫人生路的开端,知道父母去往了何方,虽然无法飞到天边外的遥远南方。但身旁的老师,是温情的依靠。

关于留守儿童题材的片子大多非常打动人心,比如《何以为家》《无人知晓》等。以至于我们永远在发问,既然生了为什么不养育不陪伴?既然都要出去打工为什么要生孩子?既然不能给孩子安定的环境,生他们是为了什么? 既然有了孩子,为什么要远离?恶性循环是,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陪伴中长大——子女感情上的缺陷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也影响成年后对父母的情感关系。那些父母不会考虑肉球的感受,是因为“没办法,都这样” ,这不过是例行公事一样的卸货,货品有人看管就行,偶尔来验验货。

养育比生育更难,养育是陪伴和传承,是人类难得的不计回报的奉献(因为你不可能确定,后代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殊途,也许厚爱),从他生下来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所经历的成长,都和父母息息相关,这就是一个持续18年甚至更长的修行。

P.S. 如果我有足够的钱,一定要办学校,让许多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成长中有知识为后盾,更加坚定和勇敢。❤

 2 ) 对《遥望南方的童年》有一点不感同身受的感想

本来想的影评是: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看到一个小时十一分钟以后,易老师把载满留守幼儿的两轮车的车肩带背在身上,那一刻配乐响起,我突然落泪,想的影评是:原来导演漫不经心地攒了一个多小时,就是为了这个瞬间。 电影看完,我打算理性一点。仔细想了想这部电影到底是好在哪儿了。 首先,人物结构上立体不扁平: 易老师是本片的主角,他对外人那真的是菩萨,对家里人总有些亏欠,这是其一。 导演处理易老师的行为的时候没有直说其出发点,而是让观众自行理解。比方说,易老师办学的目的到底是挣钱还是想推教育?导演没明说,但是观众心里有数,于情于理自然是前者多一些。又比如坨坨不见了,易老师到底是着急孩子的安危还是怕孩子丢了对学校的声誉不好?开始我想是后者,而找到孩子时,坨坨对着易老师亲昵地喊了一声:伯伯,易老师扔掉自行车抱着坨坨精疲力尽地瘫倒在香樟树下,我想这一刻,是前者。这是其二。其三,易老师从一开始偏向挣钱到最后收容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他的初心从挣钱&教育,转换为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是导演升华影片的功力所在。 易老师的老婆,大家口中的师母,她的立体更显然易见。她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女人一样——刀子嘴豆腐心,她计较得失,算计利益,但也善良热心。因为幼儿园是桩赔本买卖,对老公少不了怨怪。但是她照顾孩子尽心尽力,在外人面前始终给易老师保留颜面,她始终也在事实上,支持着易老师所做的一切。以至于电影最后,文才求易老师夫妇照顾襁褓中的儿子,自己要去深圳打工时,易老师或许是想到了身后他自己拖回来的两个“油瓶”,或许是自知无力照顾婴儿,他犹豫地看了看师母的脸色,而此时师母不发一言,只是看看了身后一样非己出的秀秀和坨坨,主动接过了这个刚出生就”失去“父母的孩子。导演又一次,自然地把主题引到了人文情怀上去。 其次,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是简明扼要。 我个人感觉是分为两个部分:办学和退学。办学是情绪酝酿,退学开始才是正文。前一个多小时,我关心的只是学校办不办的下去,易老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导演在其中只平淡了塞了塞这些孩子的家事进去,看着并不波澜。而后者篇幅不过二十来分钟,却真正开始将农村留守儿童的苦难摆在了观众面前。没有什么激情洒狗血哭天喊地的清洁,真正做到了:静水流深。 而在描述两个孩子:秀秀和坨坨的命运时,笔法也十分精妙。当易老师把坨坨送回家时,看到坨坨的奶奶,一个失明的老人在地上摸索着东西,易老师不忍了,我动容了。导演没有讲坨坨的故事,只放了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台词。可是谁能不明白呢? 导演在短短九十分钟的时间里,轻拿轻放地写出了一个人群的苦难:留守儿童“无父无母”的可怜,打工父母背井离乡的无奈,农村老人无人依傍又要照顾孩子的艰辛。 把苦难轻拿轻放不过度渲染是一种很高级的情感处理方式。导演做到了。 全素人出演的方式和前阵子同样是非专业演员出演的《何以为家》一样,让人为这种真实感动,也为这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的残酷感到悲戚和无奈。 Last but not least——没想到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的两部个人年度最佳影片,都是,素人演的。。。。

 3 ) 不仅仅是童年,更多的是遥望却不可及

【遥望南方的童年】

本来说看一部电影后就早睡,结果看完《衣锦还乡》后,突然很想看这个,就仔细的看了一遍;曾在中央6套看了一点,却没有看进去,仅仅因为那时候的自己不太爱看电影,还停留在表面。整体来说是比较朴实的电影,更多的反映是生活现实的写照,现在来看或许画面感、摄影技术、演技不够好,但要的就是原朴,在07年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 首先题材 ]

一个乡村教育和教师、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易老师的举止几乎概括了所有支教和留乡村开创教育者的内心声音。就办学条件来说,没错,要幼师资格证、专车和司机接送是出于对小孩的教育和安全考虑,是对的,可是放置真正的深山农村里,怎么可能?难道没有这些条件,小孩们就没资格读书了吗?撇开农村,就办学条件吧,现在的条件都达标了,可是校车出问题,老师打小孩等等这些校园事故率还是普遍存在,那么追根到底责任在于谁?现在是为了证而考,为了条件才弄,而不是为了教育而做。

砣砣和秀秀是留守儿童的代表,而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的代表。砣砣被外出打工父母委托的村民家嫌是麻烦负担,被周边的小孩和老师误认为偷了同桌的牛肉干,每天在和父母分开的大榕树下等待,就那一个幼小的背影,让人看了实在心沉重;而秀秀看见两年在外打工的妈妈却形同生人一般,父母离婚后,父亲争得她的抚养权,却又将她托付给伯父抚养,自己出去打工,而伯母却觉得是累赘,小小身影坐在空房子前在地里画着。看到着不由得恨抛下他们的父母,为何如此放的下孩子,可是换念一想,是这个社会太难处,当下生活所迫,但愿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别和自己的孩子成了生人。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看不清,自己都一把年纪了,照顾自己都难,更别提家里在带个5岁不到的孙子了。

从[ 镜头 ]分析,给的还是不错,人物的特性和导演想表达的还是体现出来了,特别是砣砣在树下看着坐在板车上的小孩们,砣砣婆婆的手在地上抓摸着东西,那种传达的感觉一下就到位了;不过个人觉得在人物表情和内心的细节上还是缺少了一些,比如周边人反映,易老师的内心还是稍微欠缺了一点,几乎都是用语言在描述,但是对于这些民间人非演员来说,已经很到位了。

最后结尾易老师和老师的对话是话里有话,小孩一直问,易老师一直回答,直到后面索性不答,因为即使说了他们也不明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于是就带他们去山顶看所谓的南方,即山的外面,遥不可及。

图三的桥我常去,不过可惜的是,半年前已经拆了。

 4 ) 遥望南方的童年|当出走与留守都陷入了危机,我们拿什么来守护他们的童年?

感谢文字,让我们相遇

文章13029个字,读完要30分钟,或3秒钟。

我习惯了思维导图写作,因此,在正式动笔之前,我也简单了制作了一张思维导图,在正式开始叙述之前,先放上来。

前言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一切感人的叙事,都离不开真实。离开了这一点,再美好的艺术,都会成为海市蜃楼,最后让人碰不到摸不见,最后只会流逝于茫茫叙事风沙当中。

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则是一部真实到骨髓的电影,哪怕它也一样讲故事。

这是一部聚焦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电影,围绕着这个视角,作者似乎有意将真实的农村——戏剧化的文化与精神的散漫——通过一种真实到犹如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纪实形式来讲述他的故事。

电影里面所有本地演员,是电影纪实形式的基石。导演选用的实实在在的农民和留守儿童。虽然他们略生硬的表演会带有一定的瑕疵,但是,却避免了职业演员往往因为自己的专业对真实的生活做出拔高或者贬低的技术问题。

所以导游的这个选择,极大地保证了整部电影的真实——里面的所有人,他们怎么笑怎么哭,甚至怎么对话,都是原生态的。

换言之,他们是怎样的状态,农民与留守儿童,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他们是怎样的状态,农村就是怎样的状态。

所以整部电影的讲述中,导演就像是一个跟我们唠嗑着的邻家大妈,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对“农村老师易明堂办乡村幼儿园的前前后后与是是非非”的叙事。

情节介绍

电影的开幕就仿佛是一幕戏剧。

易明堂是站在一辆破不堪的泥头车上出场的,那是他雇来用于游村宣传自己启明星幼儿园即将开班的工具。那一刻,伴随着农村靓丽的风景和由当地民谣组成的背景音乐,这位马上要大展宏图的乡村教师完成了初步的宣传工作后缓缓而归。

在这个归来的过程中,导演给予了非常长的一个长镜头。这个长镜头,就仿佛戏剧演出中的揭幕——缓慢,有条不紊,并且庄重。

汽车加大红纸的装饰——这除了易明堂追求醒目的视觉宣传之外,熟悉农村生活的人不难发现,这更是宗族祭祀等大事中才会出现的特有装饰。

换言之,无论是电影主人公易明堂看来,还是在导游潜意识里面,办乡村幼儿园这一件事,都是一件庄重而崇高的大事。

但正如戏剧的揭幕,都只为了给紧接着的正式演出做铺垫一样。转眼间,也就是电影正式开始进入叙事的下一分钟,开场所有的崇高与庄重都被消解了,导演用的是极具戏剧的一幕——常见的农村牌局。

电影里,村头小卖部那里正开着一局扑克牌局。牌局外,是几个围观的看客——这应该是很多农村再也熟悉不过的场景——特别是农闲或者春节等假期期间,一副麻将或者一副扑克牌,就可以吸引村里大部分的人,牌局上的几个人屏息凝神之余,还不会忘记跟围观的人互动。

于是,七嘴八舌地,跟牌局有关的或无关的一个个是非话题,来来去去,就能过上好多遍。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偶尔因不恰当的言语相互差枪走火闹出矛盾。

导演用熟悉的环境铺垫,带出了戏剧性的张力。电影里那位父亲的急冲冲的出场,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儿子,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家孩子正占据着的那牌局上的一席之地。

他一边十分生气,责怪孩子正在这里与其他大人打扑克的不当行为,一边却是由言语到动作,都恨不得快一点往牌局里钻。

“为什么你打得我打不得?”面对被自己剥夺了打牌权利、为了避免被自己打而跳到牌局另外一边的孩子的质问,那位父亲没有任何办法做出回应。他只能气急败坏地表示,孩子的调皮他一点也不怕,再过多几年,就送他出去打工赚钱。而这个生气的回应,立马得到了众人们的积极赞同。

就在那一刻,易明堂刚好回到村子小卖部,告别司机后,他拿出一张大红广告在小卖部墙壁上贴,牌局的看客立马围过来好奇地打探着,他也耐心地解答着包括办学形式、办学费用、授课老师等问题。

开办乡村幼儿园的计划还是获得了在场不少人的赞同的。但不久前占了孩子牌局位置的那位父亲却在牌桌上公然否认易明堂的行为。他认为,易明堂只是披着教育的羊皮赚钱而已。易明堂很无奈地表示,正常的开销总是要有的。牌局里的另外一个人为了缓解对话的尴尬而打岔说,易老师办教育总是好事。但显然那位父亲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把话接过去后,除了大谈教育无用论以外,还一步对易明堂教师这个职业做了一次讽刺与挖苦。

易明堂一脸秀才遇到兵的无奈,只能带着沉默与尴尬钻出人群,推上自己自行车回家。而就在这时,身后的牌局因为几句口角爆发了冲突,看客与打牌人动起手来干架......

戏谑的一幕让人瞬间想起那个养羊的故事——

记者背靠陕北,采访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

记者问:“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呀?”

“放羊。”小娃娃答道。

记者又问:“放羊为了什么呢?”

“挣钱。”

记者再问:“挣了钱呢?”

“娶媳妇。”

接着问:“娶媳妇呢?”

“生娃。”

记者不放弃:“生了娃呢?”

.......

小朋友想了想,说:“放羊。”

电影到这里就完成了一个戏剧冲突。导演用了几分钟的人物言行,就让大家明白了易明堂办幼儿园的背景与初衷,并且通过这个戏谑场面,也对易明堂办学即将要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做出了一个暗示。

于是整部影片的情节理所当然地围绕着“易明堂办学”这个线索展开——

贴完宣传广告回家路上“逮住”逃学想要南下打工的初中少女李响,并且请她做老师;没有车接送学生,便请哥哥帮忙做一辆板车;没有教室,便在自家房子里改造出一个教室......看似简单的幼儿园却因为有了几十名留守儿童而变得不简单起来。

首先是因为孩子们虽然处于同一个留守背景下,却有着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与问题,而易明堂不愿意因种种原因让他们恢复“放羊”的状态,所以几乎是有求必应;其次,这群习惯了“放羊”状态的孩子,并不容易管理;再有,办学资金开始出现亏损的状况;还有就是幼儿园因为缺乏了各项合格条件面临停办的命运......

我们一路看下来,可以发现,导演为了避免由于横向叙事而造成电影主题偏离的问题,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顺着“易明堂办学”这条时间线纵向叙述下来的。时间在推进,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到来,又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焦头烂额。

我们在替电影主人公感到焦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也完成了我们自己的思考。除了真实的沉重,不免还会有几丝无奈的唏嘘。不过同时,到底也还夹杂着一丝希望的温暖——有人在坚持着。

在农村的土地上,或许,还保留着一粒粒火种。

男人:困在田野里的和准备出走的

在导演的镜头下,村子里面的男人,分为两类。

一类是留守在家里的,大多带有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的男人。

他们要么是老去的易明堂哥哥,要么是打光棍的元根,要么残疾的车夫瘦根老。这是一群被困在“田野”里面的人,所以才会有易明堂哥嫂因哥哥帮易明堂接送小孩后,自家农活劳动力不足而爆发冲突。也才会有元根因为光棍问题备受同村人的鄙视与嘲笑。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里面谈到:“人类有两大生产任务,一是自身生生产,一是为人类自身存活而开展的物质生产。”所以电影里面,因守护理想导致的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跟光棍问题,无疑是恰好触碰到了关于人的存活问题的两个痛点。

最后易明堂兄弟俩选择了妥协;元根为了尽快相亲成功,主动选择抛弃了托付在他家的砣砣。这两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救行为,是农民因陷在不可调和的困境中无可奈何、束手无措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类是健康的,是年轻力壮的。在这一类人物当中,导演重点描述了两个人物——秀秀的父亲与结婚的文才。

秀秀的父亲,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扮演的是留守的男人角色。反过来,秀秀的母亲才是出走的角色。这是农村曾经普遍存在的另外一种真实写照——男的留在家里应对体力农活,顺便照看孩子;而女的,因为城市里电子厂、纺织厂等劳动力密集型岗位缺口巨大大,她们反而更加容易找到工作。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家里赚钱的主心骨。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也就是秀秀的父亲婚姻破裂以后,他抛弃秀秀,抛弃他们夫妻两个花了好多年才建起来的新房子决绝地选择到打工。由留守到出走的转变,背后一地支离破碎。

文才是易明堂教过的,在外面打工的学生。他带了一个大着肚子、只有18岁的安徽女孩回村结婚。但好景不长, 媳妇受不了农村的困苦,扔下了仍还在喝奶的孩子逃走了。

文才没有得选择,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我们可以看得见他的未来的日子——或许就是下一个打光棍的“元根”。所以最后,文才在黑夜中抱着幼儿来到易明堂家,求夫妇俩收留下孩子,因为他决定第二天早上6点重返城市(寻找老婆或打工)。易明堂夫妇抱着文才的孩子,连同自己的孩子和刚收留回的秀秀、砣砣一共6个人,在家门口送别文才。那一刻的文才犹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一般回了几次头看看自己的孩子,然后慌张失神地转身离开了。

由出走到归来再到出走。面对文才心里那这巨大的创伤,导演能够想到的安抚方式,或许就是易明堂对着他远去的背景说了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文才,早点回来呀!”——这犹如慈父对即将远行的游子的一句叮嘱,结束了电影的正式叙事,也在那个苍茫的黑夜,给人留下无限的悲怆。

或许有人会问,易明堂算哪种男人呢?在我看来,易明堂虽然姿态是留守的,但是他更像是特殊的存在。换句话说,易明堂的形象,在乡村里,并不能代表普遍的男性形象。因此不纳入本文的叙述。

留守的病态与出走的彷徨,谁又来眷顾孩子的童年?

女人:自主生命的觉醒与关于母亲与大地的隐喻

一、自主生命的觉醒

(一)倔强的初中少女李响

李响跟易明堂的相遇是偶然的。在电影刚开始,也就是易明堂遭到嘲笑后,他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刚被父亲从火车站抓回来的叛逆初中少女李响。李响一心想去打工赚钱,然后参加超级女声,完成自己的歌星梦想。之所以说偶然,是因为李响跟易明堂的这次的偶遇,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在听说了易明堂要开办幼儿园以后,李响父亲提出想把女儿送过来帮忙的想法。这个憨厚的汉子,面对叛逆的青春期女儿,他或许能够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法莫过于此了。一方面先给她找点东西做,以此慢慢打消她外出打工的念头;另一方面,在易明堂的照看下,一切都安心一点。易明堂听说后不顾妻子那担心发不出工资的反对同意了。

所以李响开始跟着易明堂招生,不过她在一次招生的过程中,还是一声不吭地逃走了。易明堂在马路上追回她的时候,刚好遇见第一次在电影中出场的文才——他带着一个挺着大肚子的18岁女孩(差两天到19岁)回来办结婚酒,并说以后再补办结婚证......就在文才与易明堂关于女孩年龄的对话中,李响注意到了那个与她年龄相差并不是很大的女孩。

她把那个女孩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最后盯着中间那挺着的大大的肚子看。她好像被眼前的一幕惊到了。直到谈话结束,文才开摩托车载着女孩离开,她所有所思的目光,都还一直跟随着那个女孩很久很久。在一旁易明堂趁机添了一把火,跟她说,出去打工,过几年可能就跟那个女生一样挺着个大肚子回来。

这里,其实是李响自主生命的第一次苏醒。

她不由自主地被那个跟她年龄差不多大、挺着个大肚子的“同龄人”震撼到了。即使那一刻,她或许都还不知道震撼这个词语的意思,但她就是下意识地感觉到慌了。因为在遇到文才之前,易明堂追上逃跑的她,刚刚才结束了一场争吵。打工赚钱——参加快女——当歌星——她怀着乐观而盲目的理想,同时还带着桀骜不驯的姿态。但女孩的出现,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去打工,或许会有第二种情况,它通向第二种结果,而这种结果,她显然是不愿意去接受的。

所以自此以后李响再也没有过逃跑的行为,而是尽全力帮助易明堂管理幼儿园。她自主生命的真正觉醒的时候,是经历了生命的洗礼之后。也就是在电影的第一个高潮里,砣砣因她的误会而逃学,大家一度都以为砣砣会不慎掉入水塘里。在经历过这件事后,李响终因愧疚而开始懂得,原来做老师并不容易。同时,她也因愧疚而决定去重返课堂,并且在第二年参加师范考试。

她再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预示了她自己自主生命的真正觉醒。换言之,之前做出打工的选择,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从众,一次无意识的盲流。但从这一刻起她不再盲从,而是第一次在遵从自己的自主意识下做出选择。

导演其实给大家留了一个细节,在后来幼儿园的大合影当中,李响也回来了。并且我们会发现李响在照片中的形象(下图第二排右一),跟以前的“杀马特”女孩截然不同,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一个暗示,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得到李响的人生轨迹,走出大山,甚至反哺她生活着的大地。

(二)倔强的已婚妇女秀秀妈

秀秀妈是家中主要赚钱的顶梁柱。一开始外出打工养家,并不是她自愿的选择,更多是被迫于生计。所以当她带着玩具回来,发现女儿对她是如此陌生的时候,脸上掩不住的是失望与落寞。

不过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她经济权的解放,进而也悄然地对她的自主生命完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唤醒。这个唤醒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对传统乡村男权的消解——男权与女权彼消此长,它们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等待着一次正面较量。

秀秀爸的出轨,成为了正面较量的导火线——在农村,如果男的一方出轨,更为熟悉更为可能的解决模式,要么是女的一方忍气吞声;要么是女的一方借助娘家的宗族势力完成自己的述求。这两种方式通向的结果,更大的可能性是女性选择原谅或苟且。但秀秀妈不一样,她没有选择原谅——甚至是秀秀爸爸跪在她面前。

当然,后来也有过一次易明堂主持的调解。可是那个调解更多的是因为孩子,不是指向丈夫。所以最后当丈夫态度强硬时,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虽然避免不了泪水与创伤。但我们可以想一下,倘若秀秀爸妈的工作位置互换,甚至是两人同在家里捣弄农活,秀秀妈面对另一半出轨的同样情况,会有这么足的底气吗?

当然这一切只能发生在秀秀这个典型又极端的家庭背景下。所谓的典型指的是女性工作养家,男性在家务农顺便带小孩的这种搭配,曾经普遍地存在于众多乡村里。极端是指在这种搭配中,男权的发展几乎全被压制,女权则几乎是无限制般成长,两者处于一个彼消此长的极端动态发展中。

二、关于母亲与大地的隐喻

除了李响跟秀秀妈,影片当中,镜头重点关注的女性,便是易明堂妻子——马老师。

办幼儿园,其实最辛苦的人是她。不仅要跟车接送孩子,而且还要负责孩子的教学;不仅要管孩子吃饭问题,还要管孩子课间休息的安全问题;不仅要顾及自家生活的琐碎,而且还要注意整个幼儿园的开销盈亏情况。纵然,她也会抱怨,但是,一直下来,她的形象,基本上就是任劳任怨的。

砣砣因李响误会而逃学的那一次,是把她魂魄都吓丢了的。这一次“安全隐患”,也让易明堂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她大发脾气。但其实这一切都不关她的事,在李响说出了事情真相以后,她对于砣砣,没有半分的责怪。电影,是导演人格的外化,是融入了导演生活经验的。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在江西土生土长的导演总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自己的潜意识。尚且不说导演,任意一个在农村里面长大的人也很容易完成一个关于任劳任怨的指向——母亲。

是的,从任劳任怨,到最后收养砣砣与秀秀,这更多都是的是出自一个母爱的下意识行为。我们可以在电影的最后,留意到两个细节,第一个是在易明堂迫不得已把已经被家人抛弃了的秀秀和砣砣带回家的时候,马老师还是有一定的怨言的,一来怨易明堂收不回幼儿园的欠费,二来怨易明堂带回来“两条尾巴”。

但是当砣砣与秀秀在一旁喊饿的时候,前一秒中还在抱怨的她立马叫自家儿子给弟弟妹妹装饭。抱怨是正常的,因为易明堂夫妇,其实物质上,并不算得上富裕,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导演已经通过那位说讽刺话的父亲的口,交代了一切。

第二个细节便是这一幕过后,下一秒中抱着婴儿的文才到来。其实在文才祈求他们两个收留自己孩子的那一刻,就连易明堂心中都不由自主地犹豫了,连续遭遇挫折(幼儿园停办+收钱未成功+学生被抛弃+妻子抱怨)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再收留下文才的孩子,那么这个仍在喝奶的婴儿,极有可能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夫妻俩正一同站在哭诉着的文才面前左右为难。慢慢地,在文才的哀求声之中,马老师充满怜爱的眼神落到文才怀抱里的小孩脸上,她又于心不忍地回头看了看刚被收留回来的砣砣与秀秀,终于是鼓起勇气从文才怀抱中接过了孩子。

这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但在那电光石火之间,她心里面肯定是波涛汹涌的。或许在那一刻易明堂都会感到吃惊,前一秒还在抱怨自己的妻子,下一秒比自己还要勇敢。是的,那一刻,母爱战胜了一切关于困难的担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老师的一个综合形象——她也啰嗦,她也会抱怨,她也会斤斤计较;但是另外一面,她任劳任怨,努力用自己的温柔去呵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遭遇了困难的孩子出现在面前时,她从来没有过退缩......这个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母亲形象吗?

母爱抚慰一切受伤的孩子——导演正是借助这个角色的塑造,完成了自己潜意识里面对母爱的赞美,进而通过母爱把人性的光辉也散发得淋漓尽致。

在本文笔者看来,马老师鼓起勇气接过那个“伤痕累累”(已经被母亲抛弃,又马上被父亲抛弃)的小孩的一幕,甚至有从母爱上升到大地的隐喻。因为母爱抚慰一切受伤的孩子,而大地承载着一切——“地势坤,厚德载物。”里面的坤,正是女人的意思。

孩子:已经被抛弃的孩子和即将被抛弃的孩子

一、已经被抛弃的孩子

砣砣是这一类孩子的代表。在电影当中,他一共被抛弃了三次,两次主动抛弃,一次被动抛弃。

第一次抛弃,是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父母外出打工,把他以200元一个月的价格托付给光棍元根的老母亲照管。砣砣是在村子前的樟树下跟父母分别的,父母骗他说过几天就回来。所以自分离那天起,他就经常在树下呆呆地坐着等,就在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砣砣也是呆呆地坐在树下,看着众多上学的孩子在自己面前经过,看着远方,父母离开的那个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孩子的感受以及轻视孩子的记忆力。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们的世界,很单纯,很多东西一晃而过,所以他们会忘记得很快。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正是因为孩子的世界如此单纯,所以一件事情,一个物件,甚至一句话,都会不断地在他们心里面重重复复。久而久之,那就会在意识里面烙下刻印。而一旦这个烙印事关伤害,那么永久的伤痕,就已经在心里留下来了。

电影中的砣砣正是如此。他是真的是单纯地相信,父母过几天就会回来的,所以这个谎言一直在他心里反反复复。久而久之,那一颗樟树,那一个路口,开始成为他精神里面的一种情结,一种关于眷恋与倾诉、逃避与疗伤的情结。我们可以想一下,幼儿园开学那一天,他在树下,会想些什么呢?而他被李响误解责骂后,独自一个人跑到树下,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那颗樟树,已经成为了他渴望父母的关怀的一个象征。只不过这渴望能落到实处吗?显然是不能的,因此伤害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最多的问题,便是在希望与失望的循环反复的落空之间产生。

第二次抛弃是被为了早日摆脱光棍状态的元根抛弃的。因为砣砣在他家让人误以为是他的孩子,所以,元根把他送到易明堂的幼儿园里全托。

第三次是被动抛弃。那是发生在电影的后面。幼儿园解散以后,砣砣是不可能再送回元根家的了,因此易明堂把他送回了奶奶家。去到的时候却发现,砣砣奶奶早已经双目失明了,这个年迈的老奶奶连照顾自己都不一定可以。因此,在这个窘境当中,易明堂无法把砣砣留下,于是,便有了砣砣的第三次抛弃。

通过砣砣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问题,往往是几种力量(被迫出走、被迫恶化的邻里关系、无处安放的黄昏)合力造成的。但让人感到更为悲哀与唏嘘的是,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去指责这背后的任何一种力量。

二、即将被抛弃的孩子

秀秀跟文才的婴儿是这一类孩子的代表。无独有偶,直接促成他们两个被抛弃的直接原因,都是父母婚姻破裂。

秀秀爸妈离婚以后,这个因为跟妈妈长期分居而没有太多母亲概念的女孩被判给了爸爸。

易明堂主持的调节失败后,秀秀妈妈踏上回城的路。那一天,易明堂偷偷地将秀秀带到车站与母亲告别,可是对妈妈本来就很陌生的秀秀,显然是还没有办法理解眼前的一切的,她坐在易明堂的单车上呆呆地看着远去的大巴车上那个把头探出来还正哭着的陌生的女人,眼神里满是疑惑跟空洞。她还无法知道,她心灵里面或许有些东西会永远失去,而这个失去,造成的空洞,很难被填补。由此,秀秀那一刻被完成了一半的抛弃。

另外一半的抛弃发生在易明堂结束幼儿园的开办、把孩子一一送回家的时候。当易明堂把秀秀送到她的家门前,那座曾经见证了他们家幸福的小洋楼却门口紧闭着。这时候易明堂才从挨靠着秀秀家的伯母口中得知,秀秀爸爸早已经已经去深圳打工了 。个中理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认的是,这个男人一声不吭地离开,意味着秀秀完全被抛弃了。

秀秀伯是好心的,他愿意收留秀秀,但是伯母却不愿意再给那座本已经破旧不堪的泥屋再添加上一份负担,因此当着秀秀和正在离开的易明堂的面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易明堂就算再无奈也只能继续送其他孩子。可是在回来的途中,已经把砣砣收留下来的易明堂,发现秀秀伯伯家门口紧闭,小女孩一个人孤独地在门口旁边拿着一根木棍胡乱地乱画着。易明堂看到这一切,一切都在不语中,于是他让秀秀也上了回家的板车。

不约而同的命运,也降临在文才的幼儿身上。

这个尚未脱离牛奶的婴儿,对母亲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在前面迎接着他的,或许是有意识即无母亲的残酷命运。因为不满于农村困苦才逃走的19岁少女,尚不说文才不一定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得到她;就算找到了,她跟文才回来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另一边,他们的婚姻,由于缺乏结婚证所以是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的。因此,文才的孩子可以说得上是一出生即被抛弃。

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婚姻破裂是直接导火线。但是在婚姻破裂之前,究竟埋了多少的雷呢?这些雷又是怎么埋下得呢?

当然,砣砣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他遇到了易明堂,三次抛弃以后通向了被收留。

秀秀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她也遇到了易明堂,不至于自己一个人呆在屋檐下没有管。

文才的幼儿更是不幸中的万幸。他也遇到了易明堂,不至于尚在襁褓就没有人喂奶。

只不过,其他千千万万个砣砣、秀秀与文才呢?他们能遇上千千万万个易明堂吗?

一些思考

一、进不去的城,跨不过的伤

关于农村,关于城乡,已经有很多的论述。同时,这个问题也很大,前面啰啰嗦嗦地谈了很多感受,那只是一些“折外生枝”的思考。

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主题,是停留在留守儿童身上的。

“南方”其实指的就是深圳。这是实指,不过在电影的叙述当中,“南方的城市”其实已经脱离深圳的具体所指,进而虚指向更广泛的经济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个视角下,于是就有了城乡对峙的巨大反差。

是的,导演在城乡对峙的大背景下怀揣着一种的情绪来审视一切的。他看到了现实当中,进不去的城,已经给孩子或者即将会给孩子留下实实在在的伤痕。

导演他没有去谴责伤痕背后的种种过失。他要做的,只是把真实的情况全部展现给我们——真实的农村,在物质的匮乏的背景下,精神的散漫才是最可怕的。最后只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农村,养着一群满目疮痍的孩子。而这一切,等待我们去关注,去用心,去解决。

导演甚至也没有赞美易明堂夫妇俩的师德。他们夫妻俩的所有行为,其实更符合他们平常身份而不是老师身份。他们一开始也有过赚一些钱的计划,但随着一个个让人焦头烂额的问题的到来,在难题面前,他们并没有精打细算。或者说,在基于人性最基本的关怀下,那一刻他们也无法考虑太多。

换句话讲,他们做出的判断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叔大妈往往也会选择的判断。那些充满人性,散发着高尚光环的行为,其实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只不过在人心溃散的时候,他们两个拯救留守儿童问题的独特方式,才越发显得不平凡了。

这应该的导演一个提醒与思考,留守儿童问题很大,它事关人的心灵问题。

二、回不去的乡,会不了的美

看完电影以后,除了主题式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的另外一面——回不去的乡。

上个寒假给三年级与四年级同学上阅读课来预习下册课文的时候。三年级的同学跟我还没有看过真正的燕子,四年级的同学跟我说不知道什么是瓜棚。那一刻,失落如瓜一般砸在我心头上,我恨不得马上在窗外喊回来几只俊俏的燕子,同时搭几个真正的瓜棚给他们看。

我们来看一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

家庭的温暖他们大部分是不会缺乏的,有部分甚至是在宠溺的环境中成长,相比于那群“遥望不了南方”的留守儿童,他们成长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灿烂。

但是问题就不存在了吗?不是的,他们或许将是永远失去故乡(包括地域的故乡与精神的故乡)的一代人。

正如还没有看过真正的燕子与不知道什么是瓜棚一样,乡村(故乡)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语文教材改为统编版教材后,很多孩子阅读理解上无法跟得上的原因,面对陌生的语境,依靠浮在半空中的阅读技巧训练,或许能够暂时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无法解决根本的阅读力问题的。

没有了阅读理解,何来审美力?

或许有人会说,回到乡村,真的那么重要吗?根据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来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导演贾樟柯最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家乡是他的思想来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其实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判断等,都是根植于乡土中国慢慢地发展过来的。更简白一点说,语文书里面优秀的文化资源,几乎全部都来自于乡土中国。

因此,我们说回到乡村,不是说真的要回到乡村居住,也不是说乡村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没有必要画地为牢,也没必要开历史倒退的车。我们说的回到乡村,是指以真诚的态度关心乡村的动态发展,同时尊重、呵护乡土中国里面美好的东西,加以吸收,最终可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思路。

诚然,都市的快速发展,给孩子们的成长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城里现在的小孩子享受着留守儿童所无法想象的资源便利——“贫穷限制了想象”——只不过,都市地域的切割,文化重输出而不重视对话等完完全全脱离了乡土社会的发展模式,将会带来什么呢?这个还有待观察。

80年代中国大地上诗歌贵过黄金,90年代诗歌开始死去,直到现在一无是处。也是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可万一未来的一天,诗歌复活呢?几十年后,那正是这一代孩子当家做主的时代。

换一个更加贴切的例子:

年轻化的文化固然是重要的。年轻的文化里,最活跃的因素莫过于现代科学技术,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就好比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人类社会要彻底战胜它,只能依靠科技的力量。只不过我们战胜病毒以后,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修补心里的创伤从而更好地生活下去呢?这个或许就不能单单依靠科技的力量了。

文 / 谢北水

长颈鹿图片 / by MiSir

首图简笔画/ by MiSir

gif / 自制+网络

排版 / 谢北水

 5 ) 内容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看了这部《遥望南方的童年》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
这部电影竟然是用家乡方言拍摄
听着亲切的乡音
看着熟悉的乡村景色
和电影里那些近乎真实却让人有些心酸的故事
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唏嘘
打工,留守儿童,落后的乡村教育,无序的乡村治理
电影里的这些内容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也许粗糙,但质上胜过《一个都不能少》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人吃饭的问题
达到了让少数人富裕起来的目的
但是距离共同富裕却遥不可及
城乡二元分割,悬殊的贫富差距,公共服务的缺失,民众的道德失衡
累积的问题却越来越多积重难返
无论上层提出多么动人的口号
无论宣传媒介如何一遍又一遍的蛊惑民众
需要正视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危机重重
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前途的渺茫,保障的缺失
使得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紧绷的弦上
常常游走于乡村和城市之间
亲眼目睹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
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
精英阶层的麻木自私和民众的卑微无奈让人叹息
不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最终会走向何方
如果《遥望南方的童年》里那些故事和场景
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现实中上演
那么所谓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都不过是掩人耳目的遮羞布

 6 ) 《遥望南方的童年》为了留守儿童明天更美好

  “杀青的感觉真爽啊!”当记者来到《遥望南方的童年》(下简称《童年》)摄制组所住的宾馆时,几名手持摄影架、工具箱及道具的年轻人从厢式车上跳下来后如是说。语气和神态中透露出一种如释重负、大功告成的意味。看来,拍电影看似好玩,但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到。那么,这部影片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何选在宜春拍摄?其艺术风格如何?在摄制过程中有没有“故事”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刚从拍摄地回来,还没有吃晚饭的导演易寒。

现代版乡村童谣

  《童年》是由北京天宇桐凰传媒有限公司与宜春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影片的主题是反映当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看到周边农村有许多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由年高体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特别是幼儿的教育没人管,甚至连人身安全也没保障。于是,易明堂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让已下岗又没有找到工作的妻子当园长,并招收了初中刚毕业准备外出打工的李响任幼儿教师。接送孩子没有机动车,易明堂就做了一辆板车;没有像样的教室和活动场所,就腾出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没有钱买游戏器材,就自己动手制作……幼儿园开学后,招收到了几十名 3至 5岁的留守儿童。这些父母在外务工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一言难尽的苦衷,有的幼儿家里连低廉的学费也交不起,但易明堂又不忍心让他们“放羊”,更让人操心费力的是,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也难管理。于是,在办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生动感人的插曲,再现了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向往。

  由于易明堂办的幼儿园没有办理手续,其教学设施、安全保障等都达不到标准,乡教育办责令其停办幼儿园。最后,一直在亏损边缘挣扎的幼儿园关闭了。但有的孩子却送不回去了,如父母离异的秀秀原先跟着伯母生活,其伯母因秀秀父母不负责任而不愿带她;砣砣跟着双目失明的奶奶没人照料,奶奶怕他玩水出事而用布带把他拴在自己身上等。没有办法,易明堂只有收养他们,并经常带着想念爸妈的孩子们爬上村前的小山顶,遥望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

  影片以易明堂开办家庭幼儿园的艰难经历为窗口,展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父母之爱和渴望父母关爱的生存状态,进而呼唤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给予高度关注和爱护,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到童年时代应有的温暖和关爱,生活得更美好。同时,影片也赞美了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对留守儿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绵绵爱心,他对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关爱最终战胜了当初的“小我”,再现了人性之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十九天拍完一部电影

  导演《童年》的易寒先生是宜春市袁州区下浦人。今年33岁的易寒生长在农家,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开始触“电”。先后联合编剧、执行导演过儿童电视连续剧《差等生》,执行导演了《天下奇谋》、《搭错车》、《幸福象花儿一样》、《新上海滩》、《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等电视连续剧,担任过电视连续剧《大院子女》 B组导演。但导演电影,对易寒来说,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了他独立导演的处女作。

  谈到为何会拍摄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电影,易寒告诉记者,中国有 1.2亿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产生的留守儿童有二三千万,他们的教育问题,上至中央下至百姓,都很关注,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易寒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而他哥哥也在袁州区一所农村小学当教师。易寒今年春节回家时,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后,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萌发了要拍一部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电影的念头,并有了大致的故事框架。他返回北京后,就找到北京天宇桐凰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谈了自己的构想和思路。虽然这种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影片难以赚钱,但该公司还是同意投资拍摄该影片。9月份,易寒再次来宜春采风,开始创作电影脚本(与名编剧家孙海军合写)。

  为了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再现宜春风情和宜春人纯朴的精神面貌,易寒决定在风景优美的宜春农村拍摄这部影片,而且影片中的演员都由宜春本地人担当,演员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才 3岁。10月份,易寒带着《童年》摄制组成员赶赴宜春。本打算10月20日开机,但因赶时间,14日就开机了,也没搞开机仪式。原计划20天拍完,只花了19天,到11月 1日,影片就杀青了。

  易寒介绍说,《童年》的制片人是张语桐,副导演是重庆美声电影学院表演系大四学生魏伟,他也是宜春人。整部影片风格平实、质朴、清新、感人,不少演员的装束打扮都和平时一样,如十多个小学生的衣着、书包、玩具、饭菜等都与平时无异,让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使观众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每天都像在炼狱

  易寒说,自己是第一次导演电影,演员又全部是从没有拍过电影的人,还有不少是三五岁的小孩子,其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了拍电视剧和他的想象。导演电视剧对现在的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因为演员都是职业演员,有的特别专业,在拍摄过程中只要稍加指导和点拨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且剧情简单、时间长,可以从容叙述事件,反映出主题。而拍电影,其放映时间大都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影片要感染观众,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主题思想等传递给观众,因此相关的每一个镜头每个画面每一个情节都不能少。

  说起这19天来拍摄影片的感受,易寒说:“从来没有顶着过这么大的压力工作,每天都有快撑不住了的感觉,就像炼狱一样。”

  影片《童年》的外景均在袁州区的下浦、渥江、温汤、洪江、南庙、洪塘等乡镇(街道)。由于片中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有时一个简单的镜头要反复多次才能拍成。如有时刚开始叫“预备”,演员就开始了;有的老是记不住台词。尤其是男女一号主角砣砣和秀秀都只有三四岁,镜头又多,在拍摄过程重复的次数多了,就哭鼻子,情绪激动,甚至罢演。可大人们又不能说他们,更不能急,只好让他们坐上摩托车小汽车玩几圈,等他们高兴起来再接着拍。

  开机后,摄制组的人忙得像打仗,每天 5点钟起床,5时30分就出发,在拍摄现场吃饭;期间为拍夜景镜头,易寒有三个通宵没睡觉。作为导演,他既要身体力行,又要统揽全局,操心费力自不必说,而且天天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易寒说,他在拍摄过程中的每一天,面对种种预料不到又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都有一种山穷水尽、拍不下去的感觉。尤其是有一次,拍摄男主角易明堂骑自行车找孩子的镜头时,易在一拐弯处自行车刹车失灵,人车从一棵大树和一块岩石之间翻下了五六米深的河床,在场的人全都吓懵了,易寒更是胆都吓破了,绝望地叫道:“不得了,这下全完了。”好在易明堂只是扭伤了腿,没有大碍,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影片开机和杀青的这两天上午天都下了雨,不能工作,既耽误时间又浪费资金,急得易寒在旷野直骂老天不长眼。

  “这次拍电影,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也是一次最大的磨练。但我毕竟挺过来了。所以我相信:今后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没有什么坎我迈不过去!”采访结束时,豪情满怀、精神抖擞的易寒导演对记者如是说。

花絮:当演员也很难

  电影《童年》的主演易明堂的扮演者是袁州区渥江乡田湾小学教师易志兵,也是影片中易明堂的原型。影片中有90多场戏,其中易志兵出场的戏就有70多场,为此,他特意向学校请了一个月假来主演这场电影。这对从没有当过演员的易志兵来说,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原以为拍电影蛮好玩,却想不到这么难、这么辛苦。”聊起这次当主角的感受,首次‘触电’的易志兵感触良多。虽然影片中的易明堂是以他为原型,而且他自己也是小学教师,家里也曾办过幼儿园,但真的要在影片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拍镜头的时候,有时觉得自己表演得不错,满以为导演会叫OK,可一句“不行,重来”又让他很是沮丧,真不想这么总折腾。但他在摄制过程中看到从导演到摄像,从老人到小孩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那么想把电影拍好,他也只有安下心、定下神来扮演下去。尤其是那次他摔到河中,虽然腿伤得走不了路,但他还是让人抱着坐在椅子上,忍痛继续演下去。他不愿因为自己受伤而使整个摄制工作停止。

  “虽然感到当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毕竟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经历和体会,收获也很多。所以,今天影片杀青了,我特别高兴,大家都像过节一样,导演还特意安排了酒席,让我们喝个痛快!”快上菜时,年方38岁、就已教了20年书的小学教师易志兵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苦尽甘来吧!

 短评

宜春的故事…

4分钟前
  • 胡子一大把
  • 力荐

真实到可怕,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农村教育现状。

6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因为真实所以温暖

9分钟前
  • 何足道
  • 推荐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

10分钟前
  • 豆瓣酱
  • 力荐

因为真实质朴,所以深有感触:⒈易老师,教师节快乐,不过,说实在的,您的普通话比不上您妻子,我有个小学语文老师和您一样普通话也不好;⒉不觉得学阿巴斯,毕竟中国诸如此类的农村题材作品也不少;⒊缺乏电影质感,但情感真挚,很多人物事件台词都很生活,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也值得称赞,值得推荐。

1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感觉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过年我都会坐在门槛上等他们,童年的回忆总是在旁边小孩的你爸妈不要你了的言语中度过,到了现在感觉和父母总是有很多距离感,和他们住在一起总是感觉很拘谨和陌生。是爷爷奶奶陪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感恩!!!

17分钟前
  • 力荐

简单,纯粹,感动

19分钟前
  • 托托洛夫斯基
  • 力荐

这个片子,我想打一万分。推荐所有人去看。如果以后等我退休后 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地方 我会考虑去;如果是成为坐拥财富者,我一定要去建学校。实际上大学时代支教过两次,当时环境不比片中好 甚至当时一个地方连电和水都不同。这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历历在目,有一个当时只有四岁的小朋友一直和我保持联络到现在。这片子让我回忆起很多那时候的时光,特别感动,片中这老师太值得倾佩。虽然我拿我们这些博士的学术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来比较他的教书育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妥帖甚至是无法比较的,但是我的确深感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还远不及他的九牛一毛,尽管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但这却更显示出来了这位老师的高尚之处。感谢大象放映室让我了解到这部片子。

20分钟前
  • 窗边的小豆豆
  • 力荐

可悲可怕的农村教育环境,不难想象这些从环境那么差的地方出来的人们迷失在大都市的原因。穷怕了的人谁会跟钱过不去。当村里人知道易老师夫妻办学的事情后他们的议论听起来就相当的刺耳。坨坨不见的时候易老师发疯似的找孩子。李响是个好姑娘。秀秀的妈妈真是苦命,辛苦操劳打工回来孩子不认自己老公外遇,替她不值啊

23分钟前
  • 彩色笔收藏家
  • 力荐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好事,但逐渐放不开这个责任。易老师在几次和乡里人接洽中,不多解释一句,也不多安慰一句,但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帮忙!相比他而言,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渺小而无所作为。

28分钟前
  • nicebei
  • 推荐

导演未来的仕途不忍直视啊。

32分钟前
  • bird
  • 还行

我想你的时候,会坐在樟树下等你,因为你告诉我,你几天就回来了。我问你,南方是哪里?你告诉我,山的那头就是深圳。而,你回不来,我过不去。

35分钟前
  • 这名儿我已注册
  • 力荐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40分钟前
  • 此处是吾乡
  • 力荐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

42分钟前
  • 京畿部长
  • 力荐

今天去了单向空间的放映活动,总结一下导演说的:1)拍摄不易:前期投入30万,拍了19天,导演处女作,剧组其他人经验也不是很足;2)全部演员都是当地人而非职业演员,为了表演更容易让所有人说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3)演易老师的是导演三哥,当时确实开了个幼儿园,剧中幼儿园的滑梯是导演赞助买的;4)三哥拍完电影曾想去当演员,被导演劝阻,曾经也去深圳工作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5)导演很喜欢伊朗电影,这部电影也有些伊朗电影的特点6)片头和秀秀妈妈回深圳时的歌曲改编自赣南民歌牡丹调,其余配乐由于资金有限是合成的,导演也吐槽有点央视味。电影反映出在农村搞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无奈,向乡村教师们致敬。

45分钟前
  • 范突宁
  • 力荐

惊艳!

47分钟前
  • 辛佑齊
  • 力荐

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50分钟前
  • sylvia萌
  • 力荐

充满悲悯情怀的电影,看了让我担忧所有人的命运。人也不是不自私,也不是圣人,然而还是有不忍有爱,人间就可以了。

53分钟前
  • 而已
  • 力荐

近来看过的最朴实纯粹的作品,非职业演员在导演优异的调度下,奉献出了鲜活的表演,感人至深。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推荐给所有人。

56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力荐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聚焦农村,聚焦教育,聚焦留守儿童,所有的题眼都和我的童年不谋而合,故而共情满溢,几度哽咽。窘迫的大环境下我们会因易老师的存在而感恩,也会因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而感动。这是我的童年,也可能会是千千万万农村出身的人的童年: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57分钟前
  • 亦可寻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