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

HD中字|国语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茨基,肯尼思·布拉纳,亚伦·泰勒-约翰逊,迪宝·卡帕蒂娅,克蕾曼丝·波西,希米什·帕特尔,安德鲁·霍华德,尤里·科洛科利尼科夫,迈克尔·凯恩,马丁·唐文,卡里娜·韦尔瓦,乔纳森·坎普,凯蒂·麦克凯布,贝恩·科拉科,安东尼·莫利纳利,特伦特·布克斯顿,英格丽·玛格斯,瑞奇·切劳洛,劳里·谢泼德,马克·克雷尼克,亚历克斯·威克索,丹兹尔·史密斯,马塞尔·萨巴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信条 剧照 NO.1信条 剧照 NO.2信条 剧照 NO.3信条 剧照 NO.4信条 剧照 NO.5信条 剧照 NO.6信条 剧照 NO.13信条 剧照 NO.14信条 剧照 NO.15信条 剧照 NO.16信条 剧照 NO.17信条 剧照 NO.18信条 剧照 NO.19信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是什么抑制了我们二刷的欲望》

《是什么抑制了我们二刷的欲望》

这大概是我看完首映的感觉。为了震破你耳膜的音效,搭配一个逆向时间钳形战斗的系统,一部挂着科幻悬疑的动作片,既没有当年看盗梦空间的惊讶感,也没有看星际穿越的共情感。

全片几乎无感情线(除了最后点了下男主与助手的关系外,这里我猜测大概率助手是女主的儿子,未来被男主喊来逆向时间来帮男主的,不然根据祖父论我反正是想不出为什么一个黑人会有一个金发boy)。

碎片的剪辑加各种不给你合理解释空间的bug,剧情说白了就是逆向时间拯救过去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但是又毫无惊喜和反转,几乎看到一半就基本故事的发展猜个八九不离十,所谓的烧脑就是诺兰先搭个规则给自己,按照自己规则去拍,然后你们观众就自己去思考深度吧。正反时间线人物怎么打斗的自己去思考吧,女主干嘛跟个傻子一样知道杀了反派会一起完蛋还要下手反正女主知道猪脚一定会成功,印度大妈的定位就是线索人但是完了还要强行作妖一下也搞不清作了能有什么好处,反派手下知道大BOSS在做什么还配合毁灭世界难道不知道自己也会GG还帮着一起怕不是脑子不好杀敌一千自损一千。。。反正就是各种根本不让你想清楚的细节,数都数不过来,要是说你没看懂吧~可是主线又都看懂了,说你看懂了吧,又觉得why?

特别佩服豆瓣一些看不懂的还在那给五星的:因为看不懂,所以我要给五星。

对于一个酷爱悬疑、反转、烧脑、科幻电影的人来说,我实在对这部信条提不起N刷的兴趣,看完最多看看全面解析看看有没自己看漏的,不知是诺兰老了还是我们老了,他本可以把这个故事拍得共情力很强些、逻辑埋线拍得更悬疑更精彩些,但是诺兰非常任性地拍成了烧钱动作片,说实话我要看动作片就不会冲着诺兰这个名号去了。

当然,我不排除诺兰老爷子任性,就是以前为了观众降低拍摄维度尽量让我们看得明白又有WOW的感觉,现在就是他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至于你们有没WOW的感觉,人家压根不在意。

1星致敬,1星给飞机撞楼,1星给我爱的题材。

二刷欲望被扼杀得死死的。

 2 ) 从赋格的艺术到古典叙事

我痴迷于不同艺术形式的联结,当初对马勒、托马斯·曼和维斯康蒂的探索就足以证明。这是为什么银屏系漫游指南将埃舍尔、巴赫与博尔赫斯联结起来讨论诺兰的方式令我着迷,后者也是我这篇评论的部分思路来源。

《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是巴赫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这位音乐家未曾完成的遗作。艺术家在行将就木的时候会尝试着总结自己和自己从事的领域,比如爱因斯坦(科学家的极致就是艺术)生命的最后还在试图将四种相互作用统一。而巴赫在《赋格的艺术》中尝试着用最少的音符去构造巴洛克复调音乐的全部气候,不难想象,这种简单的肃穆也是巴赫的音乐最重要的特质。

在这首曲子里有许多表现巴赫惊人数学天赋的段落,比如第十三段就是将第十二段的谱子完全倒过来演奏的。容我换一种更明确的表述方式,假设你是巴赫音符上的小人尼尔,当你沿着第十二段的乐谱蹦着跳着走到终点,噗嗤一下,你调转了方向,沿着来时的路漫步回去,继续演绎第十三段的篇章。当然如果能给第十二和十三段的乐谱分别染上红色和蓝色,或许更契合关于《信条》的讨论,但缓一缓,让我们再看一个东西。

第一遍看《信条》的时候相信很多朋友能联想到很多的片子,我不做枚举。很想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想到了那个站在火车上蹦蹦跳跳的巴斯特·基顿。从电影艺术诞生以来,叙事就一直是它的核心议题之一。而有一种叙事结构从1910年到现在始终支配着绝大部分剧情片的结构组织,我们称之为“古典模式”(classical paradigm)[1]。其中绝佳的典范就是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

《将军号》剧情结构大纲[1]

为节省时间,我直接把《认识电影》里的这张剧情大纲贴在上面。可以看到,电影从基顿遇到困难开始,他开着将军号前往北军营区营救女友,接着开车原路返回,最后危机解除。如果有人说这样的模式过于陈旧(毕竟《将军号》是将近100年前的电影了),那就请回想一下近十年来最成功的商业片《疯狂的麦克斯4》,是不是套用了一模一样的结构呢?

为了更自然地过渡到《信条》的讨论,我擅自主张给上面的剧情大纲画上了红色与蓝色两道门,而可怕的是,诺兰直接在电影里给你设置出了这两道门。为什么说可怕?电影创作者在叙事上是无比精明的,没有人会想让观众看出故事结构的模板。所以当我们观赏《将军号》的时候,整个故事随着顺畅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一一推进,观众几乎难以察觉出它是个完全对称的结构,《疯狂的麦克斯4》亦是如此。而诺兰在《信条》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用他的高概念做包装,直接给你点出了叙事结构的红蓝两扇门。我知道很多人都在讨论《信条》的剪辑、音效、人物情感有多么反电影,但在这些东西之前,整个电影的叙事结构就是对古典模式的反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解构。很有趣的是,去年也有个导演想去解构经典的格里菲斯平行剪辑,那就是拍出了《黑色党徒》的斯派克·李,而且还和《信条》共用了一个男主角,这可能就是约翰·华盛顿的使命吧。

说回诺兰,解构之后的诺兰没有满足,他还想去颠覆。方式很简单,将顺序推进的古典模式的时间线直接打碎,将上图大纲里的两条线捏成一条。用电影里尼尔的话说,你不能再用直线思考看待这个问题了。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非线性叙事早就是个不新鲜的概念,盖里奇、昆汀包括诺兰自己的《记忆碎片》都在做这种事。这种说法当然对,但也不对。诺兰在《信条》里做的工作更像巴赫在《赋格的艺术》里做的那样,工整地建立起宏大的故事框架,再用赋格互相延迟但又相近的主题随机地反复出他的艺术表达[2]。想想第三幕的那场戏,要想跟上诺兰和剪辑师的节奏,你必须不停地提醒自己跟随摄影机更换视点,每一次更换就像赋格的一个声部,直至一切趋于汇合,或者毁灭。

当然,完成一个故事的叙述还需要一个关键的东西,因果律。如果说维伦纽瓦拍《降临》是设置了一个黑箱,即读懂七肢桶的语言就明白了因果联系,却对了解因果的过程与逻辑避而不谈(也不怪维伦纽瓦,原著里特德姜也没谈这个),那么诺兰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黑箱内部运作的东西给你可视化出来了。更具体地讲,就像把你的脑袋按到七肢桶的文字跟前,一笔一画地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文字对应的思维方式就是因果的缘由。

坦诚地讲,这完全是个没必要的事,你让吴恩达解释深度学习的黑箱他也会觉得你是神经病。所以第三幕的观感一定是极为糟糕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人类本来就是直线思考的,怎么可能去理解这种视点乱飞的剪辑方式。但我还是想说,《信条》和一般意义上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幻片不同,诺兰在这里设置的高概念本身就是反科学的,我们高中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最基本的物理原理,怎么可能会有熵减的世界?但这个疯子想用电影把这个世界想象出来,而且我觉得他做到了,用一个极为反电影甚至反人类的方式。

这里也特别想提醒一句,如果还有人想重刷《信条》,我建议在极为混乱的第三幕里代入帕丁森的视角看待这个钳形行动,你会发现这整场戏就是由这个人物在驱动的,这也是我确信诺兰选择现在这个剪辑师(《弗兰西斯·哈》《婚姻故事》)的原因,用人物驱动去代替他传统商业片里的故事驱动逻辑。

评论的最后,为了向诺兰一贯的庸俗情节剧故事致敬,我也要整点感性的东西。昨晚一刷被震撼以后,我这么为关于《信条》奇观展示的质疑辩白:

什么是奇观?是否只有宏大的可视化的场景(类似《盗梦空间》的折叠城市)才能算作奇观?
《信条》第一支预告出来的时候我就在质疑诺兰这部要怎么呈现奇观,毕竟倒转时间的概念根本不算新鲜。 但看完成片我已经傻了,诺黑落泪了。后半个小时在做啥?这部分剪辑已经超出我的认知范围了(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不找有商业大片经验的剪辑师)。与此同时片子表达的钳形时间理念已经灌输到观众脑子里了,所以宏观上我们确实是知道诺兰在做什么的。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我以为,一个我们知道却又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东西,通过近乎不可能的手段可视化到了银幕上,就是最大的奇观。最好的类比对象就是2001的那段流光溢彩。

现在我觉得这段辩白是没有必要的,每个人的感知力不同,对于奇观的主观定义也不同。如果一定要我翻译翻译什么是奇观的话,我只能告诉你,奇观就是我二刷到结尾,整个影厅乃至整个世界都在对这个反电影的电影表达无声的控诉,而坐在角落里的我却因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崩溃哭泣。

所以,尽情地批评诺兰吧,但骂完以后,也不要忘了赞美这个企图做出改变的疯子。

参考资料:

[1] 路易斯・贾内梯, 贾内梯, 焦雄屏. 认识电影:插图第11版[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

[2] 与魔都第一乐评人的一次闲聊[J]. 微信聊天, 2020.

发表于公众号 深邃的电影

 3 ) 赵铁柱大破俄国黑帮(8月26日更新,修改标题并补完正文内容)

最近刚搬新家,这栋楼的电梯比较邪性,除了电梯门以外,三面全是镜子。我女朋友在里面照了照,觉得这种无穷无尽的感觉还挺奇妙。我开玩笑说,要是其中某一个你的影像跟其他的影像动作或者样貌出现了偏差,那才真叫奇妙。她吓得赶紧叫我闭嘴,给我这么一说,她以后都不敢坐这台电梯了。我赶紧转移话题,说这种通过镜子互相反射制造无数层次空间的把戏,诺兰当年《盗梦空间》就玩过。对了,正好诺兰新片上映了,干脆这个礼拜去看部电影压压惊。

《信条》是一部最不怕剧透的电影。《致命魔术》那种依靠一个诡计隐藏巨大反转的电影,可以称为“魔术”,因为就像真的魔术一样,揭秘带来巨大快感的同时,对于这场秀本身的观赏性也是巨大的破坏。而《信条》不一样,就算把剧本甩在你脸上让你熟读并背诵全文,你还是不见得能窥见这个东西的全貌,你必须去观赏它、感受它,里面很小的细节都可能是反常识、反直觉的,即便很有观影经验的观众,大脑转速多半时候也是跟不上影片推进节奏的。即便跟上了,你要讲清楚一个小细节,可能也得做长篇累牍的解释。得拿出写学术论文的架势,才能勉强说清楚这个电影到底怎么回事。如果说《致命魔术》是魔术,那么《信条》就是魔法,前者靠的是花招、诡计,而后者创作过程中需用到的精神力量根本不是一般人的脑子所能具备的。读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感觉到,写这篇东西的人一看就是老诺吹了。

本片的主角就叫“主角”,演员表上就是这么写的。为了便于描述,我称呼他为赵铁柱,有关这个名字更详细的来历,可以参考前作《<黑色党徒>影评:赵铁柱大破3K党》。赵铁柱隶属于代号“信条”的神秘组织,其存在的目的是防止世界毁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有必要成立这么一个组织,是因为一些具有逆时性的物件被发现了。所谓“逆时性”,就是结果和原因倒置、起点和终点倒置。正常的一颗子弹是首先装入弹匣,然后激发出去,打到墙上,留下弹孔。逆时子弹则是首先出现在墙上弹孔里,然后被吸进枪管、倒退回弹匣,整个过程在正常人眼里看来就像倒带一样。要适应逆时性,就需要练习逆时性思维方式,要拾起一颗逆时子弹,你要在脑中想象自己把它抛下的过程,然后它就会被吸到你的手上。类似的,假如你整个人都处在逆时状态下,你想跑向一辆汽车,那么你大脑给出的指令是想象自己从汽车倒退回你现在所站的位置。

这并非赵铁柱第一次见识到逆时现象。他在被招募进信条组织之前,经历过一次测试,测试内容是让他从一家遭到恐怖分子劫持的歌剧院营救出美国要员。一旦这名美国要员落入敌手,拥有巨大破坏力的放射性元素也会一并被恐怖分子染指。测试地点在乌克兰,一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虽然是测试,但是任务难度仍然相当高,赵铁柱试图在营救要员的同时,也保住歌剧院里其他无辜平民的性命,结果身份暴露。在与敌人周旋时,赵铁柱目睹了一次弹痕复原的奇景。这次测试赵铁柱只成功了一半,首要任务目标保住了,但是歌剧院难逃被炸掉的命运,赵铁柱本人也被擒住。不过他宁死不屈的骨气还是为他挣到了进入信条组织的机会。这段测试位于影片最开始,作用有点类似于《盗梦空间》一开始莱昂纳多去盗渡边谦的梦,虽然任务失败,但是主角依然借此展现了不俗的实力。

信条组织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逆时物件是未来人类送回来的警告,如果不加以控制,别有用心者就会借由逆时力量毁灭世界。组织上给赵铁柱配了一名搭档,名叫牛五方,平常大家都习惯喊他小牛(Neil)。铁柱和小牛顺藤摸瓜,摸到一个印度大老板,逆时物件的流通可能与他的军火生意有关。

小牛准备好了爬楼的绳索,供他和铁柱潜入印度大老板高层住宅之用。小牛这个蝙蝠侠虽然不像蜘蛛侠那么热衷于爬楼,但是也经常拿着蝙蝠钩爪枪在哥谭市荡来荡去,爬这种楼对他来说小菜一碟。潜入之后,两人发现他们顺藤摸到的这个印度大老板只是个瓜皮,他老婆才是真正的话事人。赵铁柱得知印度女老板还有个上线,是个俄国军火贩子。

印度孟买之行让铁柱领悟了一个重要道理,这些老爷们儿都不好使,直接从他们老婆入手会比较快。俄国佬的老婆替他打理艺术品买卖与鉴定的业务。老公在外面赚不义之财,然后资助老婆或情人开个画廊之类的地方,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洗钱,这几乎已经成为标配了。

捣腾艺术品的俄国佬老婆个子很高,为便于叙事,以下简称高小姐。接触高小姐之前,铁柱先去拜访了一位英国贵族。这位贵族老爷年轻时也是情报部门的干探,虽然退役以后改行当了多年的管家,但是仍然宝刀未老,手中掌握着大量珍贵情报。铁柱从贵族老爷那里拿到一张高仿名画,作为他接近高小姐的敲门砖。其实这一段完全是为了给迈克尔凯恩老爷子一个露脸的机会,带着那么点彩蛋性质。我猜是因为上一部《敦刻尔克》里老爷子只献声未露面,结果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市场不买账,票房成绩一般,所以这次诺兰吸取教训,给老爷子一个高调亮相的机会。

虽然是仿作,但是能仿到这种程度,也足以体现赵铁柱的背景不简单。他成功引起了高小姐的注意,两人共进晚餐。赵铁柱的本意是希望高小姐能把他引荐给俄国佬,没想到这夫妻俩的感情并不好。俄国佬经常家暴高小姐,还不许她离开,否则她就别想再见到自己的儿子。两口子矛盾集中爆发是在他们全家乘游艇在越南旅游时。

高小姐正在跟铁柱忆苦思甜,俄国佬的一大群保安冲了进来。他们认定铁柱是要来绿他们老板的,把他带去厨房准备修理他。高小姐也被强行带走,坐在车里暗叹命运多舛,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看似背景深厚、能帮自己脱离苦海的人,眼看也要被自己老公给弄了。没想到赵铁柱居然好端端从厨房后门走出来了,原来那群保安加起来都没弄过他。

高小姐对铁柱重新燃起了希望,相信他是可以帮自己摆脱俄国佬的人。之后两人再次碰面,从高小姐那里,铁柱得知俄国佬的许多生意都经由一个自由港中转,在那里有俄国佬的仓库,其中藏有包括艺术品在内的各类货物。小牛假扮成有意向购买名画的客户,混进自由港仓库踩点。从向导那里得知,发生重大火灾时,逃生通道会全部打开,这就意味着一些隐藏的区域也会暂时开放,但是与此同时仓库内的氧气也会被迅速抽干,所以逃生时间非常有限。

根据探听来的情报,小牛制定了一个计划,他说他想搞个大飞机。铁柱问他搞什么飞机。小牛回答他就搞波音747。铁柱继续问他打算怎么搞这个大飞机。小牛说要把飞机炸了。铁柱说不用搞这么大吧,坠机很麻烦的。小牛说不用坠机,起飞前就在跑道上给它炸了。

为了制造爆炸,铁柱和小牛又拉来一个卷毛做帮手。三人商议炸飞机计划的镜头是通过摄影机环绕三人一次性完成的。我猜导演这么做是想避开正反打来回切。第一次卷毛开口的时候,镜头正好转到他的正脸,所以我想当然地以为接下来也是谁说话就把谁给转出来。结果证明是我想多了。

一切按照计划进展,卷毛和他的助手假扮为给飞机配餐的工人,趁机控制住了飞机,在飞机上炸出一个大洞,把飞机上装载的大批金条顺着大洞抛了下去制造混乱,同时调转方向,撞向仓库。飞机爆炸和冲撞仓库带来了火灾,应急预案启动,铁柱和小牛趁机潜入仓库内的隐秘区域,发现了一台类似拍X光片用的机器,为了便于叙述,我干脆就叫它X光片拍摄机器,或者简称X机器。两人虽然是并排走向机器,但是中间隔着一层玻璃。玻璃上布满弹孔,预示着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原本空无一人的机器突然闪出一个全副武装的战斗人员,不分青红皂白就跟赵铁柱扭打了起来。玻璃另一面也出现了同样一个神秘人,跟小牛对上了。不同之处在于,赵铁柱这边的对手动作特别古怪,就像是在倒带。神秘人拿枪对着赵铁柱,玻璃上的子弹接连飞回枪膛。赵铁柱早知道有这一手,灵巧地避过了每一颗从脑后飞来的子弹。

两边同时从房间里打到走廊上,一直不停地打。这时我女朋友在我旁边悄声跟我说,那个跟他打架的人是不是就是他自己。我原来还没往这方面想,经她这么一提醒,马上醒悟过来。对啊,这不是时空穿越题材著名俗套桥段——欲盖弥彰的面具嘛。存在时空穿越设定的电影里面,如果有个人老是不露脸,那他要么真的就是个死跑龙套的,要么就是某个观众已经见到过而且非常熟悉的角色,主角本人的嫌疑最大。当时我心想,好嘛,这下子破梗了,该不会因为悬念提前揭破而导致后面乐趣减少吧?一直看下去的我很快就发现,自己是多虑了。

小牛跟神秘人打到一半,突然露出惊讶表情,然后就停手了。另一边,赵铁柱和他的对手一路扭打到门口,神秘人被赵铁柱制住,这时小牛却赶过来组织赵铁柱继续逼问神秘人的身份。神秘人趁机从卷帘门底下滚了出去。

看到这里神秘人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了,只不过我一度以为两个神秘人是不同的人,赵铁柱和小牛各自与他们的二重身对打。后来才明白,其实两个神秘人都是赵铁柱。与当前时空赵铁柱对打的那个神秘人,是从未来逆行回来正要进入X机器的赵铁柱。而在当前时空赵铁柱看来,他的一切动作都是倒放的,所以这个神秘人不是凭空从X机器里出现,而是他进入X机器里以后凭空消失的过程被倒放在了当前时空赵铁柱的眼前。

而所谓“凭空消失”,也不是真的凭空消失,神秘人赵铁柱是被转移到了玻璃另一侧去。经过机器再一次的逆转,他的动作负负得正,在当前时空赵铁柱看来又变成了正常的。正常的时间轴应该是一条直线,但是当它撞到X机器时,就不能继续往前了,而是会掉头往回走。神秘人赵铁柱的时间线就是先从右往左走,走到最左边的尽头X机器,然后又开始从左往右走。时间线以赵铁柱进入X机器那一刻为中点对折了一次。

这次行动搞了这么大的阵仗,连飞机都炸了,赵铁柱却还是没有弄清楚俄国佬逆时技术的秘密。而且铁柱还怀疑起了他的搭档小牛。炸飞机计划无功而返,铁柱觉得还是得从俄国佬的老婆入手。他又去找了高小姐。高小姐正与俄国佬在希腊旅游,赵铁柱也被叫去一起吃饭。俄国佬气焰嚣张,他严重怀疑赵铁柱跟他老婆有一腿,要把赵铁柱的卵蛋摘下来塞到他嘴里。这个俄国佬不准别人惦记他老婆,自己却很喜欢惦记别人老婆。当年他曾经对另一个美国特工杰克莱恩的老婆安娜卡列尼娜毛手毛脚,不愧是毛子。他的必杀技是把电灯泡塞进别人嘴里,技能经过强化升级,如今变成了把蛋蛋塞进别人嘴里,总之一定得塞点儿什么到别人嘴里他才舒服。

赵铁柱提到了歌剧院,暗示俄国佬,他知道最一开始乌克兰歌剧院袭击事件的内情。那次袭击事件最有价值的战利品是美国要员掌握的放射性元素钚241。有了这玩意儿俄国佬就能完成他的灭世武器。

得知赵铁柱可能与钚241有关之后,俄国佬不敢再轻举妄动,他们的关系从疑似绿与被绿,变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生意伙伴。俄国佬邀请赵铁柱跟随自己两口子一起坐帆船去乘风破浪,没想到最浪的是他老婆,趁他不注意就把他这个奔涌的前浪给扔到海里了,让他差点前浪变先夫。

赵铁柱还需要俄国佬活着来进一步打探逆时物件的事情,所以把他捞了上来。这次救命之恩当然是赵铁柱在俄国佬那边的加分项,两人把酒言欢,赵铁柱借着这次机会套到了重要情报,可是高小姐就惨了,俄国佬摆出一副陆振华打雪姨的架势,要对她实施家暴。还好高小姐比较精明,她说你把我打得鬼哭狼嚎,被赵铁柱听见,生意就搅黄了,俄国佬这才罢手。

当晚赵铁柱偷溜出去窥视俄国佬接货,结果被俄国佬的手下抓了现行。大概俄国佬从未来的自己那里收到了启示,所以面对这个鬼鬼祟祟还老想着绿自己的可疑人物,他又一次忍住了没有杀他。

之前赵铁柱与俄国佬喝酒时得知了俄国佬心心念念的放射性元素的下落,于是他和小牛商量着要抢先一步把东西抢到手。押运钚241的车辆在行驶中被前后左右包夹住,赵铁柱趁机用消防云梯荡过去在车顶装炸药,再荡回去避开爆破的瞬间,等到车顶炸破,他再荡回来顺利抢到关键物品。这一段行驶中的夺宝戏有点儿《疯狂的麦克斯》内味儿,不知道诺兰的老搭档汤老湿是否提供了灵感。其实这部片子也挺适合汤老湿来演的,有大量戴氧气面罩的戏份,这种不露鼻子嘴只露眼睛的设定非常符合汤老湿的戏路。

戴氧气面罩的人很快就出现了。坐着一辆始终倒着行驶的车华丽登场,俄国佬用枪指着自己老婆威胁赵铁柱交出钚241。不光车是倒着开的,俄国佬整个人都处在逆时的状态之下。正常情况下,人呼吸就会吸入氧气,而逆时状态下这种作用也被逆转了,你下意识地呼吸行为造成的结果是氧气不断流失,所以要一直戴着氧气面罩,当然我猜那个氧气面罩也不是一般的氧气面罩,可能原本的功能就是往外抽氧气的,负负得正之后就能帮助逆时状态下的人维持呼吸。所以《信条》作为影院复工之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新好莱坞大片,还是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潜移默化地向观众宣传了时刻戴口罩的必要性。

倒车追逐戏看得我微微有点毛骨悚然。那辆倒着开的汽车让我忍不住想起丧尸片里那些身体扭曲、摆出正常人难以做到的动作的丧尸。当然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其实不是丧尸,而是《创造营》里张艺凡那个头下脚上、身体折叠的动作。这场追车戏用常见的物体、常见的形象营造出了不同寻常的诡异感觉。

除了倒着开的车,路上还有底盘朝天整个翻了的车。随着赵铁柱的接近,那辆车居然又自己翻回了正面,也加入了抢夺钚241的混战,结果没晃两下又自己开走了。赵铁柱把装着钚241的箱子扔到了路边,俄国佬也急忙扔下老婆,自己去找宝贝了。赵铁柱在千钧一发之际跳进了倒开的汽车,踩住刹车救下了高小姐。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随着刹车戛然而止。

然而危机并没有随之解除,赵铁柱还是被俄国佬的手下擒住,带去了一个装有X机器的房间。隔着一面玻璃他看到俄国佬正用枪指着高小姐,动作极其诡异,嘴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词句,经过机器的翻译,他才能听清原来俄国佬是在逼问钚241的下落。他感到奇怪,因为几分钟之前双方明明已经交易过了,俄国佬为什么还会多此一问?

很快赵铁柱就反应过来,俄国佬是处在逆时状态下,而玻璃上留有弹孔,这表示很快会有一颗子弹飞回俄国佬的枪膛,或者按照俄国佬的视角,不久前刚刚有一颗子弹被他击发出来。当俄国佬胁迫着高小姐移动到与弹孔重合的位置时,这一幕在赵铁柱面前上演了。他看到子弹穿过高小姐的身体飞回俄国佬的枪膛。

想明白前因后果的赵铁柱这下子知道俄国佬是想知道时间轴对折之后关键物品的下落。如果把赵铁柱现在所处的时间点定为0时点,假定俄国佬是从10分钟以后逆行回现在这个时间点的,那么对折以后对应的时点就是负10分钟,也就是10分钟以前,因为从几人现在所处的位置开回到刚才的公路,所需花费的应该是相同的时间(已假定为10分钟)。当时关键物品在赵铁柱和小牛驾驶的车上。赵铁柱担心俄国佬会进一步做出对高小姐不利的举动,于是说出了上述信息。

这时在玻璃这一侧,与赵铁柱同侧,又有一个俄国佬出现在他身边,询问的是同样的事情,但是动作和语言都是正常的。很快小牛带着援军赶到,两边的俄国佬同时消失不见。其实是赵铁柱面前这个俄国佬进入机器之后,变成了对面那个折磨高小姐的俄国佬,而对面那个俄国佬则押着高小姐上了车,变成了先前在公路上倒着开车抢夺箱子的俄国佬。

高小姐受了严重的枪伤,生死未卜。为了救她的性命,赵铁柱决定借助X机器的力量逆转时间。与我们熟悉的时间机器不同,本片中的X机器并不是把人传送到指定的时点,而是改变时间的流向。当你进入逆时状态之后,你需要等待时间自然的流过(倒流),捱到你想去的那一个时点。

带着高小姐进入X机器,就是主动制造了一个时间线上的对折点,高小姐的伤势就不至于随着时间流逝而恶化。逆转时间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阻止俄国佬抢夺箱子。从这一刻起,影片真正进入了让观众全程脑力激荡的无尿点华彩段落。

走出X机器的赵铁柱整个人都处在逆时状态下,必须戴氧气面罩、习惯大脑给身体下逆向动作的指令。赵铁柱为追赶俄国佬而驾驶的车辆,就是先前在正序时间的公路追逐戏里,那辆底盘朝天又突然自己翻回正面开动起来并乱入到手提箱抢夺战的神秘汽车。通过此刻赵铁柱的视角,我们明白了原来他是用逆向的动作驱动车辆正向行驶去拦截俄国佬,结果被撞翻。俄国佬终于得到了他要的东西,还不忘点上一把火,想要连人带车灭掉赵铁柱。

这里的赵铁柱就像一开始那场乌克兰歌剧院营救行动失手被擒之后一样,本来应当必死无疑,可是下一秒钟在病床上一睁开眼却发现自己毫发无伤。这一次守在他病床旁边的是小牛,很显然最一开始在乌克兰救他的也是小牛,后者比赵铁柱更熟悉逆时状态以及逆时能力的运用。

赵铁柱并不领情,反而更加疑心小牛有事情瞒着自己。他们两人以及生命垂危的高小姐一同呆在一艘逆行的船上。船舱内外的时间流向相反,三人一旦出舱就必须戴氧气面罩,并且要强迫身体做逆运动。就这么一直与外部世界拧巴着来也不是个事儿,于是赵铁柱和小牛决定前往自由港,利用那间仓库里的X机器,负负得正,使得三人的身体重新回到与外部世界流向一致的正常状态。

抵达自由港的时间正是当日赵铁柱和小牛策划利用飞机爆炸潜入自由港仓库的时间。全副武装的赵铁柱一进门就遇见了当初的自己,影片前半段关于神秘人身份的猜想在此得到了印证,而且从逆时赵铁柱的视角重新演绎了一遍之后,很多动作逻辑也都理顺了。原来是直奔X机器而去的赵铁柱遭到了过去的自己的纠缠,一路厮打,其间还不惜拔枪射向过去的自己。已经经历过一遍的赵铁柱当然知道过去的自己有能力避开这些子弹。被躲过的一发发子弹打在了玻璃上,留下弹孔。我觉得这部电影之后如果要出周边,除了赵铁柱同款氧气面罩以外,印有弹孔的车玻璃膜、手机壳等用品也会有不错的销路。

蒙面赵铁柱终于冲进了X机器,再次逆转之后身体恢复到适应外部正常时间的状态。刚一出机器他又遇到了炸飞机当天的小牛,两人又打了起来。小牛无意间摘下了赵铁柱的面罩,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赶紧去阻止那个跟自己一样原本就处在这条时间线上的赵铁柱,让他不要追击逆转时空乱入的蒙面赵铁柱。

在分身有术的蒙面赵铁柱以一敌二的同时,与他同来的小牛也带着高小姐完成了再次逆转,三人都恢复到正常状态。高小姐得到了及时救治,捡回了一条命。赵铁柱终于知道小牛瞒着自己的事情其实只不过是当天在仓库见到了未来的自己,他是为了避免干扰时间线的正常运行,才没有透露这一情报。二人之间的心结彻底解除,成了真正肝胆相照的战友。故事至此进展到好人一方的“虚假胜利”。

虽然救回了高小姐的命,但是俄国佬也得到了组装灭世武器的全部关键材料。从高小姐那里,赵铁柱得知俄国佬已经身患绝症,他想要拉着整个世界给他垫背。赵铁柱再次拜访印度女老板,想要获得更多有用的情报以便阻止俄国佬。结果女老板告诉他,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谁也逃不离。就像一开始的乌克兰歌剧院营救事件不过是一场测试一样,赵铁柱与俄国佬的连番斗智斗勇在女老板看来,也不过是剧本早已写好的一场戏。家暴、情绪经常失控、原本经营的就是见不得光的生意,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俄国佬必然是反派。然而还需要一个正面人物与他抗衡,凑成一台戏。赵铁柱就是那个被选定的“主角”。现在戏演完了,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世界该毁灭还是得毁灭。或者说,世界其实早已经毁灭了。

俄国佬具有逆时能力,他在此刻凑齐灭世武器全家桶,不代表他只有此刻才能使用。他可以逆转时间回到过去去使用。一个身患绝症的将死之人,会希望生命定格在最美好的那一瞬间。根据高小姐提供的情报,赵铁柱等人推断出,俄国佬选定的毁灭世界的日子就是他们一家三口去越南乘游艇旅游的那一天。也是从那一天起,俄国佬性情大变。他毁灭世界的方式就是用逆时装置将整个世界的时间线都折断,从而消灭人类的未来。当然,按照他的理解,以人类竭泽而渔的生活方式,未来早就已经被毁灭了。

俄国佬的灭世计划似乎已经不可阻挡,但是赵铁柱偏偏不信邪。他联合小牛以及一只精通逆时技术的特战部队,共同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从时间线两头包抄,攻陷俄国佬布置终极灭世武器的基地。与此同时,高小姐要假扮成过去的自己,到越南游艇上去稳住俄国佬,因为灭世武器与俄国佬的生命检测装置相连,一旦他死了,灭世武器就会随之启动。高小姐表示自己只能尽力而为,要是实在忍不了了,也可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俄国佬宰了出一口气。

俄国佬秘密基地的防御工事都是用具有逆时性的特殊材料制成,所以必须有两支队伍沿着时间轴的不同方向包抄进攻,否则炸毁的城楼可能下一秒就恢复原状。影片最奇妙的瞬间就是一正一逆两只队伍在十分钟倒计时的中点处,也就是战斗进行到五分钟整的时候,同时向一栋楼开火,让它上下两开花,保证它永不超生。

一番激战后,沿时间线正向推进的赵铁柱闯入布置灭世武器的地下设施,在这里早已卧有一具穿着己方军服的尸体,让他似曾相识。俄国佬的助手正在这里进行灭世武器的组装,看到赵铁柱进来,拨通了老板的电话。人在越南、刚上游艇的俄国佬一边跟高小姐演着塑料夫妻情谊,一边隔着电话对赵铁柱放狠话。他已经忍这个想给自己头上添点绿的男人很久了,现在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下令干掉他了。

俄国佬助手听从老板指令,拔枪要爆赵铁柱的头,地上的尸体突然逆时站起挡了一枪。所以成为尸体是果,因则是此刻种下的。逆时而来的小牛目睹赵铁柱闯入地下设施,担心他有危险,早早准备好接应的车辆。越南游艇上,终于沉不住气的高小姐拔枪射死了俄国佬,随后扬长而去。这时给了一个船身的镜头,反射出海面的粼粼波光,看上去就好像船在溶化一样。我当时以为这意味着行动失败,时间线坍塌,万物灰飞烟灭了。结果镜头一切,赵铁柱那边已经在千钧一发之际拆除了灭世武器。

赵铁柱、小牛以及时间线包抄进攻行动的指挥官三人夺得了灭世武器,将其平均分为三份,互相牵制,确保谁都无法单独掌握这件武器。小牛把自己的那一份交给了赵铁柱,转身走回了地下设施。赵铁柱注意到小牛身上的一个状似铜钱的饰品,与刚才那具替自己挡枪的尸体相同,明白了他要做什么。赵铁柱想要劝小牛回头,后者淡淡一笑,毫不迟疑地继续前行。谁能阻止得了少年武士赴死呢?

如果你看完以后觉得上面的文字都不知所云的话,那就对了。因为我自己也有很多没搞懂的细节。比如最后参与两队包抄行动的男主角,我倾向于认为他的记忆是一块白板,即他此刻所处的时间点早于整部电影大部分其他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而这个主角就是这条时间线上的“原住民”,并不是观众一直跟随着的那个穿越者。最后他与尼尔分别时,说这是我们友谊的起点。我们熟悉的那个主角与尼尔友谊的起点,即便不是在孟买一起爬楼,也该是重返炸飞机爆炸现场弄清前因后果。所以我认定这个主角是一个没有太多与尼尔出生入死经历、近乎恢复出厂设置的主角。但是在地下设施里他跟大反派的通话又显得两人似乎是认识的,这一点跟我上面的推断产生了矛盾。

关于主角一行人是否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我的观点是没改变。无论主角还是反派,都是按照既定的剧本在行动。哪怕他们在时间线上再怎么旋转跳跃,一切也都是早已注定的。如果从一个完全不知道有逆转时间这么一回事的旁人视角看来,俄国佬的行动线应该是这样的:越南旅游——收集灭世武器配件——神秘失踪(因为穿越到过去并死在了过去),从此以后摆脱了家暴阴影的妻儿过上了平淡幸福的生活。当然我也不是说主角们一事无成,我想强调的只是,他们并没有创造新的故事,他们只是让一切如期而至,让故事按照预先写好的样子实现。那么假设主角一行人啥都不干,一路混吃等死,他们会躺赢吗?答案是不会。他们一定会赢,但一定不会躺赢。他们的性格、经历决定了让他们再重新来一百次,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同样的积极行动,最后导向同样的结果。时间线自始至终只有一条。对于诺兰来说,平行时空太过儿戏。在单一时间线的严格限定下,把空隙里都塞满信息,这才有挑战性,也因此才有趣。

开场的乌克兰歌剧院营救任务,在炸弹即将爆炸、主角往外奔跑时,配乐有几下鼓点很像《终结者》系列的主旋律。这当然可能只是巧合,但也不排除致敬的可能性。《终结者》系列是最经典的时空穿越故事之一。我猜诺兰对于《终结者》系列的偏好应该跟大部分人不同,如果是他,可能评价最高的并非在视觉效果方面极富创造力且又能以浓厚的家庭亲情戏码打动观众的《终结者2》,而是更有B级片质感的《终结者1》,因为《终结者1》就是典型的单一时间线。虽然有穿越,但是穿越并不会制造出平行的时间线,而是依附于原时间线,形成闭环。单纯以时间旅行这个角度来说,《终结者》系列第一部就达到了巅峰,第二部靠着更强的类型元素再创新高,但是在时间旅行这个概念的运用上已经没有太多新意。这种靠穿越梗起家的系列,在穿越梗已经烂大街的今天,越发显得后劲不足,或许只有做到像《信条》这样,不拿平行时空出来偷懒,而是咬紧一根时间线死磕、硬穿,所有细节都严丝合缝,才能重新激活穿越题材的魅力。

诺兰是否有致敬《终结者》,这个不好说,但我觉得他这部新片是有点向自己致敬的意思。最终大混战红蓝两个行动小队沿着时间轴的相反方向互相配合执行任务,并在十分钟倒计时的中点会和,这一情节很容易让人想起诺兰的早起作品《记忆碎片》,那部电影也是时间线自两端向中间聚合并最终交汇。本文的原标题(《记忆碎渣》)也正是源于两部电影的这种渊源。不过碎片是宏观的倒带,具体到每一个片段内部仍然是正放;而《信条》是微观层面的倒带,倒放的单位是比碎片更小的微粒级别的素材,堪称比碎片更碎的碎渣。你可以说这种自我致敬带有一点炒冷饭的意味,但换个角度看,这件事情也可以很励志:一个始终坚持不懈进行创作的导演,在电影领域终于掌握了令人羡慕的话语权之后,毫不吝惜地拿出更先进的技术、更充裕的资源,对年轻时的宝贵创意进行再一次的雕琢与打磨。

子弹随着扳机扣动倒飞回枪膛,诺兰导演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这个模糊画面驱使他拍出了《信条》这部影片,并借由电影这个媒介被分享给无数观众,作为影片的标志性画面印入大家心中。同样一把手枪,子弹从里往外打,大家见得多了;调换一个方向,改成从外往里吸,大家就觉得耳目一新了。看射出去的子弹击穿人体,肯定不如看吸进来的子弹击穿人体过瘾。就好比玩《战神》,飞出去的斧子召回时劈裂沿路的小怪,当然要比持斧劈砍或是掷斧攻击要爽得多。《信条》的动作设计有游戏感,却并不儿戏,诺兰仍然坚持了他一贯对真实质感的追求,哪怕是超现实的动作,也有一套一以贯之的逻辑支撑,像是在对某个确有其物的未来文明的物质现实进行忠实还原。

诺兰影片的游戏感不只体现在动作设计上,也体现在情节的编排上。看诺兰的电影,总像是在玩猜谜游戏,这是观众与创作者的智力竞赛,而且是一场十分公平公正的竞赛,因为创作者把解谜的关键线索都呈现给了观众,就算解谜失败,大家也只会怪自己看得不够仔细,而不会怪庄家耍诈,一个个都输得心服口服。

我以前是特别不认同所谓“烧脑片”这个概念的,尤其不认为诺兰是所谓烧脑片专业户。我所理解的诺兰,就是一位极其成功的类型片大导演。他了解市场、了解观众,所以绝不会为了装[哔]而故意把电影拍得晦涩难懂。以前的诺兰电影并不烧脑,只会让大部分观众稍稍跟不上创作者的思路,但他也会给你留足够的时间,让你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才智恍然大悟,进而产生“这次虽然又输了,但也只是略逊一筹,下次再努努力,我的智商应该就快赶上诺兰了”的错觉。

然而这次的《信条》却与诺兰的所有前作都不同,我承认这是一部真正的烧脑片。它烧脑的点不在于剧情有多复杂(尽管剧情也确实很复杂,但是这不重要),而在于这部电影需要观众的眼睛和大脑不断调整过往的观看习惯,去适应那些因为逆时这一设定而存在于片中的充满不协调感的诡异动作与画面。这种仅仅通过眼球往你大脑灌输信息就让你大脑因计算量过大而发热发烫的影片,当然是名副其实的烧脑片,也是比起仅仅依靠叙事诡计的烧脑故事更纯粹的烧脑片。

早期的诺兰被归类为悬疑片导演,他的作品和大部分悬疑片一样,供大家品评的主要是故事,观众作为猜谜游戏的参与者,其实每部电影只有“故事”这一道大题可供练手。而对于像《信条》这样的电影,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让观众在看的时候微感诧异,略加思忖试图理清背后的逻辑;一旦成功理解了,获得的成就感并不比看懂一个故事差,而一部电影可以容纳无数的此类动作细节供观众赏玩,也就等于是提供了数之不尽的小题等待猜谜者去破解。只要全神贯注地去观看,哪怕故事看不懂,仍然可以在破解一道道“小题”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收获成就感,让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烧脑片并不会把脑子烧坏,只会烧得更加亢奋、更加敏锐。

最后,夸一下本片的男二号罗伯特帕丁森。他在片中的角色定位有点像之前诺兰电影里面的囧瑟夫。不同之处在于,囧瑟夫通常都表现得沉默低调,忠实扮演主角的助力者。而本片的尼尔可能因为笑容露的比较多,显得光彩四射,甚至风头盖过了主角。年轻时因为《暮光之城》而对他有偏见,现在终于get到他的颜值了。再加上最近几年看他不断在艺术片里面突破自己,发觉他是个很有追求的年轻人。而这次作为新一代蝙蝠侠扮演者,与本世纪最成功的《蝙蝠侠》系列电影执导者合作,我有预感他会像是打通任督二脉一样,为之后的重启版《蝙蝠侠》带来惊喜。

 4 ) 这一次,好好谈谈这20多年的诺兰

文/ evarnold 2020.9.12

这是对《信条》的第二篇影评,之所以还要写,三个原因:

一是前一篇影评,几乎一半的评论“你没看懂”。我是天蝎座,想新开一个被人怼和怼人的地方。

二是我第一篇影评被顶到了热评第二位,但我自己也并不满意,毕竟分成很多次更新,而且基本都是手机打出来的。

三是诺兰的确对于我来说很重要,仍有很多话想说。

本文想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诺兰电影的一贯主题是什么?

2.诺兰是动作大师吗?

3.实景拍摄、IMAX2D、胶片、音效式音乐、交叉剪辑到底加分多少?

4.如何看待《信条》的“烧脑”?

【1】诺兰电影的一贯主题是什么?

很多人说是“时间”,这的确没错,诺兰自己也是这么说的。但我最近有一些新的想法。“时间”是表面,核心主题其实是“因果”。

关于时间的有趣电影太多了,其中大部分也确实与因果有关。这是自然的。时间本质上是人类创造的幻觉,是用以描述运动、分析因果的一个工具。因此时间与因果之间就像是铁轨与火车,在某些层面是一体两面,但各自分量不同。

在诺兰电影中,夺人眼球的是时间,但真正让人沉迷其中的核心,仍是因果。

《记忆碎片》的倒叙+顺叙的剪辑手法让人耳目一新,也给了诺兰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每一段落倒着向前推进时,既是上一段的因,也是下一段的果。最终呈现在盖皮尔斯身上的刺青,都是故事的因。

《致命魔术》里的双雄对抗,双方在不同时间中相互窥探对方的笔记(或留言),实质上是通过笔记给对方“下套”,以因带果。

《黑暗骑士》,不同群体阵营、立场之复杂,除小丑外,所有人物都在关系网上挣扎煎熬,因果成为组织故事推进的主要手段。

《盗梦空间》原文Inception,指的就是为了某个目标(果)而在潜意识里植入一个相对应的靠谱有效的动因。

《星际穿越》,父女俩在大尺度的时空中完成了各自的因果链条。

《敦刻尔克》,因果成为识别三条时间线前后的重要标尺。

纯粹讲时间的伟力的,应该是像《飞跃巅峰》《荒岛求生》这样的电影。而诺兰的电影,始终更进一步,因果是他甩出的王牌。所以他的电影一贯有重量、有嚼劲,让人在震撼中有所顿悟——也就是主题够好。

在他之前的所有电影中,因果之火车与时间之铁轨虽然可以组成复杂的叙事网络,但是两者的方向是同向而行的,所以多少好理解一些。但在《信条》中,诺兰进行了更大胆的探索,他在铁轨上,放上了两列对称且相向而行的列车。这是反常识、反直觉的一步。所以《信条》在野心上是伟大的,虽然在执行上是失败的(这一点后表)。

【2】诺兰是动作大师吗?

是,也不是。诺兰既可以构建最新奇的动作奇观,但也会在各种普通场面上翻车。这是非常诡谲的一点,而且一以贯之。

在这里,我首先要匡正“动作”一词的定义。好的“动作”,不是说有好的武指就够了,比如,在我眼里,漫威电影宇宙的动作都不行。好的“动作”,本身就是“戏”。用这个标准就够了。动作可以推进故事前进,动作可以构建人物关系,动作可以代替台词。《终结者2》是好的动作片,因为莎拉康纳全程看着T800一动不动地守了一夜。《谍影重重2/3》是优秀的动作片,因为杰森伯恩的动作逻辑非常清晰,链条完整。《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是杰出的动作片,因为几乎不靠台词,动作就代为构建了几乎所有的人物关系。

而诺兰的电影中,你只能零星地看到如上述般出色的动作设计(《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中还是稍微有一些亮点的)。诺兰的动作思维仍停留在画面性的层面,而非故事性的。他讲故事的方式,仍然主要靠台词,而非动作。

这一点在《信条》的文戏中非常明显,几乎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平庸。豆友空白岸评判得很到位了:至少在《信条》中,“诺兰确实调度不行”。这在诺兰这一级别的大导演中是很少见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比如说,对比《阿凡达》,杰克与夸里奇上校第一次见面,看看卡神是如何用动作构建两者的微妙关系的;再看看主角与印度女军火商、与尼尔、与女主、与反派的几乎所有对话场景,看不到动作,全是没有魅力的行活。诺兰是不是受007系列影响太深了?

而哪怕是007这样的电影,主角应该在动作上是有第一推动力的。但《信条》的主角在动作上几乎没有关键推动力,尼尔都比他强。

诺兰的动作还有一个小小特点,就是很多时候不会完整展现动作的结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比如,子弹打中一个人,结果不会用画面直给,而是靠人物动作的反馈、声音的补充、甚至是直接剪掉。这可能与分级有关(展现了诺兰学习希区柯克的机智一面),但客观上的确影响了动作的力度。

这当然无法阻止诺兰对动作奇观的追求。这一点就应该不吝推崇。在视听上,诺兰的历次杰出动作场面有:《蝙蝠侠:侠影之谜》的蝙蝠车逃窜、《黑暗骑士》的公路围剿、《盗梦空间》的天旋地转与连环kick、《星际穿越》的旋转对接、《信条》的机场与公路两场大战。而诺兰的车祸般失败的动作场面有:《黑暗骑士》的拯救警察人质、《黑暗骑士崛起》的警匪大战、《盗梦空间》的雪地大战、《星际穿越》的马特达蒙攻击库珀、《信条》的基地大战。这两者的特点是:一旦与诺兰充满想象力的设定相结合,诺兰能拍出花来;而一旦陷入到大场面动作,几乎一定是混乱不堪,连基本动线都展示不完整。这几乎像是两个人拍的。

所以,诺兰是动作奇观大师,不是动作大师。

【3】实景拍摄、IMAX2D、胶片、音效式音乐、交叉剪辑到底加分多少?

这些都是诺兰的标签。

整体上,正面来说,它们都是诺兰的个人偏好与风格,肯定是加分的;但反面来说,这些标签并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不是行业的整体趋势,所以并没有太大的旗帜效应(除了声音)。

实景拍摄,如今能如此坚持,是十分可贵的。这赋予了诺兰电影一种独特的真实感,尤其是动作场面。CG背景至今无法完全取代实景拍摄,因为不仅影响观众的潜意识,更影响演员的表演状态。两者之间并无好差之分,只有风格之分。只是我觉得也不用太吹嘘,因为这只是导演们在技术层面上的偏好。至少在《星际穿越》一片,当年大肆宣扬的实景拍摄其实并没有震撼到我,这种拍摄方式劣势也很明显,机位、景别受到一定制约,该片真正炸的镜头都是非实景拍摄的。同样太空题材,我个人还是更享受《地心引力》带来的技术快感。在技术上,毫无疑问墨西哥三杰的影像品质更引领时代,这点在行业奖项上也是证明。

胶片,如同实景拍摄,见仁见智,风格而已。在很多场合,诺兰都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想法。胶片在存储上有着“把字刻在石头上”的霸气;但在影像质感上,数字摄影几乎已经可以追平胶片了,更别提各种便利性与低成本。

IMAX,这个可以一说。毫无疑问,诺兰自始至终都是IMAX(胶片)的第一鼓吹者,但卡神才是IMAX影院建设狂潮的第一推动者。两位导演对IMAX的欣赏点不同。卡神看重的是“照片级别清晰度”,这可以大大提升他的3D影像的真实感,从而让3D体验进化到下一个时代(当然对于十年后现在的我们来说,苦不堪言的3D时代终于算是过去了)。而诺兰看重的是更多的画面信息量(包括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大的画幅)和更棒的景深。客观评价,诺兰更真诚,大大点赞。但是看诺兰总是因为IMAX摄影机大小和噪音问题,经常用其它机器补充拍摄正反打,很多场景来回切换的画幅也算是有一丢丢的尴尬。诺兰并不像卡神那样,遇到技术困难,就用更强大的技术资源来征服它,而更像是个暗恋的绅士,对象有脾气,那只能默默忍受,用备胎寻找安慰。当然,细想之下,IMAX的巨大画幅,可能真的方便了诺兰,也让他惰于更精细的场面调度。而对3D的态度,我显然更站诺兰这一边。《阿凡达》之后,仍然没有更好的3D,只有更骗钱的3D,卡神开创的技术潮流,终究只有卡神自己更让人受用,这算什么事。看诺兰的2D,简直是一股清流。而从《信条》的第一个镜头开始,诺兰就已经证明了,3D和2D对纵深的表现力,远远没有你想象的有那么大差距。

目前来看,实景拍摄+IMAX+胶片+2D,诺兰还可以逆流奋斗下一个十年。

音效式音乐,或者说诺兰的声音设计,我觉得是在《信条》中大大退步了。Ludwig Goransson的作曲当然没问题,几乎原版复制汉斯季默的味道,电子乐上头得很,我这几天开车一直放,仿佛会倒车开。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优秀的音乐,和优秀的声音设计,是两回事,这已被影史N多经典案例证明了(比如诺兰最为推崇的《2001:太空漫游》)。网传《信条》有震坏影院音响的新闻,而在我三刷《信条》时,影院厅真的就出故障了。而且隔壁影厅的声音竟然还会传到本厅,真的是有史以来最炸的声音设计。在这一方面,诺兰可能陷入了“我执”。如今唱片行业已经沦陷在“响度战争”中起不来了,诺兰可能正是将“响度战争”带到电影行业的关键人物。最早诺兰的声音风格是“笼罩式的哀伤旋律”,以《致命魔术》最为突出;然后是《黑暗骑士》,诺兰还会在公路围剿桥段故意不放音乐,让音效做主打,算是很有追求了。可能从《盗梦空间》的第一部先行预告片开始,当时没放什么激烈的镜头,但是音乐很响,效果很震撼,诺兰仿佛发现了声音的新大陆。随后的《盗梦空间》正式预告片,那首著名的《 Mind Heist》一放,成为了音效式音乐的全体狂欢。然后从《黑暗骑士崛起》这部开始,汉斯季默的重点就从旋律退回到节奏,效果还算非常不错。这回我还回影院重温了《星际穿越》,问题也并不明显,并不是全程都炸。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我的天啊,全程轰头。这回《信条》来了,诺兰已经不在意画面内容与音乐音效的相互关系了。尼尔初探自由港的音乐,情绪完全不对。诺兰可能看多了抖音。

最后说说交叉剪辑,我觉得这一直是诺兰最迷人的地方,中前期都堪称完美,这个就不用再赞美了,诺兰“时间尊主”的地位就是靠这个绝活立起来的。但是从《星际穿越》开始,交叉剪辑就出现了情绪和逻辑不对位的问题(库珀旋转对接时剪墨菲烧玉米田,是打断而非赋能),感觉诺兰开始为了交叉剪辑而交叉剪辑。到了《敦刻尔克》,好么,算是艺术探索,交叉剪辑正式登上C位,主持了全片结构,成为关键看点。但是,讲真的,一周、一日、一小时的三条线,其交织并没有看出有什么明确的艺术表达。这使得《敦刻尔克》在战争片的时间维度的探索显得有些“有破无立”。这回到了《信条》,原先的交叉剪辑退位给了事件呈现,已经没有堪称亮点的表现了。

【4】如何看待《信条》的“烧脑”?

我先抛出我的看法:“伟大的目标,失败的执行”。

还是那句老话,诺兰创作《信条》,应该就是旨在探索商业片的信息密度极限。他之前的电影,复杂,但好懂。我以前从来不觉得诺兰电影“难懂”。只要是能有“单一解”的,都不应该算难懂,包括《信条》。真正的“难懂”是指:更深刻的作者性表达(如老塔),或者多重意义的解读(如林奇),或者因为时代之障造成的厚厚的理解之墙(如费里尼)。诺兰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电影的复杂而难懂,而是他电影复杂却好懂。这是他在执行层面一以贯之的牛逼之处。而《信条》烧脑,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就是因为简单无趣的“信息过载”,完全是故意为之。作为诺兰粉,我相信他是有很多路来避免目前这个局面的。这一点,我尊敬他的野心,但不认同他的执行。诺兰不应该无视广大观众和粉丝要求“一刷能懂”的需求,而任性地在“信息过载”上信马由缰。

时间逆流的确是极有吸引力的设定,因此《信条》更显得可惜。

对我来说,烧脑的反而不是设定,而是人、物关系与动作流程。人、物关系设计过多了,动作流程交代过少了。

信息在以下方面是过载的:印度女、迈克尔凯恩的出现、赝品画这个“2号麦格芬”、赛艇上语焉不详的谋杀。这些人物和情报,在前期集中出现,作用却像猴子掰玉米——捡一个丢一个,干扰观众的预期和判断(印度女的立场和阵营一直交代不清;迈克尔凯恩更不是关键人物;画也不是关键物品,却承担着一场动作大戏)。他们在本质上并不影响主线剧情,各条线索有其他很多方式可以组织。可以围绕“算法”这个核心“麦格芬”,把印度女、迈克尔凯恩砍掉,情报作用归集在劳拉身上,阵营简化为“信条”与“萨托”两个势力,好早早展现本片核心卖点——时间钳形行动。

信息又是在以下方面是缺失的:两次时间钳形行动。《信条》最有魅力的时刻,的确是公路大战后,萨托进出旋转门的那个瞬间。事实上,公路大战太关键了,它承担着培训主角和培训观众的重任,绷着“懂”和“不懂”这条细细的红线。所以,主角的视角,萨托的视角,应该完整地“交叉剪辑”一次。甚至,把凯特的视角加进来都不为过,让观众充分、完整、彻底地享受、消化思维的快乐和想象力的震撼,然后再去接受后面的两场动作戏,包括结尾的超大型时间钳形行动。如果这么做了,这将是多么好的一部电影。而现在,大部分观众只能看各种解析,然后不知应该感谢诺兰,还是感谢营销号。

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可能还是因为,“时间逆转”这个核心概念,有自身的重大缺失。

诺兰的设定,以往都是滴水不漏、浑然天成的。但是“时间逆转”这个想法,可能真的撞上了逻辑之墙。在第一篇中,我就提出了一个针对“存在”的悖论,目前没有看到好的解释。这几天,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悖论,这个悖论的案例甚至就出现在第一场戏:

当主角在拆炸弹时,背后有个真的特警要杀他,结果尼尔的逆向子弹解了围。

主角先看到了阶梯上的子弹洞,然后子弹逆向打中了特警。这个好理解,对不?

但是在逻辑上,阶梯上的子弹洞,和特警身上的子弹洞,有何本质不同?为何阶梯上子弹洞可以先有,特警身上的子弹洞却后有?

同样的逻辑,可以再放到公路大战上(后面的凯特中弹或许可以用“玻璃墙蓝色房间那一半是逆向玻璃”搪塞过去)。我们看到宝马车的后视镜上先有裂缝(果),然后萨托的奥迪撞上了(因),裂缝消失了,这个非常好理解,对不?先忘掉我第一篇提出的悖论吧!接下来是另一个悖论:

如果萨托的奥迪在撞碎宝马车后视镜玻璃的同时撞死了一个正常的路人,那在这个路人眼中,自己是何时死的?被撞死的路人,和宝马车上的裂缝,有何不同?

所以,还是这个结论,这个“时间逆转”的设定,在镜头之外,是不自恰的。

不要说自己“懂”,诺兰都不懂!

 5 ) 解读《信条》暗藏的艺术、建筑与符号的谜语和隐喻

《信条》是我在意大利疫情缓和、娱乐场所陆陆续续重新开业以后,踏进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片子。作为一个影迷,半年时间因为客观原因无法进电影院看电影,是一件非常难熬的事情——倒也不是说需要一部多震撼的电影来拯救平凡的生活,而是当一个人养成了时不时去电影院看场电影的习惯以后,影迷和电影院及电影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契约精神:你不偶尔去那边花点钱,心里就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对不起它。而诺兰的电影就是这种契约精神当中最典型的一个实例,首先,他的电影预告片有一个神奇的特性:你完全不知道预告片到底在讲什么。这种事情发生在别人的电影预告片里,普通观众会觉得:“算了看不懂别看了。”但如果这是诺兰的预告片,它就会给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心理暗示:“我倒是要去电影院里看看这部片子到底能有多难懂!”

诺兰的电影又与其他难懂的艺术片、文艺片不同,他喜欢在电影里暗藏许多解谜线索。他一边用深刻的剧情、炫丽的画面和出彩的配乐为观众编织谜面,一边又在显而易见的地方书写谜题的答案。在《盗梦空间》里,女主角艾伦·佩吉饰演的艾里阿德妮是一位“造梦师”,为团队打造梦境迷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艾里阿德妮(Ariadne)这个名字取自于希腊神话里一位国王的女儿,她爱上了要去迷宫里斩杀牛头人的忒修斯,于是交给忒修斯一个线团,帮助忒修斯顺利走出迷宫。因此,在希腊神话中,艾里阿德妮也被称为“迷宫的主人”。诺兰在《盗梦空间》里还特地为艾里阿德妮安排了一场手绘迷宫的戏,用一根线描出了纸上迷宫的出口,和她在希腊神话中的形象不谋而合。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诺兰电影里的一切细节都是有意为之”、“诺兰的电影一定要二刷、三刷”。他在电影里建构的一切巧思和暗示,都能让观众在走出电影院后、回家路上的时候、洗澡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反复回味和思考。这种通过电影余震带来的观影体验,正是诺兰电影的魅力所在。

《信条》作为诺兰的最新作品,可以说是将这种观影体验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惊叹于他对于电影细节的考究。在整部电影里,任何诺兰镜头中故意让观众看见的、故意重复多次的台词和人物名字,那些着重拍摄的宏大场景和艺术作品、符号,都是诺兰为观众布下的谜底。在《信条》的预告片中,诺兰给出了两个重要的线索:第一,正是英文版电影标题《TENET》本身,它既是谜面,也是答案。它是电影里主角所在的间谍组织“TENET”的名字,从字面上来看,这也是一个字母对称的回文单词,无论是正向拼写还是逆向拼写,都能书写成同一个单词。第二个线索,是主角的一句台词,提示观众:“不是时空旅行,是时间逆转。”

一切还是要从一块诺兰未曾在电影里给大家展示的石板说起。

这块石板名为“SATOR方形(Quadrato del Sator)”,起源于西欧、碑文以拉丁文为主,由五个单词组成:SATOR、AREPO、TENET、OPERA和ROTAS。这五个单词分别对应了《信条》中的俄罗斯人Sator、仿制戈雅画作的画家Arepo、间谍组织Tenet、发生爆炸的剧院Opera、以及Sator在自由港保存艺术品的公司Rotas。虽然诺兰没有在电影里直接展示过这块石板,石板的喻意却穿插了整部电影。多年以来,这块石板都是欧洲的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难以解开的谜团,它曾被人在西欧的各地遗迹中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庞贝古城罹难之前。

石板以回文书写,第一行SATOR 倒过来拼写就是最后一行的ROTAS,第二行的AREPO 倒过来拼写就是倒数第二行的OPERA,在正中间的TENET 本身就是一个回文单词。

Sator,作为电影里最为残忍的反派,是一切谜团的源头,也是摧毁世界的始作俑者。无论你正着看、还是倒着看这块石板,Sator永远是石板上的第一行单词,在拉丁语里意为“耕种者”、“创造者”,与电影情节中Sator在世界各地收集资源、打造传送门相对应。

Arepo在电影里是伪造戈雅画作的艺术家。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他的名字却在主角和迈克尔·凯恩以及Kat对话的时候提及了数次。在碑文上,Arepo同样也是最神秘的一个单词,因为它从未在拉丁语记载中出现过。有一种猜想是它可以延伸解释为拉丁语“arepennis”,解释为“土地的一小块”。

TENET在拉丁语里是“持有、掌握”的意思,opera既可以解释为歌剧、歌剧院,也可以解释为作品。

最后,rotas可以引申为"ruote",意为“旋转/滚动”或者“轮子”,在电影里是Sator的公司la rotas的名字,同时也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圆柱体传送门的地点。

石板上的碑文整体可以解释为:“创造者把持着天宇的轮转”,sator是整句碑文的主语,同时也是电影的关键角色,他创立了rotas、引爆了opera、通过arepo的画认识了主角。所有的事件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单词组合在一起,恰好排列成了整部电影的标题:《TENET》

竖排与横排的TENET组合在一起恰好是一个十字图形,在古罗马,十字图形是太阳神的象征。十字图形也可以被视为十字架,十字架在有些文化里有驱魔的作用。TENET在电影里,被用作正义的一方的组织名字,与邪恶做对抗。

石板的秘密不止于此。

从字母排列来看,世界各地挖掘出的石板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碑文书写有着严格的规范。每个字母必须一样大、所有字母上下左右的间距必须相等、所有单词组合在一起必须是一个正方形。

在意大利锡耶纳发现的石板

这样严谨的书写方式可以让对角线上的字母组合都保持回文形态:

回文书写法也呼应了《信条》最重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扭转、回溯。

在石碑上画一个圈,路径上的单词也还是回文。

前文说过,俄罗斯人Sator是整部电影里最重要的人物,是碑文的主语,石板即使倒转过来看,排在第一行的单词也永远是Sator。那么反过来,Rotas(轮子、旋转)作为Sator的倒装单词,在电影里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Rotas,在整部电影指代的不仅仅是Sator的公司名称,同时也以“轮圈”作为一种符号,贯穿了整部电影。诺兰以基辅歌剧院之战来开电影帷幕,用特定的摄影角度让观众看到了主角是如何绕着圆弧形的走廊和看台搜索爆炸物的。同样的拍摄手法也出现在了主角和Neil从Rotas公司出逃的过程,镜头加深了他们绕着走廊追逐的视觉效果,仿佛在一个狭窄的圆形迷宫中奔跑。也就是在这个场景里,圆形的传送门首次出现,以旋转门的方式让人们完成时间扭转。

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让人看的时候不明所以,回想起来也是一种伏笔的场景:主角、Neil、飞行员站在奥斯陆的大街上商讨作案计划,镜头以仰视的角度,绕着他们一圈一圈地转着拍,命运之轮就此滚动。

“周旋”于三人之间的经典镜头

影片后半段,为主角解释时空扭转原理的女战士名字就叫“wheeler”,意思是车夫或者制造车轮的人。

基辅歌剧院取景于爱沙尼亚塔林的Linnahall,原本是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的活动场馆,里面还内设了音乐厅。Linnahall在十年前被废弃,诺兰看中了Linnahall的建筑外观,认为它非常适合《信条》的拍摄需求,因此花费了很大的力气重新打扫、修缮了Linnahall,修复了音乐厅的照明设备、座椅和地毯。Linnahall是一座非常典型的粗野主义建筑,这种毫无花俏装饰的朴素混凝土建筑也被称为野兽派建筑,由于它强调实用性、成本低廉、在视觉上具有统一和连贯性,因此在二战之后的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十分受欢迎。粗野主义建筑看上去就像是没有完工、来不及加上装饰的建筑,建筑表面粗糙,体形巨大,给人带来一种冷血的压迫感。这种设计语言也被诺兰运用到了传送门的设计上,和其他科幻电影里充满科技感的传送门不同,《信条》中的混凝土传送门尽管是来自于未来的智慧,它的造型看起来却沉重且粗糙,倒更像是部落文化的产物。

Linnahall

电影歌剧院爆炸镜头

Linnahall音乐厅

有人认为,粗野主义建筑体形过大,是极权主义的表现,用这样压抑的造型来威吓潜在的敌人。没有加工过的混凝土建筑表面在经过日晒雨淋后,会印上水渍、长苔藓、变色和腐烂,影响城市和社区的美观,遭到了许多人的厌恶,世界各地的粗野主义建筑和Linnahall的命运一样被废弃或者推倒。除了Linnahall,影片最后爆发战斗的沙漠基地也是粗野主义建筑群,取景于鹰山的废弃的沙漠鬼城,在现有的建筑群的基础上,诺兰还带领他的团队建造了许多全尺寸的粗野主义建筑,扩大建筑群的同时保持了鬼城衰败的气氛。电影中的两处粗野主义建筑两处粗野主义建筑群在影片中承担了以Sator阴谋为主导的战火场地,它们和传送门的设计都指向了冷血的反派Sator,展现了Sator生活的正反两面:他是拥有豪华私人游艇、在奢华餐厅就餐、经营高级艺术品、在风景如画的海岸边上度蜜月的富商,同时也是心狠手辣、买卖武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的残忍恶魔。

鹰山的鬼城废墟

粗野主义建筑在西伯利亚地区很常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电影里也对应了Sator的俄罗斯人身份

最后,我们来说说画:诺兰为什么选择戈雅的伪作,让主角交给俄罗斯人的妻子Kat呢?

诺兰曾经在他和泰特美术馆的访谈中表示,他最喜欢的画家是弗朗西斯·培根。培根作品中阴暗低落的情绪和扭曲的笔触是他在《蝙蝠侠》中打造的希斯·莱杰版小丑妆的灵感来源。

戈雅是西班牙十八世纪的著名画家,创造了大量西班牙革命运动时期现实主义的作品,用画笔描绘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欧洲暴政的英勇行为。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导演在一开始始终没有给戈雅的伪作一个正面的镜头,它首先被迈克尔·凯恩塞进购物袋里交给主角,随后在Kat拿起画作,仔细鉴定的时候也依然没能让观众看到,这到底是怎样一幅模仿地唯妙唯俏的戈雅画作。直到Kat和Sator争执,Sator质问Kat与男主之间的关系时,侍者端上来了一道菜,递到Kat面前,像扯去了她的遮羞布一般揭开了菜罩——一幅戈雅的伪作,画着女像的素描躺在餐盘上。Kat倒吸一口凉气,谎言无处躲藏。

当我们在研究戈雅时,戈雅画作中的女性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戈雅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城市和上流社会的女性角色开始发生了变化。他描绘了当时社会中自由女性的千姿百态,记录了许多从家中隐秘的角落里走出来的女性的状态。其中,最具争议的画作是《裸体的马哈》,和大多数古典主义的裸体油画不同,戈雅画中的马哈慵懒地斜靠在垫子上,看起来像是在炫耀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戈雅的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影射了当时皇宫贵族之间的风流韵事,而在戈雅的其他宫廷画中,王后的威风也总是掩盖了一旁的国王。

戈雅笔下的女人代表着开放、权力、风流,这些恰恰是暴君Sator无法忍受的。他用暴力和手段掌控着妻子Kat,直到Kat收到了这张改变她命运的画作。

饰演Kat的伊丽莎白·德比茨基看起来既有韵味又保持着一种有距离感的古典美,不知道诺兰是不是故意选了一个腿这么长的女演员,Kat以毫不遮盖的绝对身高优势压过了所有的男演员……

小鸟依人

电影里还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演员就是罗伯特·帕丁森。有些外表帅气的男演员可能会被外表所拖累,因为他们只能演单薄的美男角色,这也是过去我对帕丁森的印象。现在,你竟然能在电影里看到他的演技,光是坐在那边点杯可乐,都能产生一种让人好奇又不敢靠近了解的气场。据说电影里的打斗和汽车特技全都是帕丁森自己完成的。

因为疫情关系许久没有踏入影院的朋友们,可以像我一样把《信条》当作是拥抱影院的契机。诺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影院观看优秀电影的体验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被流媒体取代的。他的电影足够精彩到让人无法快进、让人不想错过画面中眼睛能够捕捉到的任何一个细节、让人驻留在漆黑的影院里看上两遍、三遍,让人逐字逐句逐帧地感受关于电影的一切。

 6 ) 《信条》解析

被低估的《信条》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从《记忆碎片》用正序和倒叙两种手法讲故事,到《盗梦空间》梦境中时间变慢,到《星际穿越》中引力使时间变慢,再到《敦刻尔克》的三段时空,“时间”是诺兰的电影里最常见的元素之一。

《信条》的主题仍然是时间,不过这次不再是时间变慢,而是时间倒流。

尤其是正向人物、逆向人物同时出现在同一个镜头,让人瞠目结舌。

《信条》目前豆瓣评分8.0,这个分数对于其它导演来说是成功,但对于普遍8.5分甚至9分的诺兰来说是失利。

这篇文章主要是解读电影里剧情和细节,帮助大家理解这部电影,至于电影的好坏就交给你们自己判断了。

只要有一个人看完这篇文章后决定多打1星,那这篇文章就没有白写。

线

某月14号,身为CIA探员的男主角接到一宗任务,去基辅歌剧院拿到钚241。

(当然,看到后面我们会知道其实它不是钚241,而是逆转熵的算法的一部分。)

除了男主角之外,还有两方势力想得到算法,分别是俄罗斯寡头萨塔尔的手下,以及乌克兰特警。

男主角成功拿到算法,开始拆除歌剧院的炸弹。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拆弹,最后一个任务也是拆弹。

男主角伪装成了乌克兰特警,结果被乌克兰特警识破了。

就在乌克兰特警即将杀死他的时候,有个人用逆向子弹杀了特警,救了男主角。

这个人的背包上有一个红色挂件,其实他就是尼尔。

男主角撤离时遭到队友背叛,面对刑事逼供他选择了服下毒药。

服下毒药的男主角却活了下来。

原来,这不是毒药,而是让人假死的药。

上司说,这是信条组织对他的考验,考验他会不会为了保密而服药自杀。

(看到后面我们会发现什么考验、测试都是幌子,其实男主角就是信条组织的创始人。)

男主角通过了考验,成为信条组织的成员。

外界都以为他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服药自杀了,以为他已经死了,所以他没有名字,没有身份,什么都没有,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提到他的名字,演员表上也写的是他叫The Protagonist,即主角。

男主角刚加入信条组织就奉命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核战争,而是来自未来的攻击。

劳拉博士给男主角展示了大量逆向物品。

所谓逆向物品,就是一切动作全部倒转的物品。

比如正向子弹是从手枪发射出去,而逆向子弹则是从枪靶上退回到手枪中。

正向子弹是从手上掉到桌子上,逆向子弹是从桌子上“飞”到手上。

劳拉博士说,这是一场战争的残片。

这场战争指的不是发生在斯塔克12号的战争,而是发生在未来的大型战争,所以留下了大量战争残片,以至于能堆满整个房间。

《信条》的成本高达2亿美元,经费绝对不是问题。

但诺兰还是选择了留白,没有拍摄未来战争,而是让我们自己想象未来战争的惨烈。

男主角分析逆向子弹的材料,顺藤摸瓜找到了印度军火商普利亚。

与此同时,信条组织给男主角分配了一个助手尼尔。

(安排尼尔做男主角的助手的人其实就是未来的男主角。)

尼尔第一次和男主角见面就知道他执行任务的时候不喝酒,给他点了可乐。

男主角说他宁愿喝苏打水,尼尔说:鬼才信。

对男主角来说,他是刚刚认识尼尔。

但对尼尔来说,他已经认识男主角几十年了。

在未来的某一天,男主角会招募尼尔,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情况会反过来,对尼尔来说是刚刚认识男主角,但对男主角来说他已经认识尼尔几十年了。

男主角和尼尔见到了普利亚。

原来普利亚也是信条组织的成员,普利亚叫男主角去找萨塔尔。

其实叫普利亚做这件事的人正是未来的男主角,所以是未来的男主角叫普利亚叫现在的男主角去找萨塔尔。

但是普利亚只知道是信条组织的高层叫她这么做的,却不知道这个高层就是未来的男主角。

普利亚以为她在利用男主角,殊不知是未来的男主角在利用她。

男主角决定从萨塔尔的妻子凯瑟琳入手,而萨塔尔的手中有凯瑟琳的把柄,也就是一幅画。

随后,男主角和尼尔去自由港仓库偷这幅画。

值得一提的是飞机撞自由港仓库是实拍的,诺兰真的买了一艘飞机,然后让它撞仓库。

这一期间,他们遭到两个黑衣人的袭击。

一个黑衣人和男主角打了起来。

这个黑衣人打架是倒着打架。

就在男主角要杀了黑衣人的时候,尼尔制止了他,叫他留个活口。

黑衣人逃跑是完全不符合物理规律,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滑了出去。

男主角问另一个黑衣人的下落,尼尔谎称他把他解决了。

事后男主角再次找到普利亚。

普利亚一听就知道这两个黑衣人其实是同一个人。

普利亚还告诉男主角,钚241(其实是算法)现在在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手中,他可以靠钚241接近萨塔尔。

通过这番谈话,男主角发现普利亚什么都知道,却不告诉他。

男主角由此得知普利亚并不是全心全意帮他,而是别有用心。

男主角此时还是一个菜鸟,但并不是傻子。他一边按照普利亚的话行动,一边也在提防普利亚,但是没有表现出来。

男主角见到了萨塔尔,萨塔尔却想杀了他,男主角一句“你喜欢听歌剧吗”化解了危机。

次日,男主角说他可以帮萨塔尔抢钚241(其实是算法)。

晚上,萨塔尔的下属偷他的黄金被他抓住了。

黄金自动就从箱子里“飞”到了萨塔尔的手里,说明这是逆向的黄金。

再结合萨塔尔对男主角说的他小时候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萨塔尔叫下属把逆向黄金埋在指定地点,被年轻的自己挖到。

这就是普利亚说的“逆向时间胶囊”,未来埋进去的东西会被过去的人挖到。

这就是为什么小时候的萨塔尔挖到了一箱黄金,上面还有一张写着他的名字的纸,纸上还写着详细的攻略,告诉年轻的萨塔尔如何利用这箱黄金作为启动资金发家致富。

小萨塔尔挖到黄金不是巧合,是老萨塔尔知道小萨塔尔会去哪里挖东西,就把逆向黄金埋在那个地方。

男主角刚从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手中抢到了算法就被萨塔尔找到了。

萨塔尔抢算法这一段可能是整部电影最复杂的一段,相对来说最后的斯塔克12号大战都比较容易理解。

萨塔尔的车是倒着开的,他戴着氧气面罩,而凯瑟琳没有戴氧气面罩,这说明萨塔尔是逆向的,而凯瑟琳是正向的。

萨塔尔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后面艾弗斯说的“时间钳形行动”。

现在有两个萨塔尔,一个是正向萨塔尔,一个是逆向萨塔尔,他们要通过时间钳形行动抢走男主角手中的算法。

此时男主角能听到逆向萨塔尔说的话,声音是从箱子里传出来的,而且是倒着说话。

男主角看见后视镜是破碎的,结果逆向萨塔尔的车撞了后视镜一下后,后视镜却变得完好无损了。

逆向萨塔尔用凯瑟琳要挟男主角,叫男主角把算法扔过来。

我们看见男主角把箱子扔给了逆向萨塔尔,但没看见他还有一个动作,他是把空箱子扔给了逆向萨塔尔,然后把算法扔进了银色汽车。

这个过程被逆向萨塔尔看见了,他通过无线电告诉正向萨塔尔,算法在银色汽车里。

此时正向萨塔尔在红色房间旁边的密室里,他没有出去,而是叫下属拿走了算法。

男主角被萨塔尔的下属抓进了红色房间。

他看见对面的蓝色房间里,逆向萨塔尔逼问他算法的下落。

蓝色房间里的空气是逆向的,所以逆向萨塔尔不需要戴氧气面罩,正向凯瑟琳却需要戴氧气面罩。

男主角骗他说算法在宝马车里,其实此时两个萨塔尔都已经知道了算法的下落,并且已经拿到了算法。

这时,正向萨塔尔走出密室,出现在了红色房间,打了男主角一顿,因为他知道男主角在撒谎。

尼尔叫的增援来了,两个萨塔尔同时走进旋转门,然后凭空消失了。

男主角问:他去哪儿了?

艾弗斯说:他去了过去。

这种现象之前也发生过,男主角在自由港仓库的时候看见旋转门里突然出现了两个黑衣人。

这两件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

一个人从正时间进入逆时间,人们会看见两个他凭空消失了。

一个人从逆时间进入正时间,人们会看见两个他凭空出现了。

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我们等会儿再分析。

凯瑟琳中了逆向子弹,逆向子弹对正向人的伤害很大,她在正时间活不久,男主角提出带着她一起去逆时间。

男主角走进旋转门,进入逆时间。

他需要戴上特制的氧气面罩,因为正向的氧气无法进入逆转的肺。

此时,时光开始倒流。

鸟是倒着飞的,车是倒着开的,人也是倒着走的。

对男主角来说一切都是倒着的,对其它人来说男主角的一切行为也是倒着的。

比如男主角吃饭的时候,在其它人看来他不是把饭吃进去,而是把饭吐出来;

再比如他拉屎的时候……

男主角进入逆时间后,看见路边停着一辆银色汽车。

其实算法就在这辆汽车里,但男主角此时还没意识到。

男主角看见路边的空箱子,他把窃听器和追踪器放进了箱子里。

过了一会儿,箱子“飞”到了逆向的萨塔尔的车里,于是男主角就能知道逆向萨塔尔说的话,以及他的位置,从而可以追踪萨塔尔。

后来逆向萨塔尔又将箱子“扔”给了正向男主角,这就是为什么正向男主角能听到逆向萨塔尔说的话。

与此同时,算法从逆向男主角的车里“飞”到了正向男主角的手上。

男主角这才意识到之前他看到的银色汽车就是自己开的这辆,之前他把算法扔到银色汽车里,也是扔到了现在他开的这辆车里。

但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算法已经被萨塔尔拿走了。

逆向萨塔尔撞翻了逆向男主角,并且点燃了汽车。

汽车爆炸了,下一秒却结冰了,因为逆时间一切都是逆向的,热传导也是逆向的。

我们再从萨塔尔的视角回顾一下这件事。

正向萨塔尔家暴凯瑟琳后就一直躲在红色房间旁的密室里,等待逆向萨塔尔给他通风报信。

正向萨塔尔一直等到男主角被自己的手下抓起来才出现。

男主角在逆向萨塔尔的审讯下谎称算法在宝马车里,正向萨塔尔从密室走出来打了他一顿。

随后,正向萨塔尔进入旋转门,进入了逆时间,变成了逆向萨塔尔。

逆向萨塔尔开始审讯男主角,并且对凯瑟琳开了一枪。他的所有动作的顺序和男主角看到的都是相反的。

他走出蓝色房间后,在宝马车里找算法,却没找到。

他上车追正向男主角,看见正向男主角把空箱子扔给了他,然后把算法扔进了银色汽车里 ,于是他将这件事告诉了正向萨塔尔。

尽管男主角逆转了时空,也没有改变萨塔尔拿到了算法的事实。

这时,男主角才终于明白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就算逆转时间也不能改变。

诺兰的电影里多次提到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是不能改变的。

这就是“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

人可以回到过去,但是不能因此改变历史的进程。其基本含义为,我们的世界是已经被改变过的最终结局。

诺维科夫自洽性原则在《信条》中频频出现,比如凯瑟琳看见有人跳海,最后得知那个人就是自己。

再比如男主角在自由港遇到的黑衣人,男主角看见有一辆银色汽车从翻倒在地变为了正常行驶,男主角最后看见有个人替他挡了一枪……

《星际穿越》也是类似的设定,男主角觉得有个人在帮他,后来才知道当初帮他的人就是他自己。

诺兰多次强调过去不可改变,就是为了表达: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逆向男主角回到了自由港仓库,这才发现当时他遇到的黑衣人就是自己。

这时他才明白,从对方的视角看,他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前提下滑了出去。

但从他的视角看,他是被飞机的发动机吹了进去。

逆向男主角进入旋转门来到了正时间,尼尔扒下了他的面罩,发现他就是男主角,所以尼尔在男主角要打死黑衣人的时候阻止了他。

男主角再次见到了普利亚。

普利亚告诉男主角,未来有个女科学家发明了逆转熵的算法。

她就像奥本海默一样,一发明算法就后悔了,因为这个算法会让世界毁灭。

她只好将这个算法分成了9个部分送到过去,然后自杀了。

未来人仍然不肯罢休,他们用逆向时间胶囊和萨塔尔联系,指引萨塔尔去找这个算法的9个部分。

萨塔尔之前已经找到8个部分,如今第9个部分也找到了,正是男主角帮他从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的手中抢到的。

男主角一直觉得这个行动中有内鬼,他曾以为内鬼是尼尔,现在他终于知道内鬼是普利亚,她表面上是信条组织的成员,实际上是萨塔尔的人,她的目的就是让男主角帮萨塔尔抢到算法,而她的阴谋也得逞了。

男主角说他是这个行动的主角,普利亚对此却嗤之以鼻,说他只是一个龙套。

男主角还得知还得知萨塔尔将算法的开关和他的手环相连,一旦他的心脏停止跳动,算法就会启动,从而毁灭世界。

萨塔尔想要自杀,并且让全世界给他陪葬,而时间地点就是他和凯瑟琳在越南度假的时候。

那天是14号,基辅歌剧院爆炸、斯塔克12号爆炸、越南度假都是这一天。

他们兵分两路,男主角、尼尔去抢夺萨塔尔放在斯塔克12号的算法,凯瑟琳去越南拖住萨塔尔,阻止他自杀。

男主角、艾弗斯在逆时间呆了一段时间后,等到14号那天再次进入旋转门来到了正时间。

尼尔同样是在逆时间里一直呆到14号,但是没有进入旋转门。

凯瑟琳则是一直回到13号,再进入旋转门。

男主角、艾弗斯、凯瑟琳已经变成了正向的,所以都不需要戴氧气面罩,而尼尔仍然需要戴氧气面罩。

越南度假的时候,正向萨塔尔和正向凯瑟琳吵了一架,然后都离开了游轮,其中萨塔尔去指挥下属去基辅歌剧院抢算法了,凯瑟琳则是去陪儿子了。

从未来来的逆向萨塔尔、从未来来的逆向凯瑟琳回到了游轮,他们都假装成刚刚离开游轮的正向萨塔尔和正向凯瑟琳。

只不过凯瑟琳知道她面前的萨塔尔是逆向萨塔尔,而萨塔尔却不知道面前的凯瑟琳是逆向凯瑟琳,他以为面前的凯瑟琳是正向凯瑟琳,因为未来的凯瑟琳已经被他用逆向子弹杀了,没法从未来来到现在了。

逆向凯瑟琳给逆向萨塔尔展示了她的枪伤,逆向萨塔尔瞬间就明白她不是正向凯瑟琳,而是逆向的凯瑟琳。

但他知道得太晚了,逆向凯瑟琳杀了他,处理了尸体。

逆向凯瑟琳跳进了海里,恰好被正向凯瑟琳看到。

逆向凯瑟琳杀了逆向萨塔尔,但是世界并没有毁灭,因为男主角这边抢夺算法的计划成功了。

他们计划分成正向部队(红队)、逆向部队(蓝队)两个小队用时间钳形行动抢夺算法,因为萨塔尔也有正向部队和逆向部队。

红队和蓝队同时进行,时间都是10分钟。

片名Tenet就是两个顺序相反的Ten。

红队和蓝队的时间是完全相反的,红队开始行动的时候,蓝队已经结束了行动;而蓝队开始行动的时候,红队已经结束了行动。

所以红队下飞机的时候,看见蓝队倒着从集装箱里走出来;

蓝队正着从集装箱走出来的时候,看见红队倒着下了飞机。

男主角和艾弗斯进入了基地,却发现门被锁住了。

男主角还看到地上有一个蓝队队员的尸体。

他想翻蓝队队员的包里有没有手榴弹,却看见他的包上有一个红色挂件,从而得知他就是之前(其实就是今天)在基辅歌剧院救了他一命的人。

就在逆向萨塔尔叫下属杀了男主角的时候,死去的蓝队队员突然复活了,替男主角挡了一枪,并且撬开了锁,然后在男主角、艾弗斯进门后关上了门,倒着跑了出去。

男主角、艾弗斯杀了萨塔尔的下属,拿到了算法。

虽然拿到了算法,但是竖井上还有一个炸弹,会在第10分钟爆炸造成山崩,现在距爆炸只有10秒了。

眼看就要被山崩活埋的时候,天上掉下来一根绳子,将他们拉了出去,拉他们出去的正是尼尔。

原来,尼尔本来是蓝队队员,中途他改变计划了。

他进入基地里的旋转门,进入了正时间,扔下绳子,开车把男主角和艾弗斯救了出去。

他去往旋转门的时候我们还能看见一个倒着跑的人,这个也是他,就是即将去开车的他。

男主角被救出来后,看见尼尔背包上的红色挂件,他终于明白,救了他多次的人正是尼尔。

在歌剧院救了他一次,在自由港阻止他杀了另一个他,刚才又将他拉出了基地。

不仅如此,等会儿他还要再次进入旋转门。

这一次他进入旋转门的时候,看不到窗户另一边的自己走进旋转门,因为他这次必死无疑。

但他还是进入了旋转门,帮男主角、艾弗斯撬开了基地的门,并且帮男主角挡一枪,然后壮烈牺牲。

男主角问尼尔时谁招募的他,尼尔说招募他的人就是未来的男主角。

尼尔还告诉男主角,这整个行动就是一次大型的时间钳形行动,而未来的男主角就是这个行动的总指挥。

未来的男主角是这个大型时间钳形行动的红队成员,而尼尔是蓝队成员,他不是从10多天后回到10多天前那么简单,而是从几十年后回到几十年前。

现在尼尔还是一个小孩子,他要先长大成人,长大后被男主角招募,进入旋转门,然后回到基辅歌剧院爆炸那天见到男主角。

他独自在逆时间中生活几十年,然而才陪伴男主角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就要为他挡子弹而牺牲。

而且结局早已注定,是不能改变的。

尼尔是从未来来的,所以对他来说他已经认识男主角很久了,但对男主角来说他才刚认识尼尔。

对尼尔来说他们的友情已经走到了终点,但对男主角来说这是他们的友情的起点。

这样的剧情让人联想到《终结者2》。

约翰·康纳遭到来自未来的T-1000的追杀,同样来自未来的T-800救了他。

而派T-800来救约翰·康纳的人,正是未来的约翰·康纳,而且电影最后T-800也牺牲了。

只不过《终结者2》是一开始就揭晓了T-800是未来的约翰·康纳派来的,《信条》则是最后才揭晓。

《终结者1》、《终结者3》、《终结者4》、《终结者6》也是类似的剧情。

电影最后,凯瑟琳看见一辆汽车在监视她,就把时间地点发了出去。

未来的男主角收到了时间地点,他回到过去在普利亚杀死凯瑟琳之前反杀了她。

他还说,他才是主角,其它人都是龙套。

男主角和尼尔的友情开始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友情结束的地方,他们的友情结束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友情开始的地方。

整部电影也是如此,一开始时间是正流的,从男主角被萨塔尔审讯时开始逆流,时间回到自由港那天,再回到电影开始的那一天。

整部电影就像片名Tenet一样是一个回文结构。

网上有个段子,说罗伯特·帕丁森收到通知去拍《信条》前传,约翰·大卫·华盛顿收到通知去拍《信条》续集,结果他们发现他们拍的是同一部电影。

最后再说一下电影里的几个细节。

1.萨特方碑。

人们在庞贝古城遗迹挖掘出一个石碑,上面写的是:

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这是一个回文石碑,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同样的5个单词。

而且这5个单词全都出现在了电影里。

SATOR就是萨塔尔,AREPO是凯瑟琳认识的画家的名字,TENET是信条组织,OPERA是歌剧,ROTAS是自由港仓库公司的名字。

2.尼尔可能就是凯瑟琳的儿子麦克斯。

片名Tenet出自庞贝古城遗迹的萨特方碑,而电影麦克斯曾去庞贝旅游。

尼尔和男主角第一次见面就问他:你会挟持女人和小孩做人质吗?

“女人和小孩”指的就是凯瑟琳和麦克斯。

当男主角提出要和凯瑟琳一起进入逆时间的时候,尼尔很爽快地同意了。

凯瑟琳不记得她和萨塔尔度假的具体日期,尼尔却清晰地记得是14号,连男主角都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的?

男主角救了凯瑟琳和麦克斯,麦克斯长大后又报答男主角,这也很符合电影中“因果循环”的议题。

在和男主角一起执行任务的时候,尼尔亲眼看见男主角多次拯救凯瑟琳,把凯瑟琳视为最重要的人,所以最后尼尔愿意牺牲自己拯救男主角。

至于尼尔到底是不是麦克斯,就像《盗梦空间》的陀螺一样是个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3.电影中时间逆流的原理。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熵只会增加,或者保持不变。

麦克斯韦假想过一种能和熵增相抗衡的能量控制机制——可以逆转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麦克斯韦妖。

《信条》中,未来人就发明了这种能量控制机制——旋转门。

从红色房间进入旋转门,人或物体变成了逆向的,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是逆向的,连时间也是逆向的。

从蓝色房间进入旋转门,世界恢复正常。

4.为什么男主角在自由港看见两个他同时出现,在审讯室同时看见两个萨塔尔同时消失?

约翰·惠勒提出了单电子宇宙理论,电影中尼尔也曾对男主角提到过该理论,而且蓝队的队长也叫惠勒。

所有的电子和反电子是唯一一个电子在时间中前行并回溯的结果。

截取整个宇宙时间线的任一时刻,这个电子会因为自身时间线在宇宙时间线中循环而被截取很多次,并且全都是这个电子。

既然有反粒子,就有“反人”,所以电影中可以同时出现两个甚至多个同一个人。

下面这张图,你可以将这条曲线看做一个电子,也可以看做一个人,其中竖轴代表时间。

假设这是一个人,他叫甲,他一开始在正时间,当时间为3的时候,他进入旋转门,进入了逆时间。

假如这个时候乙在旋转门外面,就会发现两个甲凭空消失了。

那么甲去哪儿了呢?答案是他去了过去。

这就是男主角在审讯室看见两个萨塔尔凭空消失的原因。

当甲在逆时间中前行,来到了时间为1的时候,他再次进入旋转门,进入正时间。

假如这个时候乙在旋转门外面,就会发现两个甲凭空出现了。

这就是男主角在自由港仓库看见两个他凭空出现的原因。

一个人从正时间进入逆时间,人们会看见两个他凭空消失了。

一个人从逆时间进入正时间,人们会看见两个他凭空出现了。

在时间为1和2之间的时候,这个世界同时存在2个甲。

在时间为2和3之间的时候,这个世界同时存在3个甲。

假如甲不停地走进旋转门,不停地进入正时间和逆时间,那么同一时间我们可以看见无数个甲,这就是惠勒所说的全世界的电子和反电子其实都是同一个电子。

《信条》确实太复杂了,比诺兰以往任何一部电影都更复杂。

如果你坚持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这部电影的确不止8.0分。

有时候一部电影的价值并不会一上映就被人们发现,很可能要很多年后人们才会发现它的价值。

就像《银翼杀手》,刚上映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它是烂片,几十年后才发现它是神作。

《信条》刚上映的时候, 人们纷纷说, 诺兰失手了。

也许未来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 这部电影被低估了。

也许《信条》的评分会像电影中的剧情那样,现在从8.5降到了8.0,过段时间可能还要降到7.5,但未来有一天它会从7.5重新升到8.0,从8.0升到8.5,再从8.5升到……

 短评

。己自了估高也,众观了估高兰诺

2分钟前
  • Evarnold
  • 还行

诺兰的信条,就像李安的双子杀手,亲手拍出自己导演最不好看的电影。一个纯粹用台词堆砌起来的故事,如果消音,观众能够得到的信息量几乎为零。这点在盗梦空间当年上映之后就一直被业界批评,看来诺兰是听都不想听,还把缺点放更大了。所谓的七国取景,全是些家门口就能找到的地方;所谓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看起来也像普通间谍事件般小打小闹。因为保密演员无法阅读完整剧本,以致许多人表演时只是单纯念台词,自己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意思。

4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对尼尔来说他已经认识男主角很久了,但对男主角来说他才刚认识尼尔。对尼尔来说他们的友情已经走到了终点,但对男主角来说这是他们的友情的起点。尼尔在基辅歌剧院救了男主角一次,在自由港阻止他杀了另一个自己,最后又将他拉出了基地。不仅如此,等会儿他还要再次进入旋转门。这一次他进入旋转门的时候,看不到窗户另一边的自己走进旋转门,因为他这次必死无疑。但他还是进入了旋转门,帮男主角撬开了基地的门,并且为男主角挡了一枪,然后壮烈牺牲。尼尔来自未来,这也意味着现在尼尔还是一个小孩子,很可能就是凯瑟琳的儿子。他要先长大成人,长大后被男主角招募,进入旋转门,然后回到基辅歌剧院爆炸那天见到男主角。他独自在逆时间中生活几十年,然而才陪伴男主角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就要为他挡子弹而牺牲。而且结局早已注定,不能改变。

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看完电影出来下楼差点走了上行的电梯🙃

9分钟前
  • mirai
  • 还行

诺兰在新片中又玩了一次“魔术三步骤”,把视觉奇观和超高速的叙事节奏作为障眼法,掩藏住了那些本该显而易见的伏笔,到了后半程才逐一揭晓。看完电影才发现片名的精妙之处,整个叙事结构也是TENET式的,这个太妙了。整体类似于《盗梦空间》,用007、碟中谍式的间谍动作类型元素为“量子逆转”的科幻概念做框架,至今仍然高度保密的全片高潮戏我是张着嘴看完的。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大!脑!在!燃!烧!时间的顺流和逆流都不稀奇,但把顺流逆流放在一起组成时间的咬合状态并利用之——这就是诺兰牛X的地方了。太多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就像一场信息量的核爆,想说剧本写得这么繁复究竟有没有必要?(我看电影不是为了爆炒脑花啊魂淡)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诺兰的电影作者化风格非常强,他就像是时间的管理者,这部新片依旧非常的烧脑,观影过程中看似好懂,但当五方最后那句台词一出来,故事立刻变得烧脑起来。【信条】就像一集豪华美剧的首播集,挖了一个巨大的坑,在时间里穿梭的故事线让人想到Netflix第一神剧《暗黑》,有着一样的时空悖论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线,烧脑也是源自这其中的时间线和人物身份。一部电影演完了,结果你发现这才是信条宇宙的起点。诺兰套用了007电影的模式,演员嘴里科普着科学原理,还带着诺兰标志性的英式幽默,这些台词就是解释一下关键场景所需的叙事逻辑,对观众来说就是不明觉厉的观感,而类型套路也没有时间让主角思考,叙事只是快节奏的一路往前推,能不能消化就是电影结束之后的事情了。诺兰的电影,好玩的就是解读它如何烧脑,又到了广大网友秀学识和智商优越感的时间!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要真让我说最直观的感受:帕丁森他妈的帅疯了。最后一幕我竟然看出了一种《大话西游》结尾的感觉,《一生所爱》放这儿毫不违和

18分钟前
  • 000
  • 推荐

“别去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真的被诺兰逼疯了,感觉智商完全下线。和他之前任何一部电影体验都不一样,不是简单玩技术或结构,你必须完全进入到逆世界的设定里,看他把扭转时空和悖论的东西在缜密逻辑和高速爆炸的信息组合后进一步复杂化。第一遍基本只能看看视觉奇观和故事脉络,待多刷后再尝试理清逻辑吧。

2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看别人的科幻片发现逻辑不通的我:“辣鸡编剧辣鸡导演全是漏洞。”看诺兰的科幻片发现逻辑不通的我:“不行不行我脑子都烧坏了等等我得再看一遍。”

23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就像《盗梦空间》用多重梦境重构侠盗片,信条》则以时间逆转的方式赋予特工片新的可能。其实回头看,剧情并不特别复杂,包括矛盾构成也很常见。但引入时空逆转概念之后,结构上的花样就更多了,会有意误导观众,就有意思了。此外,本片是典型的高密度叙事,信息量极大,剪辑又很跳,这种强叙事密度,让观众一开始完全没时间去思考和理清思路,所以才会觉得难懂。而最后,影片又一次注入情感元素,煽情一把,也是很诺兰了。另外,帕丁森、华盛顿、德比齐的表演,也为本片增色不少。喜欢这种实拍的硬,是特效无法带来的体验。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罗素兄弟:不能让别人看真剧本防剧透。诺兰:人手一本啊!大甩卖啊!看懂算我输啊!

30分钟前
  • 尔尔马
  • 力荐

我虽然没看懂但我绝对不能打三星

34分钟前
  • ㅁㅁ
  • 推荐

不是一遍能看懂的一部诺兰,但也是在视觉呈现、叙事结构上再赋新意、再造巅峰的一部。从来只有单讲时间逆转和时空穿越的,却从来没有在一个画面里把正向和逆向时间同时呈现的。它如《盗梦空间》的那个折叠城市,首尾完美张合,开头即结局。最后一场大战,将为IMAX观影带来前所未有、目瞪口呆的银幕体验。两男主的相遇,勘为一道恍如隔世的弧光,泪目。看完《信条》你会产生一个这样的念头:诺兰所有的作品,将以《信条》为中心,形成过去和未来的完美交互。它是一个圆点和轴心,也是导演对自己创作理念的终极倒放和正反打。(就不用担心评论剧透了,想剧透可能都无从下手…

3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非常诺兰,非常符合粉丝口味。在一个复杂逻辑下讲述的逆熵故事,而且诺兰仍然拒绝解释,观影门槛比以往更高 ,甚至于它根本不烧脑,而是颜面暴击直接把你锤懵。在表故事的单纯和里故事的晦涩之间,诺兰找到了足够的空间来放那些奇观化的动作戏,顺便嘲讽观众“看不懂就睡一觉”,挺欢乐的。(配乐加分(德比茨基的头身比真的吓人

41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看不起在公园里倒着走的大爷大妈了,原来人家都是从未来回来的权贵。

45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荒谬之下你我在最美的时候相遇。正反双打拍的很妙,但毕竟是悖论,逻辑上无法自恰于是从头到尾都在突突突,文戏寡淡,女主那么多戏份比不过帕丁森的一个回眸。可能是今年院线商业片之光了。*乱世拜信条* A:最好的时光遇见你 你见遇光时的好最:B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概念和结构压倒一切,诺兰这回是真的一根筋走到底了,用简单的核心设定编织出复杂精细的故事。遵循了谍战类型片的种种俗套,但动作戏和高潮场面却拍得没劲(尽管将倒放这个古老技术用到了极致),人物情感和性格转变在高速剪辑和繁复规则压迫之下自然也就荡然无存。唯有帕丁森的角色立住了,自知宿命却坚持逆行,很容易想到[终结者]和[降临]。时间悖论因果循环的核心也同质于[星际穿越]。对于评分,我比较纠结。一方面,谈到所谓“烧脑”,即需多刷才能完全“看懂”的电影,我更倾向于奥特曼[高斯福庄园](以写实而意味深长的人物关系、前史、对话与隐晦暗语为重心)和林奇[穆赫兰道](以梦境逻辑与真实可感的情绪氛围为核心)这两种类型,纯粹理工解谜性质的[信条]并不合我胃口,但在一个方面如此极端且尚有新意的电影,值得四星鼓励。(8.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诺兰的片子有个最大好处是配乐足够恢弘磅礴,只要音量开得足够大,我就可以听不到周围的那几条观众评论音轨~

53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诺兰:“有关。”记者:“请问这部电影和时间穿越有关吗?”

57分钟前
  • 一只拖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