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三首歌

HD

主演:Dolores Ibárruri,Nadezhda Krupskaya,V.I. Lenin,Joseph Stal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3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1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2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3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4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5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6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13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14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15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16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17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18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19列宁的三首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撇开政治的话,不错的早期探索

    电影于19世纪末发韧,经过20世纪初的发展,到20世纪20、30年代时,也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技术问题),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把这一时代称为电影的“轴心时代”也不为过。以后的历次电影运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源,以后近100年里电影人所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的电影人都已经有了探索。

     记录片在此时也基本定型。电影本身就是以记录的面目出现,所谓的剧情片只是后来的发展,所以那个时候出现了许多划时代意义的记录片。而记录片的两大倾向也已经开始分道扬镳。记录片只是纯粹真实地记录下导演所看到的,还是导演可以刻意地截取(或引导)生活的真实片断,来表达导演所要表达的?这种争论在当今也被激烈地讨论着。《华氏911》明显属于后者,它刻意地展示了一些、隐藏了一些,来表达导演的政治观点。《铁西区》更属于前者,它忠实地记录了沈阳铁西区的点点滴滴(片长有7个多小时,我看的时候两次睡着),但它并不防碍导演的表达,铁西区的破败、工业时代的没落、人群的焦灼都是可以看到的。

     这种分歧在“轴心时代”便已经出现。由卢米埃儿开源,形成了写实主义一派。他们反对刻意地去营造冲突,主张自然地采撷生活,甚至反对摄影机的运动,主张固定机位。到了弗拉哈迪的杰出的《北方的那努克》,这种态度变得灵活,也奠定它的记录片的里程碑的地位。但20年代苏联的强大似乎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新兴的苏维埃政权急需宣传自己的理论,新兴的电影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终于要说到题目了,汗……)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认为,记录片本身便具有鲜明的主观性,是根本无法做到纯客观,拍摄记录片,就是要把生活的片断做一个梳理,来体现主观性。这部《关于列宁的三首歌》就是一个典型。

     《关于列宁的三首歌》根本不是以空间或时间的变化来组织影片,这对记录片来说是罕见的。全片完全由导演所要宣传的政治思想和导演的情绪控制。第一首歌表现有了列宁之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第二首歌表达了对列宁之死的哀恸,第三首歌则描绘了在列宁思想的引导下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

     抛开政治,这是一次不错的创造。电影被用作思想宣传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居然可以这么强大!同年,瑞芬斯塔儿拍出了《意志的胜利》,完美又铿锵地表达了纳粹的思想,成为影史上此类记录片的泰山北斗。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2 ) 差点睡着了

说实话,这部片子我是看的差点睡着了,要这不是维尔托夫的纪录片,我绝对不会花这么大的时间去看,而且最坑爹的是这部片子还是英语字幕,不过这部片子蒙太奇运用的还是值得肯定的,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总体来说这部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列宁诞生,如何带领农奴翻身做主,第二部分讲述伟大革命导师去世时举国哀痛,第三部分讲述列宁带领人民致富,带领国家富强,即使列宁死了,他的精神却永存于世。

 短评

比起《持摄影机的人》还是更喜欢这个,不太喜欢形式大于内容的这个片子在苏联已经解体几十年的现在看更奇妙了当下的信念感被滥用了,变成一种可被消遣的娱乐手段,资本赚钱的手段,政治家洗脑的手段,变成时常被提起却毫无内涵的空话所以看到这么纯粹的信念还是很感动拍得好好,这么早就有延时摄影了,声音出来的时候我惊了一下,我以为是默片来的,上世纪30年代的现场收音杂音特别厉害,不过反而有种朴素的魅力所以本来有的穆斯林女性连脸都不能露的??最后出现的是斯大林啊看到中国共产党了

5分钟前
  • 😍
  • 力荐

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之纪录。主题也非常明确,歌颂列宁同志的伟大成就和苏维埃的继续前行。

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分三部分赞颂列宁:第一部分讲列宁对人民的解放(比如中亚妇女不用再套罩袍),第二部分讲列宁逝世时各种举国悲痛,第三部分讲人民在列宁思想的指引下继续前进、国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影片整体上有种饱满而激情的诗意气质,在摄影和蒙太奇上的水准虽然不比《持人的摄影机》,但依然可称高水准。本片的败笔是音响收音太糟糕(或者我看的版本有问题?),而且各部分本身的各种moment/事件也似乎组织地有些松散(且这种松散缺乏足够的影像意义)。

11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1.my face was in a dark prison 2.we loved him 3.in a big city of stone 1宣讲>3检阅>2缅怀 1精准用乐太厉害 3电影眼回魂式跳伞穿门主观镜头 层层排比递进 2反复打群-个体蒙太奇 虽拖沓但做到了哀而不伤 #俄式鸡血propoganda技法观摩课

12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the model for socialist documentary. "Lenin all gives, gives everthing", "we should sacrifice for him."

17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艺术的手法,朴素的情感。对列宁功业的感念、生平的追思、道路的继承。

19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眼睛电影的开创者。今天来看,镜头构图之经典,全片结构的巧妙,令人难忘。

21分钟前
  • 奔跑的阿里萨
  • 力荐

斯大林风味的propaganda

24分钟前
  • 王有愚
  • 较差

要不是出现了该死的斯大林,我就给五颗星。

28分钟前
  • Eowyn
  • 推荐

列宁逝世十周年纪念宣传片。第一首歌:“我的脸在黑暗的牢笼中”,赞扬对中亚穆林斯妇女的解放平权,终于可以摘下黑色罩袍,参与社会建设中。第二首歌:“我们爱他”,回顾列宁的葬礼,全苏联各阶层民众的哀痛。第三首歌:"在伟大的石头城",人民按照列宁指明的道路继续前进,各行各业取得巨大进步,选取几位普通民众代表采访发言。三首歌过程中穿插着红场阅兵式的镜头,隐隐也在宣扬红军的力量。不再有《持摄影机的人》之前那般激进的剪辑实验,更接近较为朴实的宣传片风格。

32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57 min / 35mm / INT. FR.Séance présentée par Bernard Eisenschitz 前OA J2&3 当日Dej avec JoanD&RichardP 重看BitterMoon

35分钟前
  • Muyan
  • 还行

1934 Dziga Vertov 59min 35mm

40分钟前
  • 鹰头猫
  • 还行

永远不会让你失望的维尔托夫sigh...这样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念sigh...有采访 有跳伞的主观镜头 有延时效果 有定格画面和现场声音的谨慎采用 还有壮丽激昂的交响乐!

43分钟前
  • 泡在茶杯里
  • 力荐

为了传播度广泛而做出的手法上妥协导致这部看起来并没有那么亮眼,但还是有几段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 7.3分★★★☆

47分钟前
  • qw0aszx
  • 还行

西方在论及维尔托夫这类苏俄早期经典时通常会采用一种叙述套式,“不仅仅是一部宣传片”或“不管你是否认同其中的主义颂歌,这都无所谓”……“关键是拍摄得如此之优美而庄严,具有极高艺术成就与美学价值,足以名垂影史!”

4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镜头从天空下移到地面,再右摇,用眼睛看穿越严寒 穿越饥荒 穿越战火与字幕卡交替出现,激昂的诗篇列宁逝世 战舰鸣炮 画面定格伞降视角貌似是坡上滑下来的联想蒙太奇国际歌的主题反复出现配乐从哀乐到舞曲,从民族到古典

51分钟前
  • 好良言与五十步
  • 力荐

虽然算是官方宣传片,但维尔托夫的激情还是清晰可见的,和《世界的六分之一》比起来,这部片子里对声音的运用和剪辑的灵活还是更加突出,作为史料研究也是很独特的一个存在,提供了不少关于苏联在边陲的地区进行社会改造的影像资料。

55分钟前
  • James Cool
  • 推荐

第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主旋律纪录片,有延时拍摄场景。珍贵的不容错过的历史资料片,想了解列宁时期历史面貌,可在本片中获取更直接的印象。在线:http://v.ifeng.com/documentary/bvideo/201512/03f7ef70-095e-4395-b9cb-714da0ba7931.shtml

57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推荐

维尔托夫最后的辉煌。以后多年只得默默无闻的做一名剪辑师和黑夜诗人。

60分钟前
  • 徐达多
  • 推荐

维尔托夫最后的辉煌。三首歌分立且互文,情绪逐步递进,从列宁“生前”、“死时”与“死后”三章歌颂伟大的列宁同志对俄罗斯、对苏联、对共产主义国际的成就。摄影机被当作导演的“眼睛”截取历史的片段。各声部的对话以复调式的剪辑凸显,尤其在副歌部分,维尔托夫通过高频次的蒙太奇手法进行表述。第二部分中列宁生前的演讲片段常常穿插于其庄严的葬礼进行中,维尔托夫以此剪辑的奇观与歌词中的“列宁永存”相呼应,宣告世界:列宁之精神不死,革命之精神亦不死。葬礼中,全苏人民悲痛欲绝的面部特写在光学溶剂的叠化下超越了一切种族、性别,共产主义的团结理想找到了极佳的图解阐释。然而伴随着斯大林的上台,苏联蒙太奇的电影实验即将告一段落,接力棒将会传至拉美的革命中心—古巴。2022.7.25

1小时前
  • 吹牛伯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