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

HD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Tarn,大卫·鲍罗斯,盖伊·布朗,Peter Burton,Vivienne Maya,Carol Dri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3发条橙 剧照 NO.14发条橙 剧照 NO.15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发条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摇滚之王国风超有戏魔力罪案第六感第三季青春加点戏黑洞频率2016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宝乐婶的烦心事我的P.S.搭档野性罗马尼亚出神雾锁南洋完美陌生人(黎巴嫩版)章鱼哥车神传说奶奶强盗团2023年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火药嫌疑恋恶灵玛丽安路德维希二世惊异世纪粤语栋笃特工粤语孤岛求生军曹大电影5诞生!终极Keroro奇迹的时空岛是也!!绝路反击新中国的诞生万幸与你相逢御天神兽岸边露伴一动不动了解的不多也无妨,是一家人飞虎你不是我妈妈我命由我不由天西部世界 第三季超级语文课第三季血与水 第一季狐狸的夏天第二季造人计划遇见你之后电影版怪物工厂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记大诚实家粤语老友记第九季

 长篇影评

 1 ) 行为矫正的案例教学片

力荐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同学观看,看过就了解了行为主义疗法的效果为何不如认知主义疗法,是如何容易反复的啦~

 2 ) 再吮发条橙

  19世纪60年代,当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独立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推广和运用的时候,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以他特有的敏感将这个题材纳入到创作中。1962年,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发条橙》横空出世。这部中篇小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但始终为许多文艺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不可否认这必须归功于是斯但利·库勃里克于1971年拍摄同名电影《发条橙》。

老伦敦人喜欢用“发条橙”(clockwork orange)来比喻怪异得无可复加的东西。而在《发条橙》中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还是故事的情节本身,都如“发条橙一样怪”。

亚历克斯是个习惯随意挥霍自由的年轻人。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小混混团伙中充当头头,他肆意的在任何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暴力,满足性的需求。最后却在一次作案中被同伙出卖,锒铛入狱。

 

在狱中,亚历克斯为了缩短刑期,自愿得接受了“罪恶改造疗法”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亚历克斯成为了一个与暴力、性欲及一切在道德领域被谴责的行为绝缘的人。只要他动了这些“歪念头”,体内剧烈的抵抗反应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是他动弹不得。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狱方和科学家都非常满意试验的结果,同意让亚历克斯出狱,并且打算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囚犯身上,以解决监狱空间紧缺的问题。

 

亚历克斯带着重新塑造的价值判断回到社会,却没有好下场。昔日被他伤害过的人疯狂的报复他,而他没有再用暴力保护自己的能力;他的家人已经习惯没有他的正常生活,没有接纳他的打算,而他也无法表达自己愤怒,最后甚至被他曾经伤害过的小说家软禁起来,他被迫从楼上的窗口纵身跳下以逃脱。政府的反对党拿这次“罪恶改造疗法”大做文章,令政府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替亚历克斯解除了原来的设置,使他又可以随心所欲的犯罪。在影片的最后,亚历克斯说了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此中的深意让人思考。

 

这部影片中的“罪恶改造疗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科学家让亚历克斯每天观看超量的“不道德”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暴力和血腥、强奸和大量的战争伤亡和法西斯镜头,同时为他注射产生生理上极度厌恶的针剂,由此产生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从原理上看来,这与后来在巴甫洛夫试验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即通过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的结合,以消除要戒掉的行为)非常相似。在心理学的行为治疗中,对于一些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认为它们往往是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采用类似于痛苦的惩罚疗法的厌恶疗法。


 

从结果看来,心理学家的实验基本上是成功的:亚历克斯无法再实施他的暴行,只要一有从事暴力等念头,亚历克斯的剧烈的生理反应让他对罪恶本身退却三尺。但是心理学家的设定的价值判断模式象一个无所不在的枷锁,是亚历克斯不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他变成了一个“发条人”:上了发条以后,就必须有条不紊、精确的按照被设定的模式永无止境的走下去。

 

如此这般的行为疗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它以行为为中心,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一些内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变量,而以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观察、测量的行为为中心。一切心理障碍都要以“不适应的行为"来描述,不假设这些行为背后还存在什么更根本的、更深层的原因。这决定了行为疗法的容易反复性。亚历克斯在出狱之后,他并非在根本的个人道德判断中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想以暴力还击暴力,只是生理上的枷锁使他放弃了这种行为。

 

在这个问题上,70年代后行为治疗中出现了新的理论,即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既重视行为本身,也关注内在认知过程在导致障碍和行为改变中的作用。它发展了原始的行为治疗理论,成为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远远超过精神分析疗法的科学性和实际治疗效果。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电影《发条橙》中,行为疗法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影片的要表达的精髓。而是迫使人们发问:如果心理学可以发展到如此程度,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他拥有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何在?当一个人被科学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到底会成为怎样一个存在?当一个人可以被机械建立一种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时,他与实验动物有何区别?

 

这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在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矛盾时,应该先保证其伦理性,放弃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法。”这里的道德伦理指的是什么?指“道德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最后一片应该被维护精神领地?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客观真理逐渐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中去,这使人们时刻担心着“高贵的人”最后沦落成一个彼此拷贝克隆的“发条橙”,而“高贵而孤独的心灵思考”沦落成整齐划一的道德模式的执行。这个尺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们还无法解答。但是我们能通过《发条橙》感受到自己的倾向,就是拒绝成为政府和科学机构的实验品。《发条橙》在心理学上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如亚历克斯对贝多芬古典音乐的的惊人迷恋(他认为音乐的神圣不可玷污性,进行强奸的时候有贝多芬的音乐相伴),“后现代社会”的“消费资本主义”(电视、音响产生的大量“符号”)对人们的产生的影响等等。国内对这不影片和原著介绍并不多,这并不能影响《发条橙》作为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上乘之作,始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而再再而三的“再吮发条橙”(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语)。

 3 ) 关于《发条橙》的心理学思考

《发条橙》是20世纪鬼才导演库布里克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却曾因为片中大量的性与暴力情节一度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禁片。至今为止,关于这部头顶光环的“坏电影”的毁誉争议从未曾停息。不过它却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部影片不仅对政治、社会有隐喻价值,与心理学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评论家热衷于运用弗洛伊德那套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全片中无处不在的性暗示与布景的象征意味。而影片的内容更是涉及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主题投射技术、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过程。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随处可见心理学元素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对人的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行(行为)四者之间的关系有很深层的展露,它带给观众无尽的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心理治疗的几个流派所采用的人性观点的辩证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主人公人格分析】 影片从一个脸部特写开始,一个右眼脸下方粘着假睫毛的俊秀的白人少年,脸上露出轻蔑且邪恶的狞笑。之后镜头被拉远,依次露出了少年的全身以及他身旁的身着类似中世纪宫廷装白色衬衣的三个伙伴。这正是我们的恶棍小主人公亚里克斯和他的三个哥们,彼得、乔治和丁姆。他们在正坐在的一个装饰奇特的叫科洛娃奶吧的场所,一边品尝的掺了药品的牛奶,一边在密谋着晚上消遣自己的节目。这个地方所有的物件均由姿态各异的白色裸体女子构成,胸脯为桌面、四肢为桌腿,墙上的壁画与装饰也极具夸张与变形的未来主义意味。这样的影片开头不禁让人联想到精神分析中的象征性暗示的同时,也奠定了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隐喻基调。 这是一群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的问题少年。突出的特征便是随意滥施暴力,且损害社会的规范和他人利益后,毫无愧疚之心。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以一种荒诞派的叙述方式展现了这四个口音俏皮奇装异服的妙龄少年饮用含有迷幻剂的牛奶、攻击大学教授、痛扁老乞丐、夜闯民居,打群架,相互斗殴、逃学抢劫、强奸妇女等一系列邪恶的勾当。与一般的犯罪电影展示的黑社会分子的打砸抢杀不同,这些男孩儿的反社会行为并不以反社会本身为目的,他们的所有动机似乎只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欲望。对于社会教化的那些大道理他们心知肚明,并常以卫道士的口吻调侃自己的过错,但是这些“理性时代的异端邪说”,对这些少年来说“即使明白什么是对的,并加以称许,但错的东西要照做不误。”社会道德规范的谴责并不能带给他们的情绪上半毫的罪疚感与焦虑感。另外,他们思维清晰,情绪稳定,没有明显的精神问题,这些混世魔王不过是一群知解了成人世界的秘密,却未经道德社会化的、在生活上无忧无虑、无计划无目的,也无责任心无义务感的小捣蛋鬼而已。 库布里克在处理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场面时极尽电影语言的美学之能事,不仅营造出了前卫的视觉效果,而且开创性地将听觉元素融合在其中,古典交响乐与暴力及性镜头的配搭产生出了奇妙的视听感受。这部影片自始自终都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奇思妙想,从镜头语言与到影片配乐,无论布景设置还是色彩运用,处处都彰显着大师风范。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亚历克斯们拥有的这种异常的行为与人格模式被称作“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当然,有时异常行为的鉴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目前主要判定指标是看这种行为模式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相适应。 亚里克斯家道殷实、父母慈爱,老师也可谓负责,此外他的学业成绩出色,他甚至还是圣洁高尚的古典乐爱好者,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露声色地将影片的观众引入到对于邪恶起源的困惑中。不过,就目前的心理学发展水平,也还不足以弄清楚邪恶到底出于何处。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素质基础之上,通过个体与其生长环境的互相作用,以缓慢的速度逐渐反展形成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性本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之所以纯以自我的满足为出发点、知过不思悔改又毫无羞耻之心,是典型的掌管道德的“超我”没有建立起来的表现。行为主义则顽固地不关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这个学派的理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模式,可能是由于儿童期的好坏行为未能得到父母合适的奖赏与惩罚所致。虽然不同流派对于人格障碍的原因有着不同的推测,但这些推测仍旧都因流于片面简单而无法提供系统性的证据。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极少主动求医,也很少得到治疗,即使治疗,他们对于各种治疗策略仿佛都存在“免疫力”,往往是疗程旷日持久收效却甚微。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仍然是一种“病因不清,难以根治”的顽疾。 【“发条橙”意指为何?】  英语的“甜橙”称为orange,在马来语中orange却有“人”的意思(小说原作者曾在马来西亚生活过)。片子命名为“发条橙”实则是指“机械控制下横冲直撞的人”。电影的小说原著作者解释说“发条橙”——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有机体上去。 “上了发条的橙子”中“发条”与“橙子”关系的象征寓意或许我们可以从三个纬度去解读,但综合来看,都是对于“自由意志”和“社会限制”矛盾关系的辩证思考。 1.被与生俱来的野蛮原始本能所支配的人。 小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伴们表现出的暴力嗜好良知缺失可以用基督教里宣称的“原罪”来解释,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理论里“死亡本能”所指的“暴力与性”的部分不谋而合。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生物学的人与作为社会性的人本质上是对立的,从人类的人格结构来看,生物学的人是指包含了个体一切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的“本我”。本我是心理能量之源,以“快乐原则”行事,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欲望和攻击欲望。社会性的人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建立起来的“超我”部分。超我依据“道德原则”行事,代表社会的是非观。而心理结构中的“自我”是为平衡的“本我”与“超我”的战争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现实”为原则,帮助本我得以用不触犯社会规范的方式满足其欲望与需要。 亚历克斯们这些一意孤行肆意妄为的年轻人,他们青春中充满了动物习性的演绎。如同是一个个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直线行走的发条小机器一般不由自主。只是这些横冲直撞的小机器,走着走着,终于有一天要碰壁,撞得头破血流。 2.政府利用医学实验改造后,被强化刺激所支配的人。 对于该部影片,评论家及观众争论点的更多集中于政府在对待问题少年的改造时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上。 影片中政府矫正小亚历克斯恶手段是打破他过去的情绪提升剂——美妙的贝多芬们与暴力、性等行为之间的原始联结,重新建立了暴力行为与恶心作呕反应得联结,从此,别说是行使暴力,哪怕是被别人施与暴力或者是听到过去会带来快感的古典音乐,亚历克斯都会痛苦不已,用小说原著的中原话来说就是“把快乐的战斗变成垂死的感觉”。这种方法其实是典型的行为主义流派下的厌恶疗法,它的原理是将不当行为(这一行为受到某种愉快体验反应的强化)与一种厌恶反应建立联系,从而使人放弃或回避问题行为。一般来说,由于厌恶刺激(催吐剂是常用的厌恶刺激)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和副作用,厌恶疗法需要在其它干预措施无效且来访者愿意的情况下才会选用。 (另:矫正亚历克斯的过程中医生利用了呈现影像的方式让其体验暴力与淫乱,这一点与库布里克在影片开头时对于我们每个观众做的事大同小异,无怪乎许多观众表示看的差点儿吐了,或者干脆看不下去。“现实世界的色彩,只有在银幕上看到时才显得真真切切。”在第一次观看治疗用的可怕电影时,小亚历克斯的独白说。你感受到了吗?) 主流的观点与《发条橙》的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本人的观点一致——“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外表是有机体,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政府的做法只注重矫正效果的而不注重个体是否真的从心向善,这种剥夺了人的道德选择权的改造时缺乏人道的。 事实上,类似的批评不只见于对电影演绎本身的评论,行为主义治疗流派在其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备受这样的道德责难。批评者指出,行为治疗以行为改变为目标,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内在变量,不关心症状背后的原因,忽视了人的价值观与主观能动性,治疗过程更类似于对人行为的操纵与控制。有人甚至认为,行为主义治疗违反人道,与洗脑及酷刑无异。

对此,行为治疗者的回应是:治疗天生就是人道的,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对行为进行控制,其它疗法的控制无非是隐蔽一点、间接一点,人们会对此使用一个不太刺激的词——“影响”。因此,问题不在于治疗是否是控制,而是这种控制是否有益于来访者与社会。当然,这种争论随即就陷入了“什么是真正有益”的循环诡辩中。 不过就实施来说,行为主义治疗是一种简洁明快又相对疗效显著的疗法,它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行为主义治疗加入了考虑认知的成分,目前认知行为治疗取向已经变成了一个高度复杂且被普遍接受的治疗取向,应用于个体障碍及社会事务的广泛方面。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发条橙”表达了对后工业文明导致的半民主半专制的可能对人性造成伤害的担忧。具体是指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可能带来的主客体身份混乱。 影片中出现的被各种象征意味浓厚的符号所装饰各种房间、怪异的概念化的布景、前卫的太空化的家庭、卡通化的父母、亚历克斯母亲颜色艳丽的假发与着装,象征人体器官的仪式性的服装、奇怪的词汇与语调、人与人之间虚情假意的寒暄与装腔作势的关系。这一切都以真实的姿态呈现在导演刻意的安排之中,展现了一个由各种符号组装起来的、色彩光鲜,但情感与意识都流于肤浅与虚假的未来社会。 这个社会与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反乌托邦政治寓言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见的那个由于享乐而丧失自由的未来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传统文学的衰落、性解放、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和浅薄化,孩子们厌恶书籍和自然、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热爱消费、热爱滥交。人们被接受到的大量的信息关起来,陷入自我中心,被“快乐至上”和感官刺激所控制,放纵、消遣、娱乐至死。 库布里克的作品往往带着很浓的反现代性色彩,这部也不例外。或许我们可以借用福柯《疯狂与文明》的句式来表达:发条橙是现代的牺牲者。 【个人暴力or社会暴力】 社会限制和自由意志的辩论,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发条橙》带来的最大的疑问便是“上帝究竟是想要什么呢?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 “善心是发自内心的,善心是人主动选择的,当人不会选择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人了。”影片中在监狱里负责道德教化的牧师如是说到。然而,学了多年的心理学,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让我渐渐明白,人类能够达到的abnormal程度超乎了个人的想象能力之外,正如电影中实施治疗的医生所说:“设定界限总是困难的,世界是一体的、人生也是一体的,最最甜蜜、最最美好的活动也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暴力,比如性爱。”

人有享有自由的权利,但是如果这种权利,是以伤害其他更多人的自由为前提的,这种自由意志是否仍该合理存在?如果你的内心不愿接受,是否至少可以让你的身体去学习——暴力是可怕的东西?影片中的牧师与医生提供了看待“个人暴力与社会暴力”问题的两种经典的角度,但导演并没有表现对于其中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向,影片的任务在于展示,观点的选择权交还予观众。 我个人更倾向于赞同医生的说法。事实上,只要是社会性为特征的生物,相互控制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相互控制史。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一旦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他就应该接受改造。在道德教化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利用强制力迫使你不再伤害社会,这种强制是最后符合人道的选择。不过,影片中的政客显然并非基于如此高尚的考虑,他们关心的不是犯罪动机、不是伦理规范,仅仅只是减少犯罪的政绩而已。“用集中犯罪的方式惩罚犯罪”的以关押来改造犯人的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不佳,(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小主人公亚力克斯进入监狱以后,无论是面对暴风骤雨般的暴力惩戒,还是和风细雨般的宗教教诲,都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悔改之意。他读《圣经》中的“基督降生”,满脑子浮现的却是圣母玛利亚的裸体;他读“基督受难”,却把自己想象成身着时髦衣装的古罗马刽子手。甚至在改造实验注射“吐根碱”的时候,他想着的仍是出去后重新召集帮派,继续过从前打砸抢烧的快活日子。)政客们开始试图通过新的手段进行狱政改革,“除政治犯以外,其它犯人扼杀掉犯罪反射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成天滋寻衅滋事的社会不稳定因子的小混混,则收编到警察队伍中去。这些方法可能有其研究科学的研究背景,但至少在影片中,我们发现政府这种解决青少年犯罪的作为,对于罪犯个人和这个社会都是后患无穷的。

库布里克电影,政治寓意的讽刺往往十分之深刻,然而这部影片的批判性被隐藏了,甚至有点不置可否。这种刻意消减了原著中“强调教化”的处理方式中背后的用意也颇耐人寻味。 关于亚历克斯自由行恶意志的恢复,影片交代的较为轻描淡写。或许与亚历克斯坠楼后脑区的受损与修复有关,又或许心理医生在催眠状态下对他做了系统脱敏。总之,亚历克斯一觉醒来,医院里笑容甜美的女护士的卡片投射测验结果说明了一切——“一次治愈”与“二次治愈”之间,被政府的高超改造技术轻而易举拿走的“行恶意志”又被完好如初地还回来了。 影片看罢,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了2009年炒得沸沸扬扬的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少年事件。 在未受到网友大规模批判之前,主流媒体的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戒网专家”杨永信和他的“行为矫正治疗”: -------------------------------------------------------------------- 那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很多家长尝试过各种手段,包括打骂,找心理医生,找别的网戒中心……据说,都比不上独创“醒脑”电击疗法的杨永信网戒中心。 ………… 而杨永信治疗的关键是被称作“13号”房间的地方——行为矫正治疗室(电击治疗)。杨永信告诉记者,这里曾得到各界领导的视察和关心,领导们看到网戒中心把顽劣的网瘾孩子改造成天使般的青春少年,都非常惊喜。 ---------------------------------------------------------------------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警世与醒世的价值,拍摄于四十年前的《发条橙》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被电影删除的二十一章】 影片以亚历克斯的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谢幕,而原著的作者还有故事要讲。库布里克砍掉了原著中拥有教化意义的的二十一章,让本以“大团圆”收场的故事提前以寓言讽刺的方式结束了。影片的结尾讽刺性的预示了恶棍少年暴力意志的复苏,虽然经历了诸多事件,但他仍然是怙恶不悛的典型,人性里没有丝毫悔改的的力量,道德与性格仍然不能有向善的变化。库布里克二次元创作后的结局似乎昭示着他对人性持的消极看法:人天生具有一种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的倾向。在许多时候人类就倾向于自我毁灭。 而原作中的结尾看起来更像印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人性观:相信人有“善根”,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作者这样解释他的立场:“小说是建立在人生变迁的原则之上的艺术。除非能表明主角或者人物有道德改造、智慧增长的可能性,否则创作小说的意义其实不大的。”那么被删除的二十一章里我们的小主人公亚历克斯又发生了什么呢?简单来说,主人公遇到了唯一没有与它为敌的老哥们儿,对方厌倦了暴力,早已成家立业。在“好哥们儿”经历的感召下,这位邪恶的小主人公幡然醒悟到自己也想结婚生子拥有美满安定的生活,他终于意识到人生应该有所建树而不是一味地暴力破坏,对于自己烧杀掳掠、穷凶极恶的过去颇为羞愧,憧憬着能拥有洗心革面的未来。 如果小说结尾的这个逻辑具有现实发生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绝不止“一切都会好的,上帝的运作神秘莫测”这么简单,它的发生与亚历克斯在行为治疗之中与之后的具身体验脱不了干系。 前段时间关于德国支教志愿者卢安克的事迹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广,卢安克本人的教育是以一种充分发挥孩子天性,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弱化说教,重视体验为核心的理念。这与心理治疗中森田疗法的一个态度相似,森田疗法认为因为只有行动才能调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在行动中才能获得单纯的思考或者知识理解所不能获得的领悟。行动不仅是性格的表现,也能改造人的性格。所以该疗法不关心认知改变,即它不注重说教,治疗的改变的着力点被放在情绪和行动上。依照这中观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亚力克斯之所以在原著最后一章中能够获得了道德新生的力量,其实是由于之前被迫行善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改变的了他对善恶的内部认知,也逐渐影响了他的意志选择,重塑了他的人格。 除去主人公亚历克斯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变化,首尾呼应的影片结构中,其他角色的心理模式及人物关系也非常值得思考,亚历克斯的父母、养猫的独居老太、反动作家、老乞丐、小团体里的丁姆和彼得都昭示着一些人性中并不那么理想的东西。父母与孩子之间、哥们儿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都缺乏深刻的感情,每种角色都自私自利却装模作样,社会关系的伪善性显而易见。 影片的叙事极为严谨,逻辑清晰,情节紧凑。对白设计大多遵从小说原著,极富语言艺术色彩,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调,大大增加了观众奇特的感受。音乐运用、影像美学都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发条橙》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神作,它的影像表现力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代电影技术及社会背景的局限,即便是40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会为它的前卫性所惊艳,为它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发条橙》是那种看过这后会久久萦绕在你脑中,挥之不去,让你有所困惑,有所思索的影片。甚至你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它的情节与画面,而忍不住想要再看一遍。这就是伟大之物的妙处,促使你一吮再吮、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人类这种鲜美多汁的大橙子本身就太过复杂,大橙子与大橙子彼此联系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错综无比。电影能展现的人性只是一星半点还总扑朔迷离,但是好的电影永远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它们总能刷新人类对自身及社会可能性的认识。

 4 ) 紧绷的人类悖论

我一直很欣赏库布里克悲观主义的宿命论思想和唯美的艺术气息。从这位电影哲人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导演对于人类整体的关注和同情,尽管有时太过黑暗,但只有拥有对人生的疑问,人类对无垠光明才开始有了探索。
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库布里克就致力于探讨人类本质性的东西。可以这么说:库布里克相信人类本性的普遍存在,并且认为:在复杂的集体人性压迫下,人类需要用同样复杂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但是,这种约束的权利往往被少数暴徒所剥夺。这种可悲的人类悖论正是因为人类本身的不完美导致。库布里克一再想说明:因为人不是神,所以在人的身上一定会体现出一种本质性的“恶”。而人类同时又思考出了很多机制来抵御这种“恶”。影片中的条件反射治疗方法就是一例。但是无论是何种治疗方法,也只能短暂的抑制人的本性。最终人在面对社会选择时仍会体现出他的软弱。
影片围绕三个主题来抒发:第一,对心理条件反射制度的嘲讽,第二,对机构制度的嘲讽。第三,对人类普遍人性的探讨。
首先,影片认为:人类是有普遍人性的,这种人性包含了人的劣根性。原先,埃里克斯是普通人类的化身,他作恶多端,追求自在,无拘无束,天真烂漫。但同时,他又追求优雅,喜欢完美。按照弗洛伊德的“三我”学说:人类的无法无天,直截了当正是本我的实质体现。但是在接下类的剧情中,导演又隐喻了第二层观点:人类的灵魂是不可治愈的,所谓的说教和治疗,只是人的自欺欺人而已,最终人还是会在实际行为中堕落。我们不经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库布里克想说的是:人类诞生本身就是具有荒诞性的,而这些不可知的行为仍然是不可知的,人类也永远不能探求。就像人类的本性,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总之,无论是宗教救赎还是条件反射的治疗,都是徒劳无功的。这正体现了库布里克电影中宿命论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电影中的杀人者和自杀者都是一体的,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发条橙》中的埃里克斯,《闪灵》中的杰克,还有《全金属外壳》中的教官。
按照第二层意思,因为人类的不完美,需要某种制度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影片中,监狱就是一例。福柯认为:社会便是无处不在的监狱。社会迫使人遵循某种规律,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埃里克斯的自由意志),社会必给人报复,而反之,一旦人有触与自己的本质,社会还是会给人报复。这便是人类最大的笑话。
众所周知,库布里克的电影配音堪称经典,在本片中,他把埃里克斯让人看似恶心的作恶情节和贝多芬的交响乐配在一起,让人看上去很不舒服,事实上,正是这样的错位,表现了人类选择自由意志的权利。导演告诉我们:人类的作恶多端是本性所致。同时,试图改变这种本性又是荒谬的,人的行为是一种循环,人不得不在这种循环中苟且偷生,渴望救赎。
虽然在电影中体现了人类只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导演并不欣赏这种权利,并且不承认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事实,但是从导演个人形象塑造上来看:导演没有抛弃个人。片中的埃里克斯是执着而坚韧的,在他体验了各种社会关系之后讽刺的宣布:我被治好了!这其实也是影片的另外一个主旨。总之,埃里克斯是人类的化身,所以我们在阅读电影的同时,会对埃里克斯的各种遭遇产生同情。影片最后的话语指的是:人类是在本性与社会法则的较量上妥协了,尽管两者都是同样邪恶的。
库布里克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类的无意义,迫使人类去创造意义……无论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我想:正是这位导演的执着的创造,才为我们诠释了最好的光明,人类苦难的光明。

 5 ) 发条橙

  艾力是个学生,却无恶不作。每当夜幕降临,他便和几个狐朋狗友穿上奇装异服,喝上一杯掺了毒品的饮料,然后四处寻求刺激。他们疯狂殴打在路边独自唱歌的老乞丐;他们与另一帮小混混进行野兽般的搏斗;他们开着跑车在路上风驰电掣,横冲直撞;他们来到了一幢郊外的别墅,戴着面具,哼着歌,打残了男主人,轮奸了女主人。回到家,打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艾力无比惬意。这就是艾力的一天。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艾力总是以领袖的面目出现,但他的强权与蛮横引起了其他伙伴的不满。他在“音乐带来的灵感的指引下”狠狠教训了那两个反对派,祸根就此埋下。在又一次寻求刺激的活动中,艾力被伙伴出卖给了警察,谋杀罪成立,被判入狱。在那里,他吃了苦头,当然也受到了所谓的教化。事实上,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总统选举正在进行,狱政改革成为两党争论的焦点。在朝党以监狱人满为患为由,主张用刚发明的“洗脑法”使犯人改邪归正。但在野党认为这是个馊主意。但试验还是进行了,而对象正是艾力。试验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艾力地眼睛用器械撑大,让他持续不断的看暴力电影,背景音乐却全是贝多芬的《欢乐颂》。结果证明试验是成功的,艾力即便是面对百般凌辱他的人也无法动手——一想到暴力他就呕吐成一团;面对衣不蔽体的美女他也无能为力,想到性他就呕吐成一团;当然他再也不能听钟爱的贝多芬了,那同样让他直不起腰来。
艾利不但被释放,还成了名人,成了在朝党政绩的明证。但他的恶梦也就此开始。他回到了家,但自己的父母却已把他的房间租给了一位年轻人,他们待他如子,似乎已忘了艾力的存在。艾力含着眼泪走了,尽管他不知道向哪里去。艾力遇到了那个昔日曾毒打过的老乞丐,他带着一帮老哥们把他按倒在地狠狠的揍他。这时来了两个警察,艾力来不及欢呼,却发现他们正是昔日出卖他的伙伴。两个家伙欢呼着把他带到野外进行非人的折磨。他遍体鳞伤的漫走,却鬼使神差的进了昔日洗劫过的别墅……他的窘境被在野党发现了,他们欣喜若狂,想尽办法让艾力呈现出种种被迫害的状态,以证明在朝党的失败,直到他无法忍受跳了楼……
这就是鬼才导演斯坦利·库布利克的大作《发条橙》。事实上,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影片为何取这个名字,但我知道这是部伟大的影片。故事夸张,荒诞,却有着强烈的批判效果。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我怀着试探的态度去揣摩作品深处的寓意,尽管那未必是导演的本意。
或许,他想刨析人性之恶。艾力家道殷实,父母慈爱,老师也可谓负责,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他不作恶多端的理由。后来他进了监狱,那里有暴风骤雨般的拳头,却也有和风细雨 般的教士们的教诲。不过,这都无济于事。他读《圣经》中的“基督降生”,满脑子浮现的却是圣母玛利亚的裸体;他读“基督受难”,却把自己想象成身着时髦衣装的古罗马刽子手。教化,在他身上显得不仅苍白而且愚蠢。还有艾力曾迫害过的那些所谓的弱者,他们一旦成为强者又何尝不怀着仇恨表现的穷凶极恶呢?不知道极力鼓吹人性本善的孔孟二位夫子看到这样的情形会作何感想?
或许,他想刨析现代文明之恶。艾力在入狱之前为所欲为,当然是自由的;入狱之后,虽要服从纪律,但仍可神游八极趋利避害,也算是自由的。但我们看到,一旦被卷入政党斗争的漩涡,他便成了任人摆布的婴儿。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形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像踏入了一个荒诞的迷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要发生什么,只有瞪着惊疑不定的眼睛被人抛来抛去。普通民众有幸处于迷宫之外,却无幸获得旁观者的清醒——他们相信也只能相信媒体,而迷宫的导演者对于如何驾御媒体为己服务却早已是轻车熟路。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与不是只是换个说法而已——这便是现代文明的制度设计。
或许之外或许还有更多的或许,因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传递大量耐人寻味的信息。但正如一个阅读《红楼梦》的江湖郎中一样,他关注的是林妹妹的病情;而我,对《发条橙》的观感也只限于自己的学识和兴趣之内……

 6 )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一. 故事简介
《发条橙》是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的一部惊世骇俗的邪典电影,它改编与英国作家安东尼博金斯的同名小说。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不久的将来,以主人公阿历克斯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阿历克斯率领几个和他一样游手好闲而又有暴力倾向的少年到处寻欢作乐,他们首先痛打一位流浪汉,随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将他们痛打一顿,又一路驾车飞驰进入一乡间别墅借故进入家里轮奸女主人并将男主人打残。第二天,阿历克斯教训了手下一顿以确立自己的威信,晚上几人想用相同方式进入独居的富婆“猫夫人”家中,“猫夫人”报警,阿历克斯进屋二人争打起来,阿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欲逃离时又被手下报复当场打昏以致被警察逮住。阿历克斯入狱后急切想缩短刑期,于是自告奋勇去当一项名为“路德维柯”计划的实验品。此计划是为了改造罪犯而发明的,其原理是让实验者在观看暴力淫乱法西斯的恶性的电影片段同时为其注射某种药水使其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实验很成功,阿历克斯从此成了一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地“善人”。然而重返社会已毫无危害性的阿里克斯却遭到了家庭父母的抛弃,同时更遭到以前他的恶行受害者的一一报复,最终阿里克斯不堪折磨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自杀未遂在医院时以前的政府高官为了政治目的要求阿历克斯配合作为成功治疗典范,阿历克斯欣然与其达成肮脏的交易。

二. 后现代影像风格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发条橙》那混合着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与灯光艺术,以及电影风格化的,充满变化与律动感的影像节奏。这些也是整部影片艺术风格分析的精华与重点。
开头一段的影像风格给观众的震撼效果无疑是强烈的,同时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与风格。影片首先从阿历克斯的脸部特写开始,那夸张、诡异的造型,那淫荡、邪恶的神情令人不寒而栗,在接近10秒的定格后镜头开始向后拉,随即整个背景——科洛瓦奶吧缓缓呈现,镜头以对称构图的方式展现奶吧那极其黑色邪恶充满性暗示的布景造型,再配上风格化的独白,一举奠定本片后现代影像风格。
接下来痛打流浪汉一段,先是流浪汉头部以下(包括酒瓶)的特写,展现其落魄,然后又是一个拉镜头展现人物所处环境——夜晚的一条死胡同里,光线昏暗,老人落魄不堪。再来是从右侧出现闪动的人影——未见其人,先见其影。四个人影由于光线将几乎整个胡同覆盖——也包括老人,随着人影走近,画面被无比压抑。然后镜头转相反方向,四个年轻人缓缓走来。
与比利男孩打斗那一段是从一幅油画的特写开始,库布里克总是以特写开始场景我猜想就是要让观众看不到背景,猜不到接下来发生什么,同时又以后现代风格造型的特写加强这种诡异、疯狂的气氛。随后镜头向后拉同时向下移,才发现原来油画与另一个雕塑是歌剧院的顶部,破败的歌剧院舞台上比利男孩正欲轮奸一个少女。镜头转向另一方,阴影当中隐约能见到四个人徐徐从阴影中走出,这里的灯光又一次给人感觉以压抑乃至神秘。之后的打斗在影像上通过快速犀利的剪切,配上进行曲和人物表演性的动作,仿佛一场后现代风格的戏剧表演,极富暴力美学特色。
之后阿历克斯四人开车一路狂奔,采用强光直打人物脸部,展现出他们歇斯底里的疯狂状态。阿历克斯回家后一段在影像上极为精彩,随着贝九音乐的缓缓响起,先是房间墙上壁画与蛇的特写,再来是一段快速剪切一组对裸体耶稣雕像各个部位的特写,接下是对阿历克斯脸部神情的特写,此时的他抽搐着几乎癫狂。于是画面从现实进入到阿历克斯的精神世界,人被吊死、原子弹爆发、爆炸、火山爆发、山石滑落的画面与阿历克斯吸血鬼般造型的疯狂而邪恶的笑容画面的特写交叉剪辑展现出来,将人物内心癫狂,对暴力、色情崇拜等反社会的心理特征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再下来影像的特点则在于其影像叙事节奏的变化。先是用快镜头展现阿历克斯与两个女孩做爱的场景,配上进行曲,使整个画面显得无比滑稽,丝毫没有性爱场面的诱惑感。这是导演对当代年轻人性开放随意的性观念的一种嘲讽,将他们的性爱表现的小丑的表演一般。再下来是河边阿历克斯对同伙的教训,这里采用慢镜头,同样配上古典乐,而在暴力场面时对人物表情的特写,对人物动作的缓慢播放,将现实声音的消去放大进行曲的声音使这一段暴力镜头的极富表现力,而这后一快一慢的节奏对比不仅使影片具有对称美,更体现后现代的影像叙事风格与传统电影的极大不同。
随后的谋杀猫夫人的场景中,在表现人物打斗场面的时候,库布里克采用了手提摄相机的拍摄方式,展现打斗场面的混乱。同时又出现大量主观镜头,通过镜头展现人物神情,使气氛更加紧张。猫夫人被“性器”杀死时的主观画面与一副油画(一个女人张开的巨大嘴巴)剪辑在一起既巧妙避免了直接表现血腥场面,又是影片后现代的调侃与无厘头风格的体现。
监狱一段中导演采用大量景深镜头与全景画面展现监狱里压抑封闭的环境,其中最明显的是监狱长廊中一个景深镜头,对称的画面中部长缓缓走向镜头方向,这种对称构图的镜头是库布里克的挚爱,在《闪灵》中的走廊里这种展现压抑环境的镜头随处可见。再后来阿历克斯出狱前的两段表演,多采用低位仰角的主观镜头,阿历克斯蹲在地上任人凌辱,此时的他经过改造失去了作恶的能力,变得无比渺小,甚至是无助与可怜。而裸女在昏暗的灯光中缓缓出场后对剧场人物神情的特写,对裸女身体的特写,仿佛仙女下凡般给人以震撼,配上诡异而神秘的背景音乐,迷离的灯光下似乎某种神秘宗教仪式正在进行。
影片后面的部分影像上不及前面富有特色,唯有在Home那一段对老人神情的特写以及结尾展现阿历克斯想象中天堂里人们交欢场景令人难忘。这一段给人带来的关于社会伦理以及人性的思考可能更震撼。
总之,整部影片影像十分华丽,仿佛一场视觉的盛宴,很好体现了库布里克对视觉风格的追求,他的电影可能因为晦涩而看不懂,但其中的画面绝对令你难忘。通过多种角度的摄影,表现主义的灯光,还有影像叙事节奏快慢的变化使整部影片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在电影上最佳展现。
         
三. 后现代美工风格
后现代的风格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是影片独具特色的另一大关键。人物的化妆、服装、造型,各种风格化的道具,各类浓艳色彩的布景,兼具超现实主义风格与表现主义风格。
首先回到开场的科洛瓦奶吧,让我们将目光集中在人物造型与布景上。据库布里克本人说,整部电影基本上都采用外景拍摄,只有少数几个场景来自专业的摄影棚,其中就包括这座临时搭建的奶吧。“我看过一个雕塑展,里面把女人的手指作为家具展示。从那里我得到了个灵感,用玻璃丝构成人体形状的桌子,放在牛奶吧里。晚年的John Barry,我们的影片制作设计师,他设计了这个场景。为了得到这些人体形状的准确位置,John拍摄了同一个人体模特尽可能多角度、形态的照片,”库布里克如是说。库布里克对视觉效果完美主义的追求创造了一个影史上永恒的经典场景:阿历克斯那饰着半边的假睫毛、充斥着不羁与邪恶的眼神,袖口上血红的眼珠装饰。他与三个同伙坐在装横颓废的奶吧中,喝着掺入了迷幻剂的牛奶,手执着黑色的长棍,外穿着内裤以示性感。而奶吧则到处都是裸体的白色的女性,配以各种浓烈色彩与不同造型的头发,各种姿势的放置——有的向上平躺,有的跪在柜台上,她们的乳头是出奶口。背景是纯黑色的墙壁对比着白色的写法诡异的文字,整个场面的艺术设计不仅效果浓烈令人不寒而栗,更因为其大胆与肆意的风格而名流史册。
让我们再回到阿历克斯的家中,这一段的布景同样表现力十足。他那充满独特怪异装饰的卧室是由他自己的创造的,独属于他的领地,他养着大蟒蛇,墙上挂着他最爱的贝多芬画像,还有标记着穴位的女人裸体像,四个连在一起的耶稣雕像,头戴荆棘,表情疯狂,身上到处是血迹,还有充满浓艳而淫俗色彩的家具,壁纸。出了卧室,客厅中同样后现代的装饰,母亲艳俗的打扮,爆炸着的五颜六色的头发。这一切的布景、化妆、造型营造一个未来的超现实的家庭环境,符合原著中near future的背景设定。
提到后现代的场景,还不得不提就是两处惨案的发生地——Home与猫夫人的家。Home中女主人那身艳丽的红色紧身衣,她躺着的那个像潜水艇外部白色内部紫色的沙发,奇怪的灰色雕像,墙上巨大的画着各种植物的画像,男主人凌乱的发型,突出的眼球,色彩鲜艳的衣服……更明显的是猫夫人的家中,无疑就好像是一座后现代艺术展览馆:各种充满性暗的画像,那根硕大的银白色的“阴茎”,“猫夫人”暗红色的头发,绿色的紧身衣,乳白色的丝袜,脸上浓艳的妆容。
整部电影后现代风格的装饰数不胜数,美工效果卓越。这些充满着性与暴力意味的布景装饰让整部电影有种美轮美奂、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未来世界。这些装饰令人不由想起了《恶之花》中的描述,暂时忘却了的道德标准中美与丑,使暴力、色情拥有了美感、成为了一种艺术。在这些布景中,暴力与色情无关道德,成为美学范畴里摇曳多姿的一支,充满了表演性、舞蹈性、与戏剧性,使影片里人物内心后现代虚无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凸显。
        
四. 后现代配乐风格
提到库布里克的电影,提到《发条橙》,就不能不提库式标志性的配乐,他很少为影片专门创作音乐,几乎全部使用古典管弦乐,体现在《发条橙》中尤为明显。对此库布里克解释道:“除非你需要一个现代的配乐,我非常喜欢使用管弦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音乐可以使用原版或改编版,就像《发条橙》里很多场景出现的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觉得请一个作曲家是没有必要的,无论他有多优秀,他也不是莫扎特或者贝多芬。你有如此广泛的古典乐的选择,包括同辈人和先锋音乐。这样让你有很多机会在最初的剪辑阶段去试验各种音乐,在一些时候为了配合音乐而剪辑影片。这在普通的镜头组里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在《发条橙》中,光说古典乐的使用是不足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音乐与画面的组合——有时是音画对位,但更多时候是音画对立,使整部影片独具意味,也极具颠覆性与创新性。
歌剧院内,罗西尼的歌剧《贼鹊》序曲的旋律中,比利男孩正欲强奸一名少女,双方互相拉扯着。这时,阿历克斯一帮出现,少女逃走,双方大打出手,在音乐声中厮杀着。整幅场景仿佛不是现实,而是正在上演的一出歌剧,人物舞台化的表演与对白更使现实与戏剧,真实与虚幻难以分辨。
疲惫的阿历克斯回到家中,放起了他挚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镜头快速切换,配合着音乐起伏,受难耶酥的塑像 ,血,钉子,荆棘,血。。。扭曲的灵魂热爱贝多芬的音乐,因此脑中所幻想就是这些场景。华丽的音乐,变态的美。
        Home中,阿历克斯们利用男主人公的同情心赚进家门,却恩将仇报,举起女主人,踢倒男主人,开始了他们的邪恶表演秀。阿历克斯唱起了动听而又轻盈的《雨中曲》,多么悠扬的歌声,可是此时画面中阿历克斯却捆绑起那对男女,然后伴随歌声一边痛打男人,一边剪开女人的衣服,还踢翻书桌、书架。歌声结束,真正噩梦开始…
        欢快的《威廉退尔进行曲》响起,音乐是用合成器加快的,画面也是快镜头播放的。阿历克斯正与两位少女交欢,三个小人在音乐声中走来走起,在床上动来动去,各种超快的姿势很具喜剧效果与新鲜感,令人发笑。在欢快的进行曲中,性成了一场荒诞的闹剧。
        依然是《贼鹊》,阿历克斯自述式的旁白。泛着磷磷波光的湖水,柔和的光线,四人走在河边,镜头被故意放慢了速度,缓缓的,细节放大。阿历克斯的平静表面下酝酿着的是一场内战。旁白结束,急速的小提琴曲一下子突出,伴随着阿历克斯挥向同伴的铁棍,落入湖中的人挣扎着。他想要站起身,阿历克斯邪恶狰狞的微笑,背后亮出一把匕首,长号和定音鼓开始共鸣!鲜红的血从同伴的手背上流下来,恐惧的眼神、失声的痛苦表情,我们听不到任何暴力的声响,只有交响乐,掺杂着暴力的旋律,暴力美学…
 以上是五段音画组合形成的电影片段,每一段都极富感染力。库布里克的绝佳创意在影片中时常闪现,而以象征着真善美的音乐来表现邪恶称得上是库布里克的独门绝技。贝多芬的《欢乐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贼鹊》以及埃尔加的《威风凛凛的进行曲》等古典音乐称得上大名鼎鼎,在影片中却成为配合亚历克斯等人的暴力活动的背景音乐,库布里克通过最辉煌和最欢乐的乐章表达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跟经典音乐开了一个大玩笑。

五. 后现代表演风格
整部电影的演员表演与其说是在演电影,不如说像是在演一台舞台剧。人物夸张的表演,舞台化的对白,说话时的考究的用词,拿腔拿调的语气,仿佛在朗诵戏剧,一些台词更仿佛是在表演一台诗剧。
首先是阿历克斯的表演与对白,本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以有大量阿历克斯内心独白,而他的语言充满了一种嘲讽性。例如阿历克斯在施暴的同时称观众为朋友、兄弟,称自己为“您忠实的叙述者”、“您忍受折磨的朋友”,还有其他一些文学腔的独白加重了这种嘲讽,例如阿历克斯在家中床上一边性幻想一边作诗,阿历克斯入狱前的有一段独白等。除去语言外,阿里克斯扮演者那夸张的形体动作与杂糅着邪恶、淫荡、癫狂、无辜等等多种心理的神态表情为影片风格的形成增色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几段表演例如在Home时一边唱着《雨中曲》,一边跳着踢踏舞,一边尽情虐待着房主;还有河边教训兄弟时那优雅而又敏捷的身手,疯狂到极致的咆哮让几个兄弟完全被震慑住,毫无还手之力。当然还有出狱后失去反抗能力遭人报复时的无助的神情与惹人怜悯的话语,被囚禁被迫听贝九时仿佛被撕裂一般痛苦表情,还有影片结尾与部长交易的典型小人式的洋洋得意与得寸进尺。主演麦克道威尔的表演几近完美。
当然影片的配角表演的出色也是影片成功重要因素,许多人物出场时间短暂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配角的表演都抓住了人物的特色,表演得活灵活现:之前憨厚愚笨任由阿历克斯玩弄之后残忍报复仗势欺人的蒂姆,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乔治小子,毫无限度的娇惯溺爱孩子的父母,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呆板严肃却在裸女出场时露出着迷神情的警卫,体态臃肿却又坚持真理的牧师,由于不幸而内心走向极端与疯狂的左派作家,为了政治利益不择手段满脸虚伪的政客...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难忘。
纵观整部影片,人物夸张的表演与对白增强了影片的不真实感,如果光听对白,会以为剧中人物有足够的文明程度,这无疑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强烈对比,其实他们是以一种看似文明优雅的方式干着野蛮人的行径,这种对比加深了影片的讽刺与批判力度。

    六.结语
《发条橙》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后现代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力,更在于其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而不像很多电影精致的画面下包裹着的却是空洞的灵魂。《发条橙》是一部内涵无比丰富的电影,其中对于人的本性的无情揭露,对工业文明扼杀人类天性的深刻反思,对个人自由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探讨,对善与恶相对性的思考都极具挖掘研究的价值,由于本文主题是影片的艺术风格,所以就不对主题进行更多深入的探讨。这里只想说明的是,一部伟大的影片,不一定要宣扬正统的价值观,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一定非得抛弃形式去追逐形而上,但一定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不一定非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的社会影响、教育意义,但一定要提出问题,引发观众独立的思考。而这一切的伟大诞生的前提都要有宽松自由的文艺创作环境与具有理性与思辨能力的观众,《发条橙》在英国禁了30年,在中国更是不可能上映这种影片。我想说的是,只有我们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到了能让这种影片上映的阶段之时,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才会贡献出令世人惊叹的伟大作品。
                     
                                                                                 2011.5.23

 短评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4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8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12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1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2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22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27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我完全康复了”

3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的差点儿吐了~~~

36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41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46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50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55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6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1小时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1小时前
  • 柴斯卡
  • 还行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1小时前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