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

HD

主演:李嘉琪,李浩菲,陈瑾,辛鹏,李欢,张铮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少女哪吒 剧照 NO.1少女哪吒 剧照 NO.2少女哪吒 剧照 NO.3少女哪吒 剧照 NO.4少女哪吒 剧照 NO.5少女哪吒 剧照 NO.6少女哪吒 剧照 NO.13少女哪吒 剧照 NO.14少女哪吒 剧照 NO.15少女哪吒 剧照 NO.16少女哪吒 剧照 NO.17少女哪吒 剧照 NO.18少女哪吒 剧照 NO.19少女哪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少女哪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小路(李浩菲 饰)是班里新来的转学生,其貌不扬的她个性也内向温吞,却意外的和优等生王晓冰(李嘉琪 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李小路喜爱文学,两人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吸收着养分。  之后,李小路再度转学,来到了英才中学,遇见了英俊帅气了男生徐杰(辛鹏 饰),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而被寄予厚望的王晓冰却在考试中失利,使一直带她十分严苛的母亲(陈瑾  饰)大失所望,与此同时,王晓冰还遇见了李教官(李欢 饰)。李小路和王晓冰两个女孩,在此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之间的友情,亦在考验和磨难之中产生了裂痕。高考结束后,王晓冰忽然找到了李小路,两个女孩尽释前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而,让李小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成为了诀别。迈克尔·杰克逊:脱下最后的面具三十正美丽最后的夏天面孔1968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离婚后夫人马甲震惊全球乌龙派出所龙樱2琉璃约塞米蒂一课一练吉姆科学秀密战峨眉十二宫英语星际迷航:皮卡德第二季生死博弈云霄九号欧罗巴部落人类灭亡报告书灵能校探第二季祝福的钟声情劫反杀2022机器人9号辛巴达历险记2013狗年我的裘可妹妹情人节恋事皇家赌船宝莱坞荧幕女杰云上时光刺客逃亡乡村不寂寞假面骑士极狐国语雷加利亚 三圣星七个以下说唱女团第一季老板上了我的身绿灯侠:绿灯长明

 长篇影评

 1 ) 有一种叛逆叫无厘头叛逆

抱着很高的期待去看这部片子,之前没有看到点映还觉得非常后悔,到了电影院发现王小帅导演也看同一场,于是觉得更加迫不及待,但是看完了整部影片不得不说:坚持一旦开始看一部片子就一定要看完的原则我多次忍住了想要退场的冲动。

几个月前第一次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觉得一定会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从名字和曝光的镜头也大致能够知道基本的故事梗概了,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一直到影片结束也不确定我是否理解导演想要说什么。

影片是由李小路回宝城开始的,她走到新华书店前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想到自己转校认识了晓冰,直到这里影片似乎还是以小路的视角在描述,但是从两人在晓冰家中看三毛书的那场戏开始,影片突然转换到了晓冰的视角。这个时候小路突然转化为了一个旁观者,和观众一样,她似乎了解晓冰却又不确定。

晓冰最终死掉了,因此无法以她的视角带入,但是又需要同时讲到两个姑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才不得不以小路带入然后渐变为晓冰,我可以理解导演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但是却无法赞同他的处理手法。本可以慢慢的带入不让人察觉,但最终还是因为急于表现晓冰叛逆的不得了而迫不及待转为晓冰的视角。将大半的镜头都用来表现晓冰但却没有让观众产生共情,再加上女主演浮夸单调的演技就显得更加生疏奇怪。

花季雨季的姑娘的确自我而让人难以捉摸,但难以捉摸不代表可以随意发挥然后说:“老娘就是这么屌,爱咋咋地。“ 无论是多麽难以捉摸的人物都应该是有一个驱动因素的,晓冰的驱动因素应是:不屑于呆在小城市而急切的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满父母的为人处世方式、不满与身边人教育她却不以身作则,因此她叛逆,她读三毛,她觉得要诚实的活着。这些驱动影片都没有表达出来,只是简单的说:我读三毛我很屌,周围人都不好,我要叛逆。然后扔来一些限制她的因素:家庭,老师,领导等等。更夸张的是片中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因素对她的限制,更多的是因为她无厘头的叛逆而导致的冲突。限制于冲突两者在片中看起来很像,但是却截然不同。观众想要了解的是一个姑娘精神和身体都被困在一个小城,她不断的感受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想要挣脱却无法成功的故事,最终却什么都没有看到。

要说片中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片尾晓冰回到家发现家人齐聚一堂来反对她当兵的这场戏,女主的演技实在是让这场悲剧戏变成喜剧,身体跟随表情虎躯一震发出一声”哼“,并且中二病晚期似得的指着全家人大喊:虚伪!接着全家人就吵起来,但不是因为晓冰,而是因为每个人自己。。。。。。(实在是一家自恋狂),每个人都好像很激动的样子,但是就是不讲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当兵。当兵这件事请不好不是宇宙真理,观众自然也不会理所应当的这么认为,但是导演就是不讲,就是要急死你,和之前八十多分钟一样,导演努力把一堆断片儿的信息拼到一起然后表示:文艺片就是这个拍法儿,你们一定是可以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的吧。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子都叛逆过,可能我们叛逆的样子不是那么文艺美吧,因此实在还是理解不了。

 2 ) 岁月之后——《少女哪吒》有感

《少女哪吒》的电影,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我和作者绿妖其实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然而同时代的青春期,也一样能有极大的不同。毫无认同感,甚至没有旧时代的亲切感——我分辨不出电影拍的到底是什么年代。看到俩女孩走进河里,河水淹没了晓冰头顶那段我就关掉了电影——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就跑河里去,又不是真要自杀。
小说原作我是看过的。绿妖的文字是很好的,我喜欢她的《阑珊记》,但是不喜欢这个《少女哪吒》。她有个旧文好像叫《我们的时代曲》我也不怎么喜欢——我发现但凡她以少年时代为主题的,我都不喜欢。也许是因为缺乏共鸣和认同——她写现代职场,多多少少是有认同感的;但是写少年时代,写强烈的情感和挣扎,我就没法理解了。
其实看《少女哪吒》小说的那两天我一直在努力回忆我的少女时期,回忆我的中学时代——我发现能想起来的,已经不多了。有一些片段,有不少片段,短短的,就像那些两三几分钟的视频,没头没尾,没前没后,只突然跳出来那么一段,画面挺清晰,有景也有人,大多是默片——似乎画面要比声音更容易在记忆力保存。而情感和情绪,当时曾经浓烈的情感和情绪,我已经记不得了。
我能记得当时在哭还是在笑,但是不记得当时的悲伤和喜悦。被父母训斥的画面还在记忆里,但是当时曾有过的难过——那种难过的感受,已经没有了。如果我说我记得当时是难过的——所能记得的,也仅仅是“难过”这个事实,而非记忆的再现。和同学在校园里共行的画面也还留存,但是,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否高兴——连是否高兴这个事实都不记得了。
如果说我现在还有一点残存的感受的话,那就是惊惧感。我不知道惊惧感是否是所有情感里刻痕最深的,但是我现在还隐约记得犯错后被母亲训斥的那种惊惧。偷看小说被抓到、考试没考好、练字时衣服沾了墨汁、洗碗打破碗……但是这种惊惧感现在其实也已经很淡很淡了,不努力回忆的话,几乎也想不起来那种感受。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像我一样,在记忆里最先失去的东西是情感。我记得的画面有很多,记得的感受也不是没有——我记得南方夏日的那种热气蒸腾,火辣辣的大太阳,热烘烘的午后,铺着草席的床上有一本《绝代双骄》——我记得那种热的感觉。我也记得夏日里井水的凉意,记得冬天手指冻僵的那种又冷又麻的感觉——不过感觉和情感好像是俩码事。
我不记得当年的悲伤,也不记得几时快乐过——高兴的时候一定是有的,但是我想不起来了。我能记得的,只是看小说的那种快乐。我不记得因人而起的快乐。

那时候也有小伙伴。记得当时我和一个女同学走得很近,暂且称她为L吧,我对她印象很深,我记得她的模样,我甚至还依稀记得她的字迹——传纸条这种事儿,我当年也干过。我和她互相抄录传递席慕容的诗。我和她一起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在众人的目光里,被指指点点和议论——很大原因是因为她,她当时是校内知名美少女。有不少男生追捧她,还有高年级的,我记得那个高中部的,在当时看来挺帅的男生——我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他的样子了,只记得当时是觉得他长的好的。他让人拔了她的自行车气门芯,然后自己陪她步行回家——现在看来当然是很老土的桥段,不过那时候,我们都没见过世面。
当时,她虽然被男生们认为长的好,但是女生们不喜欢她,都说她不过如此,而老师们也不喜欢她,尤其是我爸爸,很看不上她书念不好又“妖妖娆娆”,于是就说她长的不好。以我现在的审美来看,她算不得很漂亮。五官秀气,眼睛不大脸盘子大,皮肤白个子矮。但是她颇有风韵,这对于少女来说的确很难得,也难怪当时男生们都认为她好看。她站姿很直,走起路来很自然地扭着腰,笑起来牙齿很白,最特别的是她看男生总是斜着一溜——现在我知道那叫眼风,是一种风情,不过当年我是不懂的。当年有女生说她风骚,我以为是嫉妒——现在想想其实也许是她们对那种风情的不恰当表达。
当年我大概隐约也是有点嫉妒她的——那个高年级男生我也觉得帅,但是人家看上她没看上我。这纯粹是虚荣心的缘故,因为我并没有真的看中那个男生。我真正看重的男生必须要成绩好——倒不一定要长的多帅。彼时我对D颇有好感,对成绩最好的W也颇有敬意,这两位都从不搭理L,于是我便觉得L即使比我美貌也不足为惧—我在两性关系上超强的自信心似乎从那时就开始建立了。
可想而知我和L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虽然我和她也曾一起有过“以后也要在一起”的幻想。但是我们从未真正的敞开心扉。我们也并不真正的了解对方。毕业多年后我们有见过一次,已经分岔得很厉害,毫无共同语言。

我现在怎么想,也想不起我当年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高兴。
还是仅仅是为了有个伴?
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大夏天的,我走了很长的路去看她。

现在所能回忆起的少年时的喜怒哀乐,似乎都是模糊的。如果有人问我,当年过得好不好,我想我真的很难清楚的回答——原来岁月真的会冲淡一切。
甚至还会让你,对当初的自己无法理解——比如,现在的我真的很难理解,当年为什么要走那么长的路去看她?

 3 ) 马、三毛以及割脉还亲

小说《少女哪吒》的故事分为四个部分:花朵与果实、很多很多的秘密、少女哪吒以及尾声,故事中,李小路是王晓冰的伙伴、倾诉对象,却不是她的精神共同体,尽管她可能是唯一理解王晓冰的人。李小路的外壳是不良少女,这个外壳是两个少女成为朋友的契机。
这一点,电影的开头表现得更加充分,李小路单手拖着一张课桌气势汹汹地登场,打断了语文老师的读书声。这个出场的平地一声雷效果,最大程度上发生在王晓冰的内心,几乎可以感觉,她在看到李小路的一瞬间内心是缩紧的。
所以她会主动写纸条告诉李小路一个秘密,友情开始的最佳方式就是交换秘密。而李小路交换的她在路边放走一匹马这个秘密,则进一步点燃了引信,这条燃着的火线之路,就通往王晓冰的心。
之后,她们因偷吃小灶被罚在煤渣跑道上奔跑,她们谈到彼此共同的阅读对象都是三毛,而不是琼瑶,仿佛已将同龄的女生们远远地甩在了后头,三毛这个形象所代表的自由、浪漫、不羁、无拘无束的精神气质将她们系在了一起。
  
或者可以说,当王晓冰初次见到拖着课桌的李小路的时候,她见到是马,是三毛,是代表着自由、桀骜不驯的一种符号。
  
在电影中,她们友情的根基其实很脆弱,当后来,两个人的成长轨迹错开后,李小路甚至无法作为王晓冰的生活旁观者,而王晓冰也不再需要李小路的陪伴,她像哪吒一样孑然一人,选择独自走入生活的洪流。
电影接近尾声时,人口普查局上门做了一次登记,她向来者问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之后的镜头中,她伫立门旁,配以一段低压感极强的音效,电影对她最后的去向做了空白处理,电影开头的太平间场景,几处女性身体的局部镜头似乎暗示她死了,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哪吒总有一天要离开的。
  
但是,有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无法感受困住王晓冰,使她如此狂暴、决绝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
电影里出现多次的黄梅戏说明了这是安徽的一个小县城,近郊有河流、有树林,镜头里偶尔出现工地上焊铁时四溅的火花暗示了它还在不断兴建、完善,在90年代的中国,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这样的小县城,生活在这样小县城里的人自然有难解的精神苦闷,这种苦闷,绝对不只王晓冰有。
王晓冰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离异,母亲无依无靠,因此对女儿的举动格外敏感,会偷听女儿和密友说话,截下女儿写给恋人的信件,而除此之外,在王晓冰跟踪母亲到招待所的那场戏里,这个母亲透露出来的更多是一种脆弱、孤独、无助。
在面对一群成年人时,王晓冰反反复复抛掷出了“虚伪”这个词,这种“虚伪”,我们可以在那个自己偷吃小灶却罚她们跑操场的体育老师身上、那个口头羞辱李小路的化学老师还有王晓冰父亲的第二任妻子身上,以及那个骚扰王晓冰的妇产科大夫身上看到,然而,这种“虚伪”依然太轻了,以至于让王晓冰的那种几近残酷的冷硬,显得像一颗自身凹凸不平的石子,在用自己锋利的边缘去攻击周围的环境,也就让她在那场家庭争吵中的“割脉还亲”无法成立,只徒留一种自我宣泄般的姿态感。
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在王晓冰走到一个更大、更广阔的环境里头,她注意要头破血流。
  
电影的选角是好的,李嘉琪与李浩菲都少女得恰到好处,一种尚未被浊气污染的干净,尤其是李嘉琪,头发全部束到脑后,额头光洁饱满,微笑时,似乎文静亲和,然而她一抿嘴,脸部线条又变得坚毅,拒人千里。
电影里的两段爱情,并没有发生太大作用,甚至也没有对两个人的成长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对李小路的塑造,篇幅不够,观众无法看出她跟王晓冰之间的对比。除了成年后,李小路走到她放走马的那个街头,直到此刻,观众才会意识到,李小路只是、并将永远是那个放走马的人,而不是马本身。
就像一个俯拍镜头中,李小路拖着课桌从画面边缘擦过,学生们都规整、界限严明地站成一条条线,只有王晓冰,从画面中心的位置脱离了队列。
导演显然也意识到了少女哪吒只有一个人,“晓冰在三好学生乖乖听话的外表下,有着胡思乱想狂暴不羁的东西,我呢,一直是个坏学生,可是内心里我懦弱、怕事”,但他仍没有处理好这一点,也就无法描述清楚两个女生从相识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彼此的意义。
  

 4 ) 两个少女相遇的非凡命运,本我与自我只差一线

      在我决定写这部电影的影评时,我想我应该已经看懂了,尽管它在拍摄技巧方面有争议,尤其跨时段的剪辑过于大胆需要观众自行补脑,无声无息地跳跃场景,能视为一种不按常理的“叛逆”。撇开短板,我还是十分钟爱这个剧本所产生的忧郁感。

      90年代的学习氛围是勤奋进取的,因为停下脚步就会被成人世界无情地谴责,唯成绩论贵贱、顺从老师都是公认的成长路线,又或者剩下傻笑……

      初中时期处于学霸队列顶点的王晓冰,已经被各种环绕和羡慕,却找不到能理解自己的朋友,她的思考范畴超出同龄,孤傲地独占前座。直到某一天,自带桌椅的李小路神采奕奕地来插班,一个不寻常、不拘束的同班同学。晓冰将自己压抑很久的思绪向对方敞开。

      王晓冰与李小路通过倾述秘密和共同阅读《三毛》牢固了友谊,这个过程激发起晓冰的“自我”认同:厌倦家庭的束缚。又当李小路对化学老师公然反抗而被迫转校,晓冰失去唯一的知心好友,发酵的“自我”到达难以想象的程度。略过一段岁月映像,原先那份信念与作风不知不觉被现实消磨,迷茫与自傲让她错失,作为观众,我是意想不到王晓冰会中考落榜进了卫校。

      王晓冰在卫校自我介绍时说道:“我今年16岁,喜欢文学和音乐,希望能在这里交到好朋友”。
      可旁听老师竟然泼冷水:“卫校是让你来学习专业技能的地方,不是让你来交朋友的”。
      王晓冰立马回应:“你们这里的专业很难学吗?老师”。
      “看每个人自己的悟性”。
      “如果你的悟性很好,那为什么还在这里教书,而不是去医院找份工作”。
      “王晓冰,这里不是普高,如果你将来想找份工作,还得看我给你打多少分,以后给我找夹着尾巴做人”。
      下面一群一声不吱像死尸一般的同班同学呆呆地坐着,也注定了晓冰在卫校生活里不会遇见第二个知心,孤独持续伴随。

      军训时英伟的教官是王晓冰理想的爱慕对象,晓冰勇于向对方表白,也看得出对方闪烁神情并没有马上拒绝。相差十岁、师生有别,受制于世俗观念,两人没有能在一起。晓冰骑着自行车狂奔追赶稍后,也慢慢冷静下来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条无法越过的鸿沟。她遇见的现实是如此无奈,自己只是世上50亿人口其中的沧海一粟,岂能随心逆行?

      王晓冰在社会规则和“自我”之间找不到平衡点,时而痴迷规则,时而践踏自我。可以认为她的“自我”是受到李小路的影响而唤醒的,那时的李小路还是一路相伴保持着“本我”的纯洁,只是让人内心惆怅,不知道她还能不能继续。两人分开以后,李小路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可是童年的美好与晓冰的联系仍然牵引着她。

      每一根烟代表一个愁绪或者自残念头,王晓冰把最后的秘密留给了小路:“你看见我曾经的笑容,全是伪装的”。
      “你曾经告诉过我‘放走的白马就在那里’,我望着一片空白对你笑了一笑,后来我才明白,脱缰的白马只有同样驰骋之人才能遇见”。最后那番用意唤醒了单纯的小路,转折在此分歧。

      徐杰这个原创角色设定得精妙。徐杰是被小路的“本我”所吸引,但导演给李小路和徐杰安排一场打猎戏时,徐杰是小心翼翼地上了子弹,可枪是由李小路鸣响的,小路有能力不依赖任何人。所以能理解预示着李小路与徐杰的将来没有在一起。十几年以后,喜欢习武的徐杰继续保持着“本我”形象,但是却因为这份保持而感到羞愧,此时的李小路已经彻底失去原有品质,可怜的李小路,也变得能践踏自我。
      只有王晓冰逃了出来,离开家的拘束,骑着自行车潇洒地走了。

      相比小说对王晓冰一番震撼:“绝望可以是给你看见我积极地活着的一面,然后补充一句那些全是我虚构的”。电影版剧本改编得非常优秀,李小路的结局让我意料不及;小路和晓冰两条生命线交织在一起,又错开而行,随着落幕的神配乐显得意犹未尽。很认同最佳改编剧本的殊荣。

 5 ) 青春会早于一切成为死亡的灰烬

      7月5日点映场提前看了《少女哪吒》,本想711上映二刷再来写观后感,结果发现深圳各大影院基本被某时代某某花开占满,心中五味杂陈,先简单写写吧。
       在我看来,《少女哪吒》不应该被单纯的定义为一部青春片,影片表现的矛盾冲突,不仅仅局限于青春期,舒展精美的画面后,是一场个体对抗群体、自我对抗常规的昂然斗争,只不过这场斗争的扛鼎之人,恰好是两位干净纯粹的青春期少女。

——女孩————

       小路是谁?李小路是“侠女”。看到被困住的白马会将它放走,看到有人欺负同学会打抱不平,看到不公正的老师会不计自身利益奋起反抗。侠女心中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属于江湖的规矩和法则,虽与主流社会有所出入,但总归是万千秩序中的一种。
       晓冰则不同。她不属于任何一种模式和规范,她本就是化外之人。
       小路反抗的东西是具象的,晓冰所对抗的则抽象、无形。
       自始至终,镜头下的晓冰都与她所处的环境形成了一种荒芜的对比。电影开始喊“起立”的她与背后黑压压的人群,读卫校站在台上自我介绍的她与偌大无声的教室,家庭审判崩溃无望的她与紧张压抑的家长,独自骑自行车的她与漆黑无边的夜色……个体与群体一次次对峙,她所对抗的东西比她庞大太多,大到完完全全笼罩她、吞噬她、瓦解她、摧毁她。她试图寻求一条出路,但作为16岁的少女,她没有找到一种强有力地方式与世界谈判;一旦发现有相同气息的人,她便毫无保留的奉出真心,友情和爱情,一度成为她心灵的栖息地,可是朋友渐行渐远,爱人不辞而别,仙女的魔法消失,只能再次回到现实。现实中每个人都自说自话,少女哪吒那些无人谛听的呐喊和无人回应的发问,空落而孤独,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莫名悲壮。
       两个少女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她们的友谊只能维持在某段特定的时期。当年痴痴相对傻笑的好友,也会充满疑惑的望着对方的影子说出“你是疯了吗”这样的话,好在导演还算温情,在影片的最后用一盒烟蒂让她们隔空和解,晓冰的疯,总算有了懂她的人。

——家长————
       
       《少女哪吒》中晓冰的母亲反复出现,她沉默、隐忍、清高、奉献,同时,她强势、窥私、不善沟通、自以为是;晓冰的父亲着墨不多,高大、国字脸,整个人像极了影片中墙上那幅照片——权威、遥远、高高在上。这种人物设定像是一个隐喻,仿佛在中国的亲子关系里,父亲是缺席的,母亲是无处不在的;父亲的权威与母亲的无私是两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前者要求人光耀门楣,后者要求人香火相继。单这两个任务,便足以将人拉入汹涌的现世翻滚折腾一生。子辈结婚生子是父辈的刚需,循规蹈矩的生活是他们下达的强条,并且,这一切都是奉天承运、以爱之名。少女晓冰或许意识到了这些,但她无法精准的描述自身的困顿,她的方式太过稚拙,只能在发觉母亲偷听谈话的时候,突然蹲在地上,生硬、青涩,夹杂着外人不懂的莫名其妙。

——故乡————

       有一种爱,你爱着它,它植根于你的血脉,但遗憾的是,你们格格不入。“我深爱着我的家乡,希望与它永不分离。”电影前段晓冰字正腔圆的读出这样的话,电影的最后,她骑着自行车,不知要去哪儿,灯光照着她的脸,肃穆如同破釜沉舟的卒子,一路向前,不回头的离开。若干年后,成年李小路回到故乡,河堤还在、果园翠绿依旧,似乎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路过当年放走白马的电线杆,少女小路从记忆中复活,时光重叠交错,岁月横陈,与往事狭路相逢,总是悲喜自知。
       似乎对于我们这种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的人来说,对故乡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故乡变化太快,途径故地,就容易产生十年一觉的恍惚;故乡一成不变,睹物思人,又难免生出庄生晓梦的错觉。故乡的云召唤着游子归来,但故地重游的小路们都知道,正如晓冰们当年一腔孤勇弃背后熟悉的灯火闯入夜色一般,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

——诚实与死亡————

      “诚实"是电影的题眼,是少女的期冀和信仰;“死亡”是电影的开篇,是哪吒的结局与归宿。私以为,诚实是一种代价极高的品质。真正的勇士不多,没多少人愿把自己置于孤绝的道路,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天地不仁,真相往往残酷,面对真实已万分不易,更何况“实”前还有一个“诚”,赤膊相逢,含糊不得。晓冰对诚实的追求或许源于儿时父亲的教导,年龄渐长,她察觉到身边最大的不诚实,也是父亲。成年人总是好为人师,一边向子女输入教义,一边用自己的行为破坏教义。大家虚伪而心照不宣,缔结成了一张表面和谐内里不堪的网,将纤细敏感的少女逼入夹缝,而女性总是带有悲剧色彩,一旦遭受命运的折磨,大多数女性不会将噩运转化为对外的破坏,她们要么苦熬,要么自毁。电影暗示晓冰最后以命相抵,奔赴永夜。很多人说这是“作”, 让花季少女早夭,是件残忍的事,但如果你看了绿妖的原著,就会发现导演让晓冰在最美的时候离开,是种慈悲——原著中,晓冰一次比一次疏离人群,游走在生活的边缘,为了生计,做过尸体化妆员、陪酒小姐……这样的设定,硌得人生疼。
       对待死亡,我们总是讳莫如深,其实我觉得,在一个清明自由的环境中,生与死都不必附着过多的意义。同是死亡,如果与主流价值观绑定,那便是舍身取义;如果将一个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少女之死简单定义为“作”,未免太过片面,这并不可取。

      
       电影中还有很多意向,河流、果园、白马、枪声……的确,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确实是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近年来荧幕上与青春挂钩的影片,总是与早孕、堕胎、打架斗殴、劈腿撕逼有关,这种符号化的东西反复运用,其实是一种特别偷懒的创作手法。《少女哪吒》踏浪而来,没有上述种种桥段,另辟蹊径,倒也是让人眼前一亮,颇为欣喜。
       导演拍的哪吒,满眼葱郁,调子却是冷的;两个少女,线条却是硬的。这是一部求诚求美不求善的片子,哪怕多一点点媚俗,或许都能为它赢来更高的票房,但他没有;这样的路数,让哪吒的路更加孤独,对观众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正如开始所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青春片。我们生而自由,但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作为个体,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你对社会某些常规的东西有了困惑和质疑,没错,你的心中有一个哪吒。如果你的哪吒还未醒来,为了糊里糊涂的幸福,请不要叫醒她;如果她已经和你共存,为了诚实的认知与清明的自己,请不要让她死去,不要让她伴随青春成为死亡最初的灰烬。

 6 ) 不是少女也不是哪吒

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听中学里最矫情的那个女同学口述了一个多小时中学生活回忆录。情节不连贯;逻辑不能自洽;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段落;充满个人情绪,父母都是不开明的,其他人都是庸俗的。

我眼中少女的特质是敏感而爱幻想,敏感来自于准确察觉家庭成员的情绪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爱幻想来自于随着成长自我的健全开始逃离生长环境。电影中王小冰父母婚姻的失败和母亲的情感生活的变化只让人看到一个冷漠的女儿,王小冰短暂的初恋更糟糕,感觉这一段并没有表达什么。

哪吒则是反叛和清算。王小冰充其量也就是翻几个白眼,最后割腕“我一条命是你们给的,你们要逼死我我就死”。而我想看的少女哪吒是尽管对父母众人庸俗不理解她,她也要挣扎地活下来,活成他们都不敢想的样子,然后带着一种“我把血肉还给你们,但你们永远不能控制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心情去死。电影中的王小冰根本就是个中二病啊,她没有像哪吒一样反叛对抗世界,她只是不断说服自己我和别人不一样而已。说实话,这种青春期困惑谁都有,但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个平凡人,最终成熟,勇于面对世界。王小冰的反叛就和我青春期见过的那些最矫情的女生一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又不作为,连自杀都没有新意。

电影里很多情节看得我犯尴尬恐惧症:

李小路放走白马这个情节,真的是非常的熊孩子,和现在把别人自行车锁卸了有什么区别?白马非马这个意象倒是好,看似李小路放走的是白马,实际上是王小冰内心真正的、叛逆的自我。

两个少女飞快地成为朋友。从这里我非常敏锐地察觉到导演是一个直男,电影里拍出来的交朋友的方式是男孩子的,初中的少女已经有小团体意识了,变成朋友要相互欣赏,逐渐接近,小心地试探,和其他朋友和非朋友一起试探……最后成为朋友。

王小冰的妈妈拿苹果那一段非常非常刻板,王小冰的父母的形象也非常刻板。李小路的家庭则被忽略了。我看到王小冰家是独门独院二层小楼,母亲是中学教师,父亲像是个小老板,李小路父亲就算是高级技工,两个人的家庭情况应该是王小冰好于李小路。看成绩王小冰读英语、语文好,两个人高中一个去了普高一个去了卫校也蛮难理解的。

两个女孩经常发出“咯咯咯咯咯”的笑声。很想提醒导演,只有幼儿园女生才会前言不搭后语地说两句话之后开始这么笑。

那段天仙配把我看得非常迷糊。暗示两个少女有超越友谊的关系么?电影后半段都要成王小冰独角戏了。暗示两个少女人生轨迹的对比么?选天仙配不太合适吧,后半段是独角戏啊。

几乎看不到两个少女的成长。女孩子青春期是想事情最多的年纪,从13岁到18岁思想有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影里完全看不到,不知道是本身就没有还是演员演技的问题,王小冰永远是两眼一翻鼻孔出气。

王小冰军训翻墙失败和教官对话那一段的台词太让人尴尬了。那种语气是小学女生对着喜欢的手工课男老师说话的语气。

王小冰蹲下然后说自己心情不好的样子和我过去的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朋友一样,我到现在还在庆幸我和那个朋友绝交了。

看得出来导演想拍王小冰和李小路疏远的过程。但是实在是太糟糕了,最终我看到的就是两个玩伴越走越远,仅此而已。

李小路见初恋男友那一段好看。那种尴尬的感觉好到位啊,尤其是男生扭头就走,走几步想让女生高兴又有点旧事重提地意思翻两个跟头,翻完之后又尴尬又后悔只好往前走。

王小冰妈妈唱戏那一段挺吓人的,讲真,我一直感觉电影最后有个闪回,说整部电影都是王小冰的回忆录,因为王小冰的父母角色实在是太刻板单薄了。

电影的色调看起来还是很舒服的,除此之外真看不出什么了。

最后,我觉得排片少真不是电影院的问题。观众看这种回忆青春的电影要么看个乐看个脸,要么真看点真情实感的回忆。这部电影显然是走青春记忆的,但大多数人留下的青春记忆都是朋友一起做过的事、闹过的笑话、闯过的祸和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情绪,不是王小冰这种一个人中二病还要朋友陪着一起心塞。

还是那句话,看这部电影就像被已经绝交了的情绪化女同学按着头喷了一个多小时心里话【。

 短评

这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电影,有很多空白和隐喻,需要我们自己填补和理解,我觉得这是它好看的地方。我很喜欢《少女哪吒》这个名字,少女之间朦胧又至真的情愫,清冷的人世,女主角如哪吒一般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怨恨和决裂,都很动人。演员真好看啊。

3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电影里的故事总是这样讲的,一个乖女孩,一个叛逆女孩,她们成为朋友,当叛逆女孩逐渐被磨掉棱角走向正轨后,原来的乖女孩却再也无法全身而退,只能支离破碎~

8分钟前
  • 式微
  • 推荐

不怎么能理解。感觉人物太作了,都不正常。

12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还行

鏡頭感還可以。主要劇本實在蒼白無力。另外,電影公關宣傳做得實在差,最不耐煩這股沒有排場就叫囂要拯救中國電影圈貶低其他電影的窮酸勁。

17分钟前
  • Santé
  • 还行

老师对学生说:“把头发扎起来,不要披着,披着太好看了,影响我们班男生学习。” 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中国学校和家庭哪有这么作的父女关系和师生关系…教官还好就不说了。影院看如坐针毡,桂纶镁与徐娇一对少女欲说还羞、浅尝而止、比比谁更作的百合故事。

19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今晚观影会上,本片导演提到了他这代人熟悉的三毛和顾城,而我则不禁想起了ROBERT BLY的两行诗:在这旷野里,要是有一匹烈马向我飞奔 / 我没有在孤寂中度过的日子都白废了~~~

23分钟前
  • Tyger Tyger
  • 还行

导演觉得自己比观众聪明,观众又觉得自己比导演聪明,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更聪明。其实拍电影呢,不是比谁聪明,而是比谁诚实,就像我,就诚实地说:我觉得这个导演,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26分钟前
  • Neil
  • 较差

我知道青春期总有这种矫情做作的女生,却偏偏也是少女群体真实的一部分。对本该厌烦这类角色的我来说,少女哪吒舒缓的节奏和特别的氛围,让这种矫情都可以得到暂时原谅。

27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服装、道具比其他青春片相对更贴近80后,但情节处理晦涩生硬了一些,群戏偶尔像在演舞台剧。“人跟人只要一分开,就不完美,一不完美,就只好随它去了。”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HKIFF#映后导演说得很好,外冷内热,直率但难接近,这种性格或多或少也意味着悲情。少女成长故事作得简洁却不乏味道,从中可以寻找到属于我们青春的归属感,你的读书时代亦或是你的同窗密友仿佛都触而可及了,也许这才可被称作“致青春”吧。想找绿妖的小说来读了。

3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每个人都有一段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青春

35分钟前
  • 低空飞行
  • 推荐

青春片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女孩子成长期间细微幽密的不可为外人知的小心思,描摹得很细腻,晓冰整个青春给观众的不安定感是这部影片的情绪所在,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她才是少女哪吒。

40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真没想到会这么……差。创作者对于青春期女生的相处方式可能真的不太了解,能看出男性想象的角度和痕迹。少女哪吒的行为动作都很”重“,但是支持动作的动机却给得很”轻“,甚至莫名其妙,所以基本无法感同身受。另外,配乐极佳,海报不错。

41分钟前
  • 宋倩文
  • 较差

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等等,北漂文艺青年回首小镇往事集大成者,重要的其实是这种目光,无所谓青春。当年天仙配,而今女驸马,盒子里的烟头黑暗迷人,又背叛又向往,又难回首又魂之所系,基本就是这种心态。豆瓣热门日记体当代青年叙事。拍得当然生涩,但也努力、漂亮,好看,值得大加鼓励。

42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本来我以为自己是一枚本质的作逼少女直到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和爸爸撕和妈妈撕和老师撕还和男朋友撕跳河没死割腕没死最后不知道怎么还是死了我才醒悟自己作得很不够只能事普通少女”的故事。导演说他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拍了写什么。击掌。诚实。#香港国际电影节#

47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较差

写剧本的时候,导演想:就这么拍,肯定很装逼;拍的时候,导演想:卡,光这几个镜头回头一调色,一配乐,肯定特别卵;剪的时候发现:不对呀,我那扯蛋、串故事的绳子哪去了。剪完了:算了,就这样吧,挺文艺的,反正没堕胎。

49分钟前
  • 走象
  • 还行

我是女生,你不懂女生

52分钟前
  • 秦婉
  • 较差

豆瓣装逼犯越来越多了,写些无凭无据的差评,惹人生气还不让踩。知乎都可以踩好么?豆瓣PM的解释是啥????

56分钟前
  • 一纽宾
  • 力荐

艺术片导演的处女作往往都是“处心积虑”的。这部青春片里我们看不到轰轰烈烈,看不到劈腿,看不到堕胎,有的只是八十年代的朦胧与克制,整部电影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简单与真挚的味道。摄影构图十分工整,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少女春风十里,哪吒遗世独立,小小时代的尽头,尽是花开花谢的离愁。

59分钟前
  • kzkr
  • 推荐

第一幕偷吃小灶那一场太灵了,第三幕全家人撕逼那一场也非常有戏。摄影很棒,是很多主演的处女作,表演也算灵。大概有那么三分之一的观感特别好,是正确青春疼痛题材的拍法。随后就是又落入模仿第六代导演的残次品那个范畴里。中国电影人最喜欢的意识流,这又和含蓄无关。

1小时前
  • 白日美人_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