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

HD国语

主演:池亦洋,王思柔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零零后 剧照 NO.1零零后 剧照 NO.2零零后 剧照 NO.3零零后 剧照 NO.4零零后 剧照 NO.5零零后 剧照 NO.6零零后 剧照 NO.13零零后 剧照 NO.14零零后 剧照 NO.15零零后 剧照 NO.16零零后 剧照 NO.17零零后 剧照 NO.18零零后 剧照 NO.19零零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零零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跟踪拍摄12年的故事,主人公从5岁儿童长成17岁青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出生、成长的一代人。  2006年,北京一所幼儿园。"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领一群男孩演习打仗,有时也会打人,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艺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柔柔进入家庭学校,自由自在,但父母为她的未来升学之路发生争论。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带给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却连连受挫: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续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国歌--这是他5岁时一度天天带领男孩们唱的歌;暑假柔柔回国,重返幼儿园做义工,认识到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冲绳小芙蓉芷珊约您粤语忍者怪物英格兰的田野乘风第四季小鬼警察2:新兵五个人的天空香烟和热巧克力守望尘世第三季平摊公寓第一季吸毒者国语新木马屠城记魔鬼卡车镇国神龙高海拔之恋Ⅱ适宜北风卡戴珊家族第三季满天星辰皆予你克苏鲁特殊案件专案组TEN2博多之子心情好的日子怪兽娘~奥特怪兽拟人化计划~天降小厨娘刽子手怪谈平稳世代的韦驮天们鱿鱼游戏马来版合约杀手中南海保镖粤语时钟机关之星师父出马(粤语版)山村老尸灵幻大师哥斯拉-1.0离歌鱼和薯条2013如何毁掉圣诞节:婚礼模仿犯金银岛2018世界黑暗图鉴寻之亲爱的小孩潜艇总动员2一凤东飞九万里

 长篇影评

 1 ) 父母的责任,太重太重....

站在客观的角度,对比中英两国的同样类型的纪录片,我觉得英国的要好很多,中国版有很多可以完善的方面。 ①剪辑手法有点乱,完全可以按时间顺序讲述。 ②挑选的样本是2000年的北京三环中产阶级及以上,没什么代表性。但也许是2020年之后,所有新一代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 ③全都是从家长出发,感觉在记录家长养育的艰辛,而不是孩子思想转变的过程。不管多宏大的问题,去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回答。 先看了锡坤这一集,只想感叹,养孩子真不容易,作为放养型选手,能平安健康快乐地活到现在,真感谢我爸妈。但对锡坤母亲,选择辞职,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养育孩子,不能理解。so 现在生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苦乐参半还是痛苦焦虑更多??

有空再补,还没看完。

 2 ) 人生就是一场虚无的角色扮演

北京的中学生就是这个样子的,北京的爸妈就是这个样子的。当年的同学就是这样,当年见到的家长也是这样的。从幼儿园就听出来这帮孩子的京片子,中学以后又加了北京孩子的贫嘴,片中出现了两次“你哪儿不会啊”“我哪都不会啊”的对话,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教室,跟同学们聊天儿的日子。片中两个爹都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候发脾气:“为什么啊”“我问你了你说不知道,那我只能瞎蒙了呗”,有理有据无言以对。奋斗小学,三十五中,三帆,十一,在海淀孩子看起来这基本就是家门口拍的。如果我以后留在北京,估计十几年后我的孩子也是这样的,我也会成为这样的家长。我小时候遇到的事情,在这部片子里的00后也一模一样无可避免。在看完片子的某个瞬间,我甚至想现在就去死以避免重复这已经上演了无数次的人生。
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国家能够繁荣稳定,在现有的经济状况下,人们的生活就可以这样平稳地,可以预见地度过一生。成熟稳定的社会里,人们的选择也会自由一些,但惊喜也比过去少了许多。人的生活未必一代比一代强,不过是近代历史缺乏稳定,给了我们这样的错觉而已。1840年出生的乱离人,未必过得比1839年去世的太平狗好。也许之后我们也没法期待子孙会比自己更上一层楼。片中孩子的父母预计都是高知,而这还有另一个问题,是这样的父母基本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平庸。从辅导作业就看得出来,高智商的父母来看再简单不过的题目,以小孩子的大脑发展,理解确实需要时间,而他们的父母多半没有这个耐心去等。
在稳定的生活里,人确实容易失去斗志,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小学六年,中学六年,但上学期间,总还有个毕业年限,升学给人压力,也给人希望,更好的学校,更广阔的天地,如果可以顺利跨过去,世界也会越来越大,选择也会越来越多。而开始工作以后呢,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当然希望员工长期稳定的工作,调薪可以预期,升职却未必有保证。人在暂时的稳定和可以预期不会结束稳定的日子里,结婚生子似乎是个顺理成章的选择。也许一份工作三四十年,一晃而过,而期间生活的最大变化,是自己的孩子从小小的一坨肉变成了大人。人们仿佛是有所期待,对自己教子有方颇有成就感。而细想起来,这个小人儿也不过是重复了父辈前二十年的生活而已。所有的事情都有前人尝试过一遍,并且不断尝试出更好的办法。什么事情都会有人专职教学,如何把妹,婚庆公司套餐,孕妇营养科学育儿,如何面对子女青春期,子女离家如何调整心态,如何享受退休生活,养老保险,遗嘱公正,都有定例可循。而且经证实这样还不错,自从我不再自创菜谱之后,做饭越来越好吃了。大家都这样,那么每个人只要选定一个职业,加技能点即可。以前玩游戏我最喜欢术士职业,到半路又突然想当药师帮队友加血,但是技能点儿不够用,中途转行的成本格外高,于是要么删号重来,要么一条道走到黑。那么人生和角色扮演游戏是一模一样的。
自毕业以来,我觉得工作仿佛只是为了找个地方朝九晚五地呆着,免得无聊又没钱,免得无聊到四处花钱和没事儿找事儿。社会不需要步子太大的变革,人也只好顺应趋势。片中两个男孩子的所谓体制内外的不同,本质上是中国的体制和日本的体制而已,日本的升学压力和各种规矩,并不比中国少。乐乐要去美高打橄榄球,也是希望在美国体制下做一个受欢迎的高中生。那业余爱好呢,小孩子从小培养特长,也不过是为了有个固定项目来打发掉下班和上班之间多余的时间。内向的人也许读书,技术宅,打游戏,外向的人也许是泡吧,桌游,攒局。总之,把多余的时间打发掉,把多余的钱花掉。游戏一局结束仿佛感受到无尽的空虚,而人获得成功或是达成目标之后,也会觉得空虚,要今早找到下一个目标才好。大学四年我在图书馆有五百多本借阅记录,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处,不过是听上去仿佛我用更高尚的事情填补了些空虚,知道了譬如“茴”字有另外三种我一时也想不起来的写法而已。所以人生的意义则是在于给自己找些事情来填补这些空虚而已。
那么这一辈子,我到底要扮演什么呢。如果像《马丁的早晨》一样,每天都有新内容再好不过,而这显然不现实。我想片中的一一应该早已悟到这一点,那么将来她选择扮演什么,是不是可以抽离出一部分来置身事外。虽然不是上帝视角,但可以算是个导演吧,告诉当演员的自己,此时应该怎么做。但是人格真能分裂还是挺困难的,入戏深了也能体会喜怒哀乐,但是泪水和笑脸都不会是永恒,消散后的情绪还不是无影无踪。
为了避免这重复了无数遍的无聊人生,那去改变它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历史的车轮能够碾轧那么多人,显然是质量巨大惯性也巨大的,虽然它无法阻挡,而加速也是挺难的。先驱者只能在身后留名了,多半活着的时候也不会好过。选择扮演这个推动者是需要巨大的勇气。选择安稳得一眼望得到自己坟头草的生活,也许更符合人类本能。

 3 ) 10/10/2019 完结

诚然,这部纪录片还存在着其他豆油所提到的,诸如阶级覆盖不全面等问题。 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到的,是即使是在社会经济相似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也仍可以是千姿百态。 作为把孩子带到这世上来的人,家长该如何调整并找到对应自己孩子天性的教养方式,如何精准拿捏对孩子付出的时间精力,使其不会太少也不会太过。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教师又该如何恰当地找到孩子们的特点并加以引导,如何保留孩子天性的同时,又能使其适应将来必然的社会化生活。 第一集中如何平衡二胎和老大之间的关系;第二集中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体系;第三集当孩子孤身一人并享受孤独时需不需要加以干预;第五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控制于哪个度才好。这些都是如今教育工作者叩待思考的和解决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芭学园园长大李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十分值得学习。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她做到了将理论与运用高度结合。

———————————— 第五集 锡坤把小朋友们的鞋、凳子、足球等一切他够得着的东西,都丢进了幼儿园园子里那个大大的垃圾桶。 可能于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我这个立志将来从事儿童发展心理的科研与科普工作的人,能够想到的也最多只是,心平气和并义正言辞地教育这个两岁半的孩子罢了。 而芭学园的园长大李却说 ,“当这个鞋子从垃圾箱外面扔到垃圾箱里面的时候就不见了,这对锡坤来说,是一个对世界的空间的一个探索”。 当然,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固然重要。可是我们也该时时刻刻关注,孩子在做一件事时背后的动机

 4 ) 《零零后》导演张同道: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样子

我的理想状态是拍到这群孩子长大结婚生子,最后他们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跟孩子拜拜,一回头,影片就结束了。

纪录片《零零后》海报。

文|新京报记者韩雪枫 实习生黄钰钦张艺

编辑|苏晓明

本文全文共4485字,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对话人物:

张同道,男,1965年生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中心主任,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

对话动机:

8月20日,张同道执导的5集纪录片《零零后》开始在央视放映。该片从2006年开始拍摄,摄制组开始在一所幼儿园跟踪记录了10多位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记录一直持续了10年。镜头下,孩子们一路从幼儿园升到小学、中学。这是中国唯一一部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放映后引起社会关注。

“这个片子不是一个百科全书,就从这个10年的变化中去看成长,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张同道对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说。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儿童简单背后藏着复杂的情感

剥洋葱:为什么想拍一部以00后为主题的纪录片?

张同道:我孩子是00后。我发现,孩子一般三岁以前动物性的需求会比较多,三岁以后就开始有思想,对事物的感知与我们差距很大。究竟差距在哪儿?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这是让我感到非常奇特的一件事。

某种程度上,拍这个片子我是在寻找,怎么能跟我的孩子更好的相处。

剥洋葱:如何挑选拍摄对象?

张同道:纪录片里的这些孩子是从近100名孩子中挑选的。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都要追求故事性,很多孩子很棒但是没有拍,因为中规中矩,没有故事。

剥洋葱:如何取得家长的信任?

张同道:只能靠时间,另外就是真诚。第一次拍完粗剪的时候我们在幼儿园举行了家长看片会,家长认为不想上的镜头统统拿掉。

第二次是孩子自己配音,孩子不喜欢的统统拿掉。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和很多孩子、家长成为了朋友。尊重他们,很多问题是在协商中定下方案,这是出发点。

剥洋葱:让孩子和家长参与后期制作,不担心影响客观性吗?

张同道:不担心。如果家长们坚持不要放进去,就不要放进去。即便由于家长不同意这段素材地使用导致片子做不成了,也不能让孩子受到伤害。

剥洋葱:在拍摄过程中你最难忘的瞬间是什么?

张同道:有两个瞬间记忆比较深。

葆葆觉得乐乐抢走了自己的朋友毛毛,便和他发生了一次冲突。冲突之后会怎么样呢?按照我们成人阴暗庸俗的心理,觉得两个孩子之间肯定会产生隔阂,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天你又看到三个孩子在一起玩,而且玩得那么的高兴,那个场面让我非常感慨。

就像园长说的“孩子是高贵的”,孩子是多纯净,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那么的美好。

一个秋天,毛毛午睡醒来,一个人坐在那里,秋天的阳光照在她脸上,她伸着手去抓阳光,那么专注,就像童话一样,美极了。

不久毛毛转学了,但是乐乐和葆葆还在那个班上,他们就从此形同路人,这是不是个奇迹?三个人以前玩得那么美好,毛毛转走之后,一切都变了。即便儿童,看似简单背后也都藏着复杂玄秘的情感和心理。

剥洋葱:在拍摄过程中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张同道:还有很多特别美好的故事没有拍到,尤其是后来我们定点拍,不是天天在。当我们不在的时候故事发生了,也没法让故事重新再来一次。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你拍10年谁掏钱?”

剥洋葱:在拍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张同道:每个阶段困难不一样,总体感受是越拍越难拍。

在幼儿园因为孩子年纪小,拍摄最大的好处是自然。

到了小学,有的孩子心里比较敏感,情感也很细腻,有的东西不愿意让我们拍。学校的阻力也很大,多数学校不愿意让拍摄,拍好了他们也没有政绩,万一出现问题他们会担心有负面影响。为了进学校、进教室,我也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动用了各种的关系。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来自孩子和学校的压力都在增大。

剥洋葱:开始拍的时候有过预料能拍10年吗?

张同道:没有,哪个时候哪里敢想这么远的事情,第一部能拍出来已经不错了。

2006年对中国纪录片来讲是一段非常低落的时间,投资少,电视台播放的机会也很少。2000年以后中国电视进入了收视率为王的时代,纪录片基本上在这个时候退出了电视的主流平台。

拍纪录片不像写作,曹雪芹忍受清贫即便喝粥也写,但是拍摄不一样,没钱拍不了,它需要技术装备,也需要集体合作。你拍10年谁掏钱?你为了理想,别人为了什么呀?再说理想也总得有饭吃。

剥洋葱:那怎么坚持下来的?

张同道:到处找钱吧。首先,是对这些孩子们好奇,他们小时候是这样,那么再过几年是什么样呢?再换个环境是什么样呢?因此在每个节点发生转换的时候我就重新去拍摄,看看能不能捕捉到他们的变化。

其实生活给我们的答案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我们本来以为孩子是个泥巴,我们怎么捏孩子就是什么样,很长时间我们都过于强调教育的作用,在这种想法下我们把教育的措施也使用得非常强硬,对孩子压制得较多。他在父母的强力下被迫改变,当他一强大后,又回去了,而且时间证明父母强加给孩子的东西未必好。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我对于人性的关注远比阶层性强烈”

剥洋葱:你认同80后、90后、00后这种以10年为界划分人群的方法吗?

张同道:年代的划分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说60后、70后这个概念就不是很成立,1965到1975年这部分的感觉是一致的,1979到1982年这部分人的感觉是比较一致的,因为1978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00后这个概念我认为是成立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的10年。从2001年往后,全民的收入在整体地提高,比如私家车的普及就是生活方式的一次变化,出国游也由过去的极少数人扩展成城市中产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

剥洋葱:你觉得00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张同道:2000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视野跟过去的人不一样,更国际化。而且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空前提升,这恰好也是我们片子产生的背景:过去人们还在为基本生存而奋斗,但是2000年后很多家庭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更符合他个人的发展。

剥洋葱:你片中的主人公们全是北京中产阶层的孩子。网上有评论说,他们不能代表全部的00后。

张同道:这种质疑在某种程度上也有道理,但是中国这么大,我不相信有一部作品能够把所有的类型都拍尽了。拍个00后大全?不可能。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做到这一点。

大城市小城市、南方北方、少数民族、沿海西部……如果按照社会学去拍,那就是一个社会学调查,不再是一个片子了。

剥洋葱:你更关心人本身,而不是社会问题?

张同道:我对于人性的关注远比阶层性强烈,更有兴趣。即便是同样一个阶层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发展也会是不一样的。我对人物不同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带来成长上的不同问题兴趣更大。

剥洋葱:为什么不把选择范围放大一点,让片子更有代表性一些?

张同道:这个片子不是一个百科全书,就从这个10年的变化中去看成长,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能够让家庭更和谐,让孩子在成长中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养成自我人格,我就满意了。我觉得这个片子的价值就实现了。

即便城乡有差距,富有程度有差距,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在自由教育还是传统教育的选择上,没有核心差距。

剥洋葱:核心差距指什么?

张同道:比如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是说有钱关系就好,没钱关系就不好。父母尊不尊重孩子和钱没有关系。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想拍到00后结婚生子

剥洋葱:拍片10年,你自身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吗?

张同道:最早拍的时候我倾向所谓素质教育,给孩子更大的自由,但是拍摄中我开始怀疑,哪一种方法是对的?甚至仅仅从方法论上你都很难说,比如是充分尊重孩子让他自己来做选择,还是需要你督促他、要求他、引导他?

如果说教育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恐怕是下一步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就是说我们大工业生产式的教育会错失很多孩子,尤其错失那些有个性有才华的孩子。

剥洋葱:英国有一个类似的片子,《人生七年》。拍摄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0四个七岁的小孩子,每7年拍摄一次,拍了50年,去记录出生阶层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张同道:是做一个社会学的拍摄还是个人人生,这是两种拍摄方法。《人生七年》是一个社会学的拍摄,所以会注重人的阶层区分。它是一个非常棒的片子,用50多年对英国社会做一个研究,目的不是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从根本上来讲和《人生七年》只是外在的相似,内在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想研究的核心是生命的成长,究竟是什么东西最终塑造了人的性格。

剥洋葱:你找到答案了吗?

张同道:现在很难说。我注意到原来我的纪录片《小人国》里面的主人公池亦洋,他在幼儿园里面是孩子王呼风唤雨,可一到小学他日子过得很痛苦,天天被老师批评,孩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有意思的是,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参加了一个拍电影的夏令营,一到夏令营那个孩子王又回来了。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换一个环境他表现出的生命某个特质就被压抑了,那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孩子?两个都是,也可能不止两个,再换一个环境,孩子可能又有新的特质。

但是哪种力量最终在孩子身上发挥了作用,成为了他最终的人格,这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一个数学公式,有必然性。现在的教育就是一个模子,工业化生产。我希望通过这个片子来给老师们、家长们提供一些案例,当我们再去教育引导孩子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多的方法,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模子生产。

剥洋葱:这些孩子已经拍了10年,你还会继续拍下去吗?

张同道:我的理想状态是拍到这群孩子长大结婚生子,最后他们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跟孩子拜拜,一回头,影片就结束了。

从他们上幼儿园,到他们送孩子进幼儿园,是一个轮回。那个时候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是什么,我觉得会比较有趣。

纪录片《零零后》剧照。

“中国没有产生跟这个国家的灾难相匹配的作品”

剥洋葱:你做纪录片这一行有多少年了?最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选择走这一条路?

张同道:我做纪录片有20年了。我学文学的,一直读到博士。一个偶然机会,我去了陕北采风,看到了剪纸的老太太,她们基本都不识字,可是她们的剪纸不仅在美学上有很大成就,在文化上也很深。

这个事很触动我,我研究的现代诗在中国有几个读者呢?且不要说农民、工人,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又有几个读的呢?我突然意识到我从事的工作和广大的人群没有关系,我对自己价值产生了怀疑。

我想把这些老太太给记录下来,我最擅长的武器是文字,我为他们写过报告文学式的东西,写完了后我觉得根本不行,因为文学是你主观认知,你说这个人是瓜子脸,一个瓜子脸你能找出500人,能准确记录的唯有纪录片,我就下决心干这个事。那时候想着我去搞个一年两年,这事儿搞完了回来继续搞我的文学,结果一下去就上不来了。

剥洋葱:做纪录片这么多年,有过无力感吗?

张同道:无力的地方太多了。纪录片应该大显身手的很多地方,你现在都做不了。

我不讲我个人的经历,就说说几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很该做的但没有做,城市物业和业主的冲突是不是该拍一部很棒的纪录片?遍地都存在的,没有,因为拍不到。

煤矿工人,阻力太大了,那些煤矿的老板根本不会让你接近。城市建筑,这么大的历史变化,农民们进了城,一砖一瓦给你们盖起来,盖完了你们去住,他走了。目前拍的这些都是力量感不够的,思考不够的。文革是不是该拍?文革再不拍这些人都快死光了。红卫兵是不是该拍?但这些很难拍。反右、大跃进,再不拍可能亲历者就死光了。

人类历史上这么重大的一次幻象以及幻象的粉碎式衰落。我一直觉得中国没有产生跟这个国家的灾难相匹配的作品,文学上因为莫言的出现,回答了一些问题,但一个莫言也不够,中华民族这么多的灾难,我们没有跟这些历史事件相匹配的艺术作品,不管是哪个类型的。我是觉得我们做纪录片有很重大的历史责任、现实责任。

剥洋葱:你什么时候最有成就感?

张同道:没有成就感,我现在也没有成就感。我觉得我们做得都不够。

剥洋葱:曾经有人说如果有一天某一部纪录片的票房破了1000万,就说明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来了。最近《二10二》获得了近两亿的票房,你觉得这标志着中国纪录片的春天到了吗?

张同道:《二10二》的出现本身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以前很人问我,中国大陆的观众没有看纪录片的习惯?我说台湾观众过去也没有,现在有了;韩国观众过去也没有,现在有了。中国大陆未来也会有,但是我不知道是哪部电影。

现在《二10二》实现了,我觉得特别好。像《二10二》这样质量的片子,每年至少有10部,它们之所以没有这么好的票房,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运作,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开端,每年纪录片出现四五部过亿的纪录片,这是预期之中的事。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 剥洋葱 往期内容

狱警盲人大院太极村苹果代工厂消防队长22年杀人逃犯自闭症郑州尬舞蛐蛐江湖肖全乡村毒品池子杨德武绿皮火车西单女孩郭文贵长沙老偷最后一代火柴人地铁探伤员视频寻亲缅甸老兵2|缅甸老兵1吉他少年家暴死刑犯村医杨全鸿文艺专列聂母张焕枝程青松投海老人|高利贷地铁故事大龄自闭症少年沉江雀圣自闭症少年托养中心尖子生之死研修生陈满李利娟法官遇刺留学生强制结扎男子没有性欲的人刘金李春平生门节育环偷渡客卖枪小贩种树老人家庭施暴者艾滋男童空鼻症患者

本文系新京报 剥洋葱原创。如需转载请豆邮。

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xjbpeople@163.com)联系我们 。

想看更多人物故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ID:boyangcongpeople)

 5 ) 零零后,不再是随波逐流

继君君的他乡的童年后,看的第二部关注儿童成长的纪录片,零零后作为中国跨世纪的一代,是伴随着中国迅速发展期成长的一代,从家长对零零后的教育中可以看出,人民的生活明显幸福了,在教育上不仅仅关注考试成绩,更看重小孩全方面的发展,会根据小孩不同的性格往不同方向培养,同时引导他们独立自主,这一点比作为九零后的我的成长跨出了一大步。非常喜欢幼儿园的园长大老李老师,总是能关注到每个小孩的不同,从孩子成长的长远角度出发,去很耐心的教导每个小孩,像朋友般跟他们探讨一些不足一些成长角度需要补充的规矩,或者抱着小朋友讲道理,或者给家长合理的建议,在小孩的成长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力量。最喜欢的小孩就是一一啦,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跟我小时候很像,很执着的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影响,也同样的在成长过程中放下了自己,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但内心却是佩服童年自己的坚持,可能作为内向的人都有这样的矛盾吧

 6 ) 安静的力量

无意间找到这种记录成长和教育题材的片子,就一口气看完了5集。这当中,有感动,有思考,也有爆笑不止,更多的是看到内向者的影子。

锡坤的妈妈是那种很努力的妈妈,一直在想着给锡坤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呵护。由于照顾孩子,妈妈曾经离职一年来全身心投入到这种教育中,妈妈也说了,她在其中得到的满足感要远远大于不能好好照顾的遗憾感。她会送锡坤到教室,她做的尤为努力,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恨不得把自己掏空来奉献给孩子。锡坤呢,在这种母爱的包围下,只能按照母亲的命令去执行。他几乎没有表达自我想法的空间,甚至自己不太情愿表演魔术的想法也没有得到他妈妈的理解。他内向,需要更多的时间独处,不想拥有过多的关注,但是他妈就没办法理解。他妈只是为了他好,认为内向的人不好,去一次次地强迫他去表演,表面是上看是去锻炼他,树立他的信心,实际上是增加他的紧张和焦虑。

一一同样也是内向性格的小孩,她和锡坤的不同在于,她对内向性格的理解要深刻的多。一一从小就认为自己喜欢一个人玩,自己安静地待着,不需要朋友的陪伴。她能在独处中享受到自在和乐趣,连吃饭都有自己的节奏,身上有着一股近乎神秘的高贵。这跟她的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她的父母都是安静和需要独处的人,他们对这种内向的小孩有着更多的理解,是不需要刻意去改变内向性格的,这是很多家人都做不到的。可以看到,这种对内向性格有着包容的家庭,小孩也会成长得很快乐。

辰辰的内向性格更多体现在对友谊的忠诚,这是这部片子里其他内向小孩没有展现的。辰辰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会在门口早早地等着南德的到来,即使是在下雪的冬天,也不为老师的建议所动。后来,南德离开,她依然挂念着这份友谊,遵守着仿佛是自己给这份友谊的承诺,每天在门口等待,她用这份坚持守护着这份友谊。长大后,她仿佛厌倦这个戴着面具的世界,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她把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大自然和动物身上,用摄影来记录下大自然的真,用这份真来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内向性格的路向来都是漫长的,这种性格在很多人的执念里是“话少”,“不擅长与人沟通”,“高冷”的代名词。由于其比例只是外向性格的三分之一,更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甚至很多本身是内向性格人,也在本能地排斥,把自己伪装成外向的人,从此脱下内向的外衣,成为他人口中的正常人。一一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家人的接纳和自己的成长,可以不必逃避和远离自己的性格。就像一一说的,“要求人是外向性格的这件事,首先他肯定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紧密地抱团在一起,创造更好的社会。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对内向性格人来说是有点不公平的,他在要求每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比如说,能更好的思考和沉淀,所以人当然是能外向和内向最好,那样他就拥有这两个世界里各一半最好的东西。”

 短评

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是:找结婚对象其实是给娃找个有爱心的负责的愿意牺牲的爸爸。

10分钟前
  • 桔梗
  • 推荐

养育一个孩子,应有一份纯粹的爱意,更应有科学的教育手段。评论中或有阶级固化的诟病,但片中包含的育儿理念难道不是普世具有借鉴意义的吗?

15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力荐

第四集。小时候孤单,但自得其乐,而且压根不知道自己孤单,所以并不在意。现在把疏离感隐藏起来,有了社会气息,又无法全身而退,回不到自己封闭、孤独却完整的世界里。感到自己泯然众人,眼耳口鼻无一不污浊,怀念小时候的少言寡语,又深知必须适应社会。没办法,不得不亲手摧毁自己的小世界。

17分钟前
  • 王恶
  • 力荐

太片面了,这片子不要叫“零零后”,请叫“大城市中产阶级零零后”。仿佛全国零零后都是这样,明显的精英主义立场。说实话这种成长环境的小孩在零零后整体里是小比例。

20分钟前
  • 熊里的小木屋
  • 还行

一一从小就懂得独处的乐趣,妙不可言

22分钟前
  • 稍息立正
  • 推荐

像乐乐所说,外向的人总是有了一群挚友后又有另一群挚友,生命永远是希望与前方,看似多情其实未免薄情,内向的人总是陷于静默、沉思、独处、回首,正如辰辰,看似无情其实深情。孩子的天性是上帝的赐予。看见一一,想起儿时的自己,人类社会正是因为内向者的存在而变得高贵而美丽,深情而深刻。

26分钟前
  • 如蕤
  • 推荐

单就它十年的跟踪拍摄就值得五星

28分钟前
  • ciFer
  • 力荐

欢迎收看大型国产纪录片《北京三环内的零零后·00后》

33分钟前
  • 我的学号就是这
  • 较差

诚实的纪录而没有任何评判。教育这件事,是博弈,像赌博。每一对父母都付出全部努力,结果却不尽相同。为人父母的巨大责任,有时想一想,觉得真是太重太重。

36分钟前
  • 炒虾仁
  • 力荐

最喜欢一一。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好的物质基础,很多都是白谈。

41分钟前
  • 南歌子
  • 力荐

02集,论二胎对一胎的杀伤力。

43分钟前
  • 米米
  • 推荐

我很喜欢第四集里面的一一,可以看出是看过很多书的孩子,被大人引导着进入社会角色,同时拥有自己的想法。看到芭学院里和她关系很好的有有,我想到了我初中毕业时和我一起去旅行的小孩之一点点,那会儿的我偶尔也爱独处,也爱发呆,那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仿佛能够洞悉一切,在我独自一人时陪在我身边

47分钟前
  • 懒宝宝
  • 力荐

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情莫过于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长大或者不长大。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那个才3岁,叫「一一」的女孩,被幼儿园老师问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好朋友,你为什么不需要呢?」时,回答了一句「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听了这句话,我惊呆了。

53分钟前
  • Layer
  • 还行

第四集 少女心智早熟就会不快乐

56分钟前
  • 叫我姐姐
  • 推荐

为一一疯狂打call。

57分钟前
  • 牛排口味的饼干
  • 推荐

中国版《seven up》

1小时前
  • 心晴若雨
  • 推荐

清风不会画画,何必乱吹画儿;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1小时前
  • 番茄
  • 还行

北京三环内中产家庭孩子们的喜乐悲观。太喜欢独立清醒的一一了。

1小时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有俩小孩儿,从小身上就有获得成功幸福人生的征兆,一个刘嘉阳,一个一一,前者发散性思维领导者,到哪儿都受欢迎,后者早慧。沉着冷静,温柔有力量。简直是我之前跟别人形容的,两种在世界上生存的最好方式,向外的代表和向内的代表

1小时前
  • 木寸木寸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