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

HD中字

主演:帕特里克·怀马克,玛格丽特·约翰斯顿,约翰·斯坦丁,亚历山大·诺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精神病人 剧照 NO.1精神病人 剧照 NO.2精神病人 剧照 NO.3精神病人 剧照 NO.4精神病人 剧照 NO.5精神病人 剧照 NO.6精神病人 剧照 NO.13精神病人 剧照 NO.14精神病人 剧照 NO.15精神病人 剧照 NO.16精神病人 剧照 NO.17精神病人 剧照 NO.18精神病人 剧照 NO.19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切都是幻觉

当名片盒打开的时候,华尔街精英,身材,长相都超级一流的29岁自恋狂PARTIC (帕德里克,似乎就是个神经病的名字)的内心独白是: 草泥马, 这个人渣怎么可以比我有品味!

 

    一个流畅的变态连环杀手的形象出来了,我的意思是从表面意义上来讲...

 

    好吧,我们来看看,导演的安排,他有一个漂亮的公寓,白色简洁有品味,似乎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和独特的见解

 

(作为一个乐迷,本人实在不能认同,因为他唱的和评论的老实说,哪怕是参考了时代背景还是有点俗,于是自圆其说的是导演的反讽,后面将再讨论)

    

    去沙龙晒灯,修指甲,洗发水和护肤品都很讲究,有个同样上流社会的没有什么脑子的漂亮未婚妻.未婚妻的吸毒女友是他的固定情妇,其实就是炮友.

 

    然而他因为床单没有洗干净对干洗店的香港阿姨狂飙脏话,形象全失,在健身的时候出现2次电影情节,第一次放的是A片女和女系列,OK,明白了他好这口,铺垫了后2次叫了性工作者的场景.

 

    第二次放的似乎是老版的德州电锯狂人,所以他最后抄起了电锯(一开始真心不明白他那里搞来的,心理学上说是心理暗示)对那部经典的连环杀手致敬~~赤裸狂奔抄着电锯于没有人的公寓追杀逃亡中的他的猎物,这场戏因该是本片的高潮,因为猎物要逃,所以没头没脑的乱闯,OHMYGOD,衣帽间的挂着的尸体,杂物房被肢解的尸体碎片,浴室的血尸都一一暴露了,原来男主角已经那么OVER了...

 

    看到后来,我开始有个疑惑,除了他的好友,有2个人叫错他的名字,被斧头劈头的家伙叫他另一个名字(对不起,我忘了是什么名字,就叫A吧),但A作为帕特里克的假名和被害人最后一次见面于是所以在被劈头的家伙失踪后成为嫌疑犯被调查,但警官说: 我问过A了,他说被劈头的家伙(不好意思,也忘了名字)失踪的那天,他在某某餐厅(代表权势,身份,地位,混的好才能定到位,说是讽刺里根时代败金主意...但现代人也这样吧,美国比较流行,现在有些SB把能在BABY FACE 定到位拿出来炫耀,SORRY ,离题)和一帮道貌岸然君在等被劈头的家伙,我们的帕德里克一阵紧张,警官故意卖的关子是为了吊观众的胃口吧,却把第一个破口说出来了,对,警官说有某某君,某某君,最后一个名字竟然是帕德里克.秘密揭晓.

 

    第二个叫错他名字的人,是他的律师B君,当帕德里克精神奔溃,人档杀人,佛档杀佛了以后,也知道自己太OVER,听到警笛,自己主动打电话给他的律师在电话录音里坦白了所有的杀人记录,竟然高达40几人后的第2天,在俱乐部,帕德里克找到了律师.结果律师竟然也叫错他的名字,有没有搞错,客户的名字都可以搞错.不觉得奇怪吗?

    这次不像上次,上次被劈头的家伙,因为认不出老帕所以当着老帕的面说老帕就是一个2B,搞不懂他未婚妻怎么会看上他.最后老帕干脆也不说穿自己是谁,直接把他带回家给劈了...绝对的天蝎座,有仇必报!

 

    如果说是巧合一次也就算了,所以当我看到律师也因为没认出老帕,评论老帕是:2,傻,无聊,胆小,没有肌肉...这个和现实的差距也太大了,我开始有点明白了...

 

    律师又说,被劈头的家伙确实在伦敦,根本没有死,他前2天刚和他吃过饭...

 

    原来所有的犯罪都在他的脑子里,在现实中被压抑扭曲后变态的嗜杀欲望创造出了第2种人格,一切都是帕德里克德幻想,也许他就是别人眼中连名字也叫不出的2B ,英俊的外表,一流的身材,无比自恋的情绪,天使的外表,恶魔的内心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希望成为镜子中他创造出来的那个完美的人.

 

    暗恋着他的秘书找到了他的笔记本,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肢解,下流的性于暴力,作为小人物NOBODY的被扭曲变态的证据跃然纸上...和搏击俱乐部一样的主题,容易被遗忘的人是如何变态的,是如何创造自我精神世界,自我重建,重组,极度的自卑转换成极度自恋(大家因该对他3P时照镜子摆POSE印象深刻吧,虽然我觉得有点造作,还好男主角演太好)可惜他升级没有成功...没有融合...而是继续安静的坐下,回到洪流中

 

    谁知道躲在他心里的恶魔什么时候会出来呢~~~

 

PS: 第2人格逼迫第1人格相信自己杀了那么多人(来增加自信吗?),但有3个人没有杀,秘书(真爱),情妇的老公(同性恋),没有看他的保安(和他一样的不被关注的小人物等同于他自己),还有一丝人性在...

 

     总之,是人格分裂的病人在美国...对片名的理解 ,美色杀人狂我就不理解了,据说布什在台上的时候脸就被换上这张海报,哈哈,很贴切

 

 

     有了新感悟再补充,有异议的欢迎指正,不要骂人就好,没有看过片子的朋友请绕道...

 

    

 

    

 2 ) 帕特里克的子宫疾病

       取这个名字当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前几天在上课的时候。教授跟我们讲到歇斯底里病。当时感觉很有趣,说歇斯底里病在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古希腊吧)被认为是子宫在身体里面到处乱窜(佩服这想象力)造成的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喉咙那里像堵了一团东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其实这个描述蛮形象的。挪用到这个片子里来也正好。

       这个片里的帕特里克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严重失语的人,虽然他没有子宫可以乱窜(笑)。这个帕特里克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导演想说的真正的问题是。在他们那个国度,帕特里克所处的或者更多的社会阶层已经没有办法说话了。可能有的朋友就说了。怎么不能说话了?片子从头到尾他不都在说话么?但是仔细想想,帕特里克说的那些话。有人认真听过么?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关于话语的电影。当然了很多朋友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方法。关于社会压力,关于性等等。其实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什么样的女人做爱不都是关于话语权的斗争么?

       在影片里,帕特里克关于自己的一切描述都被选择性的无视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场就是帕和自己的未婚妻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帕对他的未婚妻说:“我疯狂杀人的渴望无法自抑。我就是无法满足,我们得谈谈。”而这个女的在做什么?东张西望,回过头来问一句“我们谈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旁人问帕的问题和帕本身其实根本无关。所有人都被商品所异化了,所有的人都在自觉地维护他们的那个充满了商品的,歌舞升平的社会。

       帕特里克怕什么?怕的是被人无视,怕和别人一模一样或者是显得比别人差。但是在那个维度的美国,很不幸的是,人人都差不多,就像那一大堆名片一样。良心话,我看着都差不多。都是一堆单向度的人。

       就是在这一群的差不多先生中间。帕特里克怕被别人比下去。怕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糟糕。

       帕特里克本身在他的社会群系里是没有话语权的。替他说话的是环绕他身周的商品。名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名片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他的社会身份。每天美容健身塑造出他的外表却没有变法显示出他的本质。保健的技师会夸说:“哇,你皮肤好好。”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把皮肤看成了一种商品。你可以有这样的皮肤。我也想要。这就是商品。正是因为这么多的商品替他发了言,所以他才可以混迹在所谓的雅皮士圈子里。

       但实际上呢?商品说了太多。自我反而无话可说了。从衣食住行乃至于肉体都被商品化的人物能有多少自我?名片不能代表帕特里克。那只是一堆身份头衔。住哪里,吃什么也不能代表帕特里克,肌肉多皮肤白有什么意义?让自己成为一个高级播种机么?

       那么问题出来了。帕特里克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他自己都不明白。说实话,我自己也不会明白我自己是什么的。

       正因为帕特里克急切的想要证明自己。想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想要从喉咙里那个不存在的子宫后面挤出两句话来。所以在电影里他才会不断地向其他人诉说他的罪行。当然,在影片结尾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直露的自我宣告最终会被其他人视作玩笑。还是很好的那种。我想这也是导演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说不出话。在权力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自己的男子气概没有得到满足怎么办?于是帕特里克把咸猪手伸向了漂亮妹子们。但是结果如何呢?帕特里克找来一个站街女。还自己给她取了个名字。他妄想这个用金钱买来的肉体(其实他想要的是心)是属于自己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个站街女,他希望她是他理想中的那个女人,是他欲望中的那个女人,那个object a 。

       这当然是一种妄想。object a是不可能真正找到的。你以为找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之火欲望之光,现实上也就一个应召女郎。你也许觉得对方很特别,但天知道对方会不会觉得你还不如一根电动按摩棒。从床戏场景里就看出来了,在和她做爱时这个女人的表情是冷漠夹杂着一种鄙视。

       于是我们可怜的小帕在两性的战场上也光荣败北。当然,这其实不能怪他。这是他找错了对象。或者说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男人理想中的那种女性是不存在的(本人男)。

       所以。在性的话语权的争夺上,好吧,不能算彻底的失败。但他也的的确确的是被无视了。

       至于他在杀人。在做爱的时候还要录像。或者还要不停地说话。究其本质是一种被他者凝视的渴望。希望自己被关注。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变态杀人狂的书。里面就说到。其实有一部分杀人狂就有这种心理需求。既然常规的话语得不到关注。他们就用血肉和死亡来发声。当然,我并没有为杀人狂开脱的意思。他们更不是自由民主的斗士。他们只是一群该死的病人而已。

       关于失语症。影片里也有提到。帕和他的朋友在一起high之前。旁边有个莫明的声音再说:“失语症?那是病毒引起的?”这是导演很直白的提示。至于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之后影片里二次取钱杀人之后了。帕走在路上捂着喉咙。暗示着帕那个不存在的子宫的作祟。
男子气质受到的挫折。社会话语权力中的失语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疯狂地变态。

       与此同时,扩大开来看。社会同时也受到着这个子宫的折磨。帕杀了保尔之后。拖着睡袋里的尸体走出公寓。一路的血印子。保安居然没看见。朋友看到他。也是问一句:“哇,睡袋不错,哪里买的?”喜欢着帕的那个好基友本来可以和帕快乐的在一起。因为说真的。这个基佬是一个很合格的娘娘腔吹嘘者(请原谅我的用词,不吐不快)。但是到了那一句话让他失去了他的帕特里克。就是那一句:“我记得那天晚上的你,你戴了一条红色条纹格的华伦天奴领带。”

       帕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失语症就是无视。因为这种对不正常的东西就像看不到一样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后来帕再去保尔公寓故地重游时候那个房东老太的暧昧态度。是的。不用争了。这些杀人案都是真的。只不过整个社会把这些东西选择性遗忘掉了(就像河蟹,我在作死不用理我)。帕特里克翻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整个万恶的米帝至少算半个帮凶。

       好了,作死到此基本结束。没查错别字,也没好好再次梳理可能显得有些没头没尾。初次发文。中间有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依托的理论依据也很狭隘。各位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唯愿要喷的筒子怜惜一点新人,轻喷。

 3 ) BIG BIG BIG BIG BIG MACHINE

在老布什当总统的时候,纽约城里的27岁华尔街中游小鱼就已经开始住上花园别墅,用上顶级橱柜,并遭受不同程度抑郁症折磨了。这让中国人觉得就连装病态都会赶不上资本主义的步伐。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不过这都属于流行文化的边缘概念了,和今天想说的事儿根本不沾边。 去了一个hou大公司有一件事儿是我一直想跟别人说的,跟很多不同的人说了很多次,因为我想知道不同的人关于这件事儿的反应,事实上,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没反应,另一个新话题从头开始。 部门里面经常会有一些人消失掉,你总要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辞职,或许是决定歇了,或许是另谋高就。但对他们的去向你最好不要问,如果问了,就成了异端,打破了一些默认的规则。可那些人就凭空消失了,跟他一起合作的其他人工作也自行调整,没有任何波澜。如果那些人没有另谋高就,而是死在了这个空气肮脏城市中某个门牌号清晰的公寓里面身首异处,这就是American Psycho的故事了。 当探长第一次在办公室里面询问PA的时候,PA很投入的描述了一个人凭空消失掉的感觉“the city opens up and swallow it”。无疑这是他在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感觉,如果没有那张完美的脸,这句话足以算是一种求助。这个城市吞掉了一个人,但只有你一个小小的探长四处打听,没有证据,更没有人相信那个人真的已经死了。 而整个故事都是这样,根本就找不到控辩双方。歇斯底里,毫无缘由的状态下,一切事情居然都按照摸不到的规律稳步前进。PA被逼疯的缘由之一,就是所有人的共同奋进下奏响的欢乐颂。 夸张的地方是他肆无忌惮的杀人场面,没有紧密部署,没有谨小慎微,脑子一热就怕别人找不到证据把自己推向电椅。但仍旧没有人找他大麻烦,一把小枪也能将警车轰上天。如果有人来指责他,如果有人佯装目击证人,这都能让他的心理找到一丝慰藉,证明这个城市里面还有人,可就像那个没能逃走的女孩敲遍整栋大楼没人应门一样,真的没有人能救她,更没有人能拦下凶手,因为根本就没有人。 荒诞的结局很应景,房地产商显然比杀人凶手更黑心。中介老女人跟PA说,我根本就没在纽约时报上等过消息,你最好赶紧离开,别给自己找麻烦,永远都不要回来。 而这个时候,不能得到惩罚最终将PA彻底打败了。

对于我同事的离职我可以给出另一个解释,就是离职的人职位比我高,我们之间没有业务相交,因此没有人有义务跟我汇报,并且,他不是公司的高层,没有必要因为离职而给整个公司发邮件,里面写满了自己对于公司的眷恋和美好憧憬,因此,种种原因决定我将与此消息无缘。这是符合逻辑的,无数符合逻辑的理由支撑着bus men或是subway men一天天的继续下去。“哦,我就快有孩子了,那将是一个好莱坞的美好结局故事,《玛丽和我》将支撑我继续生活下去,谁会去看American Psycho 呢。” 但我永远坚信这是比卡内基更适合人类学习的东西,我说的是American Psycho ,当然,我也将他们简化为一种简单的逻辑一边时时运用在真实生活之中。 你必须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不能因为受到伤害而立马改变,轻易的心理失衡要认真对待,因为那将是你向“不情愿”妥协的开始。有没有想过成年人比儿童的同质化要迅猛?因为这个城市所给你过度的生存能力已经将你推到了生活之外,简单的说,过别人的日子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还是醒醒吧。 最后一点是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 说实话,其实我说不好,只不过是没有过于着急的弄明白这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份比较高的公积金让我相信今后或许会有用,这是实话。至于发展,至于什么前途,这都是太飘的话,就像是在一个皮包公司里面被许诺等公司上市之后你可以拿到期权年年分红,不用工作就能理所应当的花别人的钱度日,这样的话,听了之后不恶心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认真那真是白活了。 而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安心的被选择。可能有很多人相信自我奋斗实现价值,但我不信,无数独立个体放在一个共同环境下完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愿望,说出来鬼都不信。我做我可以做的,实现我可以实现的,让莫名其妙的是非对错都留给那些愿意将自己扔进量子物理的人们,也许他们会在一腔鸡血的支持下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还有一个再实在不过的原因,明天的薪水对我来说真的tmd很重要。但我愿意被最后扔出去,看看那时一切究竟是什么样子。 那些已经有了鸡血的人们 我祝他们健康。

 4 ) 《美国精神病人》:现代人的自由之苦和身份焦虑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他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逃避自由》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以自由和个性来标榜自我的现代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它使得自由对人来说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使人无法承受,进而竭力逃避自由?

弗洛姆质疑我们这个时代所普遍崇尚的自由之意义,他指出自由也有其两面性,而“自由的消极意义”这一提法无疑与现代社会对自由的认识相冲突。在人类近代历史中,千百万人为谋求自由不惜献出生命,如今却要我们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去审视先辈们得来不易的自由,难免令人不适。《美国精神病人》正是一部敢于挑拨大众敏感神经的影片,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回应了弗洛姆在1941年提出的问题。

本文将以对两个相互问题的回答和对三个结构性段落的解读来作为影片分析的框架。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会清楚的看到影片是如何戳穿现代人对于自由的幻想和错觉的。

所谓两个问题是指:

一、无论是现实抑或幻想,主角Patrick为什么要杀人?

二、又是什么阻止了Patrick去杀人?

所谓三个结构性段落是指除影片开场对人物背景的介绍外,三个依序发展的情节链:

一、分析Patrick除掉保罗艾伦的前因后果;

二、分析Patrick延长了的与外界的交互模式;

三、分析Patrick觉醒、忏悔和精神崩溃的心理过程。

在分析之前,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全片的大致情节,这有助于我们形成一个对影片的整体概念:

27岁的富家公子Patrick·贝特曼耽于享乐,生活奢侈放纵,其每日的兴趣在于伙同三五好友出入于纽约各处高档餐厅和名流会所。除在父亲公司名下挂名上班外,他还有一重不为人知的身份:双重人格障碍病人。每当夜深人静,他便如野狼般游走在街头,寻觅当晚的猎物,将其残忍杀害。某日,Patrick杀害了他的同事保罗·艾伦,由此引来私家侦探查访,这令他终日惶惶不安。与此同时,Patrick意识到自己的杀人欲望开始面临失控的危险,他试图阻止自己这一倾向,但其行动却将自己引入了无法逃脱的恶性循坏。

一、罪恶的深渊

让我们从Patrick的一段自述开始:

“我住在纽约西81街美国花园大厦11楼,名叫Patrick·贝特曼,27岁。我深信注重仪表、均衡饮食、坚持锻炼的重要性。早上,如果脸有些浮肿,我会在做仰卧起坐的同时敷个冰袋,现在我可以这么做1000个。取下冰袋后,我会用一款深层清洁毛孔的洁面乳。冲澡时,我则用一款水溶性凝胶沐浴液,之后是蜂蜜杏仁磨砂膏,脸上用一款透气胶质磨砂膏。然后我会敷上一款草药薄荷面膜,保持十分钟,同时我会为其他程序做准备。我总是用一款几乎不含酒精的须后水,因为酒精会使皮肤干燥,让我看上去显老。之后用滋润霜、抗衰老眼霜,最后是一层保护性润肤霜。

这就是Patrick·贝特曼的形象。看上去有些抽象,但这并不是我真实的样子。这只是一具躯壳,虚幻的东西。尽管我隐藏起自己生冷的目光,尽管你握着我的手时可以感觉到真实的触碰,甚至尽管你还能感受到我们彼此的生活方式有诸多相似,但实际上‘我’并不存在。”

在这段对于理解人物性格结构至关重要的独白中,Patrick只谈了一件事:对自我存在的怀疑。他直截了当地向观众挑明了这一点,他告诉观众,眼前这个仪表堂堂、体格健硕的男人只是一具空空的皮囊。隐藏在这副皮囊下真实的Patrick·贝特曼则如同透明的空气般不可捉摸。

与此同时,Patrick却又巨细靡遗的提到自己每日健身、护理等琐碎的细节,这使得观众一眼便注意到他言行不一的矛盾之处:假若Patrick果真认为自己的真实面貌是模糊不清的,那如此注重这副外在皮囊又有什么意义?

稍加体会Patrick这一矛盾的心理,我们不难发现,他缺乏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他的意识与肉体是疏离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直观地来理解:在抽象的层面上,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身份,一个是外在的社会自我,一个是内在的原始自我。Patrick的问题在于,他认为自己的原始自我消失不见了,这令他感到焦虑。

要理解Patrick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引用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的一段论述:

“……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他无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这段颇有预见性的分析为我们理解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大有助益。介绍和阐释弗洛姆的精神分析学说并非本文重点,因而这里仅作一简单说明。

以人类的生命过程为例,个体的生命最初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成长,在分娩之前,他只是一个完全依附于母体的胎儿,是母亲自身的一部分。直到母子之间最后一层肉体联系——脐带——被隔断后,他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但这种独立只是粗浅意义上两个身体的分离。从功能上讲,婴儿仍是母亲的一部分。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教育的引导,孩子开始渐渐意识到“你”与“我”之间的差别,人的个体化进程便由此展开。一方面,肉体、精神和情感上的自我力量不断增长,逐渐发展起有组织的、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个体的孤独感同步加深,人认识到自己是与别人分离的个体。与强大而充满危险的世界相比,个人显得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由此他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为了克服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个人便产生了放弃自我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中。其途径之一便是“机械趋同”,个体交出对自我的控制和主导权,任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将自己塑造为一个与他人别无二致的机器人,由于他同其余千百万人组成的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便得以与世界建立新的联系,从而避免了被整个世界排斥和孤立。

虽然个体可能在意识上感到安全和满足,但在潜意识里,他却认识到这么做的代价是放弃自我力量与个体完整性。因而“机械趋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物极必反——既加剧了个体的不安全感,同时又制造了敌视和叛逆情绪。

将讨论转回影片,我们同样可以把弗洛姆的这一理论应用到Patrick身上。

Patrick在典型意义上可视为被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物化个体的缩影。他出生于上流社会,相比常人很幸运不必为生存而奔波忙碌,因为他一出生便获得了大多数人奋斗一生都得不到的地位和财富。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他要比常人更加的不幸。因为Patrick一出生便被剥夺了生活的动力和意义——他不必劳动,只需享受生活;他不必爱人,自有人投怀送抱。美国宪法赋予了他外在的人权和自由,却没能赋予他内在的自由。他既无法通过劳动与世界建立联系,又无法通过爱与世界建立联系。换句话说,自打Patrick生下来,他的阶级背景便断绝了其与外界的联系,将他置于孤立的境地。

留给Patrick唯一的选择是去伪装自己。他无法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一方面他害怕因有这些感觉而被排斥或受到攻击和嘲笑;另一方面并没有人真正愿意去倾听他的想法。他必须压抑原始自我的渴望他人接纳和认同的需求,他欺骗自己,认为他需要的是金钱而非工作,性爱而非爱情,崇拜而非友情。

在这种对原始自我的否定忽略下,必须有新的替代品接管Patrick的思想和行动,因而他的社会人格应运而生。但这并不意味着Patrick的原始自我消失了,它在潜意识中蛰伏下来,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反抗外界强加于其上的社会人格。原始自我与社会人格的矛盾冲突便构成了Patrick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成为他精神病症的根源。

二、对世界的敌意

《美国精神病人》整个的故事情节以一种平稳的节拍向前推进,这个节拍体现为Patrick与外界的一种交互模式:外界的变化提供给Patrick原始自我萌动和反抗的直接诱因(A),这导致Patrick在无意识状态下采取行动以缓解自身的焦虑(B),结果外界对他行动的反馈强化或削弱了这一交互模式的效力(C)。我们以字符串ABC代表一个完整的节拍,由此可将第一段情节链(即杀死保罗·艾伦的前因后果)表达为以下公式:

A(名片,费舍账户,多西亚餐厅等)B(杀害乞丐)C(正面强化)——>A(同上)B(杀害保罗·艾伦)C(正面强化)——>A(侦探追查等)B(虐待妓女)C(正面强化)

无论是杀害乞丐、妓女还是保罗·艾伦,Patrick的动机均出于上文所提及的潜意识中原始自我对外界压抑其诉求的反抗。这种反抗的直观表现便是因自我身份得不到认同而产生的愤怒和仇恨。这种仇恨本应指向自我无力改变现状的挫败感,但个体的心里防御机制将这种仇恨错误的转嫁他人。具体说来便是,他将对自己的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企图通过控制、征服和破坏外界对自我的威胁来缓解自身的焦虑。

Patrick所杀害或者说仇恨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某一方面与他自己十分相似。这些弱点诸如(乞丐的)懒惰、(模特的)纵欲、(妓女的)贪婪、(保罗的)攀比、冷漠等都在Patrick的身上有所体现。因而我们说他对他人的仇恨实出于对自己缺陷的仇恨。通过除掉或征服他人,Patrick内心的压力得到缓解,紧张状态得到释放,从而获得一种快感。

但由于Patrick焦虑的根源在于自身而非他人,所以他的办法并不能根除自己的焦虑,这就是他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杀人的原因。

以上是对Patrick深层动机的解读,外界的形式则是促使他行动的直接诱因。这里选取保罗·艾伦的依次出场稍作说明。

保罗在公司早会上错把Patrick当成了另一个人——与Patrick穿同款西服、戴同副眼镜的马库斯。保罗当着众人的面与他误认的“马库斯”寒暄了半天,同时不忘炫耀一番自己。Patrick因而十分反感保罗,他感到在别人面前自己的存在感还不如一套西装显眼,实在是对人格的侮辱。

更让Patrick抓狂的是,就连保罗选择名片的品味都要甩自己几条街。物质社会最大的好处是钱可以买到一切,但最大的坏处也是钱可以买到一切。Patrick用钱能买到的,保罗也能买到——甚至能买到自己都买不到的东西(如管理费舍账户、在多西亚餐厅订到座位等)。商品经济下只有永恒的买方和卖方,它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但这是以同时消解掉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代价的。在Patrick的社交圈子里,没有你与我的差别,只有谁更有钱的差别。一向以自己的高端品味标榜自我的Patrick在保罗面前相形见绌,这动摇了他的自我存在感和在别人眼中的重要性,因而Patrick将其当作了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对Patrick每一次杀人的动机进行具体分析了,细心的观众自可去比较和琢磨影片细节。

三、延迟的快感

上文提到,Patrick通过暴力政府充满敌意的世界从而缓解焦虑的方式是治标不治本,这使得其权宜之计注定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如此说是基于一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Patrick的疯狂行径使得整个事件的牵涉面越来越来,难免露出马脚,这势必会招致社会公理、道德和法律的一致追究制裁。侦探的出现便是作为这一方的代表。

其二,个人势单力薄,无法与充满敌意的整个世界对抗,促使他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他的同性恋朋友路易斯。

其三,个人良知的觉醒,使得Patrick开始遏制自己这种疯狂的欲望,而他的秘书简是激发他良知的关键。

这三方面的阻碍使得前文提及的Patrick与外界的交互模式发生了一点变动。原本一个节拍ABC就能获得的快感现在变成了挫败,这使得他得经过另一个节拍ABC来获得快感,整个焦虑获得缓解的环节被延长了。让我们从Patrick的两次挫败谈起。

第一次挫败是在路易斯身上没得手。保罗死后不久,路易斯在聚会上也炫耀般的祭出自己最新定制的高端名片,这张名片极大的刺激了Patrick的脆弱神经——当初正是因为保罗的那张名片他才顿起杀心。所以不难理解Patrick为何尾随路易斯并企图谋杀他,难以理解的是Patrick最后为何放了他一马。这或许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戴着皮手套面对面掐死一个同性恋,在谁看来都像是嗜好性虐游戏的变态杀手干的事,Patrick从中得到的只有羞耻感而非快感。其二,在Patrick眼中,同性恋者是令人作呕、永远低人一等的可怜虫,他的优越感由此建立起来,路易斯并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他也没必要再给自己招惹麻烦,一个侦探就已经够他受了。

这一番波折进一步加深了Patrick的焦虑,不是因为他放过了路易斯,而是因为他意识到,对自己的优越感和存在感构成威胁的,既不是路易斯也不是保罗·艾伦,而是所有人,所有和他一样有钱甚至比他更有钱的人。Patrick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他一方面仇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一方面又畏惧这个无比强大的世界。

第二次挫败是在简身上没得手。杀人成瘾的Patrick主动邀请秘书简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在动手杀害简之前的一番闲谈中,Patrick问了她这么几个问题:

“你一生里真正想做的是什么?简短、概括点,别跟我说你喜欢照看孩子。”

“你感到满足吗?我的意思是,在你的人生中。”

“你曾有想过让某人幸福吗?……我猜你可能要说你只想和某人建立一段真正的感情。”

Patrick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目的是审判简的虚伪、做作、庸俗,而他便是简命运的审判官,他要以虚度生命为名宣判简的死刑。

然而简的回答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她颠覆了Patrick对常人一直以来的成见。简和别人不同,她真诚善良,杀了她并不会缓解焦虑,也不能获得快感,反而会使自己倍感自责。Patrick并不恨简,相反的,他甚至爱上了简。简的真情流露让Patrick体验到了真实的生命活力,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非寄生虫,她真正关心和在乎Patrick。她唤醒了Patrick的良知,他的良知如同一把炽热的皮鞭狠狠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因而他放走了简。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一段的情节链归结如下:

A(名片)B(企图谋杀路易斯)C(负面削弱)——>A(谋杀路易斯失手)B(杀害模特)C(正面强化)——>A(杀人快感)B(企图谋杀简)C(负面削弱)——>A(谋杀简失手)B(杀害妓女)C(正面强化)

四、绝望的忏悔

在前两段情节链中,Patrick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对外界作出反应的状态。直到第三段情节链,故事的走向发生逆转,他开始主动行动,试图将自己从这场疯狂的噩梦中拯救出来,自救的第一步就是要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

早在邀请简到家里来以前,他便已经做出过这种尝试了。他曾与被自己杀害的模特有过这么一段对话,模特问他“你是做什么的?”,Patrick面不改色地说“我基本上从事谋杀和行刑事业”。不能否认他这种明目张胆的坦白带有夸耀和寻求刺激的成分,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潜意识中也有一股向他人承认罪行的忏悔冲动。出于相似的动机,Patrick也向未婚妻伊芙琳坦白说自己“有难以遏制的大规模行凶的需要”。但他的忏悔太过于惊世骇俗,远远超出常人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范畴,因而他的倾诉对象都选择性的忽略掉他的忏悔。这导致他不能坐以待毙,他必须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制止自己的病态念头,然而未曾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却招致了更大的压力。接下来分析的两个场景带有很大的妄想成分,读者更应该倾向于将其视为Patrick此时内心状态的具象化场景。

在决意与伊芙琳分手后不久,Patrick内心嗜血的欲望再次被勾起。同样的夜景,略带犹豫地走向提款机,金钱,罪恶的开始。正当此时,一只猫的出现打断了Patrick的注意,使他及时的调动起自我监控意识——他意识到自己疯狂的妄想又出现了。因而他从外套里凭空掏出一把手枪,试图杀死这只明显不真实的猫从而恢复理智。然而他这一举动引发了连锁反应:一名老妇人突然出现指责他的变态行径,这既有可能是Patrick自己不愿再次残害生命而试图阻止自己的具象化监控意识,但也有可能代表了外界对他真实诉求的敌视、排斥。不论如何,巨大的恐惧压倒了一切,Patrick毫不犹豫地向老夫人开枪还击,企图掩盖罪证。此时局面开始失控,代表了对自我更强大的威胁和敌意的警察出现了,慌不择路的Patrick为摆脱追捕接连再犯数宗罪行。最后,精神崩溃的他走投无路,只得转向最后的救命稻草——自己的律师。Patrick在电话中悉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请求帮助,他说,“我猜我是个十足的变态。”

次日,强作镇定的Patrick返回保罗·艾伦的公寓,希望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是个穷凶极恶的杀人魔头——他曾将杀害的尸体藏匿于此。然而事情再度超出他的掌控,Patrick发现有人竟然已经为他“善后”了。整个罪案现场被重新粉刷成待售的崭新公寓,仿佛从未有人在此丧命,一名似乎是房产中介的妇女在向顾客兜售房子。大惑不解的Patrick打开自己存放尸体的壁橱,却发现空空如也。此时那名妇女走来问道,“你是我订的应召女郎么?”,这一句话便道破了Patrick这时仍处于妄想之中。在抽象的层面上来说,保罗·艾伦的公寓此时代表了Patrick无法收拾的烂摊子,而这名妇女则代表了在原来的心理防御机制土崩瓦解后,Patrick重新建立起的一道防线——不容置疑、独断专行的严苛母亲形象。这一更加强大的防御机制将Patrick的自我意识驱逐了出去,并要求他将自己犯下的罪行从记忆中抹除——“不要给自己惹上麻烦,别再回来了”。

处于极度绝望和恐惧中的Patrick被迫重新伪装出正常的社会人格,前往酒吧寻求律师帮助。然而如同他前几次忏悔一样,并没有人对此做出认真的回应——他彻底崩溃了。

由此我们看出,故事发展到最后已经完全深入到Patrick的精神世界之中,影片引导观众去观察人物内心的挣扎抗争,这是一场Patrick与自我、与外界的搏斗,最终的结局是Patrick完败。Patrick没能改善自己的处境,反而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他已经无法像常人一般再度适应这个充满敌意、威胁和排斥的世界。

就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有病的不是Patrick,而是这个病态的社会。这社会拒绝接纳个体的真实自我,但又未能给个体提供一个摆脱孤立的折衷办法,最终只是冷漠的看着个体走向崩溃和自我毁灭。Patrick确实应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但谁又会为Patrick的悲剧命运负责呢?

影片并未明确给人们提供一个解决之道,但在最后还是模糊的为人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我们唯有“深刻地去认识自己”,才能获得救赎。

让我们以Patrick最后绝望的独白来结束本文,以警醒那些仍处于浑浑噩噩中的世人吧:

“但是内心并不重要。没有什么再需要克服的了。我们所有人的共通之处在于内心无法遏制的疯狂恶毒的阴暗面。我已不在乎我种下的恶果及我对此的冷酷和漠然。我的痛苦持久而深刻。我不希望人人都拥有更加美好的世界,实际上,我希望将我的痛苦强加给别人。我希望没人能够逃脱这种痛苦。但即便承认了这一点,我的内心依然没有解脱。我依然躲避着应得的惩罚,我并没有深刻地去认识自己。我的讲述中不再有新的认识了。这个忏悔毫无意义。”

附1:本文献给我最爱的小仙女。

附2:豆瓣这见了鬼的审查,帕特里克四个字怎么也会被和谐?!

 5 ) 孤独造就了疯狂

这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

他是英俊的华尔街精英阶层,自恋敏感攀比一切,竭尽全力展现完美,从衣着打扮到一言一行,无不精致到无可挑剔。只是标准化表演性的社交生活,虚荣浮华的物质主义沉迷,解决不了他内在的孤独感疏离感。物欲横流之下无处舒缓的人心,在狂躁空虚的深渊里沉沉下坠,只能用臆想中肆无忌惮的虐杀来宣泄。疯狂之后,才能回归正常,白天依然继续他审慎的中产阶级生活。

 6 ) Black Metal Loves American Psychos

和看Vannila Sky一样,本来以为是个情节很普通的好莱坞商业片,就冲着Bale和Leto看看,没想到到最后突然峰回路转,来了个令人措手不及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结尾。其实题材还是不错的,原作应该也很棒,只是导演在表现上还欠点火候,最终拍出来有点不伦不类,要是让Lynch来拍肯定好的多,何况片中还有他的御用演员Justin Theroux。另外Bale同学在这部戏里的表演真不错,日后终于从Bateman修成了Batman。

到底Bateman杀没杀人片中没有给出明确答复,网上看到这么一段理解挺有意思: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我自己是倾向于虚幻派的,他的YY在本子里用笔表现了出来,这样也更对应了片名里的Psycho,我甚至觉得这部戏真实的部分只是从头到尾一帮中产阶级空虚男人在一个又一个餐厅里扯淡订位,一切就像餐厅本身一样井然有序,最近这类片子看多了说..

其实我是想要说,继上次在落水狗里听到了Nargaroth的采样后,American Psycho看到最后又听到了一段熟悉的独白,Shining在05年的专辑IV - The Errie Cold的最后一首歌Claws Of Perdition的结尾处采样了Bale这段独白,难怪我想这帮瑞典人怎么英语说的这么标准。

另,这张海报上的Bale真像Mahone

PS:这电影在黑金属界还真有影响力,他们的美国老乡Krieg在04年还专门发表了一张名位Patrick Bateman的EP,这是一张即兴创作的唱片,唱片的内页写着,这张概念唱片的录制之前没有任何排练和具体的创作,也没有歌名,只用I,II,III ,IV,V标明,中间穿插了一些电影里的对白,不知道Shining此举是不是受到了Krieg的影响。

 短评

精彩。batman确实是个理想中的好基友,难怪要翻译成美色杀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几张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华尔街混的大亨们真的都是这德行?

3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6分钟前
  • Q不Q
  • 还行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有钱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体。有钱人的爱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钱人的兴趣,聊音乐拍3P。 有钱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钱人长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钱人坐进欲望号快车夜行大都会,漫无目的,杀人为乐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主角让人想起另一本传记电影里的半阴阳的同名角色。DP感觉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剧情会这么走:一个未觉醒的同性恋杀人犯不小心错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爱人,然后知觉后发癫似的狂杀女人。因此这不只是个压抑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错乱杀人事件。2000年,那时候双子塔还没倒。

1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15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16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

2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贝尔!贝尔!贝尔的极致表演!

23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27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30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质地与设计 那些命案事实是还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没活过

33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34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其实是美国梦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甚至到了反复强调名片印法和能否订到高级酒店位置的地步..人们也就在这样的虚荣和无谓中发了疯..拜金社会的沉沦总是需要一种解脱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养中嗅到鲜血气味一般,是一出无药可医的悲剧.

3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种,尼玛长生不老啊!

43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我喜欢名片桥段..

46分钟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

要说我有什么喜欢的类型的话这部就是:冷笑话,衣冠禽兽,杀杀杀。有点社会批判就更好了不过这不是必须的。这片有种难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国人的pod people。对bale从此路人转粉。

49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前半段的烘托实在是太好玩了,活脱脱一个极品中产阶级啊

50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

52分钟前
  • m89
  • 较差

出乎意料,竟然这么喜感,贝尔真有喜剧天分

55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