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HD中字

主演:彼得·奥图尔,亚历克·吉尼斯,安东尼·奎恩,杰克·霍金斯,奥马尔·沙里夫,何塞·费勒,安东尼·奎尔,克劳德·雷恩斯,阿瑟·肯尼迪,唐纳德·沃尔菲,I·S·乔哈尔,米歇尔·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7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8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9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拉伯的劳伦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英军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饰)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岛之后,决定带领阿拉伯人夺取亚喀巴。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Lawrence 力排众议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踪的 Gasim(I.S. Johar 饰)。此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饰)沙里夫甚至让 Lawrence 换上了沙里夫的长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可是阿拉伯部落间并不和睦,Harith 部的 Gasim 杀了 Howeitat 部的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平息争端,Lawrence 亲手处决了 Gasim,而杀人的快感却让 Lawrence 感到不安。成功夺取亚喀巴之后,Lawrence 驼不停蹄地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Allenby(Jack Hawkins 饰)将军大喜过望,升 Lawrence 为少校,对其寄予厚望……梦断银城粤语利刃出鞘(国语版)玉碎塞班岛阮氏三雄海热症恶魔少爷别吻我第二部动态漫画·我可以修改万物时间线第一季天空战队北玄所罗门王的宝藏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被渣后,我被总裁宠上天天降巨富间宫兄弟 間宮兄弟汪汪队立大功 第六季心仇鉴证实录II粤语诡计茶啊二中第四季蛮山野侠星落怦然心动20岁 第三季魔鬼命令之任务未了(国语版)风骚律师 第六季犀利人妻情迷画色战鼓大王来绑我呀兽电战队强龙者女煞葛洛莉异形大战铁血战士黑暗旋涡跳跃剪接西北风云默契 第二季新纽扣战争天启第一章死里逃生冬日芬芳月球陨落你是最美机动部队—伙伴时间幻境白发鬼公路之王泽伽佩因

 长篇影评

 1 ) 一个同性恋的传记

1

是同性恋,劳伦斯才会在得啦受辱,差点被一个土耳其军官爆菊。但他好像乐在其中。

片子看点也太多了:38年科尔达想让劳伦斯奥利弗来演这个电影,失败了。St Paul's Cathedral中的雕塑是凯宁顿1935年制作的,他的好朋友。劳伦斯本来是作为牛津大学的考古学生在阿拉伯的。

Jerre: 本来是让阿诺德和沃尔顿来作曲的,但是他们不喜欢这个电影,杰瑞临危受命6个星期,每天睡两小时就完成了这个作品。

阿里、德莱顿、布莱顿上校(原型是Lt. Colonel Stewart F. Newcombe)是虚构的人物。阿克巴要塞的攻取城池。也严重失实。

德莱顿的原型是斯托尔斯爵士。Sir Ronald Storrs是一名情报官员,劳伦斯第一次前往赫贾兹与阿拉伯军队会面,并有点不情愿地指派劳伦斯作为联络人。他后成为耶路撒冷的州长。二、劳伦斯的考古学家朋友D.G.Hogarth,他同时也是一名情报官员;埃及高级专员Henry McMahon,他的谈判有效地引发阿拉伯叛乱的McMahon-Hussein通信;以及Mark Sykes,他帮助起草了Sykes-Picot协议,该协议由英法瓜分战后的中东。劳伦斯的官方传记作家杰里米·威尔逊(Jeremy Wilson)将赛克斯描述为“雄心勃勃。。。能够完全玩世不恭地操纵,当这将达到某种短期目标时,类似于电影中虚构的德莱顿。

抱歉,我在这里吐槽了那么多,而且剧透了那么多。下面进入正题——劳伦斯地理学:

The attack on Aqaba was reconstructed in a dried river bed in Playa del Algarrobico, southern Spain (at 37°1′25″N 1°52′53″W)。阿克巴偷袭严重失真。它这位置在开罗以东(蓝笔Akaba),你能看到。

我自己画了一张地图,帮助大家弄明白:

起点就是,地图左边的开罗,劳伦斯作为见习官,情报人员的起点站。

右下角,在麦地那附近,就是他会见王子的地方,这里也是费了很多的笔墨谈论阿克巴奇袭,上半部的高潮。地图的右上角则是下半部主要发生的地方,在曼恩是他们爆炸火车的地方,那是1917年。再往北是得啦,劳伦斯受辱的地方。再往北就是大马士革了。

这张图,基本把电影涉及到的地理,都包含进去了。红颜色写的是电影表现的部分。

2

向导说自己是贝都因人,更准确的说他是哈基米人Hazimi of Beni Salem。

阿拉伯人很重视头巾上的绑带agal,就跟孔子他们注重冠礼一个道理,只有君子有能力维持好。

应该来说,这部电影只是征得了劳伦斯弟弟的同意,把《智慧的七柱》当中的一些内容放进了虚构的电影当中,很多内容都是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比如说劳伦斯两个仆人的死Daud and Farraj,都和电影中的不一样,并不是进入流沙或者是被雷管杀死。让劳伦斯世界闻名的美国记者洛威尔,也改了姓名,叫本特利,并且并没有在火车那个地方拍他的影像。他也是在电影开头,显示出对劳伦斯最大争议的评论者。

此外更重要的是劳伦斯心理变态的转折点是在得啦Deraa,他差点被土耳其军官Bey诱奸,所以他心里无法接受。而电影中只是表现他被鞭打,这当然是因为英国人在性方面的禁忌,没有表现。只要制片萨姆不满意,他就会表演心脏衰竭,大卫吓得只好屈服。

3

看蓝光碟就是看细节的。

在胡伟塔人的帐篷里,你能感受到他的女眷,偷窥男人世界的紧张,有出嫁的有没出嫁的。奥达小指上的银戒指,马额上竖着鸵鸟的毛。在瓦迪沙弗拉的费索王子的女眷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骆驼上搭的简易帐篷,她们戴着手镯的手伸出来。快要最后一幕的时候,杀塔拉尔族人的女人,也能看到。

奥达一直很穷,其实就是因为他人太大方,史料记载,他光是第1次款待劳伦斯,就把自己所有的50只羊都宰掉了。他其实早就想打土耳其人了,不像片中表现的那么扭扭捏捏

下半部在抢火车的时候三个阿拉伯人把抢到的银锅顶在头上当盔使。当时劳伦斯根本未受土耳其人袭击。阿里的黑人保镖。劳伦斯专用汽车的轮胎上写的固特异,劳斯莱斯。

艾伦比将军在开罗的台灯上面有埃及壁画的装饰,他们1900年的军服上面胸部的两个口袋和红色的肩章。土耳其将军桌上粉色的大马士革玫瑰花。真可悲,土耳其人好娈童啊。

上半部汇报时期,在西班牙的英军总部,下半部在所谓的耶路撒冷,墙面上都贴着马赛克,那可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啊。The Plaza de España, Sevilleappeared as Britain's Egyptian Expeditionary Force Headquarters in Cairo, which included the officers' club.

劳伦斯想当普通人的尝试失败了,他重新回到战场的时候,那个美国记者坐在一辆希腊面包的小卡车上。

最后开国际会议时,劳伦斯用枪敲着桌面,上面有土耳其的青瓷,还有一个小盖子呢,现在应该是收藏在托普卡帕王宫。而艾伦比将军在桌上居然看的是《钓鱼全书》,我有这本书的复制版。

4

这是世上唯一一部电影,能让你了解沙漠。

剧作家鲍尔特Bolt和大卫.里恩最擅长一件事,制造神秘事件。

也给劳伦斯带来无数的故事,说不清的争议,还有永恒的定格。

这就是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一生。我们同情他,谁教他生在大不列颠呢?

 2 ) 沙漠的汉子-阿里

劳伦斯不消多说,很多朋友也已经分析过了,是个相当迷人和矛盾的多面体,他身上爆发出燃尽一切追逐自我和梦想的力量,让人敬佩又唏嘘动容。不过在这里,我就想吹一波甚少人提及的阿里。真的是个很有趣的角色。

阿里.伊本.艾卡利希,是个豪迈而自傲男人。作为一族酋长,沙场大将,有所学识,又胸怀理想,他很自然地对自己和阿拉伯民族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对外来者是揶揄而不信任的。他对自己的“野蛮”传统泰然自若,喜欢称呼劳伦斯是“英国人”,调笑文明世界的绅士们对大漠和阿拉伯的不理解,为自己是游牧战士和沙漠居民而自豪。正如书上所言,“沙漠是没有船的海,贝都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怎么,你要教我们贝都人战争?”

但同时,他又是谦虚的,有风度,有气量的。他对“英国人”的挑衅和调笑点到即止。而骄傲并不蒙蔽他的眼睛。他能接受劳伦斯的谴责,能真心欣赏劳伦斯的强大,坦诚而不嫉妒。尽管有时也会对他人针对阿拉伯的批评很敏感,但能控制情绪,客观认识到阿拉伯民族的问题。在联合议会上更是克制自己大局为重忍让奥度,最后痛定决心进军政治---即使他骨子里可能并不适合政治,但只要对民族有用,他就会去探索,去努力学。哪怕要从翻看小学课本学起。这种诚恳和勇气,是否和我们近代史中那些救亡图存的勇士们有几分相似呢?

他又是忠诚的挚友。从一开始对劳伦斯的针锋相对,到倾心欣赏,到两肋插刀。他见证了劳伦斯所有的高潮和低谷,理解了劳伦斯灵魂深处的痛苦,比所有人都珍惜劳伦斯的付出,并默默支持他陪着他。直到最后一刻,再无前路,不得不分道扬镳之时,他选择为从未哭过的劳伦斯流下眼泪。只有真爱两个字足以形容。

总之,这个象征着“阿拉伯的觉醒和新生”的阿拉伯汉子,真的是各种苏。 更不用说从颜值,形体,荷尔蒙方面而言,阿里也是爆炸的。

还记得他普一出场,就是穿得一身潇洒的全黑。及肩头巾,修身长袍,外加一袭透纱披风,脑后的金带和腰间的银流苏随风飞舞。飘逸又有几分低调的华贵,让人心生好感。虽然他二话不说就执行传统把劳伦斯的向导枪决了,却也不显得很坏,对劳伦斯的暴怒只是回以不以为然的调笑,更对劳伦斯的强硬颇为欣赏,也不勉强他跟随自己回营,策驼离去,掌控自如,悠然自得。

随着剧情推进,更可见阿里举手投足间干净利落,坐得豁达,站得端庄,军人的精悍和贵族的优雅无缝兼容。加上一双灵动深情的褐色大眼睛,当真苏得紧。

更不用说电影最后,阿里踏着夜色向观众走来,双目噙泪闪闪发光,因痛苦而拔刀,旋即又远去隐没在黑暗中,是真的难以形容的(生理上的)美丽和(心理上的)唏嘘

唉!!!这么帅的汉子哪里找啊,且让我自私地影评吹一波他吧!

 3 ) 宛如初见——《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印象记

我上一次看《阿拉伯的劳伦斯》完全可算得上是long long ago的事情。
那次是在学校大礼堂,虽是银幕放映,但以我当时的懵懂完全无法判断所放到底是何介质。彼时对电影正燃起热情,然而所知不多,不过显然大家都懂得不多,因为当日放映竟然连排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费城故事》两部。结局一点都不难预料,《费城故事》被割舍,不过也无人抱怨,在与光溜溜的三合板座椅较劲了几个小时后,能走出礼堂简直让人松了一口气。
我看出了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也看出了男主角不美却有魅力(我当时竟然觉得彼得·奥图不美?!),但总体上还是不太明白。懵懂无知面对经典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敢乱说坏话,但在我心里估计还是隐隐埋下了“太长太慢太闷”的潜意识——因为经年之后我藏碟上千部,却始终没有收一张《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次在电影资料馆看《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一部有INTERMISSION的电影。在这个看电影吃爆米花的时代,这样的行为简直有朝圣的意味,依稀沐浴到古典电影黄金年代的光辉。
《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是庄重高贵的古典风骨与现代修复技术的完美融合,画面色泽依然怀旧,却清晰得宛若新成,既有无限贴近的逼真,又有时光积淀的厚重。彼得·奥图的金发蓝眼在银幕上闪闪发光,风吹黄沙的每个细节都曼妙流动,人与沙漠天地构成美轮美奂的宏大画面,而其中的细小枝节也变得意味深长。许多镜头都会让人产生“大卫·里恩是怎么做到的”惊叹,这样的气势与质感不是依靠0与1编码所能复制。
一旦全情投入,我丝毫没有觉得影片太长太慢太闷,反而正是这种节奏造就了其史诗气度。大卫·里恩以这样的方式拍这样一部电影,最好地贴合了劳伦斯的传奇,他们同样的张狂野心,也同样的高贵不凡。

这一次观影的另一大收获是清晰看到以前所未见——无论是劳伦斯的同性倾向,还是他被土耳其人俘虏羞辱的经历,对这些在那个保守年代还不便言说的内容,大卫·里恩留下了大量的意会线索。
劳伦斯被土耳其人俘虏鞭打这段,当年印象颇深,虽不明了,但感觉怪怪。从劳伦斯的蓝眼睛到土耳其军官的红嘴唇之间的反打特写镜头,多次表现土耳其士兵猥亵笑容的镜头,这样的性暗示放在50年前是含蓄隐晦、不可言传,而放在50年后的今天,俨然变成了夸张露骨,观众席里响起了然的笑声就是明证。
彼得·奥图对于劳伦斯的塑造明显有柔美化的一面,不时会流露出女性化的肢体语言,这显然出自编导演的合谋。近4小时长的片中涌动的全是男性角色,女的一个没有。最MAN的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最娘们的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我不会把对《阿拉伯的劳伦斯》感受体验的大幅提升都归功于大银幕的震撼效果和细腻传达,毕竟,我也不是当年那个懵懂无知的我了。当然,观影体验依然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坐在我旁边的陌生男士,观影中不时低头翻看手机,显然小小的4寸屏比十几米的大银幕更能吸引他……

最后,还是用罗杰·伊伯特的评语来作结吧——《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像一个高个子屈身于一间低矮的房间之中。你可以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影片的大概情节并略略体会其伟大之处,但要真正感受里恩这部巨作就必须设法看到大银幕放映的70毫米胶片版。对于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言,这是一生中必做的几件事之一”。

 4 ) 从历史角度看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是“沙漠里的史密斯”?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因在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起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出名,还在战后撰写了记录这段经历的名作《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他在1935年因车祸不幸去世,享年46岁。27年过后,由大卫·里恩执导、改编自《智慧七柱》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上映并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随后又在次年的第35届奥斯卡上荣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大奖。
  《阿拉伯的劳伦斯》无疑是一部影史名作,但在其背后并非全无争议。就像许多历史题材电影一样,本片引起争议的地方也是它的历史准确性。正因为如此,2006年3月11日,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历史学家杰里米·威尔逊(Jeremy Wilson)才讲评了这部电影。
  杰里米·威尔逊是T.E.劳伦斯研究领域的权威,曾受A.W.劳伦斯的委托撰写过其兄长的授权传记,还创建了T. E. Lawrence Studies网站,专门用以汇集相关资料。这篇讲稿的原文即发布在该网站上,我于去年无意间搜到,最近终于全文翻译了出来。
  当然,我翻译这篇讲稿的初衷并不在于批评《阿拉伯的劳伦斯》,而在于让这部电影得到更清晰的认识。精确到每个场景的电影分析文章毕竟并不多见,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也值得以如此认真的态度对待。
  本文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墨雪飘·痕

2017年1月8日


历史上的劳伦斯



  由于篇幅较长以及排版不便,此处只发引言部分和前几场戏的分析,权作预览。完整译文的PDF可在微博原址文章中下载:http://weibo.com/3476986457/Eq1fYf8QX

————预览 ————


引言
  一般情况下,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和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毫无交集。如果你只是将《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当做电影欣赏,那么它符不符合史实其实无关紧要。如果你只是对历史感兴趣,那么电影的艺术品质如何就变得并不重要。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确实备受历史学家的关注:
§ 巨大的成功使它成为了大众认识劳伦斯和阿拉伯起义(Arab Revolt)的重要途径。它在影院和电视上反复播放,传播到了许多国家。从成功的程度而言,它可以说是历史题材电影的杰出范例。
§ 每有一个人花三小时阅读讲述劳伦斯生平的严肃书籍,可能就有成百上千人看过这部电影。
§ 因此,对多数人而言,T.E.劳伦斯“就是”这部电影中的人物。我在接受美国一家广播电台采访时意识到了这一点。当时令我惊讶的是,采访者似乎将电影当做了历史问题的基础,假定电影中对相应事件的呈现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于是,作为一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广受赞誉、大获成功——对此我们意见一致。但它究竟是忠于史实呢?还是以虚构为主呢?
  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同时,我认为,人们应该合理看待银幕剧作的需求。这部电影用三小时的片长跨越了两年的时间。如果不省略许多事情,精简留下来的内容,并大大减少角色数量,没人能把它拍出来。
  然而,即使接受了这些必要的处理手段,我依然认为,应该有可能创作出人物和事件都符合实情的电影。纪录片制作人的目标正是如此。
  无论如何,我承认《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一部故事片,而非纪录片,其目标是成为一部成功的情节剧。故事片制作人总是认为,没必要追求历史准确性和平衡性。
  最后,在引言部分,我要请大家注意一段提醒。这段话藏在电影结尾的演职员名单中,很少有影迷会阅读。其内容如下:

  这段话让我感到不安。电影以真实人物的名字为标题,如果内容存在大量虚构成分,那这样声明还合适吗?《阿拉伯的劳伦斯》涉及了一位历史人物——T.E.劳伦斯——的行动,还涉及了一个仍然因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波的冲突而四分五裂的地区。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部电影已经成为认识阿拉伯世界的起点。如果它的故事极其失准且失衡,那它传达的观念也一样。

  问题已经看清楚了吧,现在我要问几个人:你觉得这部电影忠于史实的程度如何?请举手……
  那好,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我们会逐个场景研究这部电影,尝试找出一个答案。
  读一读劳伦斯笔下关于《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的文字,就很容易明白,这本书为什么会引起电影制作人的兴趣。

  早在电影问世之前,《智慧七柱》就已凭借自身素质而经成为畅销书,不仅有英语原版,还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劳伦斯自己也成为先锋名人——他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他写的故事的确精彩。
  这是一部非凡的作品,叙述和反思在书中不断交织。此外,直到英国在1970年代后期公开官方档案之前,关于阿拉伯起义和劳伦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都一直是最为详细的资料。
  罗伯特·博尔特(Robert Bolt)写道:

  最后一句话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编剧的选择职能这么重要,那《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剧本中是否夹带着私货?
  只要稍微探究一下这部电影的历史,就能认识到它确实夹带着私货。事实上,先后有两版剧本,由不同的编剧执笔。第二版是以第一版为基础发展而成。
  迈克尔·威尔逊(Michael Wilson)写了原始剧本。他是一个政治观点鲜明的美国人,因共产党员的身份而曾在麦卡锡(McCarthy)时代遭到迫害。在他的剧本所反映的诸多内容中,就有他的反帝国主义信念。
  罗伯特·博尔特写了第二版剧本,他的政治观点也很明显。他是支持核裁军的著名活动人士。作为一名剧作家,他对角色心理状态以及道德判断的兴趣可谓发自内心。
  这二人都是杰出的作家,但是,让他们来写关于英国帝国时代的一位战争英雄的剧本,却似乎是个很奇怪的选择。不出所料,最终浮出水面的剧本在融入个人诠释的同时,还传达了强烈的反战信息。
角色
  我前面已经提到过,剧作家需要将角色数量减少到可控的范围。即使对历史书而言,这也确实是个问题。在1930年代的时候,有一位剧作家读过李德·哈特(Liddell Hart)的《T.E.劳伦斯在阿拉伯及之后》(T.E. Lawrence in Arabia and After),就曾建议他缩减有名有姓的人物的数量。
  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有四个主要角色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劳伦斯、艾伦比(Allenby)将军、费萨尔(Feisal)埃米尔和奥达·阿布·塔伊(Auda Abu Tayi)。
  用以塑造这些历史人物的背景看上去是真实事件,于是,期望他们的言行与史料中的描述相一致,似乎是很合理的想法。
  然而,在对这部电影最有力的批评声音中,却能听到历史学家和幸存者的反对。A.W.劳伦斯曾写道:“我认不出我的哥哥。”(《观察家报》(The Observer),1962年12月16日)
  另有四个主要角色是虚构的。他们可以有效结合多个人物的特点。考虑到简化在剧作中的必要性,这是必须要做的事。
  虽然虚构角色的言行不需要拘泥于历史记载,但这些角色在叙事和诠释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谈及历史准确性的情况下,他们不应该做出或说出完全与记载相悖的事情。
  一个一个说。德赖登(罗伯特·博尔特写道)“代表着欧洲的政治技巧”。
德赖登(Dryden)
  他似乎是以D.G.霍格思(D.G. Hogarth)和罗纳德·斯托尔斯(Ronald Storrs)为蓝本,但博尔特的言中之意并不仅限于此。顺带说一句,霍格思穿着军服,而且在我看来没德赖登那么爱无所顾忌地“玩政治把戏”。
布赖顿(Brighton)上校
  据博尔特所说,“布赖顿上校要代表劳伦斯在一些人心中激起的半是欣赏、半是惊骇的不安情绪,这些人都相当拘泥于英国人那种令人钦佩但不够充分的行为准则。”
  在真实的阿拉伯起义中,没有哪名英国军官扮演过布赖顿所承担的角色。可能的原型是S.F.纽科姆(S.F. Newcombe)、皮尔斯·乔伊斯(Pierce Joyce)或休伯特·扬(Hubert Young)。不过,虽然布赖顿是个虚构人物,但他的角色很可信。他的许多台词都能反映出当时的真实情感。
阿里(Ali)谢里夫
  哈里斯族(Harith)的谢里夫阿里·伊本·哈里什(Ali ibn Kharish)最初似乎是谢里夫阿里·伊本·侯赛因(Ali ibn el Hussein)——《智慧七柱》中一位真实的哈里斯族酋长。不过,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他的姓名受到了改动。博尔特写道:“阿里要代表新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
  没有哪个阿拉伯领袖曾与劳伦斯并肩作战过那么长时间。此外,对电影版阿里和《智慧七柱》版阿里的混淆,似乎导致电影问世后的一些传记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后者身上。
杰克逊·本特利(Jackson Bentley)
  终于说到了杰克逊·本特利。他似乎是一个早期计划的产物,该计划意在将洛厄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引入剧本。在博尔特看来,他象征着“……大众媒体,这种象征以相当傲慢的方式体现在本特利身上,同时他还代替了巧舌如簧的劳伦斯诋毁者们。”
  在现实生活中,托马斯比劳伦斯年轻,而且只在阿拉伯人当中待了一周。在电影中,本特利则多次出场。
是或者否?

  是时候将宏伟场景、沙漠地貌、摄影、音乐、导演、表演和剪辑等等搁置到一边了。要想确定这部电影究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还是《沙漠里的史密斯》,我们只需要考虑一件事:历史准确性。

第一部分

  就劳伦斯而言,这两个开头场景似乎并不存在争议:
§ 有趣的是,片中的男孩们是在道路上逆行向劳伦斯骑来,而不是像证词中那样在正确的一侧排成纵队骑车。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对此提出过投诉。
§ 开场镜头暗示劳伦斯对速度有一种感性的爱。这些镜头还提醒了观众:他是惨遭横死的。
  追悼会让博尔特有机会充实劳伦斯的人物形象:
§ 他在布赖顿眼中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布赖顿很了解他),还受到一位前军医的敬仰(其实不然);
§ 他参加过阿拉伯起义,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他是个知识分子;
§ 他享有的声誉要归功于一位记者;
§ 鲜有人自称很了解他;
§ 有些人质疑他的声誉;
§ 记者说他是个爱现狂。
  这些评论多数都反映了真实人物持有的观点。
§ 然而,杰克逊·本特利的评价:“他还是自巴纳姆贝利马戏团(Barnum and Bailey)以来脸皮最厚的爱现狂,”据我所知却没有同时代的依据。这句话可能是基于洛厄尔·托马斯那句著名的评价,也就是劳伦斯有“成为关注焦点”的天赋。然而我怀疑,托马斯这么说很可能是想给自己找借口。“阿拉伯的劳伦斯”传奇令真实的劳伦斯感到极度难堪很长一段时间后,他仍然在从中赚取大笔钱财。
§ 博尔特在这里采用夸张的版本,为他意图发展的情节构建了有倾向性的基础。

  设置在开罗(Cairo)的这四个场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电影能在场景切换到沙漠之前进一步描写劳伦斯。
3. 地图室
§ 地下室不正确:劳伦斯在萨沃伊(Savoy)有自己的办公室,那是开罗最豪华的酒店之一。
§ 劳伦斯的举止显得做作,还有点女人气(“迈克尔·乔治·哈特利”)。没人说过他很熟悉下属。
§ 用手指掐灭火柴的插曲是虚构的,意在暗示他是一个受虐狂——虽然在战前时期并没有相关的证据。
4. 经过军官食堂
§ 稍显刻意的虚构场景,表现出劳伦斯或多或少有些傻气,而且一般不受周围的军官欢迎。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少数人可能不喜欢他,但他的工作深受同僚尊重。他和其他人应该都不会有多少交往。
§ 基于前面那句“爱现狂”评论,他还被描绘成喜欢夸耀的样子。他自称“要去和将军商谈事情”。
§ 这个场景进一步扭曲了劳伦斯的角色。
5. 劳伦斯、德赖登和默里将军
§ 虚构的场景
§ 默里(Murray)将军认为劳伦斯“过于自负、挑剔、愚钝”。我没了解到任何表明他在那个时候听说过劳伦斯的证据。他的总部并不在开罗。
§ 当然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劳伦斯在这个场合见到过默里。那时候没有这么做的必要。
§ 阿拉伯局(Arab Bureau)的德赖登说“他在开罗一点用处都没有”。然而同时代的阿拉伯局报告却显示,他的工作受到高度重视,以至于阿拉伯局将他从军事情报部门调到了那里。
§ 劳伦斯显得矫揉造作,对他的GOC(总指挥官)傲慢无礼,还多次顶嘴。这简直荒诞。
§ 劳伦斯并没有得到与阿拉伯人待上三个月的许可。
§ 默里那句“小插曲中的插曲”的评论其实出自劳伦斯之口,虽然那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情绪。
§ 总的来说,这个场景从历史角度而言不可能发生,而且进一步扭曲了劳伦斯的角色。
6. 劳伦斯与德赖登
§ 虚构的场景
§ 劳伦斯被表现得过于自信:“我是这工作的合适人选。”
§ 德赖登:“只有两种生物能在沙漠里找到乐趣:贝都因人(Bedouin)和神……相信我的话:对普通人来说,那里就是个炽热的窑口。”
劳伦斯:“不,德赖登,一定会很有趣的。”
  这段交流简直荒谬,因为劳伦斯从1910年起就在中东了。
————预览结束————

 5 ) 风中的劳伦斯


没有比一战时期奋战于中东沙漠的英国佬更悲催的“帝国主义”了。他们在碧日黄沙中苦战经年,攻占了巴士拉、巴格达、攻占了西奈半岛、耶路撒冷、攻占了巴勒斯坦、黎巴嫩,还攻占了大马士革。但军事胜利之后,迎来的却是政治上的全面败退:叙利亚变成独立国家,并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黎巴嫩亦然;随后是埃及宣布独立;巴勒斯坦被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接管,英国所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被驱逐;惟一值得欣慰的成果是伊拉克的独立,但其代价是英国人所设想的西方式宪政被伊斯兰的“政教合一”取代;

“就中东本身而言,采取一项亲阿拉伯的方针无异作茧自缚。实际上,中东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可以与之友好交往或给予支持,在那里只有一伙竞争的对手,或者几乎是势不两立的准仇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这是后世的英国史家对那段历史的精确评价。在他们看来,当时的英国被幼稚的理想主义情绪冲昏了头脑,一心想完成阿拉伯各部族的大联盟,结果却换来一地鸡毛。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的就是这段不堪回首的“征服史”。出身牛津的贵族私生子劳伦斯少校,受命联络在沙漠中四处游击的费萨尔亲王(以后的伊拉克国元首),集合其麾下武装,协助英军进攻奥斯曼帝国。在此过程中,劳伦斯与阿拉伯人水乳交融,无论服装、思维方式还是政治立场,都已“阿拉伯化”,这支英-阿混合武装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并最终进驻了阿拉伯的故都---大马士革。但之后的情形却是悲剧性的:习惯于宗教生活的游牧部落无法与劳伦斯的现代议会制理想相契合,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城市陷入一片混乱,部落又回到了沙漠,劳伦斯也黯然离去。

这似乎是一则个人英雄主义遭遇挫败的悲情故事,但是很显然,大卫•尼恩的意图不止于此。这位曾执导过《桂河大桥》的知名导演,一向以善于表现特殊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而著称,本片也不例外。《阿拉伯的劳伦斯》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性抗争,透过主人公的命运轨迹,我们看到的是困扰这片土地千年的文化死结:伊斯兰教的土地和以西方化为特征的现代性的冲突,其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国家的冲击开始于18世纪末,与后来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华帝国一样,当时的中东各国同样深切的感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所带来的冲击,他们也采取了同中华帝国相类似的应对方法:购买西式武器以及模仿西方的军队建制。奥斯曼帝国和伊朗还先后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议会。令西方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竟是一座建立在沙丘之上的城堡,在宗教生活的狂风下,很快就坍塌了。

基督教与国家政权的分离,无疑是西方文化的幸运。而这一点在伊斯兰的土地上,却自始至终未能实现,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教义便以刀剑为传播方式,国家与宗教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它不可避免的只能允许一个专制的国家体系,即由“哈里发”赋予的不容有任何异议的、统管世俗和精神领域的、政教合一的权力垄断。宗教生活才是国家生活的全部,西方人很快就发现:在这些国家,选举和代议制根本起不了代议的作用,因而也无法产生一个对议会负责的立宪政府。比如伊朗的宗教社团就曾经明确宣布:“全部或部分的拒绝或推翻与伊斯兰教圣规相抵触的立法提案,使之不得成为法律”。

这是一道无形却坚不可摧的墙,横亘在劳伦斯少校和英国人的面前,也横亘在后来的美国人面前。人们不得不从教义本身来理解这个宗教以及这片土地,还有她的人民: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有其简明的教条和详细的教徒义务:祈祷、斋戒、施舍、朝觐以及圣战,至于最高功德便是要为信仰而死(这一点与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迥异)。它所崇拜的对象是纯粹抽象的,不允许真主“安拉”有任何偶像或者表象。黑格尔对此曾有过不失尖刻的评论:------不受一切约束、不受任何限制、绝对漠视周围的事物,这是伊斯兰教所特有的热忱。对抽象观念的狂热使得“宗教和恐怖成为阿拉伯人的原则,就像自由和恐怖是罗伯斯庇尔的原则一样”。

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国家”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是模糊的,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作为公民组合的国家,只有各个不同的教派以及他们的信众。就“哈里发”一职而言,它从一开始就意味着绝对的专制主义,后来,那些与哈里发分庭抗礼的人也通过一系列不合逻辑的手法建立了既不对上也不对下守信用的专制政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专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众多的伊斯兰国家如此相似,唯一区别就是这个国家的政局稳定一些,而那个国家的君主强权一些。在伊斯兰教世界,没有什么禁令像在西方那样具有威力,独裁者们不理会任何道德禁忌。对每个穆斯林来说,跟从正统的宗教观念或者追随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派别都是很容易的事情。外来的力量有可能夺取他们的土地,但是,如果不借助《古兰经》的支撑,就无法迫使穆斯林服从自己。劳伦斯以及英国人的理想---现代意义上的阿拉伯国家的联盟,注定只能是镜花水月。

在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地方,面对专制主义及其警察,人们不受任何保护,一切与权力有关的机构都鲜廉寡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不存在贵族和教士的现实,使这种状况不可能稍加缓解。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对非伊斯兰的居民、对外族常常表现得极端傲慢,既无法理解外部世界,也难以被外部世界所了解,一切改革也因此无从推动。

劳伦斯的悲剧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当年他和费萨尔部族一起战斗的地方,时光似乎已经凝固,一切还是从前。宗教、以及教派间的纷争,依然是无解的痼疾,并主宰着历史的走向。大卫•尼恩在影片中未能解答的疑惑,已成天问。

 6 ) 劳伦斯的梦境

      《阿拉伯的劳伦斯》毫无疑问是对我影响巨大的影片之一,我不得不说,时至今日,劳伦斯的命运仍然是我寻找自己最重要的参照系之一。

     影片中劳伦斯在阿拉伯世界这一时期的生活,曾经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风光无限,虽几经起伏,但末了也归于无奈和伤怀。也许是导演的写实主义倾向,也许是受限于影片的篇幅,影片中关于劳伦斯为何如此钟情于阿拉伯世界,以及几次大起大落的动机并不明朗,这也成为劳伦斯为后世所迷惑之焦点。依我看来,那一切都根源于劳伦斯血液里流淌的理想主义。或者说,在劳伦斯的灵魂深处,一直漂浮着几个梦境。

梦境一:追寻出世。影片中当记者采访劳伦斯时问到:你为何喜欢这片沙漠?劳伦斯答:干净。是的,相比自己生存的那个世俗世界,还有比黄沙滚滚的沙漠更干净的所在?

梦境二:普世救难。影片中劳伦斯的人物个性鲜明,在劳伦斯夺取阿卡巴后初见新任长官的时候,新任长官对来阿拉伯世界之前的劳伦斯的做了简短的概述:“不自律,不守时,数种语言,音乐,文学,知识。。。”。可见劳伦斯是个颇有才华,又颇有叛逆个性,我行我素的人。影片中泼墨厚重的还有劳伦斯极度善良仁慈的品行。正因为才华出众,他踌躇满志;因为叛逆,他对一切看似固若金汤的现实颇有微词。因为善良博大,他具有普世的慈悲心;也许只有这样一个人,当看到四分五裂,愚昧落后的阿拉伯世界的时候,才会很自然的生出统一阿拉伯世界,还阿拉伯人民自由之身的伟大梦境。

梦境三:追寻自己的存在。“我是谁?”应该是劳伦斯穷尽一生追寻的问题。劳伦斯的个人成长轨迹在影片中未有任何提及,但劳伦斯数次遭遇自己究竟是英国人还是阿拉伯人,还是什么其他人的境地。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有两个画面令人扼腕,画面一:劳伦斯第一次头系阿拉伯头巾,穿上阿拉伯传统服装在沙漠里又蹦又跳;画面二:劳伦斯掀开衣服指着自己的皮肤,面对阿里大声呼喊到:“看到了么,我是白种人!这是永远也无法更改的!”宽大的阿拉伯服装曾让他以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所在,不料,白色的皮肤又将他无情的赶离了自己追寻多年的家园。或许,寻找自己早成了劳伦斯最最遥远的梦境。

梦境四:追寻自身的完美。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瑕疵也许是劳伦斯自己最不愿意被发现的东西。即便是身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劳伦斯也依旧保持优雅。而当这样的优雅被土耳其士兵极其粗暴的践踏时,劳伦斯的信念也轰然倒塌:原来自己的慈悲心,自己的尊严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也不过是南柯一梦!劳伦斯疯狂报复杀戮土耳其的那一刻,我宁愿他从来不曾真正的走进过那一望无边的沙漠。
 
梦境的刻骨之美或许正在于它的依稀成真,然而,梦境终究有醒来的一天,理想主义到底抵不住那现实存在的轻轻一击。你的生命在延续,你就仍然存在于这个世俗世界上;你从英国出生,你也仍然要回到英国栖息长眠;你的才智和英勇无穷无尽,但阿拉伯世界那难以言说的古老和神秘已经远远超越了您的智慧。梦醒之后,你注定归于无奈和伤怀,你逃脱不了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同宿命。

如果这一切的梦境让人感到苍凉无常,那么劳伦斯于黄沙之中就不曾留下什么温暖的永恒?影片中虽不曾提到关于劳伦斯的情感世界,但影片之外劳伦斯的大量传闻,特别是他在他那部著名的诗篇《智慧的七柱石》的“致S。A”的序言题记,或许为我们预示了他更难为人所知的第五个梦境。

 短评

hkiff放映,上下场,开始前各有一段四分钟的主题演奏曲。震撼绝伦的大远景,一个最终回家的英雄

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有这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了啊,沙漠里面的景色都太美了让人窒息。劳伦斯一袭白衣就是救世主的形象(还挺娘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电影也刻画得很全面。彼得奥图好棒啊。修复版也是效果特别好,值得收藏蓝光啊!

1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是劳伦斯成就了彼得奥图,是彼得奥图成就了劳伦斯。在一切技术层面都尽善尽美的时候,如果没有奥图那种雌雄莫辩的气质,这片也不会达到如今的地位

1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如果没有最后半小时在大马士革的纠葛,那之前在沙漠中的征伐与厮杀就不会如此摄人心魂;这是一部会让你爱上大屏幕的电影,这部电影说明了伟大的电影为何属于电影院。有些地方拍得确实轻佻,海斯法典擦边球,倒也更符合传说中那个更真实的劳伦斯形象了。

1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一个无名小卒、甚至是滑稽之人,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伟人。但当他再次离开这特定环境,就像鱼爬上岸后又回到水里,他就会被淹死。

2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如果少年时期一定会睡着,青年会热血沸腾,中年会陷入思考,但如果已是暮年,一定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23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力荐

自虐,起码有受虐倾向。被鞭打后的转变。不是我一个人觉着他很基,小心翼翼的维基把他归为Asexual,哼,才怪!http://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Sexuality

28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30分钟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重刷大银幕4K。你是哈里斯的阿里,他是哈威塔特的奥达,他们是XX的XX,而我,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有两种人觉得沙漠有趣,一个是贝都因人,一个是上帝。劳伦斯,你不是贝都因人,可惜,你也不是上帝。所以你只能亲手杀死自己救回来的人,亲眼看着自己的仆人死去,克制不住对暴力和复仇的享受,最终拱手交出自己的阿拉伯。|20161211-各方都想摆脱的英雄,找不到归属的堂吉诃德。大银幕看4K修复,沙漠影像美到心颤。

35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之前嫌它太长,一直没看,没想到进到沙漠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音乐和摄影都非常棒,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轮流在热血逼和文青两档间无缝切换的彼得奥图和老狐狸费沙王子,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史诗电影,即便白人救世主的设定让我很不舒服也无法让我否认它的出色。

40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9 。看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的片子,沙漠的画面甚是壮观,3个半小时没看到一个女的..

4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4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冒险的小人物史诗。谢天谢地有中场休息,不然真的要全身麻痹...不是英国的劳伦斯,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去过沙漠后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重温了一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讲述追求民主自由,但个人持保留意见。一战片的数量虽然相对不多,但不乏精品,而且因为政治背景往往显得更为客观富有反思色彩。个人最喜欢的五部一战片依次排列是:《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圣诞快乐》、《红猪》、《阿拉伯的劳伦斯》。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那个划火柴的一瞬,窒息了。美哭了。(某派弄几个灯泡拿软件一修那叫哪门子的自然奇观美)。至于内容,我完全被阿里那深沉的爱感动了。阿里的出场,影史第一。

58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1小时前
  • 时以星
  • 推荐

战争是年轻人的战争,和平是老年人的和平。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8/10。劳伦斯是映射英国野心的陨落,自我神化的英雄气概颓然崩溃,只能穿起曾烧掉的军装回归身份认同,阿拉伯起义成功后无力发展建设还要靠英国人的帮助,他被同时抛弃成为达成殖民政治协议的棋子,追求功勋的速度最终让其死于超速,在天主教堂的追悼弥撒外被各界名流议论。气势的宏大离不开构图和剪辑技巧的超绝,火柴与朝阳的颜色相似性代表初征的劳伦斯满怀理想,打破他静夜思的少年俩避免了画面单调,表现袭击土耳其铁路的蜿蜒沙丘相拥着蜂拥而下的游击队,劳伦斯举着信号枪跳出战壕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在潜入土耳其城市被当作逃兵、纯白肉身受辱,躺入污水的劳伦斯在黑夜的岩石间慢慢前进,身心俱损的内心变得残忍,结尾看到骑骆驼的人,他从吉普车站起又马上坐下,认识到自己不再被阿拉伯需要。美国记者的名片连接大漠、王宫两个地点的转场连贯。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本科要求写五千字《阿拉伯劳伦斯》的影评,似乎是只能写表演,记不住了。最后实在凑不够,就写电影里连骆驼都演的很好,一般骆驼鼻孔要喷白气要不停咀嚼,而电影里骆驼都那么高贵典雅,站着就是站着。

1小时前
  • 老袁
  • 力荐

普通人眼中的劳伦斯和阿拉伯之于世界同属异类,卷入重洗时代格局国家阴谋漩涡的个体群像,对战争暴力的探险享受到麻木悔恨,转场剪辑配乐实景摄影服饰无不大气,非神阴柔奥图尔和沙里夫的暧昧,年轻人发起革命老年人维护和平这就是政治。2K4KDVD蓝光隔年持续N刷,个人影史十佳,不会再有的史诗。

1小时前
  • seabisui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