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2012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利维坦2012 剧照 NO.1利维坦2012 剧照 NO.2利维坦2012 剧照 NO.3利维坦2012 剧照 NO.4利维坦2012 剧照 NO.5利维坦2012 剧照 NO.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3利维坦2012 剧照 NO.14利维坦2012 剧照 NO.15利维坦2012 剧照 NO.16利维坦2012 剧照 NO.17利维坦2012 剧照 NO.18利维坦2012 剧照 NO.19利维坦2012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12.23 法文导演交流场 笔记整理

二刷在银幕上果然不同:更想吐也更震撼。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是完全浸没式的,被逼紧贴着最真实的影像,整个观影过程观众的身份也随视角完成多次转变。更难得的是如此眩晕(扭曲?)的视角也充满美学与命运感(轮船航行在画幅正中,海浪前仆后继,对称而神圣等),同时不失叙事逻辑。结尾十几分钟的鸟群部分仿若神迹。映后QA时导演说,鸟群在黑夜中像天使飞行也说在为了食物互相争斗。导演综合客观地将工业捕捞的过程展现出来,没有一个镜头多余。问及方法,导演说她在船上呆了一年半,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处理这些庞大素材的方法是,剪辑时将摄影体验浓缩,变得抽象、美、又清晰。关于镜头的处理,导演是把部分摄影机绑在了船员身上,船员照常工作,所以“既客观又主观”。这种操作方法简直要喝彩,这就是绝对客观即为主观,真实与虚构从未有过边界,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

 2 ) 利维坦|观感 像把鱼打在你脸上一样

完整笔记


真是太恶心了,丢在死鱼堆里滑滑腻腻又浑浊,跟着水流荡来荡去,冲击来冲击去的感觉,好像自己也要死了一样。我好讨厌那种尸体周边的滑滑的液体感觉。那种死鱼随着船体摇荡冲过来冲过去的啪叽啪叽的声音真的是太触觉了。

到处都是血,红,黏黏的他们穿的工作服,那种雨衣质感的围裙外套,上面都是那种黏黏的液体,又有点浑浊,有点凝固粘稠的感觉。就是那种黏黏的,被拿水冲洗过后还会冲出泡沫。

我就不喜欢那种黏黏的感觉,其他还好。

看到他们脸上都黑了整整一圈的眼睛四周勾刻出的皱纹,完整得像雕饰,时不时又有流淌下一滴的汗水,才知道粗糙地活着是怎么一回事。

叼着烟。嘈杂的英式摇滚在轮船轰隆隆的、海浪啪啦啦的背景声音当中沙哑。

摄像机丢在水里。——关在海水里面的声音,咕隆咕隆的恍如隔世,但是其实又在耳朵旁边很近很大声,好好听呀,好好玩呀。

船冲击水浪的声音沙沙的,好好听,又大声又吵。

好多水星,好多料,还有一些像贝壳一样圆圆的扁扁的东西,有些像章鱼一样的东西。好好玩呀。不过我估计就是那种喜欢看生物纪录片,不喜欢去实地看动物,也不喜欢去摸它们的人吧。因为实际的那个场地肯定是又腥又臭又脏,我碰都不想碰,摸了还得害我去洗手浪费水。不习惯,不习惯生活在那种环境里面,只是喜欢看而已。喜欢围观,就像宁愿看小说也不想去过小说那样的生活。就觉得麻烦。

 3 ) /

通过使用多种类型的摄影机(包括小小的GoPro),Leviathan骄傲地向这个世界宣布,电影行业里对于记录图像的机器的运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当屏幕上的影像不再是精雕细琢,当屏幕外没有细心设计好的机位与走位,这些粗糙的、令人疑惑且恐慌的画面为这部纪录片带来了一种超现实的、后人类主义观感。Leviathan的摄影艺术不仅强调了“直接电影”的纯观察模式,更突出了观众在一部电影里的参与感——甚至说与被摄影物体的互动感——的重要性。


轻便的摄影机的诞生让电影的拍摄地点不再拘泥于搭建好的摄影棚,而在这部电影里,电影制作者们把摄影场所安置在一艘捕鱼船上。Leviathan并未像那些追求以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电视节目一样刻意美化捕鱼业,它选择将观众带到船上,让他们来感受捕鱼业的现实。

极度的失衡感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作祟,一大半的画面都是漆黑一团,唯一有光亮的部分却在一刻不停地移动。当我们勉强能看到渔夫站在船的一侧收网的时候,随船晃动还不停转向的镜头带来的晕眩感和混乱感填充了整个屏幕。在这样不安的视觉体验下,整艘渔船看起来一团糟,甚至连这个镜头也糟得让人不想再看。

然而摄影机不会因为你的反感而停止“破坏”你的观影体验,它继续飞快地移动,以此来捕捉渔船上所有细微的动作。它好像一双眼睛,属于一个从未登上过渔船的人,而这个人想要认真品一品这里的每个细节。这个镜头——这个有如一个世纪般漫长的镜头——直截了当地宣布了Leviathan的态度:它想为观众提供的是一种虚拟现实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包括你每分每秒的不安和煎熬。


但是,Levithan想要呈现的可不止是这种在船上的“局内人”的视角。摄影机的位置,尤其是它的角度,向人们介绍了与先前截然不同的观感,强烈要求观众找出他们的共情心。

当GoPro随着渔网潜入海水的一刹那,我们看着波浪涌向屏幕、听着水潮撞击机器,由此开始了这趟共情之旅。这一次,我们不只是在船上颠簸,而是在凶猛的大海里遨游。对周围事物缺乏认知的事实会让你迅速感到紧张、焦虑,甚至产生深海恐惧症。当想到自己完全有可能像这样被困在深不见底的海里,你无法和往常一样、安然自得地坐在屏幕前欣赏这些画面。

接着,摄影机被放在了无数瞪大双眼、张大嘴唇的死鱼堆里。与地面齐平的机器提供了鱼的视角,好似你就是它们之中的一员。它们大概不是清醒的,然而你是。于是你开始观察这些可怜的鱼,它们堆叠在一起,死气沉沉。

突然,有一条鱼开始在你面前活蹦乱跳,可跳着跳着,它又回到了最初的奄奄一息。那一瞬间,想要拯救这些生命的冲动就像被火星点着的森林一样燃了起来,但不幸的是,作为观众,你没有任何行动的权利——你甚至都不曾有过移动自己视角的权利。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这个残忍的镜头结束。

这个摄影机的角度让人对鱼的共情满溢,但观众被迫坐在这里观看而无法以实际行动拯救它们的事实让人焦躁难耐。这样的摄影方式带来的是瞠目结舌的视觉效果,更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观众是如何被摄影机控制,鱼就是如何被人类操纵。


影片的后半段里,摄影机的视角渐渐从经历捕鱼的两方转化为冷静而客观的旁观者。但是,刚开始的镜头并不是以物理上的远离来实现“局外人”的观察角度,而是坚持着一种不可理喻的亲密。特写和大特写的交替使用强迫观者与捕鱼人、与他们做的所有事情极度靠近。

这其中有个像显微镜一样侦测细节的大特写,拍过了男人手臂上每一道伤痕、脸上每一条皱纹、每一个斑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捕鱼人所经历的风霜。它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或许应该跳脱刚才对杀鱼人的憎恶、暂时将他们的“残忍”放置一旁,因为换个角度看,这只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谋生之道。

此外,摄影机花了大量时间刻画捕鱼人的某一个身体部位。我们静静地观察他们,看着他们以令人震惊的效率剔除贝壳的手,看着他们毫无表情的脸,看着他们像机器人一样移动的手臂。无论一个镜头有多长,他们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这些特写展现的是没有灵魂的超时劳工,是为捕鱼业而生的不近人情的流水线。与之前在鱼的视角里产生的强烈不适相反,这里的视角强调的是人的无血无肉无灵魂,以此反抗捕鱼业中对劳动力的过度剥削。


为了强调“观察”这个事实,电影制作者甚至为我们提供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最远的、最客观的角度。摄影机被置放在船的桅杆顶端,像上苍俯瞰地面一样俯视着船上的一举一动。人类在画面里很渺小,看起来脆弱无助、易受伤害。从这个高度看,捕鱼人用尽了全身力气将渔网打捞上来的动作,像极了毫无希望的挣扎,好像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他们也只能收获那么一点点利益。

除此之外,只有渔船是被灯光照亮的,周围的海面全都黑得看不见。这个画面本身创造了一种极具戏剧张力的情形,好像这些人都被困在了舞台的聚光灯下,无法自救;而此时,他们所做的事似乎也少了一丝残酷、多了一丝可悲。


Leviathan独特的放置摄影机的方式与不停变换的视角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觉体验。它的摄影风格揭示了每个捕鱼业的残忍角落以及其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它同时也在提醒着观众:这世界上有很多种角度供你选择,而你的态度和观念完全取决于你选择了其中哪一个。

 4 ) 巨兽不可怕,可怕的是深海。

原本想看的并不是这部,而是萨金赛夫的《利维坦》,找错了版本意外所得。

甚至在观看的前五分钟,一度以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什么乱码或上传错误所致的视频。

终于发现全片导演都沉迷于这种极端第一视角的手法。

把摄影机放在任何事物和任何生物的第一视角位置,于是我们看到了这部影片。

捕鱼的渔网潜入深海,突兀地拦住本在游走的鱼群;

渔船上的探照灯在暴风雨中极度摇晃,雨水和海水不断盖住光源;

被捕捉上船的死鱼从渔网到鱼舱,看到无数自己的同类慢慢死去,在鱼堆里,在船板的角落里,死不瞑目;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类的画面,是完全客观的第三视角,客观到你以为导演忘记了还有这台机器,比如有个镜头是一个渔夫在船舱里看电视,镜头一直记录下来这位船员看到睡着过去。

效果是可怕的,发动机配合暴风雨以及深海里的声音,似乎真的有一只巨兽在咆哮,那种深邃的完全未知的恐怖感时刻环绕着观众。

事实上这种手法,完全遵循了“电影眼睛”理论,这套理论是苏联导演维尔托夫在20年代提出的,主张不借助灯光美术道具的额外帮助,也减少创作者的主观干预,最大程度地还原被摄事物的客观状态,当然这套理论更多地被采用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

这也是我们一直说的,真实的力量,往往要比艺术要强大,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自然和生活远远比我们人类的脑容量要强大得多。

所以这部片子也用了“利维坦”作为片名,这个词是人类发明的用以形容人类肉眼所不见的巨兽和怪物,同时也被基督教世界用于代指原罪之一“嫉妒”

而我们看不见的那个巨兽,就是自然本身,往往我们只看到利维坦,而无视了创造利维坦的环境。

这部片子或许和《统治》有那么一丝的共鸣://movie.douban.com/review/12612304/

 5 ) 哥特式黑暗的肉体诗歌

Leviathan是哈佛“感观人种/民族学实验室”(Harvard Sensory Ethnography Lab) 近几年出产的实验纪录片之一。另一部较有影响力的是SweetGrass (2009),两部同出于实验室创始人Lucien Castaing-Taylor之手。

片子大部分的镜头是用低成本的Go-Pro相机拍摄的。相机被挂在船体,渔网,或渔民的身体上,制造出一些极度晕眩的画面。时不时相机还会被扔进大西洋愤怒的波涛里或拖网渔民日复一日的腐臭中。离开了电影人的手,镜头的眼睛看到什么不再取决于人的意志,而是机遇的运作,这也不免给电影增加了一分更深层的现实主义。

Leviathan大致属于纪录片里种族志电影(ethnographic film)的范畴。种族志电影是人类学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主流手法与其它纪录片相同,依靠线性叙事,并以传达信息为目的。换言之,内容大于形式。同时民族志电影一直也是先锋电影人进行美学实验的平台。著名的法国导演和人类学家Jean Rouch就创造了ethnofiction,模糊记录与虚构的界限,并是使用跳割(jump cut)的先驱者。

Leviathan里基本没有对白,也无画外音对画面进行诠释。观者要在混乱,不对称的视觉体验中努力寻找一致性来架构某种叙事。Leviathan重形式大于内容,但并不是一次纯粹的美学实验。它带有一股强烈的叙事冲动,需要观者放弃传统的观看模式,将自己置身于两个生命体验(自己和电影)的融汇处,感受生存的本质:动态的混沌。

 6 ) 有关利维坦的一些断想

《利维坦》
1.作为一部实验纪录片,这两位哈佛大学教授,呈现了一种诗意写实主义影像。镜头语言虽然晃动,但是很成熟,GoPro,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水上水下,对人物面部与身体局部的捕捉,水下水上的镜头语言太震撼,有点联想到德勒兹所说的“液体-影像”。 这是一部将摄影机架设在水流之上的电影。
2.装置-影像的声音与影像之关系。在这部电影中,人声基本处于一种缺失状态,或者说人声与环境声、噪音等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一种audio-vision或者audiovision影像,声音本身带来一种绵延。人声的“凹陷”甚至“缺失”,对环境音的强调与放大,是对声音的物质化与去物质化!
3.镜头晃动感太强烈,GoPro带来一种"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从电影中你可以看出导演与你是同一类人,导演的影像语言表明了他的态度立场,尤其是一些长镜头和特写的运用,让你感觉到如果你是导演也会这么去拍摄。
4.对身体局部的晃动的粗糙的呈现。其实整部影片导演将人类创造的海上巨轮与人类自身隐喻为一种利维坦,那么对巨轮的全景呈现和对人类身体的特写,都是在强调这种旧约里出现的怪兽的贪婪与残忍。尤其是影片结尾处一人昏昏欲睡,更像是希腊神话里看守圣物的怪兽打的瞌睡。这里的船体与人体是同一的,而身体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肉体。
5.没有人声,只有环境声。
6.中间的黑屏,但是环境声在持续。 影片中多次出现黑屏,但是影片的声轨仍在继续,这是用声音对影像的一种延续,还是一种影像序列自身的一种断裂?还是如同德勒兹所说的“间隙”?总体上说,这都是一种“非理性剪切”。
7.机器声像怪物的声音,人的渺小。
8.最后一段看电视的长镜头,出彩。拉开了与一般纪录片的距离。整体上,这部纪录片
9.水上穿行的镜头,像怪兽在游走。五星镜头。
10.海鸥在夜空中成群飞翔,结合水上水下穿梭的镜头!
11.导演给你持续的强力!重复与差异。
12.水中穿梭的表现,顶级影像语言!
13.结尾处,字幕出现,但是影像声音仍在延续。

 短评

片子粉碎了纪录片的一切手法,完美的展现出了自己的一种独特韵律,镜头的每个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精心雕琢。怒海波涛,无声杀戮,一切都那么迅速安静,好似从未发生过一样。【PS:看完后一段时间内估计都不想再吃海产品了】 8.7分★★★★☆

5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毕赣推荐。

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简直是soul shattering experience,直接把我吓到应激反应全起。这些视角不属于人类,属于死物,属于其他生灵。不该被人眼看到的影像被人眼拍到看到了,我们成了什么?

9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像刀划破鱼腹,这部电影试图划破某种“观念”。但通过字体的选用、相机角度的选择我们知道作者还是陷入了“勇者斗恶龙”的叙事。

1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这里仍由诸神主宰 他们的法力无边

11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推荐

越回味越神奇。★★★★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更新的视角,更与众不同的体验。未必好看,首先是不同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欢迎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这种画面电脑做不出,过去只能靠画,现在既然已经拍出,说明革命正在发生。家卫老师赶紧用这个拍部剧情片,感觉会炸天。

2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我觉得屌爆了,绑在渔船各个位置的摄像机固定机位创造出巨兽意象,从眼到胃到消化道的过渡,最后镜头又回到渔夫上(并且,巨兽有趣且嗜血,但人作为驾驶者却是干净无趣的)。在渔船两侧飞行的海鸥和一大群粘附在渔网上又逐渐脱离的海星作为无意识的景象模糊了海天人船四者的界限。

2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实验性

2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我知道你们想说这是大烂片,我第一遍看完也想差评,摄影师我帮你扶稳镜头好吗;第二遍几乎所有镜头都喜欢 - 我感觉我就站在那里,并且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尤其在他们在腥湿海风中停下来点根烟的时候; 后来越看越喜欢,我基本可以一整天都在循环看

29分钟前
  • Nin
  • 推荐

逼格大杀器。沉重暗黑格调下,聒噪的群鸥浮沉在滔滔狂狼,枉死的鳕鱼冲刷锈迹的兽胃,疲倦麻木的渔民重复满足怪物的食欲。人发明出高效的生产线,这条线一端是让商人揪心的产值,一端是海洋的痛苦。虽然屠戮万物,但利维坦毕竟是海洋秩序的重心。然而渺小贪婪的人类,能扮演好毁灭与兴盛并重的角色吗?

30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巨兽是捕鱼船,还是人类代表的终极大杀器?在我看来都不是。镜头完全贴在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当然是故意的,有些故意抖和无端黑,是有意识的加工选择。至于它要表达什么,它确实什么都没有说。就是“你自己去看”。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Lucien Taylor的又一视觉自然暴力片。调得昏天暗地杀戮饱满的色,Gopro拍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镜头,在是人是鱼的自我辨识间反复修正ethnography对“otherness”的概念--这是学者电影与art house的最新尝试。

35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快要在血水中溺斃的感覺要比滿肺子塵埃的感覺來得還要強烈。

39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迄今最极端纯粹的纪录影像,非生物视角(无视点),自然声,剧本构图调度布光全凭自然界/神之力来完成。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入水中随波沉浮。不过,最实验的作品也没能真正摆脱主观加工与理性选择,剪辑和混音工作便是如此。| 男人看电视的固定长镜&海天倒置中的群鸥。(9.0/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上天入海的蝼蚁镜头,硬是将普通的海上作业拍成了造物史诗。渔船机械铁链仿佛行使神迹,捕罗万物,各种海鱼贝类的挣扎肢解与血水洪流被无限放大。通过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就连船员说笑洗澡和看电视打瞌睡都仿佛成了某种神秘难解的宇宙规律,颠倒上下的夜行海鸟犹如幻梦,感官震撼之极

4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在船上历时六周,可以看出两位年轻的导演为了拍这个片子很吃苦。看了片段也还挺吸引人,一个小型摄影机绑在(估计是)船的链子上,时而沉在水下时而在水面上,天上有数目巨大的飞鸟。但问题是,拍成短片应该就够了,干嘛整这么长呢?也没看明白想表达什么啊?现在谁都能拍电影了但这样真的好吗?

4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近代最重要之一。不像看電影,像走進一場演唱會(重金屬?),撼動的不只是眼睛跟耳朵。5/13新光三刷(之前都在電腦看),不只是當代電影眼,也是當代電影耳(GoPro單聲道,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與當下encounter,再找到獨特的形式產出,是SEL的核心精神。這次重看,也強烈感受到訪JP時,他可能暗示的「無人性」。可是同一時間,也深深震懾於奠基於無人性上的官能的恐怖感。

48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船作為海中獸一目了然,捕獵、吞噬、消化、排洩過後,鏡頭開始重新聚焦於船員身上,縱橫臉上的不知是汗是雨是海是淚。船若是那獸,試問其中的人為何。一下一下對鏡頭的撞擊都在說明,這一切並不與你無關。船員昏昏欲睡之間,我在想或者重點不是人在究竟是甚麼,而是人其實可以決定自己是甚麼。

49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