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已完结

主演:弗兰·勒博维茨,马丁·斯科塞斯,Michael Alexis Palmer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7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8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9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职业吐槽人Fran的纽约碎碎念

久闻此片大名,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把它看完了,期间也零零碎碎记了点触动自己的地方。

第一集: 聊纽约生活,直奔主题。

纽约的街道上有涂鸦、铭牌,弗兰对911看法很多,还提到了纽约娃娃乐队。 “纽约人忘了如何走路。” “纽约的一切都像一出歌剧,是一个大麻烦。”

第二集: 聊各种艺术形式。

你决定不当艺术家是因为你太享受这件事了,弗兰,就像人们说:“为什么犹太人不能吃培根?”,我总是回答,“因为太好吃了。” 谈当下年轻人的现状:“要么挑剔到令人发指,要么过度地夸张别人。” 弗兰说她不用和奥斯卡·王尔德比幽默,在我看来她明明就是女版毒舌王尔德嘛。

第三集: 聊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吐槽现在的出租车司机都不认路,出租车上的屏幕关不掉:“就连吃下一张10美元的钞票,也比把拇指放在屏幕上干净得多。” 弗兰居然还客串了小李子与马丁合作的《华尔街之狼》。

第四集: “现在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其实不是。” “赚大钱的前提是喜欢钱,要非常爱钱,非常在乎钱才行……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钱够用就好,一种人是有钱人。” 关于Metoo运动和潜规则:“人们会关注这件事是因为那些人是明星,没有人会关注在酒店整理床铺的人,当然那种处境的女人数以万计,基本上她们就是人质,对,你可以不当电影明星,但你必须养家糊口,所以这才是问题所在。”

第五集: 谈健康:“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 主持人:“你为什么讨厌体育?” “在我看来,这(体育)是很适合一个七岁孩子的事情……体育如此重要是因为男人当道,原因就是如此。” 吐槽一些极限挑战是假的,爬山是假挑战:“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做、应该做的,但是他们不做,因为他们害怕,或是他们很难做或者不擅长做,那些才是挑战,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第六集: 聊当代网络,“我没有罪恶的乐趣,因为乐趣从不让我产生罪恶感,乐趣对我来说,特别是随着我越来越老,我就越想:朋友,只要是能享受的乐趣都去享受吧。” 弗兰居然还看过爵爷的《豹》!“上次我看《豹》还是在齐格飞剧院看的,是修复较少的版本,当我去齐格飞剧院看的时候,即使不是只有我一个,我也是现场极少数并非电影导演的人之一。”哈哈爵爷是导演中的导演。 提到电子产品:“我有个普通手机,我有一个地址,这已经够了。” “我对互联网的了解,要不是别人告诉我的,就是别人展示给我的……我没有这些东西,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我没有这些东西恰恰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所以我才不用它们。” “你只能真正理解跟你同时代的人,你无法真正理解跟你不属于一个时代的人。”

第七集(最喜欢的一集): 聊读书:“只要你能读书,你就会非常富有,富有到如果你一直读书,你没有时间去想钱的事情。钱不重要,但读书就很重要。” “读书是一种志趣(taste),这是我关于读书的看法,就是一种志趣而已。”

这藏书量羡慕死我了啊啊啊啊

“书不该是一面镜子,该是一扇门。” 插播一条托妮·莫里森的看法:“许多读者在寻找他们生活的复制品。”莫里森的写作更倾向于邀请读者,而弗兰相反。 对待书籍小心呵护:“丢掉一本书就是丢掉一个人。” 像犹太教堂对待祈祷书一样对待书:“如果你把祈祷书掉在地上,不管是哪一本,你都得亲它一下。”

最后,马丁用弗兰给青少年的建议作为结尾: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已成为我的行动指南

 2 ) 妙语连珠、顶级吐槽,网飞这新片真是怼人教科书

还记得去年的颁奖季吗?

《1917》势不可挡,《寄生虫》杀出重围。

《乔乔的异想世界》《婚姻故事》也成功分走一杯羹。

然而在漫长的奥斯卡战线中,有一部口碑傲人的黑帮史诗,几乎陪跑了整个颁奖季。

集齐了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三位影帝的《爱尔兰人》,奥斯卡10提0中。

这部厚重苍凉、匠气十足的“教父2.0”,就这样结束了它的颁奖季之旅。

年近八旬的马丁·斯科塞斯坐在偌大的颁奖礼堂,望着更年轻的电影人发表他们对艺术、对这个产业的看法。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感叹,属于老马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虽然《爱尔兰人》抱憾而归,但马丁带着老一代电影人不灭的情怀与风骨,始终在路上。

他们迎着崭新的气息,却也从没放下对“旧”的执念。

怀旧主义,似乎成了这些导演的大多作品,心照不宣共享着的内核。

伍迪·艾伦曾用一部《午夜巴黎》,畅想了一场黄金时代里“流动的盛宴”。

而马丁也为他的城市纽约,拍出了一部充满怀旧质感与文人精神的纪录片——

网飞出品,豆瓣9.1,外媒夸上天。

事实上,这并不是马丁第一次为纽约拍摄纪录片。

早在七年前,他就以杂志《纽约书评》五十年的发展为线索,拍出了一部揭示纽约浮沉历史的《争鸣五十年》(The 50 Year Argument)

而这一次,马丁找来了自己的多年好友、毒舌的公众演说家弗兰·勒博维茨(Fran Lebowitz)

《公众演讲》里那个又A又飒、侃侃而谈的西装女子,曾给多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丁为弗兰拍摄的纪录片《公众演讲》

在《假装我们在城市》里,她再次携手马丁,穿梭在纽约的大街小巷,发表自己辛辣独到的见解。

从如今纽约客逐渐同化的生活方式,到曾经危险与乐趣并存的七十年代;

从现代人对灵感的漠视,到对城市艺术那些繁荣岁月的追忆。

跟随着弗兰的脚步和马丁的摄像机,我们也得以去捕捉那些仍残存着的、这座城市“旧”的灵魂。

那么,弗兰·勒博维茨究竟是谁?

美国作家、评论家、公众演说家、业余演员。

她曾在马丁的《华尔街之狼》里有过惊鸿一瞥的短暂亮相。

也因讽刺幽默、一针见血、阴阳怪气的评论风格闻名,被称为“当代多萝西·帕克”

弗兰无疑是个有趣又有境界的人。

她从小就喜爱读书,但非常讨厌数学。

对于自己挂了6次的代数科目,她直言:

“第一次学就觉得学不懂,也没兴趣去懂。”

因成绩太差,她曾辗转多所学校,最终还是选择从高中辍学,去往纽约生活。

初来乍到的弗兰为了谋生,零零散散地做过许多杂活。

她曾帮学生写论文、当过清洁工、跑过出租车司机。

后来陆续产出了一些影评书评,被慧眼识珠的安迪·霍沃尔(《访谈》杂志)相中。

安迪和弗兰

在杂志社工作的几年,弗兰有机会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打交道。

她见证了先锋理念的相互碰撞,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写作素材。

在七十年代文化解放浪潮的影响下,弗兰也培养起了特立独行的个人氛围与风格——

穿上西装,指间夹一根香烟,走遍全城大大小小的酒馆。

弗兰好友、摄影师Peter Hujar镜头下的她

弗兰最妙的一点,在于她对生活的不妥协。

当所有人都被日常琐事磨平了棱角、蚕食了激情,她却始终保持愤怒,对一切都“充满了各种看法。”

作为一个低产的作家、“高产的”演说家、全职的杠精,弗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愤世嫉俗。

有人让她描述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回答道:

“我绝不使用‘生活方式’这个词,这就是我的描述。”

——浑身都散发着一股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与臭脾气。

被问起待在纽约的原因。

“如果我能想到另一个地方,我早就去了。”

她承认自己是个自命不凡的人,但又表示不是“不好的”那种自命不凡。

其他人拼爹、炫富、秀文凭,而自己只是喜欢否定不同意见、对别人的决定指指点点。

很多人被她气得暴跳如雷,她四两拨千斤地回击:

我说这件事人们该这么去做,又不代表我真的能做什么决定。

如果你认为我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事,你气我那还算合理。

但如果我真的能作出任何改变,我自己从一开始就不会愤怒地提各种意见了。

“我愤怒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意见太多,却没有权力。”

杠精的严密逻辑

她也拒绝使用手机。

因为在她看来,那些被手机主导的现代人,生活还蛮可悲的。

她曾在第七大道上遇到过一个骑单车的孩子。

那人一只手在发短信,另一只手拿着一块披萨在吃,仅仅用胳膊肘控制着单车。

完全就是在挑战极限。

他的注意力全都在手机上,当然没注意到路过的弗兰。

差点被撞到的弗兰觉得难以理解。

因为她每天都很担心,怕自己在过马路时被车撞死。

但这个骑单车的人,却相信他不会出任何事。

而就算是不发短信、不吃披萨、不用胳膊肘汽车。

弗兰表示,自己也不会疯到在第七大道上骑单车。

她觉得很神奇,纽约街头每天竟然没有几万人被撞死。

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几百万人里,只有自己会看路。

“纽约人忘了如何走路。”

弗兰说,这是最糟糕不过的事。

接着她和马丁谈起从前的纽约。

那个时候的街头有很多讨厌的人,但大家都遵守着一个默认的规则:

“当两个人迎面走过时,各自朝旁边让一让。”

所以一天结束时,所有人都还活着。

很匪夷所思对吧,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哪里谈得上稀奇呢?

可事实是,现在的纽约人,能做到“让一让”的,真的少之又少。

他们不是在玩手机,就是抱着旁若无人的态度、封闭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对此,弗兰真是气得不行。

所以有时她会故意等那些人撞过来,然后迎着他们不爽的眼神,轻飘飘地说一句:

“酒店大堂里竟然还有别人,惊讶吧?”

现在的纽约人,对生活、对他们脚下这座城市的敬意太少了。

他们似乎从未想过,这座城里还有其他跟自己一样,在“生活”的人。

那些人不是观光客,他们也需要每天赶往各种地方。

赴约、纳税、喝糟糕的咖啡。

在擦肩而过时,他们值得你那一秒的注意力。

“这个城市里真的是还有其他人的。”弗兰咬牙切齿地提醒道。

“假装我们在城市吧。”

《假装我们在城市》,正是从弗兰的个人角度来看今天的纽约。

这部纪录片一共七集,每一集都围绕现代生活的一个方面展开,艺术、交通、健康、职场等等。

但两人的对话很自由,拍摄场景也是跟随着弗兰的脚步随意移动。

其中最有趣的,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里的纽约全景模型。

这个模型占地近10000平方英尺,总耗资高达67万美元,完美复刻了当时纽约城的每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它于1964年建成。

那一年的纽约,作为世博会的主办城市,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而如今,这个城市充满灵性的边边角角,却在被“不看路的人”忽略。

比如地面上创意十足的铭牌、涂鸦、小广告。

比如消失在时代广场的咖啡馆。

取而代之的,是可笑的临时休息椅,和丑到家的假植物。

在弗兰和马丁絮絮叨叨的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弗兰对这座城市的不满。

但这一种不满,也是带有温度的。

正是因为热爱、因为对这座城市还抱有期待,才会花心思去关注那些令人不满的地方。

“抱怨有用吗?没有。”

但还是要抱怨。

因为这座城市值得。

因为这座城市在未被剥夺它的浪漫灵魂前,也曾热烈地发着光。

虽然在这部纪录片中,大多时候弗兰都是在针对如今纽约的种种问题,作出尖锐又幽默的评论。

但在那些轻松的话语里,我们能感受到的,还是她对过去的纽约那一份沉甸甸的怀念。

这个城市如此,电影业又何尝不是这样?

快餐文化崛起,很多人失去了鉴赏艺术的耐心。

胶片在被遗忘,老一代电影人在被迫退场。

市场成了主导者,视效大片占领全球,文艺电影夹缝生存。

但庆幸的是,电影人的精神不死。

《寄生虫》的导演奉俊昊,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说道:

“在我学电影的时候,有句话我熟记于心。

‘最私密的往往就是最有创意的。’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马丁·斯科塞斯。”

当时全场的人都齐刷刷地起立鼓掌,向马丁致敬。

那个在姆爷表演时一脸“地铁老爷爷看手机”的老马,不好意思地起身,对大家挥了挥手。

两代电影人遥遥相望,老一代的梦被传承,新思想也破土萌芽。

艺术的力量,生生不息。

*本文作者:吃吃

 3 ) 推荐13部关于纽约的电影

8.0 纪录 纽约街景地铁景象画外读信 信中的人情冷暖与异乡画面交叠 对异乡的感受每分钟都太真实 写给母亲的诗 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 用声画对位展现浓烈乡愁

7.5 爱情文艺 献给雨天曼哈顿的情书 闪烁着梦幻光彩 对爵士乐的钟情 讽刺电影圈百态 十年来最刻薄最可看 就爱灰色天空和虚伪的人们 极尽浪漫与自嘲的剖析 质感轻盈又沉重

6.7 急救医生无力回天时的无奈崩溃 不再拘泥于救生才能打开心结 用通灵的眼透视挣扎的灵魂 纽约底层人民的血泪众生相 夜戏堪称典范 地狱般残酷而浪漫

6.0 童年 迷影博物馆听障 影像声音设计顶级 给默片和纽约的情书 彩色黑白两条线交叉剪辑 无声的倾诉很动人 奇巧而真挚

6.3 犯罪悬疑动作小说改 剧情人设到位气氛超棒 灰暗冰冷的格调 独具一格的惊悚气息 节奏优美人物塑造传神 细节处处体现90年代的纽约 小男孩极为出色 男主越老越有劲

7.1 犯罪悬疑人性黑幽小说改 拆迁故事 城市建基于罪恶的土壤上 复原50年代的纽约油彩饱满 爵士乐大赞 配乐与画面相互缠绕的段落太妙 妥瑞氏症演得神灵活现

6.8 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 少年向往中年的成就 中年追忆少年的轻狂 非常纽约充斥着小资的自恋和自怨自艾 嘲讽攀龙附凤现象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

8.3 歌舞爱情 艺术家纽约生存写照 立意表演无懈可击 生活化贴近真实 感人至深久久难忘 人生态度令人感怀与热爱 主演全是96原卡

8.7 喜剧 电视剧版纽约我爱你 关于爱的8个真实故事 缘分奇妙至极 让人蠢蠢欲动有所期待 认清和找到自我 不管和谁在一起都不放弃自我 细节很动人

8.4 纽约色情产业浮世绘 自由放纵的70年代 商品社会脆弱的亲密关系 客观剖析底层被欲望驱使的人生 有种真实残忍的美感 露鸡比露奶多

7.6 爱情 12个短片 写给纽约最奢侈的情书 市井百态尽显其中 更具包容性风格更多元 用快节奏叙述自己的特立独行 段落之间缝合漂亮互有交错 极具文艺范又不乏浪漫气息

7.2 三段式文艺小品 三个纽约客的故事 风格各异个性十足 伍迪·艾伦最戏谑最生活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女儿的私人童话 马丁·斯科塞斯镜头音乐相得益彰真性情

7.6 喜剧默片 写给纽约的情书 献给默片的挽歌 旧事物拼命坚持也不免淘汰 小聪明的桥段结合的太微妙 细节充满创意和灵感 外景保留了大萧条前期的纽约

欲知片名,加入Q群:70字标签检索群(643753465)。

我给几万部电影做了标签,长度70字左右,能让人在1分钟内了解作品的优点,支持任何关键词检索。

 4 ) 关于BGM

喜欢Fran 喜欢里面的声音,收集了电影里的音乐歌单 :分享Romainkai的歌单《Pretend it’s a city 假装这是座城市》http://music.163.com/playlist/5463353071/19448639/?userid=19448639 (@网易云音乐)

 5 ) 逃离不自由,怀旧无意义,不如豹笑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你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在某条街某个电影院看了一场侯麦的电影然后洒了几滴泪,这些时间、地点、坐标构成了你的生命。若干年后,你的回忆里只剩下这些坐标。这就是城市如何和生命发生联系的。

电影之所以好玩是因为电影绝不排他,而是天然地也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载体。因此电影往往也为一个城市立传,如安东尼奥尼之于罗马,侯麦之于巴黎。

马丁·斯科塞西执导的网飞新剧《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Fran Lebowitz:Pretend It's a City)则别具巧思地以纪录片+脱口秀的形式介入纽约这座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宇宙中心。每集不到30分钟,点开即能收获和老马一起豹笑的快乐。

这里有一个不一样的纽约。纽约是什么样的?《绯闻女孩》里上东区小公主Blair在摩洛哥王子前骄傲地介绍自己土生土长于纽约(born and bred),《华尔街之狼》里杀红了眼的人们要在上班时间去洗手间来一发来保持精力和斗志。

而在本剧里,是博物馆里巨大的纽约市微观模型,是挤满了人的时代广场(“我还没被人撞死简直是奇迹”),是因为臭味儿被停运的地铁(看来纽约地铁站经年不散的尿骚味儿连纽约人自己都不能忍了),是起诉市政府然后苦苦等待而拿不到的赔款。

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与人相关的体验,是纽约的现实。当弗兰一次又一次站在那个模型中说话,就像《温蒂妮》里葆拉·贝尔指着模型讲解柏林,当台下的年轻人们举手向弗兰提出他们生活在纽约的问题,而弗兰说“其实我不在乎”时,纽约才不是闪着金光的三个大字“NYC”,才不是一个“美国梦”的美好幻影或消费主义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市——本剧的名字“假装它是个城市”(pretend it’s a city)或许正是此意。

而纽约的历史则在人们的记忆里。出生于1950年的弗兰是自由知识女性,怀揣200美元(那是她活到那时拿到的最多的钱)跑去纽约。她当过出租车司机,写过糟糕的诗。她第一次去百老汇看《歌剧魅影》时,吊灯升起,她担心会掉下来砸到自己。

现在,2020年,她穿着阔脚牛仔裤走过纽约遍地都是的地雕,察看其内容和日期,同时放肆地吐槽这座城市,而坐在她对面的出生于1942年的老马则放肆地爆发出笑声。

她吐槽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在国家层面很有意义的航天器和空间站,无人驾驶汽车,当代流行的装置艺术,Instagram,Twitter,等等。这里人们花上五个月装饰地铁站里一副内容是狗的画作,却不解决地铁轨道和线路的种种问题。“真的要花上五个月?”地铁站里的水泥仍然坑坑洼洼,“装饰这些狗对纽约生活来说真的必要(essential)吗?”

而在吐槽的背后其实是对已经逝去的所谓“黄金时代”的喟然叹息。“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即使你是斯威夫特也不行。民航业刚刚兴起时,乘坐飞机的体验是镀着金色镶着粉红边边的,现在的飞机则是乱哄哄的空中公共汽车。而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坐飞机可以那么舒服了。他们已经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在各种各样的吐槽里,不断出现的一个词是“原创”(original)。如弗兰所说,“现在的57街看起来就像那些海湾国家”。而讽刺的是,曾经,“迪拜抄我们的摩天大楼”;现在,“我们反过来抄他们的”。

这一吐槽大概可以适用于我们当下流行的所有出口转内销文化产品:住在钢铁森林,还要在全封闭玻璃房里搞一片森林。当北欧人还点着蜡烛追求小温暖时,我们的北欧风往死里性冷淡。在这个意义上,弗兰的吐槽不局限于纽约,而成了对我们置身其中无法挣脱的现代化的普遍抱怨。弗兰很可能还是愤怒的,愤怒这个时代一切都被标上了价格。但还是那句话——“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

她说以前人们不把锻炼当成一件事去做。但人们那时更活跃。孩子们有更多户外活动时间,因为父母无法忍受他们呆在屋里吵闹。而今天,每个人都在搞养生(wellness)。而一切都成了生意(business)。“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greedy)。”她谈到抽烟,谈到彻夜party,然后建议人们,人生苦短,不要因为一件事是重要(important)而去,而因为快活(fun)而去做。

她和老马追忆和恋慕的大概正是一种还向往着创造伟大事物的精神:“我不需要小确幸(light happiness)”。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浪潮让一切飞着粉红泡泡的理想和信念都变得庸俗了。弗兰说,她“从来没有为了钱激动过”,正如房子对她来说只是要装下她的东西。

甚至,在她第一次收到一笔巨额稿费时,她被吓坏了。她不知如何花掉那张大额支票,于是跑去买三明治问能否找零。今天没人能对红果果的纸币说不了。年轻人怀着梦想涌入纽约,她给他们的建议只有一条:带上钱(bringmoney)。

还有书籍。在最后一集中,她谈到了逛书店和在亚马逊网购书是截然不同的体验,谈到她完全无法舍弃任何一本书(Iamabsolutely, 100%, incapable of throwing a book), 丢掉一本书就像丢掉一个人,哪怕有很多辣鸡人。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东西(a book is really the closest thing to human being)。然后我们跟着摄像机看到了她那巨大的、让每个人都能嫉妒到咬牙切齿的大书房。

因此,即使在这些箭一般的吐槽里,你也能感受到弗兰和老马对纽约的依恋。枪林弹雨最终化为柔肠百转的给纽约的情书。纽约也许是塑料纸糊出的繁华,但年轻人的梦想却真实得像屋檐滴下的雨水,清清凉凉。

享受弗兰的幽默不意味着要接受她的观点。在弗兰快步穿梭在纽约的各个地标进行社会观察时,我们也以她为入口对“纽约客”/“知识分子”/“文化人”/“名流”进行了社会观察。

《假装我们在城市》最好玩的不是他们看到的世界,而是他们如何看世界。在他们那里,光是扇动嘴唇说出“纽约”两个词就好像已经飞到了帝国大厦顶层,俯瞰世界,不可一世。弗兰说,年轻人涌入纽约,因为别处都不是纽约。但纽约就是世界吗?

怀旧并非什么不言自明的真理。我们每个人却无法自拔地时时落入怀旧的陷阱。在弗兰那里,电脑只是个更大、更快的打字机。她从来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用Instagram和Twitter。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恋,俨然一种18世纪初人们对前工业革命时代田园诗生活想象般的乡愁。

但一回头,想想我作为95后是如何不时还唏嘘下人人网的死亡,又如何还在飞信最后的余晖里费了老大劲群发社团几百号联系人,便觉在某个意义上,人人都免不了抱残守缺,如弗兰说的那些“钉子户”书店老板,在旧书堆里扒拉出书来,吹吹灰尘,然后不情愿地卖出。

弗兰和老马也很清楚他们在年轻人眼里可能已经老掉牙了,老得该进坟墓了。于是连历史的车轮和时代的眼泪(划掉)也能成为吐槽的对象。当弗兰坦然地说,“人们只能理解他们同时代的人(you can only truly understand people that are your contemporaries)”时,脱口秀有点突然转变为Ted演讲的意思了。

吐槽的终点是自我吐槽,解构的重点是自我解构。感谢这点自我牺牲的精神,本剧才能让人从头豹笑到尾。而当白发苍苍,个子小小的老马依然一次次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时,我的惆怅中也多了一丝欣慰。

在电影里,美梦终究要醒来,人终究要面对眼下的现实,正如《午夜巴黎》中,曾经痴迷于过去的男主最终怅然地告别更加痴迷于过去的女友回到现实。但在脱口秀里,我们不需如此。

我们可以吐槽,吐槽,再吐槽,在一遍遍的吐槽中,过去不再是被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老马去年的《爱尔兰人》就有点这个意思),也不再是被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木乃伊,而是我们能触碰到和思考的现实。——嗐,既然逃离不自由,怀旧也无意义,不如就跟着老马一起放声大笑吧!

 6 ) 美词佳句摘抄

会一边看一边更新这一篇的。

Ep1

1、

被问及自己是不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

(提问原话是 "Do you tend to look down on people?" 毫无意外的,Fran把它改写成了更直白的自问——"You mean, am I a snob?")

"There are certain kinds of snobberies that I think are bad - of course those are not the kind of snobberies I have."

她的snoberry和对方家境/学校/背景无关,但和对方的意见是否与她一致有关——It has to do with "do you agree with me on this?"

"People frequently irritated... not irritated. it's too mild of a word...infuriated by me. It does somewhat surprise me, because so what? Like who am I? Am I making decisions for you? I'm not in charge of anything."

"I can understand people being angry at me when I say things like 'ppl should do this' if people thought that I could change it: But if I could change it, I wouldn't be so angry."

"The anger is, I have no power, but I'm filled with opinions."

感觉Fran说出了评论家/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我每天对公共事务表示意见:“我认为如何如何”。但作为一个普通公众,你不应该对我生气,因为,我其实没有权力要求你如何,我不是在位的人,我不是那个能改变现状的人。如果你对现状不满,在位者、有能力改变现状的人应该承担你的怒火。

我的愤怒恰恰在于,我无权改变现状,但我却意见超多。

(我的理解,评论者和公共空间的讨论的意义在于提出异见。有权力的人的意见应该被审慎对待,while没有权力的人的意见应该得到更多的渠道去发布传播。)

2、

说纽约市长是份很难的工作:

"So it should be split in two, and I would be the night mayor."

(谐音梗大户:night mayor = nightmare)

3、

说纽约是个很难afford的地方,yet so many ppl come live here:

"You realized it's so hard to live in New York, that when people say:' Why do you live in New York?' you really can't answer them, except you know you have contempt for people who don't have guts to do it.

'You live in a place where things are just easily done, where ppl are nice to you, where no one's trying to cheat you every five seconds. You call that grown-up life?'"

纽约生活不易,但正因此,住在纽约的人都自我感觉良好了很多——我在纽约都待下来了,谁要去你们那些破乡下地方过舒服日子?

(所谓new york tough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没有来由又很有来由的自信和不屑)

Ep2

1、

说到为什么自己决定不当艺术家:

“You decided not to be an artist. Too pleasurable, Fran.”

“It’s like when people say, ‘Why are Jews not allowed to eat bacon?’ And I always saying, ‘Too delicious.’”

因为干一个事的感觉太好了,所以我不能干这件事。就好像pleasure是恒定的,不能太放肆。或者在一件事上享受到太多,就会太快被花完

(莫名感觉犹太人和某类传统中国人又多了点相似…)

2、

被问到纽约有什么在吸引年轻人一茬茬来:

“New York. That’s what here. I mean, what’s not here? That’s the way to look at it. Wherever you are from, that’s not here.”

然后说她这个年龄段的人来纽约,是因为是gay(只有纽约最包容那时候),于是导致了gay的聚集:

“...creates the density of angry homosexuals, which is always good for a city. There’s nothing better for a city than a dense population of angry homosexuals.

and at a certain point, they became very happy homosexuals when they found out, ‘it’s so fun here!’”

3、

说到电视上播音乐会演唱会时,她总是很在意观众——观众听到一首歌,尤其如果是年轻时流行的歌,会那么快乐,回忆起以前的点滴:

“No one is loved like musicians. Musicians are loved by people, really loved, because they give them the ability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a and their memories. There’s no other form that does that.

I mean, I really think musicians, probably musicians and cook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most pleasure in human life.”

拿自己举例,年轻时爱听Moton:

“Do I think Moton is the greatest music that ever made? I don’t. But if you ask me ‘The second you hear this, do you feel happier?’, I do.

I mean, music makes people happier, and it doesn’t harm them. Most things that make you feel better are harmful. You know, so it’s very unusual. It’s like a drug that doesn’t kill you.”

(这段话真是直戳我心:怎么会有人不爱音乐呢?It’s like 灵丹妙药!

Ep3

1、

说到早上6点准备出门赶飞机,遇到住同一栋楼的邻居健身回来:

"I was in the lobby with luggage at 6 in the morning to catch a plane, and someone in my building, at 6 am, they come back from gym. Well that's why they have money.

On the other hand, you call that a life?"

(这种想法简直世另我。每次看到老板/有钱人认真工作疯狂加班,我就不禁开始思考,是不是他们因为这么刻苦才成为了老板/有钱人...但同时又觉得 何必呢...)

紧接着邻居问她是不是要去度假,Fran心想are yyou insane?,因为乘坐交通去别的地方对她来说不是愉快体验,她出行是为了赚钱。相反,她赚来的钱是为了花在这里,花在这个公寓楼,花在她所再这里拥有的的生活上:

"If you see me with luggage at the lobby, I'm going to make money, okay? I'm not going to spend it. I spend it here. Here's where I spend it. I get on the plane. I go to places. I make money. The money comes back. I give it to the building. I stay in the building.

It's like I earn the money so I have this home."

"I have to keep going out so I can stay here. But as far as wanting to go places, I can't believe people do it for fun. When I at the airport, I see ppl going on vacation. I think, 'How horrible could your life be?' Like, how bad is your regular life, that you think 'you know what'd be fun? Let's get the kids, go to the airport, with thousands pieces of luggage, stand in the lines, be yelled by a bunch of morons, leave late, be squished all together, and This is better than our actual life.'"

(另一种看待旅行狂热的方式:现实生活太没有意义,以至于你愿意忍受舟车劳顿去逃离)

 短评

有这么个朋友不拍下来的确不行

7分钟前
  • XU
  • 力荐

I hate money, but I love things!!!

10分钟前
  • oowwl
  • 力荐

That’s why I live in beijing, but I already left it.对于那些想要逃离北上广,或者已经离开了的人,她一句话给出了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我来自一个环境和治安更好的城市”,在纽约寻求的不是低房价和舒适安逸。

14分钟前
  • 壶月
  • 力荐

以为会以泪洗面,但是没有,一直很开心,直到最后一集纽约公立图书馆的镜头才绷不住了。纽约不是情怀,而是现实的存在,所有的烙印都无法抹去。Fran在体育那集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大意是,你应当直面的挑战,是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工作、生活、活着),而不是你逃离这些后编造出来的目标和挑战。

17分钟前
  • leafalone
  • 力荐

太有趣了,真的好喜欢像弗兰这样的愤怒的人啊,愤怒的来源不是排他不是怨恨,而是来自对生活的热爱、观察以及对自己和社会(包括他人)的关系的反思!!!太棒了!!幽默又风趣,关键是真实犀利的让你无法拒绝她的愤怒哈哈哈哈。最后三集很出色了,真的是像在看Stand-up Comedy(而不是talkshow哈哈哈哈),非常喜欢Fran这种古板到和过去融为一体又能自圆其说的人

20分钟前
  • Herring
  • 力荐

从Fran开始卖弄她对手机的那点浅薄认知,就忍不住翻白眼。Come on!! 您都从来没发过短信,哪里来这么多仇恨呢?也是,马丁斯科塞斯都能交出像《爱尔兰人》那样老态龙钟的作品,完全可想见那一群人对当今时代有多么痛恨。这个时代或许没有那么好,但也绝没有那么糟。过分傲慢而又自我沉醉,全责怪科技吃人,其实是自己的好奇心早就死尽了。另外,别再吐槽时代广场了…多少人可能攒了一辈子的钱,才有一次机会来这看看。学学尊重人吧。

24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老马负责导演、制片和提供罐头笑声,太可爱了,我宣布他的形象必须立刻代替所有圣诞老人和肯德基上校。勒博维茨的姿态太纽约犹太人了,就连她在句子之间张开嘴、舌头搅动的方式都让我想到另外几个纽约犹太人;还让我想到Jesse在和Ezra Klein那期播客里谈到的犹太幽默(不只是幽默,而是聪明——除了“wit”似乎没有更好的词),一种历史性的自贬和傲慢并存,这同时也是一种“纽约性”,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永远保持着“民族志式的凝视”,观察、提炼、解释、讽刺、评判并引以为傲。她还让我看到了宽肩外套和宽松牛仔裤脚垂在西部靴外面的魅力,而且年轻时也太帅了,看得我腿软。

27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谁不喜欢王尔德发型的毒舌犹太姬呢🥺

29分钟前
  • 秃头仙人锂宝
  • 力荐

马丁这是把伍迪艾伦的班也给接了啊(另外他终于遇到比自己语速快的人了);纽约这城市就像老太太一样愤世嫉俗、尖刻直接、永远在咒骂抱怨,但底色仍然满怀斗志且乐观

34分钟前
  • Qtn
  • 推荐

不得不感叹 只有NYC才能产生出“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种物种。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做到把受过良好教育的下城精英范和波西米亚感杂糅起来 像是街角食物卖场里永远放在货架最高一排 永远不打折的蓝奶酪和鲱鱼罐头。味道冲 但极其昂贵。弗兰看起来就像桑塔格的姊妹 再加多一个安妮霍尔 是彻彻底底的纽约风味——我真是爱惨她们的长大衣里的马甲以及随意一句就能噎死人的witty remark了

36分钟前
  • 线团的花边
  • 力荐

我只有一个问题想问马丁,有那么好笑吗?

41分钟前
  • Drizzt
  • 推荐

看完后更喜欢的竟然是马丁,谁不想要一个笑得这么大声这么捧场的朋友呢!

4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snobbish in a good way......可以作为伍迪艾伦电影的替代

46分钟前
  • 隐隐
  • 力荐

谁会不喜欢纽约,谁不曾缅怀黄金时代呢。犹太知识分子式毒舌太对胃口了,拳拳到肉,固执得可爱。感谢Netflix让马丁老爷子拍讲究的纪录片继续焕发青春(bushi

49分钟前
  • 吴慢慢
  • 力荐

有才又自负的人是应该这样活着的。斯派克·李疯狂卖体育明星安利的样子真的是我一个体育狗都要看不下去了

54分钟前
  • 阿瞢
  • 推荐

对博学多才 每个话题抛过来都能金句频出 有意思的故事和际遇多得可以讲上几天几夜的没抵抗力 虽然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心气高/脾气怪到难以相处 但周末晚上打开网飞又不是为了找朋友 作为听众 这三个半小时我过得和老马一样快乐

56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可能这是斯科塞斯自《纽约黑帮》以后一直想做的事:喋喋不休地希望向世人系统地介绍纽约这个大都会。二人皆是知识分子,但即便从公共空间聊到私人空间,从电影、音乐聊到建筑、历史,始终还是一种陌生、异质的城市勾勒。通过电影这一媒介我们有幸见证了斯派克•李、伍迪•艾伦、吉姆•贾木许,当然还有马丁•斯科塞斯眼中的纽约,关于这座城市的传奇也将会一直书写下去。

60分钟前
  • Aloysha
  • 力荐

好潇洒的对话,傲娇而不令人讨厌的妙语连珠,不同意这是self-obsessed我觉得这是self-sufficient

1小时前
  • 头上长角
  • 推荐

The fact that Martin Scorsese's only role in this series is laughing is fascinating

1小时前
  • 蓬茅下
  • 推荐

算作是《公众演讲》的续集,但又因更长的篇幅与片集化而在观感上比前作更加放松和从容。依然不认为勒波维茨的讲演时时刻刻都闪耀着幽默与智慧,斯科塞斯在纪录片中也存在数次由无动于衷至附和表演性大笑的突然转变。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勒波维茨之口反观纽约这座伟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两人对纽约的爱,通过对话引申出的电影、移民、出版、生活、建筑、出租车等等隶属于或私人或公众的调侃回想而显现。斯科塞斯继续在对话间穿插各种视频素材让语言描述变得具象却又是极个人的记忆速写,甚至还间接回顾了自己的迷影史与创作史,对《黑胶时代》首集曾展现过的The Mercer Arts Center倒塌事件的真实回忆,让斯科塞斯和他的作品成为了纽约的镜像存档,如同皇后区艺术博物馆中巨大的纽约微缩模型版图,他真的倾其一生热爱着这座城。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