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她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她 剧照 NO.1女她 剧照 NO.2女她 剧照 NO.3女她 剧照 NO.4女她 剧照 NO.5

 长篇影评

 1 ) 想到一群大象

观影结束的讨论,很多人表达的诉求是:

想看到女性力量的一条路,或者说是女性力量的模板。

我觉得坚韧、治愈、孕育生命也是力量,但不是年轻人想象的那种FOREVER YOUNG无坚不摧的力量。

可能因为坚韧、治愈是相对伤害的,在慕强的语境下,伤害本身就是弱的象征。

从我个人看来,力量是没有性别的,虽然过去的几千年几百年历史里,权力顶端站着的是男性,但不代表男性就代表了力量。

我先想到的是南岛文化的<海洋奇缘>,但这个故事似乎有点太过于童话;波利尼西亚的社会族群,和现代生活也有点远,再后来,我就想到了大象。

大象、鲸这些有着悠长生命的集体动物,族长都是女性,她们有着怎样的特质呢?

聪明、有力、健康、幸运、坚韧、有公心?(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默克尔MUTTI)

族长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为一个族群寻找正确方向:聪明或者幸运;

维持自己的地位:有力、坚韧;

获得族群长期的支持:健康、有公心;

我相信有的人一定可以走成这条路,同时她一定会是少数派;我们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力量获得存续?或者说我们要面对的困难有哪些?

1 雌性竞争的独立性;

雌性竞争策略和雄性竞争策略的不同,雄性竞争是结为团体让对方直接死亡抢占资源,而雌性竞争在父权主义体系下挺内卷的,互相拉踩普遍存在,毕竟作为资源来源的优质父亲就这么多,而人人都是慕强的。

2 现行状况下的财务状况不良;

如果女性踩在40岁前生育(可能还不止一个),所消耗的时间精力非常巨大,如果还要工作育儿两边平衡,很难在人力资本市场上获得经济成就。

3 女性育儿本能,少子化形势下的军备竞赛;

现在很少有女性生好几个孩子的,孩子越少风险越集中,女性处于母亲的本能,投入不设上限导致劳动参与率一直在下降。

4 风险厌恶策略和社会期待、教育策略

(上班开会摸鱼写的,越写越冷越絮叨,此处待续)

-------------------------------- 分割线 --------------------------------

以下是观影过程中的笔记(以下涉及剧透):

1 什么是性别才有的

看到一半觉得,其实这些叙述和性别关系不大,把角色换成女大部分也成立,除了:蓝衣小姐姐睡衣被注视;模考小姐姐被扯衣服?现在想想其实也不一定,男孩子被脱裤子也是屈辱的吧?

那什么才是和性别相关的?

我觉得关键字是母亲,人因性别最大的不同是在产生生殖差异,进而在家庭职能上产生了差异,所以才存在了母职惩罚这个概念。

2 很多伤害的核心是婚姻的不幸

婚姻的不幸对女性影响更大,为啥?是因为女性才是婚姻的核心么?是女性的付出更多,淹没成本更高么?

3 小朋友的学校是笼子么?

蓝衣小姐姐的叙述(姥姥的问题),一瞬间觉得她像金丝雀,第一反应是这孩子被教育得很好;后面发现是这个家庭就是这样的关系。(此处待展开)

4 葬礼不哭不被理解

个人角度来看,在太大的悲痛下面其实是哭不出来的;但是,有时候社会行为上要求个人和集体行为的一致,特别是小地方或者欠发达的地区(比如投名状和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

5 死亡是很重的么?

其实是,以至于大家都不想去面对,爷爷说你来看我也没用的时候,旁边人的说法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想起电影<别告诉她>),不仅是中国很多有大家族的地方都有这样的习惯,比如墨西哥和南美洲啥的。

还有那个黑衣小姐姐说她老公的故事,希望灵魂存在,我想是寄托了不割舍的情绪吧。

6 蛇梦的意义

中间有点困惑蛇梦是指什么,后面的感觉是黄衣小姐姐在家庭中和母亲认同更多,承担了母亲的情欲,这个情欲对象是她父亲。

 2 ) 谈启书房观《女她》访谈纪录片

当你想要看到某种引人入胜的女性成长故事,想要听到更新锐的女性主义观点,那么这部纪录片通通没有。有的只是女性真实坦诚的自述,有的只是对过往经历的追溯——那些黑暗痛苦的片段或风轻云淡的瞬间。然而你会被片中女性具体而微的成长经验和情感流动所冲击,你会努力地想象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压抑,并感到共鸣,也为她们感到心疼。她们在性别的、原生家庭的和自我的身份和角色中体验着,也试图突破着,展现出女性情感所特有的细腻复杂,以及精神中独有的坚韧丰满。

就像导演所说的,他不想在片中输出某种特定的观点,就想把女性最真实的讲述呈现出来,而影片本身比所谓某一观念道理要更丰富。的确,导演的这一零度介入的开放式表达引发了每个观者的思考和表达欲,最有意思的也正是影片放完后,大家接连不断的发言、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执,它们更像是影片的社会注脚。

发言比较多的是女性观众们,她们能深切感受到纪录片中女性所遭受的压抑,并且也引发了对自己某些经历的反思。有个女生很佩服纪录片中的女性竟然能够如此坚强地面对这些糟糕的事情,并好奇她们现在过得如何。有个已婚且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大姐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深感当下的氛围从未真正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也没有真正保护女性的权利。她在数年前为了爱情嫁给了现在一无所有的丈夫,然而婚后,丈夫开始暴露出自己的自私幼稚,比如想要把女儿送回十八线闭塞城市作留守儿童,大姐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所以坚持留在广州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女儿,然而丈夫却卑鄙无耻地说:你当初不应该嫁给我,害了我,也害了你自己”。我听后,十分诧异,更无比心疼大姐,大姐该有多后悔嫁给这样怯懦无能、狭隘短视的丈夫?或许是太艰难、痛苦了,大姐说着说着不禁语气激烈起来....

场上的男性也纷纷表示出对女性视角和女性体验的尊重和认同,并承认女性视角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了世界,也更了解了身边的女性——她们日常中经历的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折磨。这是令人欣慰的。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火药意味的争执,有个别男性略微表达出了对女性痛苦的轻描淡写,很快被“群起而攻之”。但我想这位男性大概也不是没意识到女性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只是可能无法真正理解或真正共情到这些痛苦是多么不可忽视的困扰。刚刚看微博还看到,西安疫情隔离点中的一个女性向陌生男子哭诉地讨要卫生巾,这种切身之难男性有尝试去共情吗?

或许有些男性看了之后,会比较纳闷,我们男性哪有那么糟糕呢?不也有很多幸福美满的爱情和婚姻吗?这里如果有控诉、批判的话,当然指的不是个体男性,而是背后由男性继承的父权制社会,它们在制度、文化、社会舆论等各个层面都对女性造成了系统性伤害,对女性权益和女性价值视而不见。像在场有个女性就提到,她的女性朋友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曾遭受过性骚扰,这点我也十分认同。我小时候就遭受到露阴癖男性的侵扰,那时候自己还在上小学,全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来长大了自我接受了更多的性教育后才明白。后来和周围的女性朋友一交流,才发现大家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什么女性要遭遇这种不堪的事情?为什么我们遭遇了,却无法很好地定义、理解这种事情,并进而更好地保护自己?这难道跟整个社会性教育的缺失不是有深切关联的吗?诸如此类女性身份之下的不幸遭遇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各个种族肤色。但社会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何止女性?那被工作伦理反复剥削、压榨的广大劳工们不是吗?被庞大的国家机器碾压到必须沉默的人们难道不是吗?所以女性的困境不仅是女性才会面对的,更是人本身的灾难。

当问到导演,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探索女性,发掘女性的价值的?导演意味深长地说:我发自内心地热爱女性。当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这种发自内心地热爱女性,关心人本身该如何活着的人时,世界或许会慢慢变好吧。

 3 ) Less is more

虽然我不是一个feminist,但男女问题的关注度确实很高。所以抱着看看男导演如何了解“她”的想法,参加了线下观影,确实很有意思。

📽片子有意思。黄衣服姐姐就像是面对面坐着和你聊天而已,聊聊她与父母、情人的故事,其中偶尔夹杂着她对自我的认知。看起来随意,但她表达的清晰烂漫又动人。其他的女孩经历各不相同,有勇敢有脆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星星点点的都被捕捉下来。好好。

黄衣服姐姐 很可爱

🎤交流互动环节也有意思。导演初衷似乎很简单,被女性打动然后抛开认知真诚地记录,尽量不刻意挖掘问题,不输出个人观点。有时觉得会讲故事的人确实很厉害,但认真倾听的人很难得。

希望导演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期待完整呈现。

 4 ) 一封来自女性的自书

关于女性,究竟有多少了解?时间的长河当中,女性这个身份很多都不会被认知,被了解,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语境下,女性的渺小和卑微仿佛从出生就自然的套在了她们身上。所有可能性侵,家暴,同性恋等等问题在社会上的关注度都是不具有影响力甚至空白的。没人愿意表达,没人愿意发声,也没人愿意去了解。人们更期望去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事物,封锁在自我的信息茧房当中无法自拔。而影片沉浸的自述仿佛撕开了一个被隐藏已久的伤口,把女性所面临的事情全部都暴露无遗的展现在大荧幕上,简单而又真实。

影片当中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属于第三者的位置,只是静静的听着她们陈述,陈述那些还历历在目的过往,阐述的大都是离我们认知甚远却又发生在大都女性身上的事情。感触最深的是经历过的人产生极大的共情,未经历过的人却又陷入深度的思考,特别是影片中几段真诚的讲述,让对女性的认识又添加了无数细节。

关于影片的拍摄细节,我认为沉浸的自述并不能很完全的把观众带入她们的故事当中,得到共情的人会非常喜欢,而对于那些没有认知这些问题的大众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也很难很大力的撕开这一个社会伤口,它可能很难改变什么,只是可能让同情的人更加共情而已。所以如果有下续的话,希望可以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让观众感觉到原来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发生在我身边。更能够把这个口子撕开,把问题挖出来给观众,也更能社会层面对于这层面的思考与认知。

仅个人拙见,期待下一部电影的放映

 5 ) 喜欢导演

“每个人的一生可能都是一部灾难史。”我并不愿意把这部电影视作一个女性主义作品,我觉得它适合所有人去看,那些和我们经历相同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都如此鲜血淋漓得展现在你面前,让你震撼,让你期许,让你思考。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红色衣服的漂亮的小姐姐(不赞同导演说的,片中每位小姐姐都很漂亮!)说自己怀念逝去的丈夫,期待他能给自己一个sign,释放一个对方还在看着自己的信号。神奇的是,第二天她就在经常使用的柜子格间里看到了一根羽毛,封闭环境内怎么会出现一枚形态迥异的羽毛?小姐姐瞬间被击中了。我也曾在人流湍急的教学楼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那是我的爷爷,去世多年的爷爷,之后我泪眼婆娑。如果逝去的人都还在注视着我们,那该多好。 “用纪录片去触摸别人生命体验,以此对抗虚无。”我真的很认同导演的创作者心态。另外他说的“不要以结果为导向”,让我想起自己本科的老师。“我爱女性”,是导演的分享,是初衷,是索引,期待他采访完一千个后的作品。也感恩导演全片只递纸巾,绝口不提闭环问题的善意,相信你的口述史一定震撼人心。 本片让我想起了“人心的不可知”,所以请好好爱自己,抛却羞耻心,摒弃过度服务他人的意识,安全环境是自己给予的,有些问题只能对内所求,做一个自省的人,去寻找回答 问自己填充自己的东西吧!

 6 ) 其她的片段概念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直接电影吗?不太确定。

片后有人说以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没想到不是。 然而女性主义电影本身仍是一个难以定义且模糊的概念。可如果追溯到妇女所受到的压迫,佛洛依德和拉康关于女性欲望的表现和意识,他者与女性本身的关系。而若从父权社会来追溯,主流电影当中性别的权力机制。甚至说到Laura Mulvey的Gaze,凝视的概念。这部从某种程度来说,完全抽取了男性作为主体的凝视。

又能说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吗?

导演说采访了很多个故事,影片结构剪辑出来两条主线。黄蓝反衬,虚虚实实,过去式和现在式的交叉。黄衣大姐关于梦的隐喻让故事得到了升化。中间也间断穿插了很多其他小姐姐的故事。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阶层 评论里有人说全部是中上阶层,我觉得并不全面。黄衣大姐是一个90年代前后,通过读书改变阶层最明显的例子。她形容小时候每天去上学要5KM,生活的残忍致使父母的残忍,而这种残忍体现了生命不值钱,且已经默认了这种生命的不值钱。说第一部哈利波特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都在讨论zg哪里有这么穷,她说我想了一下,真的这么穷呀。而这些都不是在当下发生的时候她意识到的。很明显这些后置的追溯定义,是来源于阶层的改变,她将对待生命的方式区别于父母,且这种生活明显高于父母的生活之上,才能直观明白的看到其中的区别,进而谅解那种方式,关于幼时定义杀了小羊残忍的父母。

80-90年代的社会两层分化,读书仍然是可以作为改变阶层跨越的一种方式。所以她不愿意回到十几岁甚至是二十几岁,她描述现在就是最好的,而是通过后期对于生活的经济掌控,无法重回且远离的故乡,她属于自我的意识才慢慢苏醒。大雪里将感受分割出肉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质疑,自我质疑是为了强化分割的距离感。距离感让她感到安全,当下发生的残忍都与自我无关。

2.家庭 有一些人说看到开头险些误以为这是一部父母皆祸害的电影。

可父母皆祸害的问题反馈的是什么呢?50-80早期这一段成长背景,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完全改变,技术的变更,生活模式的革新。某种程度是话语权和信仰的互相冲击。

而在这种中国传统式的家庭观念,女性在家庭中遭受到的苦难,大部分都无法使她们勇敢的脱离出来。她们和丈夫争执,互殴,被动的承受无论来自于情绪或者生理上的暴力。她们隐藏了自我的一部分,使子女完全的暴露在这种情绪当中,母亲无意识共化被暴力对象找到支柱,而女儿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义是完全平面化的。所有的形象描述汇集到最后都成为,暴力,出轨,不负责任等一系列贬义的符号。

女儿在家庭中意识到自我的无能为力,以及长期性被放在替代母亲的无能为力角色上,甚至无法产生明显的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中自我已经在逐渐成为了一个可以抗衡的力量。而相关的察觉都需要经历一种反差极度明显例子才能回溯性的觉醒。黄衣大姐说,经过长期的喝酒他现在什么都没了,后来我发现男性其实很空洞,没有那么丰富的感情生活,只有那些。因为喝酒导致生病需要长期的出入医院,肉体上最直观暴露的脆弱,因此才第一次跟女儿产生了感情上的对话。蓝色小姐姐说,他有一次喝醉酒,回来辱骂我妈妈。我需要一整晚醒着,每一次他出来再把他推回去(我已经能把他推回去了,不再是很多年前父母拿dao争执,只能无助的站在那里想着去把dao藏起来,被呵斥住的自己),可在后来我姥姥的对话当中,我才意识到,我已经成为那个能与他抗衡的人了。

而我没有声音了,母亲仍然在寻找一个家庭中的共同体去分担她的苦痛。苦痛说出来之后,就好像不是苦痛了。每个人都在进行一种分割和自我欺骗的个体行为去保障自身的安全。

家庭中所有的人成为一个共体,需要去共同经历家庭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无论是否与自己有关,无论是否是自我的选择,无论是否有承受能力。共体恰恰是50-70最明显的时代特征。

3. 欲望与尊严 早期尊严大部分程度,是在part2部分里被磨灭的。象征自我私有的尊严的表象都被一一瓦解。 偷偷攒钱买下来的漫画,最热爱的东西,哪怕知道被发现会面临父母的责骂,仍然冒险锁在房间自己的小箱子里。描述的前缀:自己。自己的房间,带锁的小箱子,防御式划分归属权。自己存下来的钱,自己的爱好。然后在母亲暴力的要打开箱子的时候,全被抛弃。红衣服小姐姐说,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是个狗腿子,撒了谎但还是无比乖顺,母亲砸累了,自己接着砸。因为当下只有选择顺从,才可能使自己避免被“伤害”。我可以因为活着放弃自己的尊严,箱子里是我最热爱的东西。

穿着睡衣赤身裸体的站在群体里,那一刻我是裸露的。我的尊严被瓦解。

父亲做了错事,在农村的伦理关系中很错误的一件事,我和母亲都因此蒙羞。被母亲的家族拒之门外。而在这个阶层里,女性的尊严根本不存在。女性的尊严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男性如果光彩,那么女性就光彩,反之亦然。母亲和女儿都需要承受父亲行事带来的后果,换言之如果父亲作为个体来说,并不是一个大众意义上好的个体,那么整个家庭都无法进行一种良性循环。

欲望。欲望成全了自我的觉醒。为什么要解释 hymen。成长后意识到,当下的自己仍在为父权社会服务。对于挣脱家庭的欲望,她说我好想一下到三十多岁。为什么对于赤身裸体的意识最为明显,因为女性的第二性象征是完全外露的,是乳房。 这种关于欲望,无论是很直观层面的xing欲望还是其他的精神欲望,遇到痛苦和对抗的时候,都会激发一部分的自我觉醒。

虽然这部分的自我觉醒都是后置性的回溯。然而人和事的关系很多时候即是,经历,回溯,意识,分辨。如果这部分又在扯佛洛依德和拉康就太长了,不赘述。

4.其他一些 搞到早上八点的小姐姐很好看,笑起来真漂亮。可惜我是个脸盲。。她好像在现场吗?还有很好看的纹身。同理父权服务的那个小姐姐好像也来了。我还是无法确认>< 黄衣大姐两个梦境最后我不认为是一种和解,我认为是一种跨越和报复。而童年里关于这部分的隐伤被完全治愈了,她跨过去了。她最后说,我知道我找他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关系和xing爱。 蓝衣小姐姐在后半段片中,闭眼的样子映衬黑色的背景,像是一副光阴里的油画。只有时不时眨动的眼睫让你辨认并不是。她和姐姐疏离的关系,她说我被母亲照顾的很好,盘下了一家书店,那可能是第一次她意识到生活可以改变,生活似乎改变了。 因为拒绝了父亲喝茶的邀请,被堵在浴室施加暴力的女生,她笑了一下说妈妈在看着呀。 红衣服小姐姐丧偶之后她描述坚定地无神论者第一次希望世界上有灵魂,向我证明他一直在。每时每刻都会想起一个人,可是人不能一直哭,因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克制和痛苦对抗,因为那时候的自己是虚弱的,对抗的本质是意识到自我的虚弱。(失恋当天去看的片子,这段还有点小泪目) 有个男生说蓝色小姐姐没有更多的描述姐姐,显得人物形象不够饱满。然而现实里,我们都不够饱满以及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洞,承认残缺某种程度是承认真实。

PS:如今大环境语境下我们一直争取的去标签化,不应在争取的过程中再次标签化他人。我个人不觉得导演应该如何如何,媒体工作者应该如何如何,电影应该如何如何,标签化的本身很无聊。 所有的东西接纳到自我的体系都会形成不同的理论。而即使导演给了很明确导向性的结论,自我思考仍然是观影中最重要的一环吧我认为。 其实有些没看出来的东西,多想想就出来了。

期待下一部~

 短评

额,唔,额,算了……

2分钟前
  • 鸡蛋煎蛋煎鸡蛋
  • 还行

第一个姐姐的叙述过于饱满和完整 以致于其他人的故事都像是缩影和片段 看了访谈导演说一开始是打算给这个姐姐单独拍的 如果这样会更有意思一些(真实的故事好动人(

6分钟前
  • Sid
  • 还行

是不加引导不加限制的纯自我视角的纯女性表达,其中的真诚难能可贵。

10分钟前
  • 苏民
  • 推荐

女性主义的华语纪录片,看过之后更能理解波伏瓦所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

14分钟前
  • 雨尘是AI
  • 力荐

男性走近女性主义的第一步,闭上嘴,面对她,倾听她。

17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感同身受,某个时刻似乎从她们的讲述中看见了自己,也泪流满面,也痛苦狰狞,也遗憾坚强。可最后我们都选择了面对过去……小时候总是看不见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抗争什么,可是长大了才发现这些东西太沉重,以至于真的明白反而更痛……

22分钟前
  • 木兮
  • 推荐

“他”的不在场,让“她”的表达多少还是私密的,其实越私密这种存在越强烈,比起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以公开的形式展示私密更需要勇气,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对自己的本我的驾驭,既作为叙事主体,也作为一个旁观者。目前现实的情况是,女性的发声是第一位的,但是希望以后这种第一位能退居,发声成为再普遍不过的事情,那才是女性意识在社会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唤醒。

23分钟前
  • 世君
  • 力荐

映后交流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主动提到片子里传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其次才是女性。没有必要急于强调甚至澄清这是性别的共性,曾经我也疑问是否用人类共性来传达女性思想会容易被人接受,平权对两性来说当然是共同进步。但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你主动用共性模糊处理差异时,相当于抹去了女性除共性外的另一面。不要忘了,这部片可是叫女她啊…

28分钟前
  • 小黑
  • 推荐

开头是以近乎以一种直面痛苦的残忍看下去。看完长长叹了一口气。黄衣的女子故事讲得诚恳。这漫无边际的夜啊,显得她的衣服在反光。她好像比其他人都更清醒一些,也更不拧巴,没有修饰和太多的剧烈的情绪。文学和哲学隐藏在她对痛苦的讲述和对生活的理解里。和已婚男子偷情之后写小时候的蛇梦还有与父亲发生关系的诗。「我觉得我比我现在青春的什么时候都要好。」

32分钟前
  • 两勺卡士双皮奶
  • 力荐

补标 @柏林线下放映。其实导演(男)压根没想过什么feminism,就是因为“热爱妇女”想拍一百个女人,没想到来报名的那么多女性,第一次见面就在镜头前缓缓吐露自己的过往人生。作为视觉人类志的意义足够重要。

35分钟前
  • CosmoCandy
  • 推荐

个人感觉北电表演系的小姐姐在面对镜头稍微有一点“表演”的状态(没有在judge这种状态的意思),能对着镜头坦诚说出来已经很有勇气了。加油!

3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坦蕩蕩,血淋淋,越是慟哭哽咽著訴說的,越是冷眼旁觀,越是故作輕鬆地表達著,越是深沈思索。在有些雜亂的編排中提煉重點,聽她們聊她們的故事,關於她,關於女兒,關於母親,關於妻子,關於女性,電影顯然是女性主義的,卻又沒有被框死在女性主義,在一個個苦難與經歷的故事後,有人的女性意識覺醒了,有人則不,她是她,她也可以不是她。

4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仅仅是面对镜头的平静的讲述,也充满力量。揭开曾经的伤痛,诉说那些不堪的回忆,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遭受那些创伤的年纪,大多女孩只能选择沉默和隐忍,这些人生中痛苦的回忆会伴随其一生。

4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最佩服能在化轩面前坦露自己的一切的女性们化轩有一种魔力,你们也需要出口

50分钟前
  • 王兆鑫
  • 还行

首先主人公的经历和自我斗争是值得尊重的。但用个人经历去臆断集体,用主观意识去换位客观并不叫做觉醒。以及大段的主人公经历抖出无非是为了博取同情,并不能掩盖片子本身意识空洞,逻辑混乱的问题。就硬蹭《女人》吧,哦名字还蹭《女他》

52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很差

不错啊!

56分钟前
  • 刘振华
  • 推荐

敬佩片中女性讲述的勇气

1小时前
  • 阳弘
  • 力荐

这些女孩都是勇敢的,他们对于过往的释怀,真的让人敬佩。

1小时前
  • 七公爱吃鸡
  • 还行

讲述。看见。

1小时前
  • 不忘
  • 力荐

也许可以试着出个声音介质版本

1小时前
  • 泥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