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2012

HD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莎莉·菲尔德,大卫·斯特雷泽恩,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斯派德,哈尔·霍尔布鲁克,汤米·李·琼斯,约翰·浩克斯,杰基·厄尔·哈利,布鲁斯·麦克吉尔,蒂姆·布雷克·尼尔森,约瑟夫·克罗斯,杰瑞德·哈里斯,李·佩斯,皮特·麦克罗比,格列佛·麦格拉思,格洛利亚·鲁本,杰瑞米·斯特朗,迈克尔·斯图巴,波利斯·麦戈法,大卫·科斯塔贝尔,斯蒂芬·斯皮内拉,沃尔顿·戈金斯,大卫·沃肖夫斯基,科尔曼·多明戈,大卫·奥伊罗,卢卡斯·哈斯,戴恩·德哈恩,比尔·坎普,伊丽莎白·玛维尔,拜伦·詹宁斯,朱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印度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林肯2012 剧照 NO.1林肯2012 剧照 NO.2林肯2012 剧照 NO.3林肯2012 剧照 NO.4林肯2012 剧照 NO.5林肯2012 剧照 NO.6林肯2012 剧照 NO.13林肯2012 剧照 NO.14林肯2012 剧照 NO.15林肯2012 剧照 NO.16林肯2012 剧照 NO.17林肯2012 剧照 NO.18林肯2012 剧照 NO.19林肯201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林肯201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65年,持续四年的美国内战进入了尾声,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饰)也迎来了他的第二个任期。在生命和任期的最后四个月,林肯一直在致力于一场比内战还艰苦的战役:推动宪法第13修正案在国会的通过。该法案将从法理上永久废除奴隶制在美国的存在。然而修正案提出的时机异常糟糕:废奴思想缺少人民的响应;国会为保守势力把持;支持废奴的激进派也不满林肯的作风。当分裂出去的南部州表达了重回谈判桌和终结内战的意愿后,林肯发现他面临一个两难的痛苦决定:是获得妥协的和平,还是坚守内心的道德?是结束奴隶制,还是结束战争?  “假如奴隶制不是错误,那就没有对的了。”根据历史著作《对手的团队:林肯的政治智慧》改编,由普利策奖得主托尼·库什纳执笔,奥斯卡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两届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的传记大片《林肯》引领观众走近林肯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废除奴隶制。电影中的林肯是充满灵活智慧的政治家,也是运筹帷幄的三军统帅;是痛失爱子的慈父,也是心怀内疚的丈夫。当他的国家处在最迷惘的一刻时,林肯以超人的远见将目光及于战争之外,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改变一个国家前进方向的伟大博弈中。他想说服美国人民:当不同肤色的人抬头仰望,看到的将是同一片星空。两个月亮2012巴格诺德的夏日第7秒营救血蝶如果我是男生烈日迷踪无主之战女囚尼基塔骗我一次第一季失踪女孩爱很美味医级复仇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防弹武僧国语寻求正义终极裁决1934家族的恩惠我和我的时光少年活色生香富兰克林第一季Feliz NaviDAD玉女嬉春天使禁猎区蓝天花朵豆腐的拟人化黑木2022桥之彼端排球女将小鹿纯子版黄色大门:寻找奉俊昊被尘封的短片一分五十四秒黑执事第一季卧底巨星(粤语)手机换换爱薪火相传海鳝天啸外姓兄弟灵蚀神府红军游击队中国队长第二季禁闭星际旅行:下一代第二季无疯也起浪

 长篇影评

 1 ) 《林肯》:亚伯拉罕护宪记

12项提名,最终只收获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奖项,斯皮尔伯格算是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最失意的人之一了,但这并不能抹杀《林肯》一片的艺术价值,在很多人看来,《林肯》在成熟度和导演技法上都要高出《逃离德黑兰》一筹,但是,谁知道呢,斯皮尔伯格手里毕竟已经有了两尊小金人,近年来执导的《慕尼黑》《战马》又接连获得提名,对于这样一位奥斯卡的常客来说,或许很难让人惊喜,由此而落败,也是斯皮尔伯格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写照吧。

三获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得奖几乎毫无悬念,他塑造的林肯形象和手里的三尊影帝小金人都已经彪炳影史,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已然让同侪难以望其项背,也给这部传记片夯实了主心骨。

《林肯》仅仅把视角对准了亚伯拉罕·林肯生命中最后两年,集中叙述了林肯力推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通过的故事。可以说,宪法奠定了美国的立国基石,短短的7条规定,构成了200多年的美利坚立国之本,美国人很重视宪法的稳定性,不会轻易修改,只是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原始条款进行解释和补充(迄今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在《林肯》一片中,林肯念兹在兹的大事,就是力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其内容正是关乎奴隶制的废除,而林肯也正是通过宪法修正案来维护宪法的尊严。

在南北战争中,林肯曾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不过这份法律文书并未通过正常的法律流程认定,林肯自己也认为,总统并不具有宪法授予的解放黑奴的权力,《解放黑奴宣言》只是自己作为军队总司令颁布的一项战时命令,因而在战后很有可能因违宪而失效,所以,林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着力推进废除奴隶制的条款作为宪法修正案被国会通过。

刘易斯版的林肯很爱讲段子,每当有事情发生,他总是习惯性的先讲个小故事,从《圣经》或莎士比亚戏剧里引个典故什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幽默,林肯是略显虚弱且文质彬彬的。斯皮尔伯格把主要的政治战场放在了众议院,带有传奇色彩的激进废奴主义者、众议员撒迪厄斯·斯蒂文斯成了影片的二号人物,他的激进态度甚至让林肯不得不以退为进,但斯蒂文斯最终还是跟林肯形成了有效的呼应,从而让共和党牢牢掌控着这场政治战役的关键节点。

作为“再造共和”的美国总统,林肯也充分显示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一俟认准战略目标,便会齐集全部力量来实现之——作为新生的共和党的第一位总统,林肯开始指挥一场“贿选”战役,不惜封官许爵,从政治对手民主党议员那里搜集选票,以利修正案的通过。其间,林肯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谈判和妥协艺术,没有简单的划分敌对阵营,既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也想法设法的避免北方阵营的内部分裂,用“干脏活”的态度赢得了足够多数的民主党选票。

斯皮尔伯格还见缝插针的刻画了林肯的家庭生活,他跟“悍妻”和爱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几位主要助手之间的工作交往,都被刘易斯举重若轻的展现在了大银幕上,影片的基调是阴冷、缓慢的,也正符合这场政治斗争的调性。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除了《林肯》,好莱坞还贡献了《吸血鬼猎人林肯》和《林肯大战僵尸》两部电影,看来随着奥巴马的当选,这位解放黑人的伟大前辈在大众文化里也空前火热起来。当然,后面两部都只能算是B级片,不能跟“登堂入室”的《林肯》相提并论。

为了通过废除奴隶制这么“光辉”的宪法修正案,林肯居然用贿赂的手段来“收买”选票,是不是有点龌龊?不过,充满着利益算计和争吵、折衷、妥协,为了通过阳光下的法律流程而在暗地里完成政治交易,这不正是宪政的本来面目?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7期)

 2 ) 基佬看这片好容易代入啊

1.中规中矩的英国废奴片《the amazing grace》可给4星,这部泛黄的复古风偏话剧型电影必须给5星。

2.《纸牌屋》有多做作《林肯》就有多动人,不是黑与白的区别,而是玛丽苏和正剧的区别,尤其是,美国人拍理想主义题材正剧。

3.老斯当年拍《断锁怒潮》,还有点用力过猛,卯起来要证明自己也能“严肃”。

如今当然大将之风,“大”段落之间不忘小幽默,亦庄亦谐。2小时半的片,我看了4小时。台词快到字幕跟不上的部分太多,必须反复看;笑点部分又忍不住截图,拖拖拉拉终于看到尾声时,满脸泪痕。

4.DDL和陈道明的区别就在于D君既可以大开大合演《血色将至》《因父之名》,也可以收起来不动声色一张无敌存在感的脸演国父。

所以真心不懂陈道明是哪门子演技派。

D氏版林肯当然非历史真实之林肯,乃斯氏示范国民之林肯,比肩《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国民脊梁格里高利派克君。

5.所以窃以为,斯导演俨然已弗兰克卡普拉精神传人。

6.21世纪初拍废奴片,看法庭辩论戏,顽固派怒喝,废奴乃有违天意,为上帝所不容!

麻痹150年前以上帝之名吆喝,如今还在以上帝之名吆喝,有完没完!

偏偏演员却是......李佩斯.......

激进派汤米里琼斯,所有“激进”言论,却是今日世界之“理所当然”。

那句掷地有声的,shit on people!人民懂个屁啊!这个国家的白人们就从来没有想过给黑人自由。

瞬间脑补《平常心》里,男主角对兄长怒喝,为什么你不可以爱我!

所以说啊,要21世纪的基佬观众们不代入都难!

7.国民妈妈这次又演国母。安海瑟薇当年那尊奥斯卡实在没什么含金量。海伦杭特莎莉菲尔德夹击下,就凭一首歌拿了奖。

8.最大的笑点是某反废奴先生法庭上慢悠悠的说,

诸君可想象有一天黑人有同样政治权利?

席下窃窃私语。

黑人有选举权?

各种愤怒之声。

女人也有选举权?

绅士老爷们这下子忍无可忍了,全体起立!怒喝!.........

 3 ) 严肃地为历史还魂

在《林肯》里,电影有多处激烈的斗争场面,不过这些场面不是发生在原野的战场上,而是发生在参议院的辩堂上的。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影片对历史场景的画面还原而是在于剧本对人物语言的精准把握。在我看过的所有斯氏电影中,从来没有见过哪部电影可以像《林肯》那样如此依赖人物的对白讲故事。《林肯》在150分钟里包含了大量的室内戏和人物对白,剧本的用词非常考究,信息量巨大并切充满戏剧感。我承认如果不借助字幕的帮助这部电影里的很多对白都听不懂,并且部分出现的地名人名需要结合影片之外的历史知识来理解。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美国历史系的学生,一般人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在影片的制作上,斯皮尔伯格这次显得非常克制。在影片的前半段,你可能几乎感受不到导演的个人痕迹。斯皮尔伯格收敛起了以往“伪文艺”的个人风格,而将电影完全交给了故事。斯皮尔伯格御用的摄影师 Janusz Kaminski 和 配乐师 John Williams 也退居后座。除了影片的开头,电影几乎没有出现史诗般的视觉奇观和过渡煽情的配乐,影片的摄影和配乐都完全融入到了故事当中,点到即止,毫不喧宾夺主。也许以上的这些做法会违背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甚至削弱“魅力电影”的观赏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才可以让电影变得更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供大众消费的娱乐商品)。 此外,《林肯》不是一部乏味的教育片,斯皮尔伯格出众的商业才能并没有让《林肯》在娱乐上失败。他用他娴熟的叙事技巧冷静的控制着观众的观影反应。当观众在毫无G点的电影画面中逐渐感到疲倦时,导演用一些机智俏皮的台词,小孩子幼稚的行为,还有说客在躲避枪火后不忘跑到对方脚下捡回文件单的段落等来调节影片的气氛。此外,电影里极具爆发力和观赏性的表演也是不让影片冷场的一个重要元素。得益于剧组出色的选角,《林肯》拥有今年为止最精彩的群戏。其中饰演林肯本尊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饰演共和党激进派领袖 Thaddeus Stevens 的汤米·李·琼斯应该是锁定今年美国颁奖季大大小小的最佳男演员提名了。其中,我觉得汤米·李·琼斯奉献了他从影为止最精彩的表演。在他的脸上眉间,道道皱纹都是戏,把一个狡猾机敏并且心藏秘密的政客演绎得丝丝入扣,很夺刘易斯的光芒。

 4 ) 希望之所在

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

目前最伟大的美利坚大革命电影之一

关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记录

像斯皮尔伯格这样经验丰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众伟大的演员,有道德的历史学家云集一堂,尽心竭力还原每一处历史细节,每个演员都十分出色无可挑剔,剧本是根据著名的历史著作改编,有大量历史学家帮忙,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我完全不敢想象未来一百年内还能有一部比林肯传更优秀的同题材电影。

然而,这个电影并非令人全然满意。一八六四年六月,也就是电影开头,林肯总统访问了格兰特将军的前线。在彼得斯堡城外,林肯风尘仆仆骑在马上,受到联邦军的热烈欢迎。当林肯前去詹姆斯军团第十八军的黑人部队阵地——他们刚在六月十五日对敌人的堑壕发起过一次勇猛的冲锋。黑人官兵把林肯团团围住,热泪盈眶地看着这位解放者,抚摸他的外套和坐骑,林肯摘下帽子,声音哽咽,激动的几乎说不出话。

不知为何,斯皮尔伯格和他的编剧就是不知道这种感人至深的场面,而这一场面能强有力的展示林肯的种族态度。

1861年就职总统之后林肯拍的一张照片,1865年林肯生前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疲惫已经深入骨髓

你对比一下一八六一和一八六五年的照片,会发现林肯在五年的时间里老了二十岁,如果不是全身心为全人类奉献自己的生命,没有人能老的那么快。我认为林肯这一生在痛苦和辛劳方面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但是林肯的痛苦和辛劳在人生的最后五年放大了无数倍,因为他将全人类担在了肩上。

人类拥有这样一个人,很幸运。

意义所在

在林肯死前的那天,他和夫人坐在马车里,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下,话语中充满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也是那些长期为正义事业奋战的废奴主义者和被奴役了几百年的非裔共同的美好憧憬。

可是,正如我在《指环王》和美利坚大革命那篇文章末尾说的那样,真实历史没有作者为它编排一个完美结局。所以,对于美利坚大革命的结局,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格兰特向一个战败的邪恶帝国司令脱帽,真的像过去人们解释的那样,是邪恶帝国司令的“美德”所赢得的待遇吗?一个是林肯的死亡究竟意义何在?

为了从始至终正确理解这段历史,认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这两个问题可以说至关重要。

在解决后一个问题之前,我有个不成熟的提议,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废奴主义者在黑暗的时代选择为正义和真理做出的无私牺牲,而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奴役、掠夺和征服津津乐道。

因此,也许那只是格兰特的一个寻常礼节。没有大肆吹捧的必要,对格兰特而言如此,而邪恶势力而言更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格兰特选择对抗邪恶,为了废除奴隶制而奋战。林肯愿意为了正义的事业而死,而生死本身已不再重要。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为了战胜黑暗,耗尽了所有的精神和体力,乃至生命本身。林肯已经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获得了道德上的永生。

他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源泉,百年之后,当人们仰望纪念堂中林肯的雕塑的时候,依然会从中获得希望。


电影

 5 )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评价!

注意:
(1)以下文字系转帖的一部分,即我个人十分欣赏的。
(2)该文字出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23397/
(3)建议对比该网址全部讨论对比着看,可得精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华丽的分割线-----------------------------
 2013-01-14 13:20:37 为人帅表 (满红满蓝,全处全收)
  来吧,让我们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请看一下林达的文章,我的观点如果相左,那么我是错的,以林达的观点为主,她的观点我是信服的。
  =====================================================
  
  关键在于,对美国这样一个联邦形式的国家,究竟是靠什么建立和维系的。在这一点上,林肯总统与美国的建国者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样一个建国原则,对于联邦的各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约束力。好象肯定是离心力很大的一盘散沙。看上去美国是非常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的。可是,一个应该是导致分离的原因却奇怪地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磁心,这个磁心就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如果说,今天有许多人离开自己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和母语,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富裕生活的话,当初的美国却曾是一个贫穷的地方。然而它却不但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还吸引了一个个加盟的地区。因为自由是符合最基本人性的状态,不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地区,人们的本性在寻求一个自由的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的互利共存。联邦显然不是依靠爱国主义口号加上枪炮来维系的。这一点,林肯总统是逐步醒悟的,醒悟在怵目惊心的战场上。
  
  林肯总统在两难之间挣扎出一个战争决定之后,他自己就落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战线越拉开,战斗越深入,双方的死伤也越惨重,他也越明白这个选择的代价是什么。林肯总统毕竟与一些只追求自己政治目标的政客是不同的,他无法漠视死亡。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无论是胜是败,他都心情沉重。他已经阻止不了战争的发展,他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自己的心灵重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这个国家摆脱这场灾难。而他深知自己对今天这个局面是有责任的。
  
  葛提斯堡战役是联邦军队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可是,站在这个战场上,林肯却无法摆脱双方将近五万士兵的伤亡,给他带来的浓重阴影。战争还要继续,他作为总统必须说些什么,但是,他无法在死亡面前以夸耀胜利鼓舞士兵的斗志。一个无法排解的沉痛心情,这就是林肯总统在葛提斯堡战役之后,短短的演讲的基调。
  
  最终,林肯为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为战争的目标作了一个主题切换,把联邦对这场战争的诉求从防止联邦的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这就是你印象中的南北战争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的来由。之所以要作这个目标切换,就是因为林肯总统还是一个很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他看到,假如打一场三个月的仗,有个几百上千人的伤亡,迅速平定"叛军",维护联邦统一,兴许,在历史上就成为一个成功的定论了。因为,南方分离诉求的本身,是有它的历史阶段性的。拖过这一段,分离的原因消失,联邦的完整也就保住了。美国的子孙后代也就可能接受曾经有过的一场短短的"维护统一"的战争,死亡的将士被奉为英雄,战争被冠於爱国,只需建立一个纪念碑和不断的鲜花,战争残酷的一面就被掩盖,它的意义就会得到升华。历史上的无数战争不都是这样过去的吗?
  
  可是,林肯总统领悟到,不论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目标对于一个总统来说,是多么地理由充足,义正词严,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他都没有理由为此打一场历时四年,吞噬六十万生命的残酷战争。
  
  更何况,州与联邦的关系,自由分离的权利和联邦统一 的永久性,这些引发战争的焦点还是一个可以争执没有定论的政治学命题。如果再坚守这个"统一"的政治目标,那么,也许这个政治诉求可以光彩地坚守到战争结束,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在一个以人性和人道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无论林肯总统建立多么雄伟的一座纪念碑,都无法平息这六十万灵魂在地下的呻吟。他意识到,即使他打胜了这场基于政治诉求的战争,他仍将永无宁日。不论他活着,还是他死去,终有一天,他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谴责。这是林肯总统真正高出其他一些政治首领的地方,他是一个有历史感的政治人物。他站到了历史的山顶上,看得很远,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生命。因此,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林肯总统为战斗的胜利喜形于色,洋洋得意。他始终沉沉地揣着他的心灵重负。就象我前面提到的,他醒悟在战场上,然而,此刻的战场上已经血流成河。
  
  假设林肯总统没有这样一个醒悟的话,这样一个战争目标的主题切换是没有必要的。他尽可以打着原来保卫联邦的爱国主义的旗帜,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刻。而不必拾起他一开始就明确宣称是超越他的总统行政权利的武力废奴。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他不能把这样一面爱国旗帜继续打下去了,如果没有一个高扬的道德理由,他会真的成为一个以枪炮维系联邦,因而造成近百万人伤亡的一场内战的"千古罪人"。
  
  这个战争主题的切换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很有道理。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平等自由。区域自治的理论源于区域自由,就是一个区域的人民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这样一种自由不能建立在奴役他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美国保障个人自由,可是,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
  
  所以,假如南方"邦联"的诉求是建立在"区域自由"上的"分离",而联邦的动武理由只是"不准分离"的话,在美国,这样的理由为一场如此惨烈的战争作辩解的话,是难以长期站住脚的。但是,如果动武的理由是"解放奴隶",即"还奴隶以自由"的话,那么,"为被奴役人们的自由而战"这样一个道德诉求,是"区域自由"这样一个政治诉求所无法与之匹敌的。这两个诉求远不在一个层次上。在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下,"解放奴隶"这样最贴近基本人性的道德诉求,是永远可以站得住的。甚至时间越久远,越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宣言"。在今天看来,大量的历史学家还是觉得,这个宣言更多的是一种瓦解敌军后方的战略考虑,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公告。因为在这份宣言里,林肯总统宣布解放的,只是南军占领区的奴隶,而已经被北军占领地区的奴隶,则并不在"被解放"之列。然而,这却是林肯总统开始转移战争主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到了四年以后林肯连任总统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上,我们看到,与他的第一次就职演说相比,他早已经全部完成了联邦军队战争目标的切换。在这个接近战争胜利的演说中,奴隶问题已经明确地被林肯总统标明为战争的起因,而解放奴隶的道德诉求已经成为这个演说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以说,联邦军队在林肯总统完成这一主题切换的时刻,已经胜利了。而且,他们可以长久地拥有这个胜利成果了。
  
  我必须向你强调的是,林肯总统的这个切换,并不是任意的。他能够这样做,其实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作为他的支撑的。几百年来,美国的精神主流为了寻求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性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你在我以前的信中所讲到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到了。在这样持续数代人的废除奴隶制的努力下,在北方对奴隶制深痛恶绝的普遍气氛中,战场上一个解放奴隶口号的提出,才可能是成功的。
  
  就和当初的"独立战争"一样,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的战争。尤其是在南北战争的初期,当林肯总统还没有对战争目标作这样的切换的时候,联邦军队是不吸收黑人参军的。即使在战争后期,黑人虽然也参与了这场以自由为目标的战争,但是他们仍然是军队中的少数。黑人士兵自己组队,不和白人士兵混编,不过军官都是白人担任。然而,我们今天不能不肃然起敬的是,这个以白人为主的联邦军队,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这个战斗口号,为当时在南方全部是黑人的奴隶,为他们的自由去战去流血去牺牲。并且在此后,他们的后代依然以此为荣。在一百多年前,在人们还普遍存在种族偏见的年代,这是必须在一块有着深厚人道主义传统的土地上,才有可能发生的。
  
  南方"邦联"对于林肯总统这个战争目标的切换,反应整整慢了一拍。其原因就在于战争开始以后,双方已经有过明确的战斗目标。在那个时候,南方不论战斗胜负,在战斗的目标上,一直感觉是理直气壮的。对于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公告",他们的理解也只是一个战略措施。等到他们醒悟过来,已经百口莫辩。虽然战争的胜负还未最后决出,可是,在战争正义性这个立论上,他们已经一败涂地。
  
  关键就在于,南方是有奴隶制,那几个极端南方州要求离开美国的最初动因,也是希望能够不受干扰地太太平平地把奴隶制维持下去。他们知道,他们在奴隶制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人性的问题上,是无法和美国的精神主流"探讨"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自知理亏,甚至因此不惜离开美国,以避免北方死死追在后面,时时要求对簿公堂的"道德辩论"。
  
  可是,在他们提出离开美国的诉求之后,林肯总统以"保卫联邦统一"的名义,组织联邦军队一举进攻南方,发生了这场以"分离"和"不准分离"为争执焦点的战争。南方在这场战争面前,原来是丝毫没有理亏的感觉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离开美国的权利。更何况,战火燃烧在南方的土地上,他们是被入侵者,保家卫国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把这场战争看着是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可是,当他们终于发现对方的战争目标已经转换时,他们落入了一个挣不脱的罗网。因为,不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既然对方的战斗目标已经转换,他们的地位也就同时被转换了。也就是说,既然联邦军队是在"解放奴隶",他们就必然被随之定位在"为维护奴隶制而战"的位置上,逃也逃不掉了。
  
  这时的南方"邦联"真是狼狈之极。举着解放奴隶大旗的联邦军队高喊着自由的口号冲杀过来,正义凛然,死也死得其所。南方却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拿不出一个相应的战斗口号与之抗衡。南方再一次理亏,可是又好象亏得莫名其妙。他们想指责林肯总统这种战争主题切换的不公道,可是又张口结舌,欲辩无言。因为,人家宣称打的就是奴隶制,而南方就是存在奴隶制,真可谓是"打个正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南方"邦联"发现,唯一还有可能把双方拉回原来的争执焦点,"以正视听"的办法,就是使得林肯总统切换进去的新目标消失,这样,才可能回到原来战争争执的焦点。这才可能使得南方坚持认为联邦军事行动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重新暴露出来。
  
  于是,南方"邦联"宣布,南方废除奴隶制。在这一瞬间,战争进入了一个荒诞的状态,联邦军队的战斗目标突然消失了。
  
  可是,南方的这个反应已经是在太晚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战争的后期,南方大势已去。林肯总统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高举解放奴隶的旗帜,一路打到胜利。南方"邦联"一直处于劣势,疲于应战,再也没有真正得到机会,重新讨论他们是否有权利离开美国的问题。
  
  
  如果说,后人一定要对这场战争在是非上分出一个胜负的话,那么,自从林肯总统将一个"爱国的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诉求,切换成"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这一刻起,南方就已经输定了。战争一结束,南北双方的学者就不断地对这场战争,发表各种观点的研究成果。因为,南北战争这样一个历史上的非常状态,并没有中断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美国人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对于南北战争的学术争论和不同观点。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曾经有无数联邦军队的士兵,把自己的鲜血抛洒在"解放奴隶"的自由旗帜之下;也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南北战争之前,南方依然存在非人道的奴隶制。
  
  结果,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随着历史的进步,也随着人们对于超越种族属性的普遍人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当年"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份量,也就越来越重。任何一个政治诉求,哪怕有天大的理由,也会在这样的人道诉求面前黯然失色。也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在以"平等自由"的人道原则建立起来的美国,只有在"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人道目标之下,人们才可能在长久的岁月里,认可如此众多的年轻生命的奉献。因此,在美国,人们也普遍接受了林肯总统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对于南北战争的解释。而且,就连林肯自己都承认过的武力解放奴隶在这个国家的非法性,都被北方民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南方在战后的继续辩解,也显得十分苍白。
  
  在美国,这场战争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者。因为战争尚未结束,对于战争伤痛的人道关怀已经逐渐压倒了一切。在南北战争最大的一个战役,葛提斯堡的昔日战场上,保留着一个纪念馆。你在里面找不到对于胜利者英雄式的歌颂,也找不到对"敌人","叛乱者"的轻辱。你能够看到的只是对于战争悲剧性的平和与客观的陈述。
  

 6 ) 听不懂人家讲话就给中差,太掉价了吧?

看完电影,来豆瓣看分数,傻了。怎么会这么低?然后就气笑了
电影是好电影
生气有些人因为听不懂、不了解历史等等原因给中差评。
你可以对这部电影有自己的意见,但是因为语言、文化、历史等等的理解障碍就给中差评是不是有些过分?
我本身的评价是四星(8-9/10),为了平衡整体影片评价给五星
* * *
我不是说自己就理解全了,有很多历史的东西是我也不懂的。但是从电影叙述上来看,这部影片整体流畅,厚实,处理恰当。镜头转换,电影表述都是很舒服的。导演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让我这个不怎么熟悉美国内战史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它既有趣味性,又有厚重感(看这帮现在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在当时是如何苦逼,以及如何苦逼的讨价还价真的又有趣又沉重),而且画面精致,镜头语言运用得很好。近年来没见什么这样平易近人的传记片或者历史片了。我在看之前根本不知道它是斯皮尔伯格的,但我看了就很喜欢,觉得值得反复去看。
我之前还没有真正体会过那种“明明知道某事会发生,却紧张它会不会发生,怎么样发生”以及“明明知道某人会在某时死亡,却希冀他不会真的就在这里死了”的感觉(咦?有点熟悉?穿越者常碰到嘛。)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有种穿越者的感觉。我很欣赏导演这种举重若轻的电影表达手法,因为它让我能够潜进这部片子里。
有些地方的处理很巧妙,让我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的是片头和片尾
片头
战士们的战斗原始而真实。比如一个人揪住敌人的头,几个同伴用刺刀一起刺死;又比如一个人费劲地将敌人的头踩到泥水里,敌人不断挣扎;又或者无序地缠斗,前一秒你赢了,下一秒你已死亡。如此简单粗暴的杀人场景,让我受到了某种震撼(和那种俯视千军万马战斗的片子不同的震撼,那种聚焦于平士,不以将军视角看战争的震撼)。
影片从这样的战场直接切割到两位黑人战士与林肯总统的交流中。我记得有一位黑人战士总看着镜头,就像注视着我一样。听着那个黑人战士的汇报和他充满希望的预测(台词记不清了,似乎是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拿到工资了,多少年后我们也可以拿到和白人一样的工资,一百年后我们也可以投票等等——这些预测都是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我不禁感到心痛。
而后来了两位白人战士(从神态来讲,其实他们和黑人战士的地位并不平等,也许他们本身并不觉得黑人可以和自己平等),见到总统非常兴奋,还背下来他的葛底斯堡演讲。我没有料到葛底斯堡演讲居然不是以被林肯总统亲口说出呈献给观众,而是以被战士背诵出来呈现。这样的表现很成功,也可以看出总统先生在北方军中的声望。
片尾
修正法案通过了,战争要结束了,一切似乎都是充满希望的。总统疲惫不堪地走去陪老婆孩子看戏(当然也是安抚他老婆生气他纵容自己孩子去参军)。他的小孩兴奋地看戏中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剧终帘子开始合拢。但是紧接着一个穿西服的人略显慌张地从帘内出来跟所有人说:“总统先生被枪击了。”小孩瞬间就哭了,抱住护栏哭了。
这也是出我意料。枪击居然没有直接拍出来,连枪声都没有。但这样的处理真的很适当,也将本作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

这部电影对于人物的描画亦十分成功。里面的人物各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也比较真实地还原人物的困境、可能有的想法、以及辩论和讨价还价。
人物这么多却不让人眼花,真的挺不容易的。

同时,这部电影也呈现给我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在当时的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在现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是荒谬。那么此时此刻,我们理所当然的事,在未来是否就是荒谬?
当时白人为什么要支持解放黑人?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解放黑人,对白人不利啊?黑人成自由民了跟白人抢工作;黑人若是会有投票权对白人统治不利。而且他们本身不信上帝,是白人给了他们信仰(别喷,当时世界观),上帝创造他们是本身就不把他们和白人造成一样的——上帝把他们区分开来的……
同样的,男人为什么要支持女权?统计表明,现在较以前而言失业率高,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女性从家中出来工作了呢。
另外,为达“高尚”的目的是不是可以不择手段?欺瞒贿赂威胁,这些“伟人”可都干了。最终结果是修正法案通过,就算投通过的人各自理解不同、目的不同、信念不同。

电影呈现出来的主要矛盾,第一是北方人民内部的矛盾(下分:民主党与共和党矛盾;共和党内部声音矛盾;民主党内部声音矛盾;群众支持北方不等于支持黑人解放;男人与女人矛盾;黑人与白人矛盾等等),第二是马上停战与支持黑人解放的矛盾(这还真是矛盾),第三是身份及意识矛盾(下分:身为废奴主义总统和身为父亲与丈夫的矛盾;身为民主党和同情黑人但不想让他们有投票权的矛盾;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却有不同理解等等)
这么多矛盾,看的时候却并不觉得累。这就是电影语言的巧妙,也足见导演的用心。
看看隔壁Life of Pi什么评分,此片什么评分,心里感觉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要说Life of Pi引发你对哲理、人性的思考,Lincoln没有,所以Lincoln比较差。Lincoln照样引发了我的思考,对于人之初的思考。
同样是思考,哪个高于哪个吗?

 短评

电影紧紧围绕废奴法案,用红炉小火徐徐炖出正反双方的博弈和妥协,无论政治韧性还是历史厚度都是近年来人物传记中最好的。林肯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总统,除手腕魄力外,主要因为其治国如烹小鲜的怡然态度。刘易斯演的林肯让人看完后真心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的林肯,其演技同样只能用伟大来形容。叹服~

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导演是好导演,电影是好电影。可惜对我来说,二者都太正统,太主流,太正确了。相对于阳关大道,我更喜欢独木小桥,甚至旁门左道。

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无战争场面无葛底斯堡演说,只有无穷尽的修正案会议,然而克制不住的设计感由内而外,暗调中光线透过灰尘,主配角咆哮体飙演技,总统僵直的身体藏在暗处,更何况还有冗余的结尾。DDL演过解救印第安的白人、爱尔兰派黑帮老大、美国石油大亨,一如片中冲撞又融合的美国。无甚新意,看建国大业更有共鸣。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美国学院派的教科书,在技术方面绝对一流,演员的表演同样是奥斯卡水准。尽管依旧是主旋律题材,斯皮尔伯格却有意避开了通俗意义上的煽情做法,不用配乐和剪辑制造娱乐性的高潮,而是尽可能的弱化戏剧性以留白的方式还原历史,于是十三修正案、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演说和遇刺等都归于了历史。★★★★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美国主旋律片~斯大导演这次成功了嗯~老美们看得都好激动,排大队情况很严重…仔细回想一下,丹虽然空间不大,但是依然很震撼,因为历史人物很容易有假大空的感觉,克服这一点已经要拍手,不晓得明年奥斯卡和杰昆会战况如何…政治戏确实有点难懂啊,但是到几个关键点还是很激动-用来自地球另头的视角~

13分钟前
  • 推荐

对话写得真精彩啊,有莎翁之风。斯皮排得够踏实,不耍手腕也不取巧,把斗争的艰巨、关系的复杂、战争对人的摧毁完全交还给历史本身,镜头老实内敛,林肯的特写少之又少。刘易斯的表演极精彩,soft spoken, yet immensely tortured & powerful。投票前一夜的小宇宙爆发瞬间无比惊人。4.5星。

1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流的本子,二流的导演。

19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一部充满了政治法律概念和繁杂人物信息量极大并长达150分钟如此严肃的主旋律历史政治传记影片能拍得那么“好看”也是斯老的一项成就,当然DDL镇住每一场戏的霸气也功不可没。影片仍然不敢大胆全面的塑造林肯,只能说在保守范围内做到了最人性化的刻画。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和去年的战马如出一辙,虽然电影各方面质量上乘但是就没有更突出的地方了,全部都是靠DDL的演技和斯皮尔伯格惯用的小细节撑起来的。

2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通过此片人们所收到的头号历史信息是今天总标榜政治正确的自由民主党当时可是强烈反对废奴;国会演讲的叙事手法很难不受到卡普拉的影响——旁听台上的女人激励了演讲者;林肯讲段子可真是一把好手比如那个英国厕所看见华盛顿画像的笑话……重点要说一下结尾:南方停战谈判代表不接受林肯的民主理念说教,认定北方的胜利本质是用战争强加的,林肯此时再次展现出智敏善辩,他没有完全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开辟了另外一个更高境界更有说服力的逻辑视角:如此惨烈代价之后还能妥协和解重塑联盟岂不是更加彰显民主理念的伟大?注意他最后一句,英文原句是:Shall we stop this bleeding ?后面并没有跟war!于是这个在剧情之内特指南北战争的重要问题,在斯皮尔伯格的叙事意图之内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停止流血?林肯遇刺!

3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不过还是有好多地方让人完全沉进去鼓掌致敬,演员不用多加赞美,编剧真心牛逼,对白燃的人坐立不安啊简直,哈哈,故事就见人见智了。明年奥斯卡男主改编剧本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哈哈。ps 2012年最后一部电影

31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切入点选得好,反高潮,去戏剧化,斯皮尔伯格难得这么克制,只是有些段落还可以更克制一些,我对约翰·威廉姆斯的大型管弦交响配乐已经有本能的抵触了;对于一部靠对白支持的影片来讲,这一帮演员真是个个出彩。

3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去年找了个美国人演铁娘子,还拿了奥斯卡,今年英国人算是找回来了~

37分钟前
  • Chan
  • 推荐

其实叙事核心并不是传记,而是事件,关于13修正案。人物众多,但仍是很正统的形式,斯皮并不喜欢玩太多花样。起先信息量会略大,之后就能很快入戏。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嘛。作为美国民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高潮仍激动人心。我们的隔膜在于代入感不强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怎么说呢。。。如果对美国政治和历史不了解到话,恐怕是无法欣赏这个影片吧。恐怕是无法理解这其中理想主义者的妥协,斗争与痛苦吧。这的确是一部基本上没有情节没有悬念只有对话只有演技只有理想主义的片,但是我真的好喜欢。

39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什么叫好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理想主义、英国人拍黑色幽默、东欧人拍犬儒主义、日本人拍2b热血、中国人拍小农主义。什么叫坏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犬儒主义、英国人拍小农主义、东欧人拍2B热血、日本人拍黑色幽默、中国人拍理想主义。

41分钟前
  • Bono
  • 力荐

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特做作

46分钟前
  • Q
  • 还行

虽说我很喜欢传纪片,但拍的太闷就受不了了!通篇几乎全是各种对话,挑战留学人士听力无下限,我伤心地表示听的很吃力。要不是两位男主演表现尚可,真有起身离席的冲动。

49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而不是《林肯》。片中大段大段人物对白全靠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话说斯皮尔伯格《战马》之后貌似都是这个调调:画面工整、原声优秀、表演出色,故事索然无味。

53分钟前
  • davekozg
  • 还行

原谅我对这片子实在不感冒,150分钟对我来说实在太煎熬……即便是严肃传记,也可以往更精彩了拍,枯燥、沉闷,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不觉得有哪里过于好……不过我当然支持这类电影存在,好莱坞纯学院派永远加油!只是想想上一部《战马》,斯皮尔伯格要这样下去,我只能对他无期待了……

54分钟前
  • 心生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