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1975

HD

主演:约瑟夫·肖斯特林格,艾尔玛·乌里拉,哈坎·哈格郭德,伊丽莎白·埃里克森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篇影评

 1 ) 谨以纪念伯格曼逝世10周年

2016.12.31,选择用电影迎接新年
16年最后一次电影沙龙,《魔笛》配得上这次选择,欣赏影片本身同时谨以纪念伯格曼逝世10周年;
一.影片公认创新点
    1.歌剧与电影镜头语言的结合;
    2.开头和中间插入观众表情;
      魔笛是伯格曼晚期的作品,其电影手法也相对成熟化,所以大师以“观众表情”作为开头也能拍出永恒。不同观众表情之间的切换节奏完美配合开场音乐旋律,违和感毫无;同时,电影中观众的表情其实也是我们自己表情的体现;片中以一位可爱小女孩表情贯穿全篇,表情纯真无邪又有区分度。
   3.中场休息时镜头给到演员们
      抽烟的夜女王,下棋的公主王子,偷看观众的小鬼......
二.影片的音乐
   作为莫扎特最后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其音乐和剧本创作是同时的,节奏与情感的完美衔接,音乐和剧本的双经典结合以注定这是一部伟大的歌剧;歌剧的演员们都是国宝级人物,能在高难度演唱同时带来精湛的表演(这一点一般歌手是很难做到的,一般人唱歌是不会带表演和表情);最后,影片中帕帕尼亚和公主的二重唱,三个精灵的三重唱等都令人不禁微颤,太美。
三.影片内容和主题
   曾经觉得歌剧/京剧之类叙事太慢,情节简单而不感兴趣,但这次让我有了更新的认识:或许我们是需要这种“慢”和“简”的,于“慢”中去欣赏音乐带来的曼妙和细节,于“简”中去感受最纯真美好的故事、去体悟最真的道理,大道至简!
   “在爱中寻找智慧之光”;爱情无疑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王子和公主的爱经过了重重考验,比如他们需要定心、需要抵制诱惑等,这是伟大感人的;但同时平凡人物帕帕尼亚的爱也令人向往,简单、平实,追求一种乐天自在的生活。
   权力与正义;影片对夜王后的反面形象的塑造并不十分刻意,或许追求“权力”本身并没有错;正义和邪恶也是相对的,当处于强势时,你当然可以去宽容去接受,而对于弱者,反抗与报复本身并没有错。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外宗教思想的体现,正义和邪恶往往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精灵这一角色就是中性的体现)。
   伴着“魔笛”的歌声写完17年第一篇影评,happy new year——2017.1.2 凌晨于紫金港

 2 ) 摘录几句唱词

这一段唱的曲和词都很好: 这张脸有着非凡的美丽,温柔的优雅中透着神圣,我体内的感觉被唤醒,渴望幸福和沉醉。我无法明白这种渴望。这神秘的东西就是爱吗?

 一个受到爱的激励的人,会拥有一颗善良虔诚的心。爱会每天温暖着我们,爱是快乐的源泉。

 自制,坚定,沉默,服从。

我的目标高尚,动机纯洁。

蒙上他们的眼睛,这样他们的心才会纯净。

“你愿意为智慧而战吗?”
“不,谢谢!”

你有足够的意志管好你的嘴吗?

聪明人只相信他自己,有自己的主见。

某魔抚摸着帕米娜唱到:温柔的月亮,多么洁净的光华,让我占有你吧。

<图片1>



 3 ) 魔笛 Review

We only see Bergman, we only hear Mozart 魔笛(The magic flute)是伯格曼1975年为瑞典电视台拍摄的舞台歌剧电影,改编自莫扎特的同名歌剧。伯格曼12岁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歌剧院第一次观看魔笛时,就迷上了它。曾经在木偶剧团用木偶排演过这部剧,而在其担任皇家歌剧院院长期间就曾想导演这一歌剧,后来瑞典国家电视台促成了此事。 相较莫扎特的其他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女人心,魔笛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和德奥等国的音乐表现手法,同时包含了正歌剧(Opera Seria)、喜歌剧(Opera Buffa)和具有浓厚德国风格的对白剧(Singspiel),是莫扎特歌剧的集大成者。魔笛取材于德国诗人维兰德的童话《璐璐的魔笛》,但是相比于童话,魔笛的情节曲折而复杂,魔笛将夜后改编成邪恶和黑暗的反面人物,而将反面人物萨拉斯特罗设置为正义和光明的化身。不过正是这样的改编使得魔笛更加引人入胜。其实这样的改编具有共济会思想的特点,萨拉斯特罗的形象脱胎于维也纳共济会领袖波恩,而歌剧中三个侍女,三个仙童,三个祭祀,智慧,理智和自然三座神殿,沉默,水,火三个考验正是源于共济会对三的尊崇。而三个祭祀问塔米诺你有德行吗?你能缄默吗?你能行善吗正是共济会的准则。 伯格曼对歌剧研究颇深,不过由于幼时的错觉,将夜后认为是萨拉斯特罗的妻子,而夜后的女儿为萨拉斯特罗的女儿,其实夜后的丈夫是日帝,其死后将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萨拉斯特罗,同时又把女儿交给他来教导,所以夜后才十分不满。伯格曼在电影中延续了这一错误,因为他认为这更能解释夜后的不满。 伯格曼将观众的反应以及字幕板一同拍摄进去,观众与舞台的交织,更能够入戏,而剧中休息时塔米诺和帕米娜下象棋,而夜后在禁止抽烟的牌子下抽烟,可以看作一种转折,揭示夜后黑暗的一面,这种过渡极其精妙,再结合上一幕夜后的咏叹调和下一幕的花腔,从善良到邪恶的转变,休息时的这一幕使得转变平缓了许多。

 4 ) 当伯格曼遇见莫扎特。

电影结构:色彩鲜明,喻指明确。学到了,黑幕是最低级的一种告辞。群切人像,并且中间夹杂着诸神的面容,在引起观众比较的过程中,加深了“凝视的目光”的存在。观众的嘴唇、侧面的眼神,以及集中特写的小女孩也在预示着情节的变化,但更深层次上是喻指了歌剧之外的“我们”,歌剧之外我们“凝视的目光”。整部电影远景甚少,伯格曼用多次特写(close-up)来让观众体会细微的表情,以及更重要的,极力消除舞台的存在,让舞台从被观看的被观看地位,转变为被观看的地位。佩服。可他的野心是要穿透舞台,人物移步,景是真的随之而变。整个舞台的空间被他神奇地拓宽了。

主题内容:打光既是圣洁也可能是伪装,区别只是谁的头顶一直都有聚光灯。自制、坚定、沉默、服从,这四个品质到底象征喻指了什么,我就不必多说了。滑稽剧的风格能被引入到这么高雅的歌剧之中,这也得托瑞典电视台的福了。(不然又是煎熬的两小时)。再论,字幕以提示牌的形式出现,这似乎又是在承认一种被观看的身份,它们知道自己正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着,被人观看着。最后,海伦是谁呢?或者说,存不存在海伦这个形象呢?(说的就是主题很迷)

 5 ) 伯格曼和莫扎特:合作愉快

      伯格曼会喜欢《魔笛》,这似乎不是他一贯的风格,童话,绚丽,光明,热闹,这是一出快乐的喜剧。也许正如弘一大师临终之言“悲欣交集”,人生就是如此,一个喜欢探索人性黑暗的导演,更需要一个明亮快乐的地方让心灵得以休憩。

    关键词之一:舞台
    电影化了的舞台,作为戏剧导演出身的伯格曼一直对舞台情有独钟,在《芬尼与亚历山大》当中,从父亲的戏剧导演身份到全家都参与的演出以及被视作旧日美好生活象征的戏院,无不说明着伯格曼的舞台情结。但这部电影中的舞台不是我们寻常在戏院中看到的舞台,这是一个被穿透的,立体的,层次丰富的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幕间休息时女演员在抽烟,公主和王子在下棋,扮演萨拉斯特罗的演员和小侍者一起好奇地揭起幕布上的小洞窥视观众。捕鸟人的出场是从后台的床铺上一跃而起,穿过后台的工作人员,来到台前,这过程中,他正在演出,他的演出,台下观众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是屏幕前的观众。整个戏院,包括观众,都成了演出的一部分。
    被穿透的舞台,台上台下的场景的呈现,提醒着观众,我们没有坐在戏院里,我们看到的是伯格曼电影化了的莫扎特。

    关键词之二:面孔
    从未看过这么多的面孔,在《魔笛》的序曲中,在大幕没有拉开之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张观众的脸,这些脸看的是一块幕布,伯格曼则天才的用“脸孔的戏剧”填补了序曲中舞台的空白,戏院的观众因此成为电影《魔笛》的一部分,这是伯格曼为歌剧《魔笛》增添的一部分,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和脸孔的不断变换中,《魔笛》成了莫扎特和伯格曼的合作的产品。
    电影《魔笛》的呈现方式是舞台的,又是颠覆舞台的,只有电影才会让观众看到放大的人物的脸,他们的细微表情,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歌剧演员原本主要靠的是声音表演,而现在,他们也需要呈现出电影化的细微。在那一张张面孔中,我们看到的是莫扎特的歌剧的演员,也同样能回忆起伯格曼以往电影中人物。

    关键词之三:穿越
    电影可以制造视觉魔术,舞台无法实现的效果,电影可以轻易地达到,从天而降的,飞来飞去的魔笛,会变换画面的镜子。舞台的限制被突破,假定变成真实的画面。
    唱段之外,主人公的日常对白使用的是瑞典语,两种语言呈现出两种质感,一种属于歌剧本身,一种是当下生活的,电影的,经验的,它们都在情节当中,都承担着推动故事的作用,这种加入,拉近了经典艺术作品与的现实距离。
    字幕的出现是诙谐搞笑的创举,每当唱段中出现有关歌剧主题的语句,字幕都会以各种形式(或演员从舞台上方拉出,或忽然出现在舞台下方),更有意味的是,演员屡屡还有提示观众注意字幕的动作,这动作本身也是超越于歌剧之外的,明显指向屏幕观众。

    影像版的《魔笛》,既是莫扎特的作品,又是伯格曼化了的莫扎特。两位大师的愉快合作,让一场快乐的飨宴变得更加丰盛可口,正如片头歌剧院的外景,典型的巴洛克,巴洛克叠加巴洛克,必将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6 ) 第一次歌剧

鉴于第一次看歌剧,即使不正确或不懂装懂,这个第一的感受也许仍然很重要,多写一些,做些记录。

不同的人物,唱腔和风格都能感受到明显不同,显然这是与人物性格挂钩的。特点最显著的是Papageno轻快明了的唱风和女妖高亢的唱腔。但Sarastro的声音和Tamino的声音和唱法,我觉得很接近,不易分辨。Sarastro扮相已经显老,唱腔不也该老一些吗!

那女妖是不是所谓的海豚音?女妖后来以坏人面目出现时,声调可说是嗷唠嗷唠的,叽嘹叽嘹的。

Papageno的笛声,与音乐融合的很巧妙。电影语言,大概叫背景音与人物对白的结合。后来有一段还带上了Tamino的魔笛声。

Papageno和Papagena的二人合唱,玄妙,曼美。但是Papageno和Pamina第一次见面时,也有一个合唱,我的理解是这俩货遁入爱河了,显然与剧情有出入。

Papageno这个人物,本身非常有趣。演员的长相和表演,都非常贴合人物。

 短评